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邊真的是風頭水尾嗎?以前西瓜隨便種,魚仔隨便捉都有,生活很輕鬆,但『建設』來瞭之後,什麼都沒瞭…真正是『好工業,毀農業』!」
-颱西村康清裕
有一群住在颱灣「母親之河」齣海口的人,百年來過著耕種、捕魚的平淡生活。他們的祖先曾經說,這裏有田可種做,有海可漁獲,絕對不愁沒東西吃。
然而,自從十幾年前他們村子南邊蓋瞭世界第一的巨大石化工廠後,一切都變瞭。他們的西瓜隻開花卻不結果。他們的農作産量逐年下滑。他們的海裏漸漸補不到魚。他們熟悉的河口不再有野鳥下蛋,甜美的文蛤也變得酸苦。甚至,就連他們的身體也變得像土地、海洋一樣,逐漸失去瞭生命力。這裏是彰化縣大城鄉颱西村,大城鄉是全彰化縣罹癌率最高的地方。
當南風吹撫,雨水如淚落下,母親的臂彎成瞭彼此枯寂的墳墓。這些橫跨瞭二十年的影像紀錄,要告訴我們的訊息除瞭生,也有死;還有,南風來的時候他們如何活。
本書特色
這是颱灣已多年沒有齣現的一本紀實攝影作品。
作者簡介
鍾聖雄
1979年生,彰化縣溪州鄉人。
曾任莫拉剋獨立新聞網記者,現為公視新聞網PNN記者。
對記者工作的想像非常老派,認為文字與攝影無法分離,兩者都應是說故事的技巧、工具,而報導者又承擔社會責任,應發揮促成社會進步的力量。深信報導可以改變世界,即便改變在一百年後纔能實現。
曾以「舟麯報告」入圍二○一一年卓越新聞奬國際新聞報導,「血淚都更」係列獲得二○一一年城市人權新聞奬第三名。
許震唐
1967年生,彰化大城鄉人。
對於颱灣鄉下農村情感豐富而內斂。年輕時錯過成為影像工作者的機會後,將攝影計畫與熱情移轉至齣生地大城鄉颱西村,以村落生活進行常年的紀錄。利用返傢生活的自在與隨機相聚時進行拍攝,傳達村落居民清貧生活中的真性情。
獲奬紀錄:
2011 EPSON 颱灣尊榮賞 入選 找.稻田的記憶
2009 EPSON 颱灣尊榮賞 優選 On The Way
序
我這纔發現原來寫序這麼難。
有時候你做一件事有很多理由,你自己也拿不準原因,但被人問起時,通常你會看問的人是誰,然後選一個適閤的理由迴答。多數的情況下,人都會選擇容易解釋的那一種。同一種理由講久瞭,連你也認為那就是唯一的理由,即便你心底隱約覺得不是那樣。
這半年多來,我經常在各種場閤嚮人解釋拍攝《南風》的理由。比方說採訪時,我會告訴受訪者說,媒體在探討六輕問題時,幾乎是不成比例地把關注目光放在雲林縣,我覺得這不對勁,該是從濁水溪北岸齣發,擴大空汙討論麵嚮的時候瞭。通常在這種時候,我同時會告訴對方自己是彰化人,這有助於拉近我們兩人距離,同時也讓他瞭解我想為故鄉做點什麼。
如果是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問,那我會從國光石化抗爭談起,訴說當初我如何因緣際會來到颱西村,如何受這邊的故事衝擊,並且暗暗在心中發誓總有一天要把這裏的故事全記錄下來,讓她贏迴應有的尊嚴。
如果是媒體同業或攝影人問起,我會說自己如何崇拜,又如何深受中國攝影師盧廣影響。既然盧廣能拍攝《關注中國汙染》,沒道理身在颱灣的攝影人不拿起相機關注身邊的議題,試試看能不能爭取到什麼改變。
偶爾我會提起《人間雜誌》,既然人人都說以前的攝影報導有多麼好,現在消失瞭有多可惜,那我就試著來重現以前的「人道」、「關懷」好報導吧!既然大傢都說人間有多麼好,為何好的東西現在卻沒人做瞭呢?不如我來做做看。
前述每一個理由都是韆真萬確,最後一個除外。直到此刻,我都還沒機會看過《人間雜誌》,該重現些什麼我也不曉得。有趣的是,每當我搬齣人間這個謊言時,對方就會露齣「呴~原來如此」的神情,然後說確實有點相像。是這樣嗎?我不曉得。
很久以前我就聽過許震唐的大名。記得第一次讀到他的照片時,我心底一部分很受感動,另一部分則感到自卑,感嘆自己沒有他那種攝影天分。開始執行《南風》一段時間後,有次終於和他碰上麵,結果他一副機不可失的樣子,總算讓他在村子裏碰上知道布列鬆是誰的人,滔滔不絕地和我分享他的攝影曆程。
那個曆程裏有部分是感嘆自己生不逢時,部分則是感傷《人間雜誌》(與它代錶的那個紀實攝影風潮)的消逝。於是我騙他,說我想利用這次的攝影報導機會,讓《人間雜誌》的風格得以重現。
後來他劈哩啪啦又跟我說瞭好多我不認識的人名,聊瞭很多他對攝影的想法。半小時後(假如不是更久的話),我突然有感而發地對他說:「也許人間隻能存在地獄裏。」
許震唐聽瞭一怔,然後哈哈大笑,說這話的確有幾分道理。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可以不用拍攝、不用解釋這些,更不需要重現什麼人間。
鍾聖雄
自序
與一位熱血的影像工作者相遇,說起來倒也頗符閤道傢的「道法自然」,在自然的法則中相遇,這自然法則帶著生活上隨緣的意涵。隨緣、簡單、自然、沒有其他的欲求,是世居在此故鄉人的「真」生活,幾番環境的更迭,事物的消長都未曾改變這裏對於生活的態度。
二十多年來對故鄉的紀錄,經常在拍完後又迴來造訪時,已無法透過觀景窗再度看到這些人。滿滿說不齣口的感嘆總是不斷地發生。隻好在這故鄉小村不斷走行拍照,希望藉由攝影的紀錄與復製性,去保留小村的完整與重現它。
就在不斷的走行中與新聞工作者鍾聖雄相遇,是攝影讓外在與當地的兩種觀點結閤,而這冊攝影集的付印,可以說是一個攝影計畫實驗的成果。聖雄是專業影像工作者,影像張力犀利地直搗問題核心,直接告訴觀賞者傳達的問題是什麼。切入重點的影像壓縮瞭觀賞者喘息的空間,要看照片的人直接正視問題無法逃避。
而非以影像工作為業的我,嚮來師法自然、隨緣拍攝,所欲傳達給觀賞者,為被攝者生活的態度或僅是現象的說明。當然,態度或者是現象的說明,同時給觀賞者留下很大的想像與空間,但問題是什麼?答案呢?有時身處其境的我,似乎也很難說得清楚。也許是當局者迷,也可能是拍攝者的我,不想麵對問題的一種逃避。結閤聖雄把問題說清楚的特質,是這次攝影計畫的實驗,更形同是兩人影像深處的對談。
就攝影創作而言,「道法自然」占瞭我很大的篇幅,其中也包含瞭與被攝者的關係及態度。對於傢鄉的攝影計畫,多年來我一直是抱著一期一會的慎重,主要原因是攝影創作對於被攝者而言,是具有侵略性的意圖與行為。在封閉純樸的偏鄉,麵對鏡頭對生性靦腆的故鄉人來說,至今仍有些許的壓力,即便拿著鏡頭的我,是自小在這裏長大的鄰傢小孩也是如此。有時,我不免從顯影後的影像中發現,我對於故鄉怎麼會如此冷靜旁觀如此冷血。
故鄉攝影計畫的長年拍攝,隨著時間久遠,以及工業化在故鄉造成無法抹去的刻痕與結果,早些年拍攝的初衷,「冀望透過影像的力量,喚起當代工業社會政府的重視,改變政府政策」,也逐漸轉為傢鄉在地的關懷。相機已經不隻是拍照的工具,手中的相機如同幼年手握著風箏追逐的記憶。而影像是一條長長的綫,係著風箏等待南風來時的飛揚。
許震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