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或社会学的角度看,五○年代飙过一场「共产主义」大跃进狂热,八○年代再飙一场资本原始积累的另类血腥狂热,几乎不出一个世代的时间长度,在我的年龄段上,就是从少年到中年而已。如此翻江倒海的激进式社会折腾,我们看不到什么过渡,而社会、人文、民众心理、生命尊严所支付的巨大代价,从未被统治者计算过——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国度!
报导文学作家苏晓康,一九八九年流亡前直陈中国政权核心的採访笔记
八O年代末他以《河殇》震盪华人世界,沉潜二十年后,再度举剑「屠龙」!
一九七五年夏天,中国河南发生六十座水库同时垮坝的灾难,淹掉三十二个县、一千八百多万亩耕地,造成二十三万人死亡,二百万人受困,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案,更是「全球科技灾害第一名」。
作者在三十五年后,从「高库大坝」的水利「苏式化」建制切入,透视中国现代化「以俄为师」的路径,即暴力鞭策「大跃进」,剥夺农民实行工业化的血腥历史;揭示五九年「庐山会议」为一桩「孽业」,导致大饥荒「人相食」,诱发「文革」灾难和「改革」震盪,并触发「六四」危机,以至今日的「掠夺型」发展模式,实为中国的一场「浩劫」 。
流亡海外二十多年,苏晓康重拾当年《河殇》警世之笔,重写空前惨烈的六十年当代史,并剖析一路相伴的民族主义病态,以及《河殇》创作辛祕与政治迫害情势,亦可谓八O年代的一种心史。
本书特色
曾经遗憾再也寻不回的真相 一个历经大难濒临失语的心灵
沉淀三十八个年头的思考辩析,《河殇》之后,对毛泽东原罪最尖锐有力的批判
揭露中国水患饥荒血祸,以及六四镇压、庐山会议等血腥决策的第一手报导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早晨,苏晓康扔下《河殇》续集《五四》两千分钟拍摄资料、五集解说词草稿和无奈的年轻导演夏骏,独自沿着停满军车的北京翠微路,钻进最近的一个地铁站,开始惊恐慌乱的地下逃亡。一百天后获得香港「黄雀行动」营救出境,九月中旬飞抵巴黎,从此流亡海外至今。
通缉令发布之前,苏晓康妻子傅莉先一步将他多年来累积的珍贵採访资料託友护存,直至二OO三年苏晓康获准返国奔丧,才辗转取回由友人悉心保管十多年的笔记,至此,又过了十年,《屠龙年代》终于在台湾出版,那些本该被揭露的,那些浩劫枉死者的憾恨,从未随时间消散。
作者简介
苏晓康
一九四九年生于西子湖畔,少年长于京城景山脚下,青年流落中原;遂以〈洪荒启示录〉开篇,引领「问题性报告文学」浪潮,尝试一度被称做「苏晓康体」的写作文本,即「全景式」、「集合式」、「立体式」的「记者型报告文学」,且多为「硬碰硬」的重大题材,每每产生爆炸效应,为「新启蒙运动」推波助澜;继而,领衔制作《河殇》,把社会上诸领域所讨论、探索的各种命题、假说,都汇集起来,化为萤幕形象加以传播,引起亿万人刻骨铭心的一次共振,打破电视仅为大众文化的限制,成功地嫁接思想和视觉、激情和理性,创造一个新的电视片种,也搅起一场全球华人的「文化大讨论」。一九八九年流亡海外迄今。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不亚于一次思想上的“地震”。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原”这片土地的过去。我一直以来,对于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简化的叙事之上,而《屠龙年代》则用一种非常“刮骨疗毒”的方式,将那些被掩盖的,甚至是不愿被提及的“真相”一一剥开。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丧乱”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勇气和客观。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没有美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近乎显微镜般的审视,去剖析导致混乱的深层原因。他探讨了社会制度的缺陷、统治者的短视、以及普通民众在权力倾轧中的无助。这种对历史“病灶”的精准诊断,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阻力。它提醒我,任何一个时代的“丧乱”,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这本书,实在让我回味了好一阵子。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对历史和文化一直抱持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我们对于“中原”这片土地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带着一层隔阂,就像隔着一层薄雾,看得清轮廓,却抓不住细节。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那样一种深入肌理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将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一块块地重新拼凑起来。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丧乱”二字的把握。它并非简单地描述战火连天、生灵涂炭,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人心思变、思想萌芽的层面。那种从根基开始崩塌的无力感,从制度的僵化到思想的禁锢,再到民间情绪的暗流涌动,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却又饱含深情地描绘出来。这让我联想到台湾近代史上的某些时刻,虽然背景和规模不同,但那种转型期的阵痛,那种在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时的迷茫与挣扎,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刻画,从士大夫的困境到普通百姓的颠沛流离,都显得真实可信,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的低语。
评分《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丧乱”无非就是朝代更迭、兵荒马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不仅仅是表面的混乱,更是潜藏在社会肌理深处的病变。 作者在字里行间,描绘了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那些关于“屠龙”的隐喻,在“中原丧乱”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它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秩序瓦解、思想困境,以及在绝境中萌生新生的探索。我尤其被书中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刻画所吸引,他们在时代的漩涡中,既是推手,也是受害者,他们的思想挣扎,他们的命运沉浮,都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无数思想碰撞的复杂过程。
评分《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这本书,真的让我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它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深度思考的书。 我一直对“《河殇》”这部作品及其背后所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反思,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就像是为那场深刻的反思,提供了一个更加坚实、更加源远流长的历史地基。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中原丧乱”背后的深层原因,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基因、社会矛盾,以及思想困境。我读到书中关于“屠龙”的隐喻,在那个“丧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触目惊心。它象征着对权威的挑战,对旧有秩序的颠覆,而这种颠覆,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与阵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任何一个时代的变迁,都并非易事,它需要勇气,需要反思,更需要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之处,在于它对“丧乱”的定义和解读。我一直以为“丧乱”就是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是精神上的迷失,是文化上的断裂,是社会根基的动摇。 “屠龙”这个意象,在“中原丧乱”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对陈腐观念的颠覆。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思想变迁相结合,他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现实,但也没有停留在绝望之中,而是看到了在“丧乱”之中,孕育着新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人物的刻画,关于社会的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质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复杂过程。
评分阅读《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消遣的书,但也不是一本枯燥晦涩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刻画融为一体,既有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又不失人性的细腻关怀。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细节的追求,那些关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的描写,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因为追求真实而牺牲故事的流畅性,反而让整个阅读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巧妙地在历史事件的脉络中穿插人物的命运,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对书中人物产生共情。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历史学家的读者来说,尤其重要。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痛苦在于,作者所描绘的“中原丧乱”的景象,确实令人心惊,它暴露了历史深处的那种残酷与无奈。但快乐则在于,在这样一种深度的挖掘中,我看到了历史的脉络,看到了思想的起源,也看到了未来变革的可能。 “《河殇》前传”的定位,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就很高,而它也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书中,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政治事件的描述,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社会心理,以及个体命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屠龙”这个意象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皇权的挑战,更是对一种思想桎梏的冲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上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文化藩篱,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被侵蚀、被质疑,并最终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伏笔。
评分“《河殇》前传”这个副标题,无疑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作为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对《河殇》这部纪录片及其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反思的讨论,有着深刻的记忆。而这本书,似乎是在为那场轰轰烈烈的讨论,追溯其最源头的泥土芬芳。 作者在书中探讨的“丧乱”,不仅仅是表面的兵灾,更是深层次的精神困境。他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思潮、被压抑的呐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导致后来“河殇”式反思的文化基因。我读到书中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关于传统文化在西学东渐浪潮中的彷徨,关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积累,都让我不禁思考,《河殇》中提出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渊源。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反思,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对历史有着极其深入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屠龙”这个意象的解读,以及它与“中原丧乱”之间那种若隐若现的联系。我一直认为,许多历史事件,表面上是权力斗争、民族冲突,但其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根源。《屠龙年代》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去挖掘这些根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那些关于“权威”、“正统”以及“反叛”的讨论。 “屠龙”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象征着对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挑战,对既定秩序的颠覆。而“中原丧乱”则像是这种颠覆所带来的巨大震荡,是旧有结构在挑战下的坍塌。作者将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台湾,我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去权威化”过程,那种打破既有束缚、重新定义自身身份的艰难探索。这本书让我反思,历史上的每一次“屠龙”,无论成功与否,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往往是通往新生的必经之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们作为后人,理解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现在意味着什么。《屠龙年代:中原丧乱与〈河殇〉前传》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以一种非常“考古”的态度,去挖掘“中原丧乱”背后的深层原因。他没有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我读到那些关于“屠龙”的隐喻,结合到那个时代“丧乱”的背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每一次重塑,都伴随着对旧有权威的挑战,以及对新秩序的艰难探索。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台湾自身的历史经验,那种在时代变迁中,对于身份认同、文化根源的不断追问。作者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思想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