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年,就是岁月给了我们特殊的资格,
可以选一张舒服的躺椅,对着逐渐西斜变红的太阳,
把叫青春的那本书,打开重读。
因为中年.我们才得以享受青春!
三位男子中年50,在相同时代,却成长于似近还远的土地上。
杨照:只有到了中年,人才能开放地、全幅地了解并享受自己的青春。
马家辉:告别青春,也告别中年。无论年岁,只要愿意,我们其实都可以活得加倍快乐。
胡洪侠:所谓青春,勇做加法,胆子要大;所谓中年,善做减法,气魄要大。
他们写下五十岁、家书、钱、打架、保险、蒋介石、毛泽东、退休、张爱玲……等30个主题词。一个词,三种书写,对照我们的青春与中年。
特别收录三人妻子的访谈,从「她们仨」对照出「他们仨」有趣而私密的一面。
作者简介
杨照
1963年出生,台湾读书人。除了读书,谈谈写写直接间接和书有关系的事,别无其他专长。但够庆幸了,能一直读书,一直从事直接间接和书有关系的工作,活得自在、活得丰富。
马家辉
1963年生,香港湾仔人也。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职广告公司、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大学,曾以为自己爱拍电影,曾以为自己爱做研究,曾以为自己喜爱旅行,但现在才知道,最爱的是什么都不做,只爱偶尔坐在书房内,面对电脑,按键写作。
结集作品包括《明暗》、《日月》、《爱.江湖》、《我们》、《你们》、《他们》、《死在这里也不错》、《女儿情》、《站错边》、《在废墟里看见罗马》、《大叔》、《爱上几个人渣》、《李敖研究》等。
文章散见中港台报刊,以及,微博:weibo.com/majiahui
胡洪侠
大陆媒体人,资深爱书人。从青春到中年,始终以买书、读书、藏书、写书、编书为乐。出版有书话随笔集《老插图 新看法》、《书情书色》、《书情书色二集》、《微书话》、《夜书房》等。编有《私人阅读史》、《董桥七十》等。现居深圳,任《晶报》总编辑。
自序 追想青春,跨入中年 │杨照
自序 亲近颠倒梦想 │马家辉
自序 岁月流水帐 │胡洪侠
01主题词 五十岁
多好,五十岁 │杨照
淡定地离去 │马家辉
一转眼,五十了! │胡洪侠
02主题词 家书
「不必特别回信……」 │杨照
家书=稿神家族的赔本生意 │马家辉
父亲给我的四封信 │胡洪侠
03主题词 偶像
记起青春时代的偶像 │杨照
「牛华」与香港 │马家辉
红星闪过是小花 │胡洪侠
04主题词 功夫
李小龙和狄龙 │杨照
保时捷上的功夫小子 │马家辉
需要力量的年代 │胡洪侠
05主题词 领带
那段天天打领带的时光 │杨照
于我,是领呔,不是领带! │马家辉
一张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 │胡洪侠
06主题词 朋友
重视朋友会遗传吗? │杨照
即使做不成夫妻 │马家辉
那一场相知与託付 │胡洪侠
07主题词 钱
做生意的人家里长大的 │杨照
我父,我舅,我的愧疚 │马家辉
三奶奶的「苏军票」 │胡洪侠
08主题词 名片
印着另一个手机号码的名片 │杨照
只送出了一张名片 │马家辉
一九九二年的一百五十张名片 │胡洪侠
09主题词 卡拉OK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杨照
跟罗大佑坐在卡拉OK房间里 │马家辉
我们的卡拉OK时代 │胡洪侠
10主题词 打架
天天打架的日子 │杨照7
为了母亲,我避开了一场打架 │马家辉
跟着李云龙去打架 │胡洪侠
11主题词 抽菸
More is not more,less is more │杨照
几乎上了唐人街的头条新闻 │马家辉
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告别 │胡洪侠
12主题词 喝酒
绍兴、「约翰走路」和「水井坊」 │杨照
最美好的时光机器 │马家辉9
地下餐厅里的啤酒往事 │胡洪侠
13主题词 黑社会
起起落落江湖人生 │杨照
在地狱里做大佬 │马家辉9
「知道我大哥是谁吗?」 │胡洪侠
14主题词 监狱
啃着馒头看那堵长长的墙 │杨照
坐牢与越狱 │马家辉
「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胡洪侠
15主题词 移民
福建、新北、宜兰、花莲、台北 │杨照
我能告诉你一个祕密吗? │马家辉
听着听着,我们就煳涂了 │胡洪侠
16主题词 英语
「学英文为了读这种书?」 │杨照
坐在木椅上,脸色惨白 │马家辉
「多余」 │胡洪侠
17主题词 住宅电话
「啊你旁边那个女孩是谁?」 │杨照
电话情仇 │马家辉
「从今天起,做个有宅电的人」 │胡洪侠
18主题词 手表
中华商场「忠栋」一号 │杨照
我的腕上终究没有劳力士 │马家辉
你终究要闯一次「手表关」 │胡洪侠
19主题词 电视
那个有《谈笑书声》的时代 │杨照
找你演电视剧,你敢吗? │马家辉
水潭里冒出一条龙 │胡洪侠
20主题词 中医
人去楼空的诊疗间 │杨照
你的粪便是啥颜色? │马家辉
发舅之死 │胡洪侠
21主题词 保险
我的保险经纪人 │杨照
我于八岁已经懂得什么叫做保险 │马家辉
大时代的流浪者 │胡洪侠
22主题词 咖啡馆
我的星期一咖啡馆 │杨照
半岛酒店侧门的风景线 │马家辉
红旗大街上没有咖啡馆 │胡洪侠
23主题词 开会
会中浮现的人生脚本 │杨照
会议室内看见红苹果 │马家辉
那些年开的那些会 │胡洪侠
24主题词 小学语文第一课
「少了一个人」,什么人? │杨照
原来我曾叫做Peter Chan! │马家辉
这一课,句子最短,岁月最长 │胡洪侠
25主题词 繁体字/简体字
「气」和「气」的差别 │杨照
王家卫排名在我后面 │马家辉
我遇见了《我》 │胡洪侠
26主题词 日记
写给老师批改的日记 │杨照
有一本书,你以后不妨瞧瞧 │马家辉
迷途中的迷失 │胡洪侠
27主题词 蒋介石
蒋中正到底好还是坏? │杨照
蒋家菜的八宝鸭和炒猪腰 │马家辉
当我们谈起蒋介石 │胡洪侠7
28主题词 毛泽东
我读的第一本毛泽东着作 │杨照
忽然出现于街头海报上的脸容 │马家辉
那年那月,《此时此刻……》 │胡洪侠
29主题词 退休
退不了的人生 │杨照
正在前往赌场的路上 │马家辉
如果有一天,我老有所依 │胡洪侠
30主题词 张爱玲
绝对无法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杨照
梦中人 │马家辉
她走了,我们开始对照 │胡洪侠
代后记 「她们仨」对照「他们仨」 │彭秀贞、林美枝、姚峥华
自序一
追想青春,跨入中年 杨照
在一般的意义上,「中年」指的就是人走完了「青春」的阶段,认命了、死心了,进入一个相对黯淡、背对阳光朝向阴影的阶段。不过,换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年」却也意味着,终于,我们有机会真正明白「青春」是怎么一回事。
活在青春里,生命充满了躁动的变数,我们应接着现实中的种种刺激与诱惑,或自觉或被迫地随时试验着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爱情、道德与品味的极限何在?我们犹豫游移,我们反省后悔,我们走过了却又恨不得能够绕回去,我们明知时移事往前尘难追但总不甘心不接受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那是青春,混乱与疑惑,必定犯错却甚至来不及面对错误真心一哭的年代。于是中年就代表了:总算,我们认识了自己,愿意诚实平静看看生命之镜中到底显现出什么样的容颜。而那面突然浮挂在眼前的生命之镜,就是以对于青春往事的回忆纪录打造而成的。
那场叫青春的电影,或那本叫青春的书,我们读完了。我们不需要再随着情节而焦躁激动,因为结局已经确确实实掌握在我们手里。于是,我们可以开始重看一遍,可以重读。所谓中年,对我而言,就是岁月给了我们特殊的资格,可以选一张舒服的躺椅,对着逐渐西斜变红的太阳,把叫青春的那本书,打开重读。重读中,本来的内容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分量轻重,在结局揭晓之后,剧情主线变得没那么重要、更没那么吸引人了;相对地,许多以前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回头看,却如此有趣、如此感人、如此深刻。
这是千真万确的弔诡,只有到了中年,人才能开放地、全幅地了解并享受自己的青春。青春中人永远不会明白青春是怎么一回事,不管你有多敏感、有多聪明。换个角度看,进入中年而不整理重读自己的青春,那就既对不起青春,也对不起中年了。
何其幸运,步入五十岁的前两年,和马家辉、胡洪侠开始了「对照记@1963」的专栏写作计画。为了两岸三地的「对照」,三人搬写了许多回忆怀旧的主题,写着写着,竟然各自写出了近百篇的青春追想曲。一面追想青春,一面正式跨入中年,忽然懂了:时光自有其庄严高贵的公平,既不偏袒青春,也不苛待中年。
自序二
亲近颠倒梦想 马家辉
关于一九六三年男人的成长书写,这是我和杨照与胡洪侠的第三本文字结集,第一本叫做《对照记》,第二本叫做《忽然,懂了》,这是最后一本,叫做《所谓中年所谓青春》。三书都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王荣文先生和他的专业团队有的不仅是眼光,而更是,嗯,无比的耐性。
跟中年男人打交道,尤其同时跟三个中年男人打交道,必须超有耐性。从书名的选择到序文的邀约,从题目的筛检到照片的编辑,从行销的策略到演讲的时间,任何议题,分处两岸三地的三个男人讨论起来,总会想出六个意见八种安排十项建议,电邮来来往往逾百封,见面谈谈辩辩亦近十次,聒噪不休,各自坚持,难下定论,若非远流的朋友耐着性子在我们之间负起催促和周旋之责,这三本书恐怕连半本亦不容易现身。想想,这两三年来,三个男人在创作路上一路走来,原来曾得不少贵人相助,真是福气。
关于中年与青春的叛逆弔诡,杨照序文已经写得非常清楚明白,我不多说了,看他写的便是了。多年以来我都是杨照的忠实读者,并未因其后认识交往而停止追读他的文字,其学识之渊博,其心思之热诚,经常让我暗暗自惭,如同胡洪侠之幽默之口才之豪爽,经常让我隐隐嫉妒。有机会跟他们称兄道弟,只要最后不会沦落到「投名状」式的悲剧境地,自是我所拥有的另一种福气。
可是,福气归福气,我毕竟是一个固执的中年男人,对于书名,我一直由于「大志未竟」而心有不忿。打从第一本结集开始,我就建议以「大叔」为名,直指中年情状,细述叔伯心情。但杨照和胡洪侠否决了。到了第二本结集,再否决。到了第三本,又否决。彷彿打官司三审上诉,统统输了。我唯有摸一下鼻子,对自己说:没问题,你们不干,老子独行!我决定把「大叔」书名「私有化」,变成我下一本新书的名字!
于是,在二○一三年五月七日我五十岁生日来临前的两小时,我坐在电脑面前,编好了《大叔》稿本,按键,传给香港花千树出版社。我也替《大叔》写了序,其中道:
我的长相说好听是「少年老成」,说不好听呢则是「少年老残」,早于十七岁时到某官方单位打工担任编辑助理,同事们都猜我是二十七岁,只不过不好意思言诸于口,终于在我辞职当天才问一句,为什么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做这小职员。
我笑笑,没答腔。长相天生,毫无辩驳余地,任何执拗皆属枉然。
后来呢,二十七岁被视为三十七岁,三十七岁被视为四十七岁,终于到了五十岁,或许在好些人眼里已有六十岁的模样,而我同样不答腔,只因,仍然,毫无辩驳余地,仍然,任何执拗皆属枉然。
第一次被正式唤作「阿叔」时的场境倒记得清清楚楚。在罗湖往深圳的海关柜台面前,我不小心,站错队,被误会打尖,一位男子大大声声地说:「喂,阿叔,唔该排队!」
我愣住,不确定是否唤我,瞄对方一眼,明明他才貌似阿叔,怎么变了我是? 在那一刻,透过别人的眼睛,我再次肯定了自己的衰老面目。
其后当然变成真真正正的阿叔,甚至开始向阿伯的年龄进军,许多时候遇见朋友或同事的子女,他们毫无犹豫地唤我「伯伯」,我便知道,岁月已经倒数,终点在望,很快地,我将荣升「公公」或「爷爷」辈,最后,又将变成碑石上的一个名字,什么都不是了。
于是我变得更加放肆。言谈上的,行为上的,思想上的,我把放肆权充自由,努力过自己想过的每一天;如果在傍晚时分发现今天的日子未如己愿,我会非常沮丧懊恼,容易愤怒。别人的修行目标是如《心经》所言「远离颠倒梦想」,我的生活方向却似刚相反,奔向颠倒梦想,愈发朝着狂野的终点前冲,彷彿黑夜飞车,隐隐期待突生意外,车毁人亡,在刺激里消失,便是最美满的结局。
前阵子曾经有人用一种隐密的方式提醒我,「我想说的是,你的少年时代几乎已形成你后来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之原型。即便你后来受损的多么厉害,后来怎么样的被丑化、扭曲,以致如何在应对世界时有着不同的面貌。但那个少年时所隐藏的你,总会悄悄地召唤着甚至守护你。但如果你那时已经损坏,可怜的,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要加倍的努力。」我能说的只是感激,但在行动上,我走向的显然是另一极端 。
上面不厌其烦地摘录序文,一来是为了聊以阿Q,好让自己觉得终于成功迫使一九六三年男人成长书写作品跟「大叔」二字沾上了边;二来呢,序文稍稍透露了我成为五十男人的复杂感觉和「鸿图大计」,跟所谓中年所谓青春有着直接关连。
话说回来,岁月匆匆,所谓中年所谓青春皆是转眼之事,所以其实根本无所谓中年无所谓青春;有的都只是寻常日子,关键是你选择用什么心情去面对它、回应它,那么,青春也是中年,中年亦可青春,谁都没资格嚣张,也谁都没理由沮丧。
告别青春,也告别中年。无论年岁,只要愿意,我们其实都可以活得加倍快乐。不是吗,杨与胡?
自序三
岁月流水帐 胡洪侠
都说岁月如流水,那□,罗列关于岁月的记忆,就是一本流水帐了。既然书名是《所谓中年所谓青春》,我这篇自序,不妨真就写成流水帐。
一九七九年,胡官屯:用零花钱去老武城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记得有《青春与理想》,有《性的知识》,都是一两毛一本的小册子。对青春的热望就从这类小册子开始了。是年身高一米六二,在衡水师范班级队列中属较矮一类。
一九八○年,衡水:开始写诗。写完一首就让女广播员在学校广播站朗读。国庆节来了,写诗;元旦来了,写诗;看了电影《忠诚》,也写诗。后来才知道,那其实不算诗。
一九八一年,衡水:第一次给人写情书,遭举报。某日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问道:「这是你写给谁谁谁的吧?」我说:「是。」是年毕业参加工作,身高已到一米七八。
一九八二年,衡水:当记者之余申请回师范学校旁听数学课,获准,但课堂上经常打瞌睡。想再战高考,不想那年多了个高考预选考试制度。五月参加预考,被淘汰出局。从此断了高考念头。
一九八三年,衡水:看电影《青春万岁》,长时间为其中的诗句感动。比如:「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一九八四年,秦皇岛:第一次见大海,惊奇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水,甚为惊恐。
一九八五年,衡水:突然想当兵,而且想去西藏当兵。为此彻夜失眠。几天后此念头消失。
一九八六年,北京:在王府井大街南侧一饭馆吃饭时,旅行包被小偷拎走。过数日,地铁派出所将身分证寄回,说是乘客在垃圾箱捡到。
一九八七年,衡水:换了份工作。老同事告诫说:「来这座楼上班,你要做到『三不』:不许大声笑,不要穿牛仔裤,不准迟到。」
一九八八年,海口:去《海南经济报》递简历。此报头版一条消息的导语哄传一时。大意是:一位机关干部对他的儿子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只能当干部。
一九八九年,北京:办完入学手续,在人民大学校园散步,见草地上依偎读书的对对情侣,首次感叹自己青春已逝。
一九九○年,北京:读周作人,读徐志摩,读法拉琪,读《三国演义》,读《大众传播通论》。给一位企业家写「有偿报告文学」,赚稿费补学费。买书欠帐,写信给朋友告贷。
一九九一年,石家庄:在新华社河北分社实习,为写一篇人物通讯,採访一个多月,三易其稿,仍未获发稿。和朋友骑自行车在街上乱逛的日子最让人怀念。
一九九二年,深圳:住黄木岗又一村临时安置区的铁皮顶房。夏日最惊人的不是闷热,而是暴雨击打铁皮顶的声音,犹如千军万马踏你头顶而过。
一九九三年,深圳:为「外引内联」版写评论〈「假洋鬼子」〉,遭撤稿。又写评论倡议应该为「八.五大爆炸」立座纪念碑,再遭毙稿。
一九九四年,深圳:受命与人合作写一篇关于深圳的长篇特稿,因沉湎世界盃决赛,迟迟未动笔。眼看交稿「死亡线」逼近,遂连熬三个通宵写出初稿。
一九九五年,深圳:每星期熬一个通宵为「文化广场」写一篇「编读札记」,率先尝试见报时用手写体签名。后不知何故,被责令停用。
一九九六年,深圳:应邀为一家酒吧写一首歌词,记得开头几句是:「夜深了你还在门外吗,门外的你是不是很孤单,孤单的你心中还有没有梦幻,梦中的人是否还在你身边……」
一九九七年,深圳:「文化广场」一百期,请余秋雨先生到场演讲。其演讲稿发表后引起一场笔墨官司。
一九九八年,广州:去广东人民出版社看《老与新丛书》清样,我们几个人和责任编辑频起争执,最终竟把责任编辑气哭了。那是我第一次出书。
一九九九年,深圳:过了一段无工作、无工资、无压力的生活。朋友说你去应聘观澜高尔夫公司的一个职务吧。我漫不经心地去了,人家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二○○○年,深圳:主编报纸的经济版块,对制度经济学发生兴趣。曾对人言:我不懂经济,但懂经济学。
二○○一年,哈尔滨:去太阳岛一游,大失所望。当年喜唱〈太阳岛上〉,觉得那真是美妙无比的地方。许多青春梦想开始破碎,这只是其中之一。
二○○二年,天涯社区:因了鸡毛蒜皮的事,在网上和网友动了真气,一本正经打笔墨官司,被讥讽为「根本不懂网路生活」。
二○○三年,深圳:深夜一酒吧老板来电话:「你不是想试试大麻的味道吗?现在过来吧。」
二○○四年,深圳:喜欢梅林四村附近一家粥店,常常深夜去,凌晨归。停在路边的车后尾箱多次被撬。
二○○五年,欧洲:众朋友结伴游历欧洲五国。后来,这几个人中,有的登上了珠峰,有的患病去世。
二○○六年,深圳:唿朋唤友,正式开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二○○七年,深圳:频频做「驴友」状,登山,远足。
二○○八年,深圳:搬到「二线关」外居住,渴望生活安静。
二○○九年,深圳:没有勇气说「不」,生活变得更加「黑白颠倒」。开始玩微博。
二○一○年,深圳:白发急剧增多。本是「少白头」,来深圳后竟然全变黑了。好景不长,黑极又生白。
二○一一年,深圳:开始培养快走习惯。挚友姜威去世。终于到了常常去殡仪馆为朋友送行的年龄。
二○一二年,深圳:成功戒菸。开始喜欢普洱茶。
二○一三年,深圳:感觉微信也不错。迷恋深圳五号绿道,希望天天都能「十公里穿越」。
二○一三年六月三日,深圳:为远流版新书《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写自序,〈岁月流水帐〉,想起两个人说的话。苏联作家阿.巴巴耶娃说:「人应该刚生下来就是中年,然后再渐渐年轻起来,……那样,他就会珍惜时光,不会把它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果能这样,当然好,但只能是说说而已。马上就五十岁,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不妨听听洋人的说法。保罗.科尔贺说:「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这话说得气魄很大。想想也是,都活了五十年,气魄可以大一些了。所谓青春,勇做加法,胆子要大;所谓中年,善做□法,气魄要大。
是为序。
《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以1963年那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年份为基点,巧妙地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人生状态进行对照,却又在对照中展现了它们之间无法割裂的联系。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他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感受与思考。我读到了书中对中年人的描绘,他们肩负着生活的重担,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沉淀下来的智慧和从容,让我深深动容。而对于青春,作者也并非简单地描绘其冲动与热情,而是深入挖掘了青春特有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那种纯粹而美好的理想主义。我最被触动的是,作者在“对照”中找到“连接”的巧妙之处。他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次偶发的际遇,一次关于人生选择的讨论,或者是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看似遥远的生命状态拉近了距离。这本书让我反思,无论我们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以一种平和而又充满力量的态度去面对。中年有中年的韵味,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生命中最绚烂的画卷。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时,我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年代。作者以1963年为背景,巧妙地将“中年”与“青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进行对比,却又在对比中找到了深刻的连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比如街头巷尾的场景,人们的穿着打扮,以及当时流行的一些事物,都充满了时代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年与青春的对照记,更是一幅生动的1963年台湾社会生活画卷。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绘中年人时,并没有刻意去放大他们的疲惫与压力,而是展现了他们沉淀下来的智慧、对生活的洞察,以及在经历风雨后的从容。而对于青春,作者也并没有只描绘他们的冲动与热血,而是也展现了青春特有的迷茫、对未来的探索,以及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对照”时,所展现的智慧。他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次跨越代沟的交流,一次对往昔时光的回忆,或者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生命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中年有中年的风采,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精彩。
评分《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让我有种回到过去的冲动,想要去亲身体验那个年代的氛围。作者对于1963年台湾社会细节的描绘,简直是活灵活现,仿佛穿越时空到了那个年代。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刻画“中年”与“青春”这两个概念时的深度。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年龄划分,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两个阶段在心理、情感、以及社会认知上的差异与联系。在书中,我看到了青春的蓬勃朝气,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尝试,也敢于犯错的勇气。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年人的沉稳与担当,他们或许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无所畏惧,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照,比如一场发生在街头的偶遇,一次跨越年龄的对话,或是一段关于旧日时光的回忆,都巧妙地将中年与青春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拉近了距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这些场景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每一个情感都力求动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时代档案,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它让我思考,在每一个时代,青春与中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对话和传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自己。
评分《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台湾味”,那种在岁月沉淀中散发出的淡淡的亲切感和人情味,是其他地方的作品难以复制的。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慢慢地跟你讲述他观察到的、经历过的1963年,关于中年与青春的对比。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对照”这个主题的方式,他没有把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你看,一个刚刚踏入社会、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人,他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的斑斓多彩;而一个经历过风雨、肩上担起责任的中年人,他眼中的世界,或许少了些许亮色,却多了几分厚重与深邃。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凸显谁更优越,而是为了展示生命的多样性与层次感。书中对于1963年台湾社会风貌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我读着那些关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比如,一些新兴的文化元素开始渗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而这些都体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身上。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青春”体现在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而中年人则在适应变化的同时,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的“中年”体现在对过往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权衡。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1963年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历史数字,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温度和故事的年代。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年和青春,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个词,而是生命长河中相互映照、相互成就的风景。
评分初翻开《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1963年那一年,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中年与青春之间既是鲜明对比又充满交织的生命画卷。书中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时代记录,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生命河流中一段重要记忆的深刻回溯与哲思。中年人的沉稳、历练,与青春的懵懂、热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动人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中年人的时候,并没有刻意放大他们的失落或疲惫,而是展现了他们深沉的智慧、对生活的洞察,以及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温润。而对于青春的描绘,也并非是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与不羁。书中那些零星散落的细节,比如街角的理发店、广播里播放的老歌、放学路上的嬉闹声,都像是精准的定位器,将我带回了记忆深处。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中年人,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情;而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笑声,他们的烦恼,都那么鲜活而真实。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提醒我,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保有对生命的热爱与探索的精神。中年并非终点,而青春也并非遥不可及。这种对照,不仅是对时代的回顾,更是对生命内在的深刻解读。
评分《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阅一本泛黄的老照片,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那个时代的情感与温度。作者以1963年为时间轴,精准地捕捉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中年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深刻。他并没有去刻意渲染中年的失落感,而是展现了中年人特有的沉静、智慧,以及在岁月洗礼后沉淀下来的从容。而对于青春,作者的描绘也充满了生命力,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涩与纯真,都跃然纸上。我最被打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对照”中找到“连接”的。他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关于梦想的探讨,或是对往昔时光的共同回忆,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生命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人情风貌都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都化作了书中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这本书让我反思,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中年并非衰老,青春也并非只有激情,它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正是这种差异与联系,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评分第一次读到《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的书名,就觉得非常有意思,点出了书中探讨的核心主题。作者以1963年为背景,通过精妙的对照手法,描绘了中年与青春的鲜明对比,同时也揭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台湾街头,看着年轻人朝气蓬勃地追逐梦想,也看着中年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书中对于1963年社会背景的描绘,也是十分细致入微的。那些老式的建筑、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收音机里播放的流行歌曲,都充满了时代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作者在处理“对照”时,非常巧妙。他并没有让中年和青春完全割裂,而是通过一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经历,将它们联系起来。比如,一个中年人可能会在年轻人的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而一个年轻人则可能会在中年人的身上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这种“对照”与“连接”,让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书中的主题更加深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而中年与青春,更是生命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两个时期,它们相互学习,相互成就,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乐章。
评分当我翻阅《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在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年”与“青春”这两个词的含义。作者以1963年为切入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这两个人生阶段的独特韵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歌颂青春的美好,或者感叹中年的无奈,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温情的视角,去描绘它们各自的色彩。比如,书中对青春期的描绘,不仅仅是热血和冲动,还包含了青春特有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而对于中年,作者也没有将其简单地定义为“成熟”或“衰老”,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年人内心的挣扎、对过往的回顾、对当下生活的责任,以及在这些重压下依然存在的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细腻的心理描绘,让我觉得非常真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对照”时,所展现的智慧。他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并列,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节,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一个中年人或许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而一个年轻人则可能在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这种“回望”与“前瞻”的交织,让我看到了生命是如何在不同阶段延续和传承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中年和青春,更是生命中最具张力的两个时期,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画卷。
评分当我拿起《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时,我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吸引。作者以1963年为时间点,用一种极为巧妙的笔触,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进行对比,同时又在对比中展现了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他笔下的1963年台湾,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历史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鲜活画面。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人们的日常对话,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符号,都让我感觉仿佛置身其中。在书中,作者对中年人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与韧性。他们或许不再拥有青春的无畏,但他们拥有了岁月的沉淀,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念。而对于青春,作者也并非只是描绘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更深入地挖掘了青春特有的迷茫、对未来的探索,以及那种纯粹而美好的理想主义。我被书中“对照”与“连接”的手法所深深打动。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次跨越年龄的对话,一段关于成长经历的回忆,或者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分享,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生命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让我觉得,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中年与青春,更是生命中最具张力和魅力的两个时期,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画卷。
评分《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对照记@1963Ⅲ》这本书,从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当读进去之后,更是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作者以1963年那个特定年代为背景,用一种极为细腻和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中年与青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对照”时的手法,他并没有把两者生硬地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和相互映照。例如,书中对中年人的刻画,没有刻意去描绘他们的失落或疲惫,而是展现了他们沉淀下来的智慧、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岁月中磨砺出的从容与担当。而对于青春,作者也并非只是展现他们的热血与冲动,更深入地挖掘了青春特有的迷茫、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那种纯粹而美好的理想主义。我被书中对1963年台湾社会风貌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这本书让我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年不是终结,青春也不是唯一的黄金时期,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丰富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