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衣的男孩》作者 × 英国金奖插画家 最勇敢的成长小说新作
★入围2012年爱尔兰年度最佳童书奖、2013年英国卡内基文学奖
英国青少年票选最想读的小说!
与众不同≠不正常
一趟跨越人心疆界、勇于追寻自我的飘浮旅程
巴纳比一出生就飘上天花板,完全不受重力影响。他的父母最讨厌「不正常」和「与众不同」,于是做了一件最可怕的事──放手让他飘走。巴纳比从此展开一趟奇幻的飘浮冒险,甚至飘上外太空……不但认识了许多独特的好朋友,也懂得重新看待自己!
作者简介
约翰.波恩 John Boyne
1971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为青少年读者撰写了广受好评的《穿条纹衣的男孩》和《诺亚的魔幻旅程》,也为大人读者撰写了七部小说。他的作品目前至少已被翻译成四十五种语言。
英文官方网站:www.johnboyne.com
绘者简介
奥利佛.杰法 Oliver Jeffers
1977年出生于澳洲,但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长大,于乌尔斯特大学主修插画与视觉传达。毕业后从事艺术和书籍创作,在贝尔法斯特、纽约、伦敦、雪梨等地开过画展,而且这辈子不止爬过一棵大树。
他的作品得过许多童书大奖,包括:英国雀巢儿童书奖金奖、英国蓝彼得年度童书奖,以及爱尔兰年度最佳童书奖等,也曾经入围过英国格林威大奖。
奥利佛之所以投入图画书的创作,是因为没人相信他的经历,他只好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奥利佛目前暂时住在纽约,想要更了解他,可以造访网站:www.oliverjeffers.com。
译者简介
陈佳琳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现为专职文字工作者,擅长轻文学、儿少文学与推理小说;作品包括:《姊姊住在壁炉上》、《在我坟上起舞》、《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柠檬的滋味》、《P.S.我爱你》、《一刀未剪的童年》、《校园祕案》、《9288奇幻之旅》等。
推荐序
李崇建∕知名作家、亲子教育专家
飞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飘浮男孩
巴纳比生来就会飘浮,无视万有引力定律,不断往天空飘浮上去。听起来很酷、很了不起,不是吗?但对于向来保守、安分、守秩序的双亲而言,却是标准的「离经叛道」,不是正常人该有的表现,他们简直恨透他的飘浮了。
巴纳比的哥哥、姊姊很爱他,甚至家中的狗也爱他,只有父母将巴纳比视为怪物,不敢让巴纳比出门,深怕被人指指点点。一旦巴纳比出门,就要背上重重的袋子,而不是利用他独特的特性,让他创造出生活的方程式,反而让他沉下来在地上走路,不能让人看见他飘浮。因为这样的与众不同,令父母太丢脸了。
巴纳比的父母并不是特例。就我所知,不少父母对这样「飘浮」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态度。
孩子们呈现的方式,也许是不爱读书、活泼跳跃、不依父母期待的道路而行,或者不听从安排,父母都会觉得心里不踏实吧!认为孩子「飘浮」着,不够「脚踏实地」,于是常想方设法矫正孩子,如同巴纳比的父母送他去矫正学校。但是这些矫正,往往只是打造成一种样板的模式,为了符合单一价值,消除大人自身的不安全感。而且矫正的手段罔顾人性,对待孩子的方式相当残暴,父母们却视而不见,只在乎孩子是否「正常」了。这不禁让我想起某些孩子,尤其是被称为过动症、妥瑞氏症与亚斯伯格症的孩子,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与常人不同,因而以严厉手段矫正他们。
生命经验的侷限
人们视野的宽阔与狭隘,通常与成长背景相关,也与人们是否对各种不同观点与经验有意识探索有关。但是大部分的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悖离「正常」经验之外的人事,常有负面的看法,或者抱着不认同的态度,而失去了探索彼此的差异性与其特别的创造力,或者失去了接纳与倾听差异的可能。
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有一次我聆听收音机,听见电台主持人评论夏日的蝉声与蛙鸣,聊到听众抱怨蝉声嘈杂,主持人大喊:「天呀!这是天籁?!有时候我会开车到郊外,摇下车窗,听听蝉声和蛙鸣,怎会觉得嘈杂呢?你不会也认为蛙鸣很嘈杂吧?可悲的都市人!」
我的心里有个声音,「是吗?『可悲的都市人』好沉重呀!」
我曾听见蝉声如锯木厂的噪音,隆隆之声不绝于耳,让人心神俱裂,因此听说清朝雍正设置捕蝉的机关,捕蝉兼扫除异己;我也曾听过几只蛙的合鸣,就能让一般人神经耗弱,尤其是台湾中南部常见的黑蒙西氏小雨蛙,雨后扰人的蛙鸣可高达一百三十分贝,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主人,为了消除噪音而成立捕蛙大队。
当我们视自己言行为标准,视他人不同的意见、行为或者兴趣为不正常,难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关系疏离;若是谈论蝉声蛙鸣之类的琐事,顶多争辩或无法对谈,但是当家里孩子不符合父母期待或观点,父母常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非探索与开发孩子的独特性,让我感到悲伤。
到世界各处飞翔
罗伯.弗洛斯特有一句诗,常为人引用:「黄树林有两条路,我选择人较少的那一条。」
像巴纳比这样的孩子,注定要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但这条路常常都不是自己所选择,而是被环境逼迫而来。
巴纳比八岁那一年,妈妈反常的带他外出散步,走的竟是一条无法返家的不归路。妈妈若无其事的拿出刀子,放掉儿子背包里的沙子,让巴纳比一路飘飘浮上天空,她决定放弃这个孩子了。作者极尽平淡的描述这个悲哀的过程,令人觉得讽刺极了,看到这儿的读者会感到困惑或者共鸣呢?那些自诩为正常、没问题的人们,竟然对这些「不正常」的人压迫,到底谁才是「正常」?
这不禁让我们思索:父母都爱孩子,但父母却常伤害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不认同孩子,甚至心灰意冷形同放弃。
巴纳比因此飘流到各地,见识世界之宽广,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们。巴纳比学习认识世界,学会重新看待自己。但巴纳比仍然一心想要返家,这一段让我想起一部希腊电影:《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巴纳比不断想要回到家乡,一旦返乡了,内心世界却无法亲近这失落已久的家园。巴纳比最后的心灵,是否仍然哀伤?作者并未着墨,仅以「一位因与众不同而深自为傲的小男孩。」为结束,可见作者内心对飘浮男孩深深的盼望。
当巴纳比一旦成长,不再依赖大人的评价而活,便能飞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我曾在体制外学校任教,一位被视为「飘浮」的孩子,在床头贴了一句话:「你笑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却觉得你们大家都一样。」这个孩子如今在美国,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人。多年后我们相遇,我很赞叹他的创造力,最终为自己带来一片与众不同的天空。我想,这也是我对巴纳比的盼望,对所有被视为「飘浮」孩子的盼望吧!
我衷心期盼父母与孩子们,从本书中获得阅读故事的乐趣,对成长的面貌有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