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中国学生。
作者以自己14年亲身经历中国应试教育的体验,代言千千万万深受中国教育之苦的学生,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描述了中国大陆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苦不堪言的学习历程,对中国教育现状进行了发人深省拍案叫绝的控诉批判和反思,将被中国教育扭曲的层层面面,上至社会、学校、教育机构,下至老师、家长、学生本身,以独有的视角进行了审视和剖析。
作者在对中外教育进行大量考察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对人性进行深刻挖掘和反思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何去何从提出了建设性思考和谏言。书中涉及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应试教育,而是扩展到中国人才培养、人格塑造等深层次问题,以及在这种被束缚被压抑的教育中青年人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等。
解读中国学生「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像力倒数第一」、谁制造了大学生的「专业悲剧」、什么脑袋能进北大清华……
作者简介
钟道然
1990年出生于北京,200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写作《我不原谅》一书,2012年《我不原谅》一书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年九月离开中国人民大学,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本科。艺术爱好者,热衷于玩味钻研美术、建筑、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形式的艺术,略通其理论。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直击问题核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知识的获取”与“智慧的启迪”之间鸿沟的论述。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我们被鼓励去记忆、去背诵,仿佛知识就是一个个等待被填塞的空隙。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对自身潜能的激发。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在缺乏引导和启发的情况下,学生们是如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缺乏主动探究的动力。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究竟是在培养学生“学知识”,还是在培养学生“会学习”。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在“中国教育”的语境下,成功往往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名校、获得高薪工作。然而,作者在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以及对身边同学的观察,揭示了这种定义下的“成功”背后,可能隐藏着个体精神的压抑和价值的迷失。书中对于“内卷”现象的描绘,也让我感同身受。那种无休止的竞争,以及对一丝一毫优势的追求,让许多人身心俱疲,却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仅仅是迎合外界的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似学术论文般严谨,也不似文学作品般华丽,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朴实而有力量的表达。作者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会插入一些具有个人色彩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感悟往往直击人心,引发读者深思。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被看见”的渴望的描述。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学生们常常感到自己只是一个符号,一个需要被“加工”的材料,而缺乏被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尊重和理解。作者用真挚的笔触,描绘了这种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内心呼唤,让我深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本质”的深刻思考。作者在字里行间,不断追问着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培养社会的螺丝钉,还是为了激发个体的潜能?是为了灌输现成的知识,还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引导读者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恰恰符合了教育的初衷——激发学习者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予结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我不原谅中国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重要性。作者并非仅仅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引发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书中对于教育体制的批判,并非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和“变通”的探讨。在“中国教育”的框架下,学生们往往需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规则,而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个性”或“才能”,则容易被忽视。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现了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寻找突破口,以及这种“变通”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具有了相当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本人作为一名台湾读者,虽然成长环境有所不同,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教育压力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尤其是在关于“评价体系”的讨论部分,书中深刻地揭示了分数至上、唯分数论的弊端。当一个人的价值被简单地量化成一串数字时,他内心的失落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是多么令人心疼。作者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被“淘汰”或“边缘化”的学生。这让我更加肯定,教育的意义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数上,而应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和潜能的发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这个议题,总是在宏观的层面进行讨论,比如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等等,但却鲜少有人能够深入到个体经验的层面,去剖析那些具体而微的“痛点”。《我不原谅中国教育》这本书,恰恰就填补了这一块空白。作者以一种近乎自述的叙事方式,将自己在“中国教育”体系下的成长历程,以一种极其坦诚甚至略带尖锐的笔触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具体场景时所呈现出的细腻笔触。例如,关于考试的压力,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分数和排名,而是描绘了深夜图书馆里,那些紧锁的眉头、笔尖划过纸张沙沙的声音,以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这些细节,瞬间将读者拉回了学生时代,唤醒了那些被我们遗忘却又无比真实的记忆。
评分不得不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旅程。书中对于“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以及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扼杀,都有非常深刻的刻画。我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似乎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们总是强调“听话”、“服从”,而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常常被斥为“不务正业”。我们被训练成高效的知识接收器,而非独立的思想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当年被塑造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的,缺乏批判性的审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抱怨,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去揭示这种教育模式下,个体精神成长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以及对学生个体命运的关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
评分《我不原谅中国教育》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勇气”。作者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敢于剖析那些令他不快的经历,并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其呈现给读者。这种勇气,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或者用一种模糊不清的方式来表达。但作者却选择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用最真实的情感去触碰那些敏感的话题。这种“不原谅”,并非是简单的仇恨,而是一种对不公的反思,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以及对更美好教育的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作者在描绘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并没有将“中国教育”视为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关于城乡教育差距、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教育公平的核心议题。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虽然不直接经历这些,但依然能够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这种不公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个人叙事,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