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系作者秉持一贯的理想与坚持,要求写作风格清新、内容深入浅出及文字生动活泼,试图突破传统相关教材,不是予人艰涩难懂、层层堆文,就是过度简化、欠缺条理的印象,尝试有系统地利用较浅显、轻松的笔调,让读者兴趣盎然地悠游于货币金融学的殿堂。
本书除了文字的表达力求简洁易懂之外,同时援引较多的图表配合文字说明,对于重要的观念更辅以实例或加以举证;特别是,全书採用全彩编排,并安插生动的插图,这些在坊间同类书籍中皆属创举,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研读成效。
此外,本书为了提供一本跨越理论与实务鸿沟的货币金融学简易读本,特别精心设计了几个结合市场与理论的单元:
一、每一章均安排「金融百老汇」单元,提供引人入胜的鲜活话题;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Broadway)那样令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金融百老汇」就是希望能够突显货币金融议题有趣的一面。
二、每一章章末均安排「市场当教室」单元,希望透过一则与市场相关的短文,导引读者利用理论思考问题,进而透过书中所提供的网址,让读者悠游于迷人的网路世界。
整体而言,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第三版不仅更新了书中的所有图表资料,对于票券、债券、股票、外汇、衍生性(含CDS)及证券化市场的新近发展,以及重要的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业、影子银行业)、金融改革、金融安全网的相关议题,都有深入的介绍;对于近年来美国所爆发的次级房贷危机,以及后续所引发之全球金融危机,乃至于引起热烈讨论的Basel Ⅲ、总体审慎政策、存款全额保障措施、通膨目标化机制、非传统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大规模资产购买计画、量化宽松政策),也都在讨论之列。
由于本书具备坊间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诸多特色,因此适读的对象很广。举凡所有对货币金融学感兴趣的读者、金融从业人员之研习自修,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对于各大专院校而言,本书尤其适合作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管理」(及「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入门教材。
第一篇 导论
一、货币经济的本质
二、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篇 金融体系与利率、汇率
三、金融巿场概论
四、证券化市场
五、外汇市场
六、衍生性市场
七、利率
第三篇 银行业、影子银行业与金融改革
八、银行业与影子银行业
九、银行信用快速扩充的问题
十、金融改革
第四篇 金融安全网
十一、金融监理制度
十二、存款保险制度
十三、中央银行
第五篇 货币供需与货币政策
十四、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
十五、货币需求
十六、货币政策的工具
十七、货币政策的操作
十八、货币与通货膨胀
索引
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探討國際貨幣體系時,簡直就是將全球經濟的宏觀圖景呈現在我眼前。我一直對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感到好奇,而書中對此的深入解析,讓我豁然開朗。作者首先介紹了布列敦森林體系及其瓦解的過程,並闡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在維持國際貨幣秩序中的作用。他詳細解釋了國際收支失衡、匯率制度的選擇(固定匯率、浮動匯率、管理浮動匯率)對各國經濟的影響,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涉及的權衡。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儲備貨幣」概念的討論,以及美元為何能夠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作者分析了美元的信用、流動性、以及美國經濟的實力等因素,是如何鞏固了美元的地位。同時,他也探討了近年來各國對單一儲備貨幣的依賴所引發的擔憂,以及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變化,甚至觸及了對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出現多元化發展的預測。這些內容,讓我對全球經濟的運作有了更宏觀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以及各國如何應對資本大規模流入或流出的問題,也進行了詳細的探討。作者透過台灣的實際經驗,說明了資本管制在特定時期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潛在的利弊。這讓我意識到,國際金融的運作,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和充滿挑戰,需要精準的政策和靈活的應對。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探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確實是做得相當到位,讓我對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實體經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書中詳細闡述了不同傳導管道,例如利率管道、信用管道、資產價格管道、匯率管道,並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進行說明。作者並沒有僅僅將這些管道列出,而是透過生動的案例,展示了貨幣政策的變化是如何一步步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個人的消費行為,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價格。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解釋利率管道時,不僅提及了央行調整的政策利率,更進一步探討了這些利率如何傳導至市場上的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以及這些利率的變動如何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和家庭的儲蓄意願。例如,作者可能會分析在央行升息後,台灣企業的短期借款成本如何增加,進而可能抑制其擴張計畫。在信用管道方面,書中則深入探討了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關鍵角色,以及在經濟下行時,銀行可能收緊信貸,加劇經濟的緊縮效應。令我讚賞的是,書中也提及了資產價格管道,例如在寬鬆貨幣政策下,股市或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可能透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支出。而匯率管道部分,則與國際金融章節有所呼應,探討了利率變動如何影響匯率,進而影響進出口貿易。總體而言,這本書在傳導機制的闡述上,非常細緻,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經濟現象連結起來,讓我對貨幣政策的實際影響力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探討國際金融部分,可謂是台灣讀者的一大福音。身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對於國際收支、匯率變動、國際資本流動的理解,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知識,而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和企業營運的關鍵因素。這本書在這方面的闡述,讓我感到非常紮實且實用。作者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結構出發,詳細解析了經常帳、資本帳、金融帳等各項目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他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概念與台灣實際的貿易數據、外匯存底等進行對照,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台灣在國際經濟中的定位。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匯率決定機制的探討,非常貼近現實。它不僅介紹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等經典模型,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各種實質因素,例如兩國的通膨預期、利率差異、經濟成長前景,以及政治經濟風險等。作者透過分析近期新台幣匯率的波動,生動地展示了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推升或壓低新台幣的價值。這讓我對平日裡新聞報導的「新台幣貶值」或「新台幣升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只是霧裡看花。此外,書中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討論,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等,也都從貨幣金融的角度進行了剖析,探討了這些危機如何透過匯率傳導、資本外逃等機制,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並從中汲取了哪些重要的教訓。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探討貨幣與總體經濟的關係時,展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認為貨幣與經濟是息息相關的,但卻難以具體化。本書從貨幣供給、利率、物價水準等貨幣因素,如何影響總體經濟的總需求、總供給、經濟成長、就業和國際收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作者在闡述貨幣政策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時,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模型,而是結合了實際數據和圖表,展示了貨幣政策的調整如何透過各種管道,對經濟活動產生連鎖反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詳細解析,讓我得以窺探貨幣政策如何一步步作用於實體經濟。例如,作者在探討利率管道時,不僅分析了央行調整政策利率對銀行間市場利率的影響,更進一步探討了這些利率如何傳導到企業的貸款利率和家庭的房貸利率,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和個人的消費。此外,書中對「貨幣數量論」的介紹,以及其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適用性,也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透過歷史案例,說明了貨幣供給的變化,如何與物價水準產生關聯,但同時也強調了其他因素(例如經濟體系的產出彈性)對此理論的修正作用。令我讚賞的是,書中也探討了貨幣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在面對經濟衰退或停滯時,貨幣政策可能面臨的挑戰,例如流動性陷阱等。這讓我覺得,貨幣政策並非萬靈丹,其有效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總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宏觀經濟的運作邏輯。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的金融市場部分,絕對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它不像坊間許多書籍只籠統地介紹證券、期貨、選擇權等名詞,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了台灣各主要金融市場的結構、功能與運作細節。特別是對資本市場的部分,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股票市場的 IPO 流程、發行管道,以及在台灣 OTC 市場與集中交易市場的差異。他更進一步探討了不同類型投資者(例如散戶、法人、外資)在市場中的角色與影響力,以及這些參與者的行為如何共同塑造了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債券市場時,不僅僅講述了公債、公司債的基本概念,還特別針對台灣債券市場的特色進行了闡述,例如台灣的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上的主導地位,以及短期票券市場在資金調度上的重要性。他甚至還提到了台灣過去幾年來,在發展綠色債券、永續債券等新型債券產品的努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金融市場的演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緊密連結。書中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選擇權)的介紹,也相當紮實,它不僅解釋了這些商品的特性,更重要的是,闡述了它們在風險管理與投機交易中的實際應用。作者透過生動的案例,展示了企業如何利用期貨鎖定未來商品價格,或投資者如何利用選擇權來對沖潛在的虧損,這些都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場的神秘感,讓我對這些看似高深的工具有了具體的想像。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真是讓我驚豔!身為一個長年關注台灣經濟脈動的讀者,市面上關於貨幣與金融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將複雜理論講得深入淺出,又能緊扣台灣實際情境的,實在屈指可數。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貨幣」本身性質的探討,遠不止於教科書上死板的定義。作者深入剖析了貨幣的演變,從最初的商品貨幣到今天的電子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如何挑戰傳統貨幣的地位,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貨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特別是書中對於台灣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解析,非常到位。它沒有僅僅列出公開市場操作、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這些名詞,而是花了大量篇幅闡述這些工具在台灣經濟環境下的實際運作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利率水準,進而傳導至實體經濟。例如,在探討公開市場操作時,作者舉例說明了央行在市場上買賣公債對銀行體系準備金的影響,進而推升或壓低短期市場利率的過程,這讓我對央行每日的「動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更讓我讚嘆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政策時,也融入了對台灣歷史上幾次重大經濟事件的觀察,例如過去的通膨時期,央行是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穩定物價的,這種歷史回顧與理論結合的方式,讓學習過程充滿了啟發性,彷彿置身於一場生動的經濟學講座。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探討金融市場的創新與挑戰方面,簡直就是一本時代的縮影。我一直對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感到非常好奇,但坊間的資訊往往比較零散,難以形成系統性的了解。本書則將這些新興的金融現象,如行動支付、P2P借貸、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等,都做了深入的介紹和分析。作者不僅解釋了這些新技術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探討了它們對傳統金融體系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可能為金融市場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行動支付在台灣的普及過程及其影響的討論。作者分析了台灣行動支付市場的競爭格局,以及這些支付方式如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並對傳統的信用卡和現金支付構成了挑戰。此外,書中對於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的介紹,也相當詳盡,它不僅闡述了虛擬貨幣的技術基礎,還深入探討了其作為一種資產的投資屬性、潛在的風險,以及各國政府對其監管的態度。作者透過比較不同國家對虛擬貨幣監管政策的差異,揭示了這個新興領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複雜性。令我讚賞的是,書中也關注了這些金融創新對金融穩定的潛在影響,以及監管機構如何因應這些挑戰,尋求平衡點。整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認識現代金融新趨勢的大門,讓我對金融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對於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探討,讓我對這些經濟現象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書中並非僅僅將通貨膨脹定義為「物價上漲」,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後可能的原因,例如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以及貨幣供給過多等。作者結合了台灣過去的歷史經驗,例如解嚴初期的高通膨時期,詳細解釋了當時造成物價上漲的結構性因素,以及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這讓我覺得,通貨膨脹並非是單純的價格現象,而是與經濟結構、貨幣政策、乃至於社會心理預期緊密相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通貨緊縮的討論,也同樣深刻。作者闡述了通貨緊縮對經濟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消費者延後消費、企業投資意願下降,以及債務負擔加重等,這些惡性循環可能導致經濟長期停滯。他甚至探討了日本過去數十年所經歷的「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如何與通貨緊縮現象環環相扣。對於台灣讀者而言,理解通貨緊縮的重要性,可以讓我們更警惕過度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可能帶來的風險。此外,書中對於預期心理在通膨與通縮形成中的作用,也有精彩的分析。作者闡述了當人們預期物價會上漲時,可能會提前消費,進一步推升物價,形成「預期自我實現」的現象。反之,當人們預期物價會下跌時,則可能延後消費,加劇通縮的壓力。這種對心理因素的考量,讓我覺得書中的分析更加立體和貼近現實。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談論銀行體系時,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來都對銀行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書中對於銀行這個「特許行業」的獨特地位,以及其經營模式的深入剖析,非常貼切。作者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結構出發,細緻地解釋了銀行如何透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來創造貨幣,以及這個過程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特別是關於「存款創造」的部分,作者運用了圖表與簡單的數學模型,將這個看似複雜的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我理解了為什麼銀行的放貸行為是如此影響貨幣供給。 令我讚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深入探討了台灣銀行體系在過去幾十年中所經歷的變革。從早期由政府主導的金融體系,到民營化後的市場競爭,再到後來面臨的資產品質問題、合併潮,以及近年來對金融科技(FinTech)的擁抱,這些歷史脈絡的梳理,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參與了一場台灣銀行業的發展史回顧。作者對於銀行風險管理的探討,也相當深入,特別是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都以台灣實際的金融事件為例,例如過去某些銀行出現的擠兌危機,或是房貸違約率上升的影響,這些案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銀行經營的脆弱性與監管的重要性。此外,書中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結構與運作的介紹,也很有啟發性,讓我了解了為何台灣的金融業會有越來越多的金控公司出現,以及它們在業務整合與風險分散上的考量。
评分這本《貨幣金融學概論》(第三版)在談論金融監管與金融穩定時,讓我深刻體會到維持一個健康金融體系的複雜性與重要性。書中詳細介紹了金融監管的必要性,以及不同類型的監管機構,例如中央銀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在台灣的角色與職責。作者並非只是列出這些機構的名稱,而是深入闡述了它們如何透過制定法規、進行檢查監督、以及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等方式,來防範金融風險,保護存款人與投資者的權益。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金融危機」的探討,非常具有啟發性。作者分析了歷史上幾次重大的金融危機,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剖析了危機爆發的根源,例如過度的信用擴張、複雜的金融衍生性商品、以及監管的失靈等。他特別提到了台灣在經歷這些全球性危機時,所受到的衝擊以及採取的應對措施,例如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注資、存款保險的啟動等。這讓我覺得,金融穩定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和精準的監管。此外,書中對於「系統性風險」的概念,也進行了深入的解釋,闡述了單一金融機構的風險如何可能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引發更大的危機。作者透過舉例說明,例如大型金融機構倒閉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我更理解了為何金融監管需要如此嚴格。整體而言,這本書讓我覺得,理解金融監管不僅是金融從業者的責任,更是每一個關心國家經濟發展的公民都應該具備的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