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后最受文坛瞩目的作家黄信恩,以医学人的角度出发,书写人文关怀,以知性看生死,既幽默又悲悯,文字优美,深受名家如张晓风、廖玉蕙、徐国能的喜爱,黄信恩每次出手必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黄信恩本次将视角拉回近身的体肤,慢慢地思索着、感受着,历经四年书写,八万余字的体肤小事终于在文字间展枝吐叶。
发是他身上最敏感的地方,耳是最独裁的,脣最富可燃性,肩具有小说的特质,腰则是用来割让与租借的领土;他的鼻腔藏着一本历簿,他每天与城市第一接触的部位是臀,他从腕上看人生……
那是生活上清新的、暧暧的体肤小事。黄信恩同时将解剖学、医学、诊间、时事等元素,安置于文间,有知性的趣味、感性的笔触、理性的观察;也有面对生活的轻盈,看待病衰的端庄,既轻且重。阑尾、胡须、胰脏、肚脐……一样样清点,将在书中经历一场身世的釐清与革命。
本书特色
★包办各大文学奖散文类首奖的黄信恩精彩出击,将医学上生硬的体肤器官转化,融入散文之中,写出三十二篇关于体肤的种种小事,从外在的头发、脸、肩、腰、臀,到身体内的心、肺、肠、子宫……,不同部位都有专属的故事。
作者简介
黄信恩
医学系毕,现事医疗。创作以散文为主,作品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奖项,并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天下散文选。
体肤绪论(自序)
卷一 头颈部
志【发】 黑神经
志【脸】 脸书
志【眼】 我那藏着眼的宿舍岁月
志【耳】 大隐于耳室
志【鼻】 鼻腔时岁
志【须】 须张声势
志【脣】 脣脣欲动
志【口】 扼口
志【齿】 齿寒记
志【颈】 莫迪里亚尼的颈
卷二 胸腹部
志【乳】 乳触
志【心】 痛心记
志【肺】 肺事
志【肚脐】 肚脐眼上的事
志【大网膜】 网纱象城
志【胃】 呷饱未?
志【胰】 肚腹尺绳
志【肠】 人之肠情
志【阑尾】 边境阑尾
卷三 躯干与四肢
志【肩】 肩的虚构与纪实
志【腰】 腰之割让与租借
志【腕】 腕上人生
志【手】 杨桃阿嬷的手
志【膝】 Flashing Knees
志【足】 我那走过香港的脚
志【趾】 踮起脚尖的日子
卷四 骨盆、会阴与其他
志【子宫与卵巢】 宫巢纪事
志【臀】 热臀记
志【包皮】 那块能屈能伸的皮
志【肛】 门禁
志【肤】 肤术
志【骨】 骨笼
推荐序
低调的白袍,澎湃的体肤
国立成功大学附设医院家庭医学部主任、医学系教授 杨宜青
信恩与我共事多年,穿上白袍的信恩,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医院的诊间,就和众多大医院里的小医生一般,感觉上信恩可能还更木讷腼腆低调一些。直到这几年陆续阅读他所发表或参赛得到文学大奖的作品,从字里行间我才发觉信恩的眼睛观察锐利,心胸环抱关怀。当拿听诊器的手握住了笔,结合了医学与文学,形成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信恩,热情澎湃幽默健谈,乐于与人分享他所看到的人生百态,喜乐与悲哀,无奈与救赎。彷彿白袍是一种掩饰,握笔的信恩更真实。
《体肤小事》相较于信恩之前的作品,同样拥有温暖的笔触及醇熟的文字掌控能力,但似乎放进了更多层面的自己,也许因为书本由身体出发,除了透过感官对他自我的生命经验做一次省思,借由医师的身分,也处理并体验了病人由身体所引发的故事,这些融合成这一部新的作品,相信这也是信恩的优势,因为有医学训练的背景与环境,让他能游刃有余的游走于医学与文学的领域,在巧笔妙字织就的文章中有医学骨架作为支撑;当然他独特敏锐的观察力与安排诉说故事的巧思,及多年来在忙碌爆肝的医院生涯中仍旧坚持笔耕不辍,也造就了他独特的风格。一个个故事像漫不经心的随口道来,却个个扎实而有血有肉。
读到志〈脸〉的部分我不禁会心一笑,信恩的确是脸红大师,随时皆可脸转潮红一路红到耳朵,有时身旁的人根本还搞不清窘点何在。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家庭医学科在成功大学所开的一门通识课程「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开课至今十多年,几位老师用尽浑身解数运用各种影音问答互动,从当初的小教室到目前年年选课爆满,必须使用容纳二百人的大讲堂,学生反应热烈。这门课透过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让同学了解基础医学,了解自我的身体,人对自己都是好奇的,但是信恩用另一种方式来呈现,从头颈,胸腹,躯干四肢,如古书目录,分卷别志,三十二个小品细细道来,透过普生大众皆有的器官,在故事中分享你我生命中的大小事,从外到里从里到外,每个器官带出信手拈来的精彩故事片段,看似分散却建构成全体,这样的分类别饶趣味也聪明巧妙,透过人皆有之的发肤肠胃容易引发兴趣与共鸣,这还是我们这些授课老师未曾想到的。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读完后却能勾起潜藏在自己里面的体肤小事,可以思索,可以对话,留有余韵的好书。
我拿到这本《体肤小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书名,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却很少去真正“感受”自己身体的存在,尤其是那些最直接、最细微的皮肤触感。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去探索我们身体表面的奥秘。比如说,它可能会聊到我们身体上的痣、胎记,这些天生就存在的“小记号”,它们在我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家族遗传的印记,还是某种生命密码的解读?又或者,它会关注皮肤上那些细小的变化,比如毛孔的呼吸,汗腺的分泌,甚至是角质层的代谢。这些我们平时几乎不会去注意的生理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会变得生动而有趣?我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观察自己手上的纹路,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总觉得藏着某种预示,也许是关于未来的,也许是关于性格的。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这些纹路背后可能存在的,或者仅仅是人们赋予它们的意义?台湾的海边,湿热的空气,海风吹拂过皮肤的感觉,那种带着咸味和潮湿的气息,是多么独特而鲜明。书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描绘,将这种地理环境与皮肤的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帮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承载意识的工具,而是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能够与世界发生无数次亲密接触的感知器。
评分《体肤小事》这个书名,确实很有意思,带着一股子“不寻常”的劲儿。我平常阅读,总是习惯性地会被那些宏大叙事、深刻道理所吸引,但偶尔,也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异常真实的存在所打动。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就是属于后者。它不讲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我们身体最表层的那一层——皮肤。皮肤,在我们看来,似乎只是一个包裹身体的“外壳”,但实际上,它承载了太多太多。我想象,作者或许会从各种日常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角度来切入。比如,也许会聊到一些关于“皮肤饥饿”的现象,当人长期缺乏肢体接触时,皮肤会发出怎样的信号?又或者,它会探讨某些特定的皮肤状况,例如湿疹、牛皮癣,这些在医学上可以治疗的病症,在情感和心理层面,又会带给患者怎样的困扰?在台湾,气候多变,潮湿、炎热、偶有寒流,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皮肤状态。书中会不会有对这些环境因素与皮肤反应的细腻描写?我记得小时候,夏天在奶奶家,我常常会赤脚在田埂上跑,脚底感受着泥土的温热和细小的沙石,那种感觉,至今难忘。这本书会不会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身体与自然连接的原始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身体,不再仅仅是把它看作是“我”的一部分,而是把它看作是一个独立而又充满活力的存在,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无时无刻不在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体肤小事》这个书名,我有点愣住了。体肤?小事?听起来不太像是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该有的名字。但正是这种不寻常,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们平常讨论的,不是人际关系,就是事业奋斗,要不就是国际大事,好像很少有人会把焦点放在“体肤”这么私密、这么微观的层面。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小事”?是那种科学科普的讲解,介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还是更偏向于人文的关怀,去探讨皮肤承载的记忆、情感,甚至是文化符号?比如,一件旧衣物,它贴着皮肤留下的温度和气味,是不是就承载了一段时光的重量?一次意外的烫伤,留下的疤痕,它不仅仅是皮肤的创口,更是一段疼痛经历的见证,一种生命韧性的象征。在台湾,我们一年四季的衣着变化很大,从夏天轻薄的棉麻,到冬天厚重的毛呢,每一次换季,都是皮肤对季节变化的一次全新回应。书中是否会捕捉到这些细微的转变?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触觉”的描写充满了期待。触觉是我们最原始、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它连接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每一次真实互动。一本书的纸张滑过指尖的质感,一杯热饮捧在手心的温度,甚至是拥抱时,掌心传来的心跳声,这些微小的触感,汇聚起来,构成了我们对世界最深刻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体肤小事”,去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深刻意义。
评分《体肤小事》这个书名,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就像夏日午后,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植物的清香。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探讨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目光聚焦在我们最亲近、最容易忽略的身体——体肤。我们每天都在用皮肤感知世界,从清晨指尖触碰到的枕头,到夜晚被子包裹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与世界最直接的联系。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体肤小事”?是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文字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触感?还是像观察者一样,用冷静的笔触去解析皮肤的种种变化?在台湾,我们常常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湿热的夏天,干燥的冬天,以及那绵长的梅雨季,这些都会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独特的印记。书中是否会描绘这些与台湾地域气候紧密相关的“体肤”体验?比如,夏天,因为闷热而产生的黏腻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不适;冬天,因为寒冷而让皮肤变得粗糙、紧绷,需要更多的滋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体肤小事”,并从中发现生命本身的质感和温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世界。
评分《体肤小事》这个书名,像一股清泉,在喧嚣的市场中悄然流淌,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读“体肤”这个词?是仅仅指皮肤的生理层面,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关于身体与情感、记忆的连接?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会从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入手,去挖掘那些被日常淹没的“小事”。比如说,我们每天都会触摸到无数的物品,从手机冰凉的屏幕,到毛巾粗糙的表面,再到爱人温暖的手掌,这些触感,都在悄无声息地与我们的皮肤发生着互动,并可能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在台湾,我们与“体肤”相关的体验,往往离不开地域的特点。比如,潮湿的空气会让皮肤感到黏腻,海边的日晒会带来皮肤的晒黑和脱皮,而山区的清凉则会使皮肤感到舒爽。书中是否会有对这些与台湾气候、地理环境相关的“体肤小事”的描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身体上的某些“小事”,比如一个不经意的抓痕,或者是一处细小的胎记,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或者,它们如何成为我们生命历程的某种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体肤小事”,并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理解。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体肤小事》时,立刻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它不张扬,却有一种内在的引力,仿佛在低声诉说,邀请你走进一个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体肤小事”?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又觉得微不足道的身体触感吗?比如,晨起时,指尖滑过被子传来的柔软;又或者是,夏日午后,汗珠顺着脸颊滴落的微凉;再或者是,拥抱时,皮肤传来的那份温暖和心跳。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它会用细腻的笔触,去捕捉和描绘这些转瞬即逝的身体感受。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多样的环境中,这些都会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比如,夏天,因为潮湿闷热,皮肤可能会感到黏腻,需要不断的清洁和透气;冬天,则会因为干燥寒冷,皮肤容易变得紧绷、干裂,需要细心的呵护。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与台湾地域文化相关的“体肤小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信号,它们如何与我们的情绪、记忆甚至是人际关系产生联系。比如,一次不经意的触碰,是否会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又或者,身体上一个细小的疤痕,是否会成为一段故事的注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学会“感受”,去体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去理解它所传达的讯息,并从中获得新的生命体悟。
评分初见《体肤小事》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噢?这是什么?”。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这个名字显得格外朴素,却又带着一股子无法忽视的魔力,像是在低语,邀请你去倾听那些最私密的、最日常的存在。我脑海里立刻开始想象:这本书会描绘哪些“体肤小事”?是那些夏日午后,蚊虫叮咬后,指甲划过皮肤带来的那一瞬间解痒和紧随其后的隐痛?还是冬日清晨,刚从温暖被窝里伸出的手,触摸到冰凉空气时,皮肤瞬间收紧的反应?亦或是,某次意外跌倒,膝盖擦破皮后,那愈合过程中,新生的、带着一点点痒意的皮肤?在台湾,我们经历着四季分明的变化,潮湿的夏天,干燥的冬天,还有那多愁善感的梅雨季,这些不同的气候,都会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这些与地域紧密相连的“体肤小事”。比如,在闷热的夏天,汗水浸湿了衣服,皮肤感受到的黏腻与微痒,那种想要摆脱束缚的渴望。又比如,在寒冷的冬天,皮肤变得干燥、皲裂,那种需要呵护和滋润的信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我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身体,去发现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体肤小事”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评分《体肤小事》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淡淡的、甚至有点出乎意料的亲切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夏日午后,汗珠顺着脖颈滑落的轨迹;冬天,指尖被寒风吹得通红,带着微微的刺痛;又或者是,和家人拥抱时,皮肤传来的那种熟悉的、温热的依恋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构成了我们最真实、最根本的生命体验。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体肤小事”?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还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又或者,是带着一点哲学思考的散文?在台湾,我们对于“体肤”的感受,往往与我们独特的气候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说,海边的咸湿空气,会给皮肤带来一种特别的质感;山区的清新空气,又会让人感觉皮肤在自由呼吸。书中会不会描绘这些地域性的“体肤”体验?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触觉”的描写充满了期待。触觉是我们最原始的感知方式,它让我们与世界建立最直接的联系。一本旧书泛黄的书页滑过指尖的触感,一杯热咖啡传递到掌心的温度,甚至是一次不经意的碰撞,皮肤感受到的细微压力,这些“小事”,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重新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体肤小事”,并从中体会到生命本身的质感和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起得真有意思,「体肤小事」,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画面感十足,让人联想到各种皮肤上细微却又真实的存在。我最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触碰到的世界,有多少是通过皮肤来感受的?从清晨醒来,指尖滑过凉席的触感,到午后阳光洒在手臂上的温暖,再到夜晚拥抱家人时,那熟悉的、带着体温的依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构成了我们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捕捉和描绘这些稍纵即逝的触感?是会用散文的笔触,细腻地描摹汗珠滑落的痕迹,还是会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皮肤上某个印记背后隐藏的情感?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湿润多雨,又充满阳光的地方,皮肤的感受会更加丰富和多元。也许是夏日午后,蚊虫叮咬后的痒感,那种难以忍受却又带着一丝奇妙的刺激;又或者是冬季,寒风刮过,脸颊泛起的红晕,那种紧绷而又带着点脆弱的感觉。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皮肤的“小事”与我们的情绪、记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某个特别的香味,会瞬间将人拉回童年某个夏天的午后,那是记忆的味道,也是皮肤留下的印记。又或者,一次意外的刮伤,留下的疤痕,会成为一段时间的纪念,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疼痛与复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描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毕竟,我们常常关注更宏大的叙事,却忽略了这些最贴近我们的“体肤小事”,而这些“小事”,往往才是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体肤小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大道理”、“成功学”的书籍市场里,一个如此聚焦于“小事”且主题如此私密的书名,反而显得格外珍贵。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体肤小事”?是那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却又容易被忽略的身体感受吗?比如,早晨醒来,指尖接触到窗帘的丝滑,或者被子温暖的包裹感;又或者是,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手臂上,那一种缓慢升温的暖意。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本充满生活细节的书,它会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我们与身体的每一次互动。在台湾,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我们对“体肤”的感受会更加丰富。夏天的黏腻、冬天的干燥、梅雨季的潮湿,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皮肤的状态,进而影响我们的心情。书中是否会涉及这些与地域气候相关的“体肤小事”?比如说,当皮肤因为闷热而开始出汗,那种微痒而又舒缓的感觉,或者是在寒风中,皮肤被冻得发红、紧绷,需要一层层衣物来保护。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把这些身体的细微感受,与我们的情感、记忆甚至是人际关系联系起来。也许,某个特定的触感,会唤起一段尘封的记忆,又或者是,身体上一个不经意的疤痕,会成为一段故事的开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学会“感受”,去体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去理解它所传达的讯号,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