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明行云流水的文笔,转换于记述与抒情之间,游刃有余,情采动人。
本书上半部收录她的连载小说〈我嫁了一个美国丈夫〉,与读者重温蓝明与司马笑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史。下半部收集她纪念亲长和知交的文章,如她的外公陈宝琛、正声创办人夏晓华,以及人们较为熟知的政界名士才子魏景蒙、流行音乐家慎芝、曾来台公演的大陆舞台导演耿震,和撼动台湾政坛的江南等等,让他们的面貌声息在纸页中焕然浮现。
作者简介
蓝明
又名何艺文,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南京中央大学文史系毕业,抗战胜利后来台,曾任教于成功中学,并在军中广播总队、民声电台、民本电台从事採访记者及播音工作,后于正声电台担任「夜深沉」节目主持人,以真挚的情感与低沉的嗓音,揉合文艺、诗词、音乐于一炉,收服广大听众的耳朵,风靡一时。1964年与任职于美新处的司马笑(John Bottorff)结婚,受《台湾日报》创办人夏晓华邀请,于报章连载「我嫁了一个美国丈夫」纪实小说,写下两人相识相惜的心路历程,爱好文艺的她,也于报章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司马笑先生过世后,她整理文稿,纪念夫婿,现居美国加州。
序 繁花不落,芳菲永存∕汪其楣
辑一 照片剪影
辑二 中篇自传小说
蓝明与这本小册子∕夏晓华
我嫁了一个美国丈夫
余绪
辑三 艺文怀思
台南旧事
孤忠傲骨一诗翁──谨记我外公「帝师」陈宝琛事略
我们怎能忘记你,吉米──追念魏景蒙
悼关华石兼怀慎芝
朝花夕拾有余香──记影剧明星们
耿震,在回忆里──为一代剧人逝世周年而作
与江南相交三十年
今夜深沉双泪垂──悼念敬爱的夏晓华先生
后记
序
繁花不落,芳菲永存 汪其楣
谁是这位女主角啊?
还没认识蓝明之前,就读过她演话剧的事,而她那时叫蓝星,还未被迫,或说至少不太情愿地,改为蓝明。七○年代中期,我还在美国读戏剧,到图书馆的东方部翻出一本吕诉上的《台湾电影戏剧史》,简直如获至宝,其实每天要研读西方古典的剧本,以及搬演欧美近代剧作,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这本台湾戏剧的史料记述,却不时唿唤我回眸,到家乡的影剧画面中取暖,从戏曲看到歌舞团,从日本时代读到光复,有一天,赫然在林抟秋、宋非我、王育德这些本土前辈的新剧活动之间,看到民国三十五年在中山堂用国语演出话剧《雷雨》。
是一个「青年艺术剧团」为「外勤记者联谊会」的演出,报导上说,连演三天,盛况空前,评价极高,之后还受邀到台中去巡回。我仔细看演职员表,蔡荻、姚冷、艾里、苏开……好像都是「艺名」吗?一个也认不出?也看不出谁是出名的影剧从业员,那演女主角繁漪的呢?总该是一位收放自如、伶俐娇媚的老牌舞台演员,才演得了这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第一名女人繁漪吧。而蓝星是……?
这个一晃而过的印象,跳到了十几年后,为研究杨逵的戏剧创作而细读焦桐的《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一书。光复后第一出国语话剧、雷雨、蓝星……,正式写进我的台湾戏剧史资料夹中。这时的我,因已熟悉近代台湾文史脉络,对这一个个活动的印象,也如在眼前般清晰,我还常想着,这批用艺名的演职员,不知后来都到哪里去了?
从蓝星到蓝明
演剧的蓝星当时在台北成功中学教书,还在不愉快的婚姻中,带着几个孩子,兼差、撰稿,力争上游。再不久之后,有人告诉她不要用红星、蓝星这个「星」,她虽不服,也明哲保身的改了,自知「星」虽然不是「红」的,也最好不要招惹。之后更以蓝明这个名字,写了很多文章,包括影评,在影艺杂志刊登的「蓝明影话」,包括担任广播记者、主持节目,甚至发表小说,就是这本连载于《台湾日报》的〈我嫁了一个美国丈夫〉。
寻慎芝,找到知交何艺文,就是蓝明
我和这位女主角的缘分,又跳了十几年后……。
二○○五到二○○七年间,我演完了以舞蹈家前辈蔡瑞月为中心人物的《舞者阿月》,准备着手下一出戏,想再推出一位台湾当代女性的故事,为之在舞台上立传;出于十多年前的因缘,决定以国语流行歌曲的词家与推手慎芝做为新剧本的主题人物。在搜集资料和访谈的过程中,除了余天、秦蜜、青山、婉曲、谢雷、冉肖玲这些群星会时代崛起的歌星,我更想和慎芝同辈、同龄的朋友见面,让我能知悉她工作场域之外的面貌。在旧剪报本上,发现曾在《传记文学》发表过〈悼关华石兼怀慎芝〉一文的何艺文女士,不就是我努力搜寻芳踪的对象。从这篇写于一九八二年的文章看来,她定是位知交,但移居美国多年,这个人到哪儿去找哪?翻阅厚如小砖的传记文学总索引,我又找到一篇她纪念魏景蒙先生的文章〈我们怎能忘记你,吉米〉,应该不是位等闲的人物,文中读到她的婚姻故事,轰动当年台湾政界新闻界,如今却打听不到她的下落。
冥冥之中,也许是慎芝女士有灵,我在慎芝的十来本旧电话本中反覆翻找,突然何艺文三字,跳入眼帘,我再仔细翻查另外几本,何艺文的英文姓名、她先生的英文全名和地址都有了,我觉得大有希望,兴奋不已。写文章之时的她,六十岁左右,当我找到她的时候,芳龄八十。而且,更奇妙的是,何艺文就是蓝明!
跟慎芝一样,她有自己的专用信笺,直式,雅致,左侧「艺文用笺」四个字,就是魏景蒙先生为她提的。她的字迹秀丽豪迈,文笔生动而充满热情。跟她通越洋电话,字正腔圆,爽朗大气,就是我想像中那个世代勤恳耕耘,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杰出女性。她寄给我不少照片、剪报,甚至出借多年来慎芝写给她的信。
太感谢这些闺中密友娓娓谈心的长信,的确有助于编剧中的我抓住慎芝的思绪和语气,尤其是脚色的独白。而这些珍贵的书信,也放在台大图书馆特藏室所举办的「慎芝、关华石手稿展」的玻璃柜子里,就在二○○七年五月,我演出千首词人慎芝故事《歌未央》一剧之前,艺文姊特地回台湾来看慎芝姊的展览了,当然也到台北社教馆的城市舞台,看了我在台上演出她的好友,和那个淡雅朴素,却追求精致的美好年代。
访蓝明,在「司马宅」忆往
同年十月,我有事去美国,也特地安排行程前往她内华达州的住家拜访她,和她鼎鼎大名的夫婿司马笑。我在门上挂着「司马宅」铜制门牌的寓所里,住了好几天。白天居家过日子、煮饭、作点心,到附近散步玩耍,晚上就窝在她身边,就像她的手帕交,(以为自己化身为慎芝吗?)听她追忆广播时代的老朋友,听她细数台湾生活的点滴往事。我拿出《雷雨》一剧列表上的人名请教她:那位导演蔡荻来自新生报,现住加州。陈辛在二女中教书,就是巴仑,后来到香港当电影导演。苏原、黄平、苏开都是黄荣灿,啊,这位住在阿月家的好友,发表那帧二二八木刻版画、死于马场町的雕刻家!而为这个演出大写剧评的白克,时任长官公署电影摄制厂厂长,他后来成为台语片的名导,六○年代却死于白色恐怖。
《雷雨》之后,蓝星还参加了其他「文青式」的活动,一九四七年,她和蔡瑞月的先生雷石榆,还有黄荣灿等人,组了一个「艺术沙龙」。陈大禹的「实验小剧团」和「青艺」合作演出《可怜的斐迦》,蓝星又是女主角。
可惜,我拿着书上影印下来的资料要她「口述历史」时,她竟然说不了多少细节,但想起了才华四放的雷石榆。(好可惜,怎么我在写蔡瑞月的时候,不认识蓝明哪!)而黄荣灿的被捕,她印象深刻,并甚为哀痛。谈到这些知交故旧的冤狱,时代枪刀谍影下的怨魂,我翻阅她剪报中哀悼江南之死的诗与文,同时感到时空和命运竟如此错综复杂,真令人哀怜恐惧,我冲口跟她说:「还好妳嫁给John了。」蓝明露出天真的表情,「往事哪能细数,如镜花水月。」她怀抱着一叠叠旧时情书,叹了口气说:「真的,还好嫁给John了。」
认识蓝明的司马笑
这位John Bottorff,真可爱,司马笑是他自取的中文名字,他说他是司马光的十六世孙,字乐天。一口京片子,谈吐文雅,要不是金发碧眼,可真像北平的书香人家的长者。蓝明翻给我看他来台湾前后的很多相片,那潇洒英俊的风姿,已被目前醇然温煦的风度和善解人意的笑容所取代。尤其他在泰国的美国新闻处任职时,一场盛大的专题演讲所拍的那张相片,而他主讲的题目好吸引人:「美国人为什么读中国书?」这一个他从年少立志学中文,到二战的军职,到燕京大学念书,到参与美国之音的工作,再任职海外,历经泰国、香港、台北、台南,到回美从商,进入退休生涯,是他这一生充满信念和答案的题目,也是充满乐趣和能量的人生。司马笑任职美新处时,结交台北政界及文化界名人无数。出于业务所需,更出于个人对文化、艺术,及独特人格的激赏。我问起他这些诗人和画家,他眼中闪过充满温暖和友情的神采。年过八十的司马笑先生那时已患有帕金森症,行动虽不便,精神却很好,需要多加休息调养。蓝明爽朗、热情如太阳,心中对John健康担虑,却从不多说什么,两人亲爱如常。司马笑回房就寝之前,对蓝明说些「妳是我的至爱」、「我全心爱着妳」等语,每晚如一,数十年如一。
他的健康在我回台湾后,渐不如前,我接到蓝明的信,如同见到她孤军奋斗般与病势渐沉的John住在那悄静的房子里,就想寄些居家照护的资讯和她感兴趣的书籍,希望有所宽慰。
但再过一年,司马笑辞世。蓝明在伤恸和思念中守着他们的旧家,几乎难以自拔。儿子、女儿、妹妹弟弟们来探望她,决定帮她搬家,住到洛杉矶一带,与所有亲人都靠近些。
二○一二年,我终于又有美国之行,到东岸、中西部处理完事情之后,特地飞加州,再访蓝明。
整理文稿 复刻于心
门牌依旧的「司马宅」,蓝明的这个居处温馨小巧。她仍开着John送给她的黄色金龟车,偶尔外出在附近打理生活。她穿着色泽深重的旧衣,她说自己对什么都没兴趣。的确,看来她经日恍惚失魂,最常做的事是翻看往日书信、剪报和相片,从大抽屉、大纸袋中拿出来,摆在梳妆台上看,摊放在床上看,然后就一面流泪。到了晚上,再收回纸袋中昏沉入梦。她细数司马笑的好,想他,惋叹他走得太快,她难以安放身心。她想为丈夫做点什么,她又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来做。
比起慎芝姊所留下二十几箱文图资料,艺文姊这里的一个个大纸袋在我眼中反而成了小case,我拿了文具夹,坐在她身边,帮她略为分类,也一面读起她的一篇篇旧稿,赞叹之余,还发现不少篇写了一半,或没有收尾的好文章。唉,我忍不住赞叹:「妳这个蓝明没当作家,真可惜。」她承认自己有时也这样想。她喜欢文学,读到好书就文兴大发,她也没真正把成为作家放在心上,她之所以热爱写作,是为了表达她对朋友、对亲人、对人间事物的感情,我想这才是她衷心的追求和拥有。她随时思绪汹涌,那双仍然黑亮的大眼睛像发电般闪动,过一会儿又泪眼滂沱。「想不想把这些文稿整理出版,纪念John哪?」她立刻精神大振,眼泪一抹,戴起眼镜,认定了这可是生活中唯一最重要的事。「John为了我,放弃了事业,真可惜」这句话她倒常说。
想想也是,这个温文儒雅的资深「中国通」在日后的政经局势中前途应似锦;我反而觉得,司马笑远离官场三、四十年,已全无美国外交官或国安路线的职业气味。但在他眼中,蓝明是不可取代的,他认为选择了和心爱的人共度一生,才是自己最了不起的决定。外人看见的是放弃仕途官位,对他却是符合了自己的初衷,和蓝明一起,更可以生活在爱慕且亲近熟悉的中国文化之中。
蓝明越啼哭,我越看见她这几十年来与John相依为命的亲爱。蓝明越失魂,我越了解他俩心灵气质和文化精神相通的生活情趣。她的故事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很多人,终于在各方好友协助下,她出版了这一本多年前就该问世的文集。
上半部将她连载于报刊的纪实小说〈我嫁了一个美国丈夫〉全文刊出,与读者重温蓝明与司马笑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史。下半部收集她纪念亲长和知交的文章,如她的外公陈宝琛、正声创办人夏晓华,以及人们较为熟知的政界名士才子魏景蒙、流行音乐家慎芝、曾来台公演的大陆舞台导演耿震,和撼动台湾政坛的江南等等,这些她以生命结交或过从甚密的朋友,面貌声息又重新在纸页中浮现。
蓝明行云流水的文笔,转换于记述与抒情之间,游刃有余,文采动人。她真该提笔再写,把时代往昔的丰致,和迷离的人间情事,与今日的读者分享,那一切在爱与文学之中的繁花不落,生命的芳菲永存。
我不得不说,《繁花不落》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挺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我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经历的起伏,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渺小却又顽强地生存下去的姿态,让我觉得特别真实。我记得有一段情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面对经济压力时的焦虑和无奈,那种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家人拼尽全力的状态,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的父母那一辈,不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为了在异乡立足,为了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歌颂苦难,也没有煽情,它只是平静地叙述着,但越是平静,越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不曾说出口的爱,那些深埋的遗憾,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书中某些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就像是我内心深处藏着的某个角落被照亮了一样。这种共鸣是很难得的,它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消遣,而变成了一种自我对话和情感的梳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的影子,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勇敢面对未来。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心中有爱,有坚持,就能像繁花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永不凋零。
评分我最近读了《繁花不落》,感觉它就像是一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里面装着太多太多我从未曾想过的情感和人生百态。故事的展开,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抓人眼球的冲突,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让你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意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里面对乡土人情的描绘,那种邻里之间互相扶持,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能看到大家齐心协力的身影,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在现代社会,这种纯粹的情感联系似乎越来越少了。书里的一些细节,比如人们在路边闲聊的片段,谈论着今天的天气,明天的收成,又或者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种朴实而真挚的交流,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我感觉作者对台湾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深入的观察和体验,那些生活化的场景,那些口语化的对白,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仿佛我就置身其中,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而且,这本书里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坚韧、隐忍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在那个年代,往往承受着比男性更多的压力和束缚,但她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撑起了家庭,也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身上那种强大的生命力,也让我对“繁花不落”这个书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花朵,更是关于生命,关于那些即使经历风雨,依然能够保持姿态,继续绽放的生命。
评分《繁花不落》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无意间翻到的,但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上来就用夸张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非常舒缓、内敛的方式,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内心。书中对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他们不是那种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挣扎和困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在那个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但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坚韧地生活着,并且努力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书籍最打动我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女性在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后,如何重新振作起来,并且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种生命力,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书中对台湾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那些熟悉的街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对话,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过去。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它让我明白,即使人生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我们就能如同繁花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永不凋零。
评分《繁花不落》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我近期读过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本了。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故事,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是完美的,甚至有些缺陷,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格外真实,格外可爱。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矛盾和挣扎的描写,那种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在情和理之间纠结的状态,仿佛就是我们自己人生的写照。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母亲在面对子女的叛逆时,内心有多么的痛苦和无奈,但她依然咬紧牙关,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导和包容。那种无私的母爱,真的让人动容。而且,这本书里的很多情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风味,无论是食物的描写,还是人际关系的互动,都显得那么地道,那么接地气。我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蚵仔煎的香味,听到了夜市的喧嚣。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是在探讨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能如同繁花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永不凋零。
评分我最近读了《繁花不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真的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它就像是一杯陈年的普洱茶,越品越有味道。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无奈。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非常用心,他没有去刻意塑造英雄,也没有去贬低任何一个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视角,去展现他们的人生百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的描绘,那种既有爱,又有恨,既有理解,又有误解的纠葛,都显得那么真实。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长辈在面对晚辈的错误时,那种既生气又心疼的复杂心情,真的让我感同身受。这种情感的细腻之处,是很多书都无法做到的。而且,这本书里的很多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台湾地方特色,无论是食物的描写,还是生活习惯的展现,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仿佛我就置身于那个环境之中。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是在探索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坎坷,只要我们心怀善良,坚持自我,我们就能如同繁花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永不凋零。
评分这本《繁花不落》啊,真的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我拿到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觉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生活一样,特别真实。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去刻意渲染什么,而是平平淡淡地讲述着,但正是这种平淡,反而更能打动人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那种复杂又微妙的情感,有时是爱,有时是恨,有时是无奈,有时又是包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对年轻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依然能够紧紧相拥,互相取暖的场景,让我看得热泪盈眶。这种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能找到彼此慰藉的力量,真的非常可贵。而且,这本书里的很多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特色,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场景,还是人们的语言习惯,都让我感觉非常亲切。我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那个我熟悉的环境。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是在记录一段历史,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于面对,我们就能如同繁花一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继续绽放。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非常感慨的书,叫做《繁花不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盒子,里面装满了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故事。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非常细腻,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还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都显得格外真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家庭情感的描写,那种虽然有时会有争吵,但骨子里却深深相爱的亲情,真的特别打动我。我想到我自己的长辈,他们那一辈人,很多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们的爱,却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体现在为子女默默付出的一切里。书中的人物,他们有的历经坎坷,有的遭遇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这种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是我非常欣赏的。而且,书中对于台湾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描写,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仿佛看到了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街景,听到了我熟悉的乡音。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台湾生活画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温情和相互扶持。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风霜雨雪,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我们的生命就能如同繁花一样,永不凋零。
评分《繁花不落》这本书,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繁花不落”四个字,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境,既有盛放的绚烂,又有永恒的期盼。读了之后,发现它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和有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微妙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情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有的人物之间可能存在误解,甚至会有一些冲突,但最终,他们都会在经历过生活的洗礼后,重新找到理解和连接的方式。这种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非常注重营造氛围,读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和地点,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听到耳边传来的声音。我记得有一段描写,是在一个下雨天的傍晚,几个老朋友在一家小茶馆里聊天,雨声淅淅沥沥,茶香袅袅,他们的对话平淡却充满了智慧和人生感悟。那种场景,真的让人觉得无比放松和治愈。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它更像是在分享人生,分享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遗憾的深刻体会。它让我明白了,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善良和坚韧,我们的生命就能如同繁花一般,即使经历风雨,也依然能够继续绽放,生生不息。
评分我最近读了《繁花不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有机会去感受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情感。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他用一种诗意的方式,描绘着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人际关系的细腻刻画,那种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纠葛和羁绊,都显得那么真实动人。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对老朋友在多年后重逢,虽然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貌,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丝毫未减。那种淡淡的,却又深沉的感情,真的让我觉得特别温暖。而且,这本书里的很多情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风情,无论是食物的描写,还是风俗习惯的展现,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夜市的香气,听到街头艺人悠扬的歌声。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积极地面对,我们就能如同繁花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永不凋零。
评分这本《繁花不落》啊,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封面就很有味道,淡淡的复古感,有点像我小时候家里老相册里的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勾起了好多回忆。翻开第一页,就感觉被带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故事里的人物,都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英雄,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烦恼和挣扎,就像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一样。我尤其喜欢里面对台湾那个年代生活的描写,那种细腻到骨子里的气息,像是街角老奶奶手里刚出炉的红龟粿的香味,又像是夏日午后,院子里桂花树下斑驳的阳光。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真的太到位了,从人物的穿着打扮,到他们说话的腔调,再到家里的陈设,都像是亲眼所见一样。我特别注意到里面有一段写到一家人围着一张木桌吃晚饭的场景,桌上摆着几样家常菜,有红烧肉,有炒青菜,还有一锅热腾腾的汤,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也透着一种温馨。那种感觉,就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挂的根。读着读着,我好像也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和氛围。这本书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绍兴酒,需要你慢慢品,细细味。里面的情感也是如此,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涓涓细流,渗透进心底。我一个下午就看完了,但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里还满满都是书里的画面和人物,久久不能散去,真的很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