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典藏版】

默默【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Ende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情感
  • 成长
  • 女性
  • 爱情
  • 治愈
  • 经典
  • 豆瓣高分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狂销全球40多国,销售突破800万本

  ★ 欧洲青少年文学奖
  ★ 欧洲青少年文学奖入选

  是什么害得我们没有时间生活?
  为了节省时间,理发师富杰不能和顾客聊天,本来的好好先生也变得暴躁!
  为了赚取金钱,泥水匠尼古拉不得不抛下工匠的自尊,在水泥里加进沙子!
  为了追求名声,导游吉吉只能背弃对默默的承诺,说出只属于两人的故事!

  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灰色男人,他们开着灰色轿车、提着灰色公事包,
  深入城市各个角落,鼓励人们储蓄时间,用时间来追求成就和财富。
  储蓄时间的方法很简单,不用签约,只要不做浪费时间的无聊事,
  像是:吃饭、睡觉、照顾妈妈、养宠物、看电影等等,
  就一秒钟也不会浪费,时间还会多上好几倍!
  奇怪的是,人们越是节省时间,
  就会发现生活变得越单调、越没有人情味……

  作者麦克安迪花六年的时间构思这本书,中心概念很间单:
  如果世上真有「时间盗贼」,为何他们部偷走书中主角默默的时间?
  而时间被偷走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又会变成什么画面?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物质主义席卷世界的风潮中,
  我们一味追求效率、速度,而丧失了纯真的人性。
  我们被时间禁绝起来,我们拒绝爱,也拒绝付出爱,
  有人振振有词:时间就是金钱。
  但是看了《默默》,你会发现「时间是生命」,
  而生命就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麦克安迪(Michael Ende)

  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父亲是着名的超写实派画家。麦克安迪于慕尼黑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演员、导演和电影评论的工作,之后全力投入文学创作,这份经验使他后来创作的故事特别具有戏剧效果。

  麦克安迪对于写作非常认真执着,他的第一部作品《火车头大旅行》甫推出即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1973年完成《默默》这部巨作,再度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说不完的故事》还曾搬上大银幕,拍成电影《大魔域》,风靡一时。作品曾被译成40多国语言,销售量高达1000万本以上。

  他的文学全集分别于1981年、1982年获得「乌努斯考尔查克奖」及「国际伟大罗伦佐奖」。

  麦克安迪光荣榜:
  ★ 国际安徒生大奖
  ★ 欧洲青少年文学奖
  ★ 德国青少年文学学院大奖
  ★ 美丽艺术翡冷翠学院奖
  ★ 鹿特丹银笔奖
  ★ 读书建议奖
  ★ 威尔汉豪夫奖
  ★ 奇王文学奖
  ★ 国际考尔查克文学奖
  ★ 国际马尼科文学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值得一读再读的《默默》

  正如「原野三重唱」不一定只能在三重唱,而也可以在新庄、板桥唱,青少年及儿童读物除了是写给青少年和儿童看的以外,成年人往往也是其最佳读者,而《默默》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一九七三年,德国青少年文学读物作家麦克安迪(Michael Ende)出版他的《默默》时,西德已从二次大战的废墟中以浴火凤凰之姿,重新站立起来。在奠定其于欧洲乃至世界上的举足轻重地位之后,除了一方面在政治路线上明确地加入以美国为龙头、以西欧各国为主干的民主阵营;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路子。虽然他们一九四九年的立国背景里确保了社会主义的精神,然而在经济挂帅的大纛下,到了七○年代,纯然的消费社会已然成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至迟从十八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走向的良性互动,完完全全地演变成赤裸裸的恶性竞争,物慾横流之下,传统理想溃不成军,奄奄一息的人文主义犹在力挽狂澜,殊不知来势汹汹的拜金主义早已关山强渡。然而经济复甦,国力提升的魅力何其强大而不可拒,一、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残屋破瓦和今日的歌舞昇平之对比又何其慑人而不可逆。谁又敢,谁又愿硬当乌鸦嘴呢?不认命的人很多,然而不认命又兼不识相的人在哪里?麦克安迪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相对于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厉声疾唿和严词批判,麦克安迪以其极为细腻的笔法写下了《默默》一书,以童话式的曼妙、寓言式的委婉将工商社会人人奉为圭臬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铁律背后的自我毁灭性剖露殆尽。在这本以「时间」为主轴贯穿全书的小说里,整个情节就像一面镜子般将功利社会因为追求一己之私而导致人伦全丧,道德全毁,理想崩盘,人性溃废的因果关系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主角默默是个小孤女,不但来历不明,从结局来看,虽然是Happy End,也算是去向无终。她显然正是作者仍笃信存于你我读者心中最后一丝人性的光芒,因为在那些灰色男人以威胁利诱、连偷带抢的方式鲸吞蚕食人类的时间时,正是这位勇敢的小姑娘以无我、忘我的决心,力抗这些代表「利慾薰心」四个字的灰色男人。

  然而,人类的本性并非本就该是见利忘义的,书中的理发师富杰和酒吧老板尼诺就是两个例子。富杰受到灰色男人的怂恿,决定改把自己和客户锁定在纯粹的生意关系上,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花一分钟,理完头,付了钱就请走人,以便多省点时间,多赚点钱。有此做法后,他对亲人的态度也改变了,他突然发现,他再也没时间照顾那个养育他一生而今已年迈的老母,于是将她寄送养老院,一个月去看一次就够了。至于他原本心仪且不良于行而常由他去陪伴的黛莉小姐忽然也成了他的累赘,于是借着一封信,他就简单明了地断绝了两人的关系。从此,富杰越来越富有,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快乐,因为,如今他只是理发店的老板而不再是个「人」了。至于酒吧老板尼诺更是以在商言商的理由把那些无处可去,点一杯啤酒,在酒吧里一坐就是一整晚的老头们全给赶了出去,只不过,他太太实在看不下去,骂了他一顿后,他才悔悟,又把那些老头请了回来,他也才能再心安理得的继续做生意。借这两个例子,麦克安迪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何以牺牲自己和别人的快乐来筋疲力尽地追求身外之物,而这种病态的上进心却又是如何的腐蚀人心。这些正是《儒林外史》那篇〈范进中举〉的现代版:当手段成为目的时,读圣贤书所为何事?经世济民云云,岂不显得可笑?难怪作者要安排范进他那杀猪的屠夫岳父──与真实人生血淋淋结合在一起的职业──一巴掌来打醒这个沉迷于功名利禄的女婿。

  七○年代,经济起飞的德国,当养老院以符合潮流之姿纷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时,谁还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当孤儿院以制式的机构挂着慈善面貌,如社会救济的最后一道安全阀般出现时,谁还有时间来照顾别人的小孩?

  麦克安迪在这本童话说里鞭笞了以理性主义所构筑出来的成人世界里,最非理性的部分:生活的纯然理性化,正是生命纯然无梦的悲剧化,而感性的梦想转为知性的理想之同义词,更是感性被知性∕理性赶尽杀绝的明证。事实上,当麦克安迪以童话和寓言乃至科幻的形式来撰写这本小说时,已经清清楚楚地标志出他在为被僵化的现代人之漂泊的灵魂招魂的旨意。默默既是具体历史的化身,她的居处就是一座古代剧场的废墟;默默同时也是纯然想像力的代表,游走于肉身与心灵、空间与时间、历史与故事之间,而不仅古人,不仅七○年代的德国人,其实即便是二十世纪末的我们不也都曾经是默默吗?在我们的童年里,我们不也曾如此认真于游戏而至忘掉我们在游戏吗?我们不也曾把每一块破布当成美丽的衣裳披在肩上?哪一个人的童年里缺少了把衣柜当成防空洞、把扫把当成骏马骑的记忆?我们童年的话语可曾有过「陌生人」的概念?而曾几何时,扫把已为吸尘器取代(最可怜的是女巫,乘风归去将何所依?),而今我们的孩子都知道:凡是不认识的人都是陌生人,而且根本就是「坏人」和「危险」的代名词。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是如此喜欢听别人说故事,而自己亦是如此不可遏止地、滔滔不绝地把每天学校里的所见所闻给爸爸妈妈听。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没有时间倾听别人的话语,别人也开始没兴趣听我们倾诉我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天这种个个要出人头地,人人要力争上游的年代里,谁还有心思回想到小时候骑马打仗时,那股自告奋勇、舍我「骑」谁的傻劲儿?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十八世纪以来就弥漫全欧洲而今早已垄断全世界的理性主义,在这本现代童话里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从冲破黑暗中古世纪而传达普世福音的启蒙主义里延伸而出的理性主义,固然是人类在其亘长的历史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然而由于人类的关注焦点从神与大自然转向其自身,却也使得人性中原本为了他人可无悔无恨的崇高特质,同时也转变成为无情无义的低俗劣性。

  理性思考、目的挂帅,从此主导了全人类的走向,他们使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先进的农作耕具、交通工具、生产器具、救人医具;但是同样地,它们也使人类发展出越来越有效的杀人武器和剥削理论。更严重的是,理性主义的极致发展彻底地摧毁了人类真正做梦的能力和权利,因为当连梦想都毫釐不差的与理性亦步亦趋的时候,梦想还是梦想吗?当每个人的时间都仅能用来完成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时,梦想还是梦想吗?事实上,当初理性主义出现,而后又有浪漫主义兴盛,又岂是偶然?穿插在小说里的那场由默默带领众家小孩所玩的科学家搭乘研究船,探索传闻中巨大无比的鬼海蜇的冒险游戏,适足以说明麦克安迪心中,人类理性与感性应有的关系。当兴致勃勃的科学家爱森修坦教授(很显然是爱因斯坦的化名),终于在惊涛骇浪中得见传闻中的大海怪修姆时,却完全受制于它以及被它掀起的滔天巨浪。千钧一发之际,仅有随船的海边姑娘蒙珊能以她族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一首古老歌谣,来驯服暴怒的大海怪,众人也因此得救。海怪再度潜入海底,不知所终,霎时,海面又是光滑如镜,而天空则是碧蓝如洗。有意思的是,之前有人认为,对着飓风和海怪唱摇篮曲简直是荒谬之至;但却也有人反驳:「一开始就存着偏见是要不得的!土着所传的做法,其深处往往隐藏着事实。或许,那种特定的振动音波能影响修姆也说不定。」这是一段神话与科学的对话,感性向理性的喊话,或者亦可说是古老传承下来的神幻想像力与新兴时代的文明精神之间的交锋。

  麦克安迪把理性扼杀感性的悲剧(关于这点尼采乃至其前人,倒是早已用酒神戴奥尼索斯和太阳神阿波罗之间的消长来比拟过),很巧妙的和现代消费社会的特质连结在一起:当灰色男人试图收买默默加入她们那一边的时候,他们展示一个名叫哔哔姑娘的玩偶给她看,并声称,只要默默不断的买该玩偶的附件给它,那么她就永远不会感到厌倦,而且「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妳就不再需要朋友了」,因为「既然有了这些美妙的东西,又可以不断的拥有新东西,只要一个人单独玩就行了」。这些叙述事实上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因为这正是消费世界里成人间的游戏规则。他们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妄想拥有名利事物上,而越是渴望拥有,就越会失去朋友,最后就形成了名利事物拥有他们,而非他们拥有名利事物的结局。因此灰色男人的哔哔姑娘老是要说「我想拥有很多东西」,因为任谁拥有了哔哔姑娘,就会被它奴役至死方休,恶性循环的结果,他∕她将会失去时间,失去朋友,活着而失去生命,自私而失去自我。

  善良的小女孩默默能够战胜邪恶灰色男人的威胁利诱,除了与她并肩作战的乌龟(请注意这只乌龟慢条斯理,却轻松达到目的地的步调;和灰色男人气急败坏,却和目标渐行渐远的追赶脚步。这样的对比,难道不是现代人需要警惕的吗?)以及秒分钟教授的指引功不可没以外,她对自己直觉的坚持和对朋友的忠诚更是关键性的因素。至于为何是由女孩来代表善良、直觉和忠诚(别忘了还有那位以古老歌谣平息大海怪之怒的女孩蒙珊),而由男人来代表邪恶、物慾和私心,这个问题得留给读者们自己解答,反正你们也得有点想像力嘛!

  看看我们的四周,再翻翻这本书,虽然是四分之一世纪以前的书,今天还是,不,应该是更值得一读。

东吴大学德文系教授 谢志伟

作者的话

  我想,读者一定有很多话要问我,不过,我只能说一声抱歉!因为我可没有办法回答任何的问题。说得明白一些,这个故事是我听别人叙述,再依着自己的记忆撰写下来的。

  我本人不曾看过默默以及她的朋友们。对于默默那一伙人,以后变成如何?现在又干些什么?我一概不知。对于故事背景的那一座城市,我是凭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不过另外有件事,我想提出来当作本书的结语。

  那一件事发生在我的旅途。(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在旅途中。)

  有一夜,我在火车上,跟一位奇妙的乘客同处一个车厢。我之所以使用「奇妙」这个字形容他,乃是他叫人看不出多大年纪。刚开始时,我以为对方是个很老的老人,但是不久后,我感到不对劲,因为,他突然变得很年轻。接着,我又发觉,这种印象可能也不怎么正确。不管如何,这个人在漫漫长夜里,对我说着默默的故事,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讲完故事后,我跟他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沈默。就在这时,奇妙的旅行者又加上几句话。我想,我必需把这些画说出来。

  他说:「我把默默的故事,以过去式表达出来。其实,我也可以使用未来式叙述,把它当成将来会发生的故事。因为对我来说,过去和将来并没有什么区别!」

  或许,这位奇妙的旅行者在下一站便下车了吧?因为当我抬头看看四周时,我发现车厢里除了我自己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人。此后,我便再也不曾看过那名旅客。

  万一能再碰到他的话,我想问他好多好多的问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