祖先的生活图景什么样相?
时代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性格?
福尔摩沙在哪里?寻找一个连结点
百年来狼群环伺的动乱影像
流离的岛屿
遥望大时代的氛围与人民容貌
死亡是难以观摩的内脏,只能触及痛苦发丝
生命之恸族群之恸家园之恸
磨损的词坎坷言说
哀苦透不出,悲愤钻不进
刀锋游走切碎了语词
身体的明镜承接历史剧痛的波动
再折射到文字之海里
但愿诗,能在惊涛骇浪中净化情感
悲剧即拯救
懂得怜悯与敬畏,拯救方才可能
但是谁来救济?
悲剧是两造共同的命运,拯救也是双向任务
二二八是台湾的伟大资产
是生存在台湾的民众全体的历史记忆
不能自觉地反思灵魂形象
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忏悔知识
生命之光永不降临,罪将永存
台湾意识的基础立于历史意识的澄清
没有与过去的连结
第三度被殖民的火苗默默在身体里滋长
如果,人民的成长经历即国家诞生的经历
旧惯脱胎换骨
山川草木点滴悔悟
新台湾人的主体意识与国家认同
终有一天,会如同钢铁般铸造出来
匹配顶天立地的新台湾
面临试炼之刭
迎向刀刃的心
哀歌,在价值审判的烈焰之中展翅飞昇
作者简介
黄粱
艋舺人
出生于搬家道途
木匠的儿子,排行九
前世,一块黄金田里的顽石
出生的愿望将我发掘成人
006 题词
008 献诗
012 序曲
018 一、罪个盘旋
028 二、嘉义驿前
042 三、台湾光复讲演纪录
048 四、彼工落山风吹甲真大
060 五、一枝焦柴引起大火
072 六、本报电台收南京长春三月六日电
076 七、武装部队登陆雨港
088 八、死亡证据
098 九、桃花扇观后
100 十、党令如山雪红似血
112 十一、凤林张七郎
124 十二、《台湾名人宝鑑》
128 十三、语言的裂隙
146 十四、空留一剑匣中寒
160 振魂曲
178 为台湾祈祷
182 后记
186 附录
当我看到「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中。「二二八」,这三个字,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台湾的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代号,它更是一种集体情感的载体,一种对过去复杂情愫的唤醒。而「小叙述」,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视角,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更像是邻家好友的低语,带着真诚和温度,娓娓道来。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细腻的方式,去触碰这段历史。我尤其对「铳籽」这个词感到好奇,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还是指向某种具体的物品或群体?它是否暗示着那些在历史风暴中,如同散落的种子般,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遮蔽的个体命运,看到普通人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挣扎、选择与坚守。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去描绘那些生活化的场景,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本书,从书名上来看,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潜力,它承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一种深入历史肌理,触碰个体灵魂的旅程。
评分《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喜欢「小叙述」这个词,它预示着一种不同于宏大历史叙事的视角,更侧重于个体、微观的层面,仿佛作者将带领我们,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和生命痕迹。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组合,更是让我心弦拨动。「二二八」,是我们集体记忆中一个难以回避的伤口,它承载着太多复杂而沉重的历史意义。但「铳籽」这个字眼,却带着一种特别的生命力,一种不被驯服的野性,甚至可能是一种隐喻,指向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冲刷、被遗忘、却又顽强存在的生命个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小叙述」与「二二八」这段宏大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他是否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来展现那段历史的另一面?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普通人是怎样生活、怎样感受、怎样挣扎的。我希望,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将那些曾经被掩埋的声音重新唤醒,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生命的韧性。
评分《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一些历史书那样,上来就摆出一副严肃、宏大的姿态,反而用「小叙述」三个字,营造了一种亲切、贴近人心的感觉。这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不是想做那种学术性的考证,而是更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组合又很有意思。「二二八」自然不用说,是我们台湾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历史课本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铳籽」这个词,却显得有些特别,它有一种草根性,一种生命力,又带点神秘感。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通过「铳籽」这个意象,来描绘那些在二二八事件中,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甚至他们的反抗?这些「铳籽」或许代表着个体,或许代表着某些被遗忘的细节,又或许代表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某种氛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这些「小叙述」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二二八。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事件回顾,而是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呼吸,那些普通人的心跳,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细微而又深刻的情感。
评分「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已经充满了诗意和力量。「小叙述」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讲授历史,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平实、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故事的深处。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词组,更是让我心头一震。「二二八」,是我们台湾人心底最深刻的伤痕,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但「铳籽」,这个字眼,却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它不像是官方文献里常见的词汇,反而带着一种草根的气息,一种生命力的呼唤。我猜想,「铳籽」或许象征着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命运播撒到各处的个体,他们的生命如同种子般,虽然渺小,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它也暗指着那些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不为人知的、却又真实的冲突与碰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小叙述」的视角,去描绘这些「二二八个铳籽」的故事。我希望,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历史的温度,能感受到那些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能触摸到那些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生命细节。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四个字,如同投下一颗石子,在我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标题中的「小叙述」,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叙事风格,它不是那种旁征博引、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而是更贴近个人经验、更关注微观细节的讲述。这种「小」,并非代表内容的浅薄,反而可能意味着一种更深邃的洞察,一种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智慧。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词语的组合,又带着一种浓厚的台湾本土气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隐喻。「二二八」三个字,在我们台湾人的心中,早已烙下深刻的印记,它代表着一段痛苦的过去,一段充满伤痕的历史。然而,「铳籽」,这个词语却少出现在严肃的历史叙述中,它更像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带有某种原始力量的表达。我想象着,「铳籽」或许指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个体,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普通人的命运,那些微不足道的、却又真实存在的生命痕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小叙述」与「二二八个铳籽」结合起来的?他是否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那段沉重的历史?他是否会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那些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关于普通人情感和生活的片段?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可能是一次对历史情感的重塑,一次对失落声音的打捞。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期待。「小叙述」这几个字,就已经奠定了一种基调,它意味着作者并非要进行宏大的、全景式的历史回溯,而是更倾向于从微观的、个体的视角切入,去捕捉历史的细节和温度。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词组,更是让我心生好奇。「二二八」,毫无疑问地将我们带入台湾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和复杂的社会意义。但是,「铳籽」这个词的出现,却为这份沉重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它可能象征着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体生命,如同散落的种子一般,渺小却又坚韧。也可能暗示着某种源自民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故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种「小叙述」的方式,将这些「铳籽」的故事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的二二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情感,去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生命痕迹。
评分光看书名《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就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叙述」这三个字,立刻勾勒出一种叙事风格,它不是那种旁征博引、气势磅礴的史诗,而更像是一种贴近生活、细腻入微的讲述,仿佛作者正坐在我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他所见所闻。这种「小」,恰恰是我所期待的,因为它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的挖掘。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词组则充满了张力。「二二八」,是我们台湾人心头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它承载着太多沉重与复杂的历史情感。但「铳籽」,这个词的出现,却为这份沉重增添了一抹不寻常的色彩。它可能象征着微小的个体,如同种子般脆弱却又顽强地存在;也可能暗示着某种尖锐、直接的冲突,亦或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故事。我无比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些「小叙述」编织成关于「二二八」的图景?他是否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那段历史的复杂面向?他是否会深入到那些被官方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痕迹?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情感的探索,一次对被遗忘声音的聆听。
评分《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这个书名,一出现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小叙述」三个字,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以一个宏大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一种更贴近、更细致的视角,去讲述历史。我猜想,作者会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入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的脉络。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词组,更是让我心头一动。「二二八」这个词,在台湾是一个沉甸甸的存在,它代表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引发着复杂的情感。但「铳籽」这个字眼,却显得格外生动,带着一种草根的、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铳籽」这个意象的?它是否代表着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播散开来的、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它是否暗示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故事的民间角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这种「小叙述」的方式,将这些「二二八个铳籽」的故事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二二八。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体会到普通人的情感,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却依然闪耀的生命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小叙述」,带着一种亲近和微观的语感,仿佛作者要娓娓道来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不那么宏大却异常真实的故事。「二二八个铳籽」,这个数字和词语的组合,瞬间将我拉入了台湾历史上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痕。「二二八」三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沉重、复杂的情感,是历史课本上、是长辈口中的、是新闻报道里的、是各种研究文献中的,但「铳籽」,这个字眼却少见于官方叙事,它更像是民间角落里,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细节,是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的缩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是借由某个具体的事件、某个家庭的故事,还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的、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段,来拼凑出那段历史的另一面?我尤其期待的是,在「小叙述」的视角下,我们能看到怎样不同于宏大叙事中的「二二八」?它是否会更加聚焦于普通人的感受,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巨变中,微不足道的、却又无比真切的爱恨情仇?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抵达,一种对历史深层肌理的探索,一种对失落声音的挽救。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的二二八。
评分书名《小叙述:二二八个铳籽》,就如同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小叙述」这三个字,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它让我感受到作者是以一种非常贴近、非常细腻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历史分析。这种「小」,往往蕴含着大智慧,能够从细微之处见证时代变迁。而「二二八个铳籽」这个组合,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二二八」这三个字,对我们台湾人来说,是历史的重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但「铳籽」这个词,却又带着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张力。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铳籽」?它是否代表着那些在历史风暴中,被散落的、渺小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它是否暗示着某种被隐藏的、不为人知的民间力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通过这些「小叙述」,为我们描绘出,在「二二八」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那些普通人是如何活着,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与坚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不只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汇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