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访谈
《血色童话》写的是吸血鬼的故事,你的第二本小说《斯德哥尔摩复活人》则以不同的方式描写殭尸。你是刻意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塑造经典怪物吗?
并没有。当我开始思考《血色童话》的故事时,我甚至不确定那个怪物会是个吸血鬼,只知道某个东西从另一个世界来到黑堡(伦德维斯特成长的斯德哥尔摩郊区)。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当我开始写故事,当主角奥斯卡和这个怪物交起朋友,甚至陷入爱河时,我才意识到他不能是狼人或来自外太空的怪物--吸血鬼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我开始努力思考该如何描绘这个吸血鬼,故事要怎么写,因为我对吸血鬼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你并不是永远穿着一身黑?
并没有!其实我常穿夏威夷衫。我并没有特别的迷吸血鬼这类的电影或小说,所以我从很基本的前提出发:有一个孩子活了很久,受到一种疾病的侵袭,迫使这个小孩得杀人、喝其他人的血才能生存。这样的小孩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就这样。对我而言,《斯德哥尔摩复活人》一开始就是以一个很简单的前提出发,我想写一个与众不同的殭尸故事,故事里的殭尸没有攻击性。没有攻击性的殭尸故事该怎么发展?我还考虑到在某些殭尸电影里,那些殭尸很少是某人的叔叔、兄弟或父亲。有些人在亲人死去时会说:「请让他回到我身边。」如果让这些人的愿望成真,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所以这本书的基本前提是:不具攻击性的殭尸,我再从这个前提发展故事情节。
你和导演托玛斯.艾佛瑞德森在瑞典版《血色童话》电影(中文片名为:《血色入侵》)拍摄过程中密切合作。你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如何决定素材的取舍?
比如哈肯的第二段人生(在小说里,伊莱的「监护人」是个恋童癖,被火纹身但没有死)……我们很早就发现这一点做不到,所以我们只好舍弃他变成殭尸的这部分,我也可以接受。我们在很早期就决定要专注在奥斯卡和伊莱之间的关系上,和这个故事没有直接相关的部分都得舍弃--比如汤米和那些少年偷窃的情节。我们也不希望电影里出现警察,所以专注在奥斯卡和伊莱身上,其他部分都必须缩减。不过我们原本打算拍成上下两集,所以我原先写的剧本有两百五十页,当时故事情节就已经过大幅删减。结果当然不可能拍成两部电影;从两百五十页缩成一百一十页不会很难,从一百一十页缩成九十页时,我得删掉一些细节,难度就比较高了。我在几星期后重读九十页的剧本时,觉得这个故事基本上和两百四十页的那个版本没什么差别,重要的故事情节都还在。
你没有参与美国版的《血色童话》电影(中文片名:《噬血童话》)拍摄过程,我猜当你的作品被翻译成他国语言时,你在某种层面上已经习惯让别人接手你的作品?
是的,没错。我不是那种人……我没有读过翻译本。我读过大约十页的英译本,觉得还不错,还可以,便接受了。到了某一个点你就必须放弃控制一切,而我很早就这么做了,因为我没有时间钻研已经发生的事,只能合掌希望最好的情况发生。
你写的是吸血鬼和殭尸的小说,它们无可避免的会被放在书店的恐怖小说区,你认为自己是个恐怖小说作家吗?
是的,毫无疑问。这是我喜爱的类型,未来我想写的小说也都属于这个类型。所以当我被视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特别是在瑞典,而且还得到文学奖时,我真的很惊讶。我很高兴得奖,不过我主要还是个恐怖小说作家,是的,我是个恐怖小说作家!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就恐怖小说部分,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是什么东西引发你的想像力?有什么特别的因素让你觉得:「这就是我想做的」?
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写恐怖小说。我从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左右都很迷恐怖类型,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尝试。我帮电视写过很多东西,也写剧作,我开始写小说后又经过很多、很多年才尝试写恐怖小说,我动手写《血色童话》时大约三十二岁。不过在恐怖类型里,对我最具启发与影响的是克莱夫.巴克(註:英国恐怖小说作家及导演),他总是站在怪物的那一边。就像《养鬼吃人》里的修道士,他们不只是怪物,也是必须做出选择的人。我觉得他的很多故事都解释人如何变成怪物,怪物为何也有人性的一面。他故事里的这一点很吸引我,也让我觉得非常、非常害怕。我觉得他是最能够让我害怕的作家,而且是在最深刻的层面。
我们知道你开始创作小说前曾担任魔术师及喜剧演员。魔术师是全职工作吗?
不是,那只是兼差性质,不过夏季时我的工作量很大,我做的是街头魔术表演。喜剧是一种抒发管道,因为表演魔术时我得一面表演一面说一些好笑的话,所以当我作喜剧表演时就觉得,「好了,不用变魔术,光讲话就可以了!」我大约有十二年的时间担任全职的专业喜剧演员,不过我担任脱口秀表演的问题在于我很没有耐性,总是得写新的题材,那是因为我写的内容不好笑时,我会全部舍弃,而不是加以改善。所以,最后那几年我赚钱的方式大都是靠帮比我有名的人写东西。很像班.艾尔顿(註:英国喜剧演员、作家、剧作家、演员兼导演),他也帮其他喜剧演员写过很多东西对不对?
你的脱口秀表演都写些什么?
刚开始的那几年,我刻意不写和性有关的笑话,因为那些都是老梗。我的表演内容大都和黑堡有关,把黑堡描绘成很诡异的地方,发生诡异的事,介绍那里的居民。所以我开始写第一本小说时也维持这个脉络。
说到黑堡,你的小说地域性很强。对你而言这一点很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我尽量不写不熟悉的地方,只写很熟悉的地方。虽然这么说,度玛雷(《灵异港湾》的故事背景)综合了我住的地方和那附近的岛屿,它是许多岛屿的综合,所以虽然度玛雷并不存在,但我真的觉得对它很熟悉!对,我的地域感很强,这也是问题,因为我并没有住过很多地方,每次有新的角色出现时,我就得开始想:「好,他住在哪里?嗯,黑堡……不行,不能再用黑堡了!」然后我得用只去过几次的郊区!
显然莫里西对你也有很大的影响--《血色童话》的原名就来自莫里西的歌曲「Let The Right One In」,《灵异港湾》里几个鬼魅般的角色也常常引述史密斯合唱团的歌词。
你认得出那些歌词吗?我们很担心着作权的问题。在瑞典版的原文小说里,他们的对白几乎都是引述歌词,只是这些歌词都已经翻成瑞典文了。可是我们不能在英译本里使用这些歌词,否则就得完整引述。在瑞典文的版本里,他们的对话几乎全都来自史密斯的歌词,可是很不幸的,在英文版里不能这么做,所以我得重新写过所有的对白。
《灵异港湾》这个故事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很多回忆、故事、回溯。这是你特别想用的手法吗?
一开始我就决定要写一本较具史诗规模的小说,这个地方和过去的历史影响着现在,从几百年前的一个约定开始……所以,对,我跳回过去解释现在发生的事,我就是想要用这个结构,那是刻意的。
你觉得自己身为作家是否在发展、改变?你觉得自己是否受到不同类型的故事,不同的影像所吸引?
是的,我已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我想不论好坏,一般而言我会以史诗的规模思考。我的下一本书叫X,就是宝藏图上的标记X,如果出版社同意的话。这本书的结构很庞大,写的是我们在地球的经历。里面会有怪物--对,血腥,还有我在十三、十四、十五岁读腻了经典后开始读廉价恐怖故事时的感觉。我努力保留那种庸俗的感觉,但结构是史诗式的。我认为《血色童话》是我最好的故事,但《灵异港湾》是我最好的着作,所以我会朝《灵异港湾》的方向发展。
我對《靈異港灣》充滿了期待,畢竟「靈異」跟「港灣」的組合,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文學張力。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會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將港灣描寫成一個陰森詭譎的場域,是各種靈異事件的匯聚點?還是把港灣的故事,融入靈異的元素,讓傳統的航海神話、民間傳說,增添了更為驚悚的色彩?台灣的港口,像是基隆、高雄、台中,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故事,這些地方本身就容易讓人產生聯想。我希望《靈異港灣》能夠挖掘出這些港口潛藏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或許會有一些關於海難的淒美故事,或者是失落的寶藏與詛咒,甚至可能是海邊碼頭上,那些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無形力量。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筆觸,描繪出那種既有海港的陽光與活力,又暗藏著讓人毛骨悚然的暗流的故事。
评分《靈異港灣》這個書名,就已經足夠讓我躍躍欲試了。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港口,不只是現代化的建設,更藏著許多古老的傳說與故事。而「靈異」兩個字,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把「港灣」的意象,與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靈異」事件串聯起來。我設想,也許會是一個充滿懷舊氛圍的老港口,那裡有著錯綜複雜的巷弄,有著古老的建築,當然,還有那些藏在老一輩人口中的靈異傳說。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細膩地描寫出那種港口特有的潮濕、微鹹的空氣,以及夜晚時分,碼頭邊昏黃的燈光下,可能發生的離奇事件。也許會是關於那些失蹤船隻的冤魂,或者是海裡傳來的詭異聲響,甚至是那些關於海的禁忌與祭祀。總之,《靈異港灣》讓我對深入探索台灣港口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靈異」面貌,充滿了期待。
评分拿到《靈異港灣》這本書,我腦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身為一個台灣人,港口對我來說,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樞紐,更是承載著無數情感與故事的地方。而「靈異」兩字,總是帶著一種讓人心跳加速的魔力。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將這兩者結合,創造出一個既貼近台灣在地文化,又能引起讀者內心深處恐懼與好奇的故事。我猜測,故事的場景可能設定在一些充滿歷史感的港口,也許是老舊的漁港,也許是繁忙的貨櫃碼頭。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精準的筆觸,描寫出那種海風中夾雜著魚腥味和海水味的獨特氣息,以及夜晚時分,碼頭邊幽暗的角落裡,可能隱藏著的各種超自然現象。也許會是關於水手的冤魂,或者是海邊傳來的詭異歌聲,甚至可能是那些被遺忘在海底的古老怨念。總之,《靈異港灣》讓我對深入探索台灣港口潛藏的「另一面」充滿了期待。
评分《靈異港灣》這個書名,讓我充滿了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台灣民間的怪談、傳說非常著迷,總覺得它們是這片土地上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而「港灣」這個詞,則很容易讓我聯想到那種潮濕、帶點海味的空氣,以及夜晚時分,海面上若隱若現的燈火。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以台灣某個港口城市為背景,透過一系列撲朔迷離的事件,勾勒出一個充滿靈異色彩的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描寫出港口周邊的環境,那些充滿歷史痕跡的建築,以及生活在那裡的、淳樸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或許會有關於漁民口中的「海龍王」的傳說,或者是關於海邊禁忌的警示,甚至可能是那些在水底沉睡了千年的古老靈魂。總之,我希望《靈異港灣》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空間,在那裡,現實與靈異的界線變得模糊,而那些潛藏在日常之下的故事,也將一一呈現在我眼前。
评分《靈異港灣》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足夠引起我的高度興趣了。我一直覺得,所謂的「靈異」並非全然虛無縹緲,很多時候,它根植於我們周遭的環境,根植於我們文化的深層。台灣的港口,那種充滿生活氣息,同時又帶著一點點孤寂與滄桑的氛圍,本身就蘊含著許多可以被挖掘的故事。我設想,《靈異港灣》或許會描寫一些發生在港口碼頭、或是海邊小鎮的離奇事件,這些事件可能與水手的傳說有關,也可能與失落的古物有關,甚至可能與那些被遺忘的祖先的祭祀儀式有關。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細膩地描繪出那種潮濕、微鹹的海風,以及那種在夜色中,燈火闌珊處,卻又感覺暗藏著無數雙眼睛的神秘感。我更期待的是,《靈異港灣》能夠將台灣特有的民俗信仰、地方傳說,與「靈異」元素巧妙地融合,創造出一種既接地氣,又讓人不寒而慄的閱讀體驗。
评分拿到《靈異港灣》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將是一場屬於台灣的「陰鬱」之旅。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人,我對這片土地的種種傳說、禁忌,都有著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同時又帶點敬畏。而「港灣」這個意象,總給我一種卸下所有偽裝、卸下所有防備的感覺,這裡是旅人來來去去的地方,也是許多故事開始或結束的起點。當「靈異」遇上「港灣」,我腦中立刻浮現出無數可能的場景:午夜時分,空無一人的碼頭,只有海浪拍打著岸邊,迴盪著若有似無的低語;或者是,一艘被遺棄在港口的漁船,船艙裡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再不然,就是那些在海邊長大、聽著海螺聲長大的人們,他們口耳相傳的、關於海上幽靈的故事。我希望《靈異港灣》能夠捕捉到這種真實而又虛幻的在地氣息,讓讀者在翻開書頁的瞬間,就能感受到那種屬於台灣海港特有的、迷人的詭譎氛圍。
评分拿到《靈異港灣》這本書,我的心情就像是要搭上一艘即將啟程的船,既興奮又帶點未知。台灣的港口,對我來說,充滿了濃厚的在地情感,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藏著無數的故事。而「靈異」這個題材,總是讓人既害怕又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會如何將這兩者巧妙地融合。我設想,《靈異港灣》可能會描寫一些發生在台灣海邊、漁村或是港口城鎮的離奇事件,這些事件或許與當地的習俗、信仰有關,又或者是與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悲劇有關。我期待作者能在書中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那種迎面吹來的海風,可能夾雜著淡淡的鹹味,卻又帶著令人不安的涼意。或許會有些關於水手的傳說,或者是海怪的目擊,甚至可能是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古老靈魂的低語。總之,我希望《靈異港灣》能帶給我一場充滿在地特色,同時又令人毛骨悚然的閱讀體驗。
评分對於《靈異港灣》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成功地將「靈異」與「港灣」這兩個看似有些遙遠的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台灣是個海島,海港文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從漁業、貿易到人們的生活習慣,都和海洋密不可分。而「靈異」的題材,往往能夠觸及我們潛意識中的恐懼與未知。我設想,作者也許會以某個台灣的港口城市為背景,串聯起發生在那裡的一連串離奇事件。這些事件可能源自於海的呼喚,或者是海中沉睡的古老靈魂的低語。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那種海風吹拂的涼意,夾雜著淡淡的鹹味,卻又隱藏著令人不安的氣息。或許會有關於落水鬼的傳說,或者是迷航船隻上的幽魂,甚至是碼頭邊的神秘祭祀。總之,我希望《靈異港灣》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那裡,現實的界線變得模糊,而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神祕力量,開始悄悄地展現牠們的蹤跡。
评分這次拿到《靈異港灣》這本書,我真的是又期待又有點小小的忐忑。畢竟「靈異」兩個字,就代表著那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神祕力量,或是那些我們平常避之唯恐不及的都市傳說。《靈異港灣》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好像一個被海霧籠罩、藏著無數故事的港口,每個角落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令人毛骨悚然,又或者讓人心生嚮往的傳奇。我一直對台灣在地的這種民俗信仰、鬼神故事很有興趣,總覺得它們和我們的生活習俗、在地文化緊密相連,這次能透過這本書來探索,真的很棒。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描寫這些「靈異」的部分,是那種直白的嚇人,還是透過氛圍的營造,慢慢滲透到讀者的心底?而且「港灣」這個意象,讓我想像著也許會有海邊的傳說,或是和漁民、水手相關的故事,甚至可能牽扯到一些古老的航海禁忌。整體來說,我對《靈異港灣》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看看它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或驚嚇)!
评分老實說,當我第一眼看到《靈異港灣》這個書名時,我就有一種被勾住的感覺。台灣的港口,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窗口,也是無數故事的起點和終點。然而,在那些繁華的貨櫃和忙碌的船隻背後,我想像著,是否也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靈異」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吸引人去探索未知的誘惑,而「港灣」則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場景,讓我能夠將那些虛無縹緲的鬼故事,具象化。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台灣的港口文化,那些與海洋相關的傳說、禁忌,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或許會是關於海難的悲歌,或者是海怪的傳說,又或者是那些在夜色中,默默守護著港口的無形力量。我期待《靈異港灣》能夠帶我深入台灣的港口,去感受那種獨特的氛圍,去聆聽那些被海浪聲掩蓋的、屬於靈異的低語,讓我在閱讀中,體驗一場既真實又虛幻的感官饗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