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读《孟子》后感
国际贸易
1 完全错误的李嘉图贸易理论
2 国际贸易的怪兽模型
3 空洞的摩登贸易理论
4 错得离谱的最适关税理论I
5 错得离谱的最适关税理论II
6 错得离谱的最适关税理论III
国际金融
7 搞错方向的外汇理论
8 无中生有的国际利率理论
9 造成大萧条的金本位
10 布列敦森林大丑闻
11 最适货币区域的愚惑
12 教错人的Marshall-Lerner条件
13 热钱、国际收支帐、与利率
正确的理论
14 如何导出正的提供线?
15 捍卫完全的自由贸易
16 正确的外汇理论
17 保护主义与市场开放
18 合作与竞争
后记 A国K家族
索引
《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对味”的一本!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观察我们经济的各种变化,很多时候都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思维的盲区,让我对很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利润”这个概念的方式,他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孤立的经济指标,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经济运行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剖析。 我最受触动的一点,是书中对“利润”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很明确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利润都是“好”的利润,有些利润是通过“寻租”、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非生产性手段获得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的“暴利”现象,以及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商业模式”,实则可能并没有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增值,反而是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且,作者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利润生成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他解释了大型企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利润。这让我思考,台湾近年来推动的产业整合、企业并购,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还是仅仅在制造更大的“垄断”力量,从而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书中对“周期性繁荣与萧条”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这些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利润的过度扩张和收缩紧密联系起来。当利润预期过高时,企业和投资者会过度扩张,导致泡沫的产生;而当利润预期破灭时,则会引发经济的萧条。这让我开始理解,台湾经济在过去的起伏中,利润的涨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作者解释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采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低薪现象”和“过劳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企业利润驱动下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台湾年轻一代的生活质量。 而且,作者对“国家在利润生成中的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揭示了政府的政策、税收制度、以及对市场的干预,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利润的分配和生成。这让我思考,台湾的产业政策、租税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引导利润流向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还是在无意中加剧了不公平。 书中关于“创新激励”的讨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科技发展。作者解释了,当利润的获取门槛降低,或者当创新风险过高时,企业可能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这让我思考,台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是否真的为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还是仅仅在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的驱动。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经济现象,更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我们自身的利益。当我们能够看穿那些虚假的“利润诱惑”,识别那些扭曲的利益分配机制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才能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经济社会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经济学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精准而深刻,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觉得,这本书是每一个关心台湾经济、关心社会发展的朋友都应该认真阅读的。它会让我们对“利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天啊,我最近终于拜读了《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相见恨晚”!最近台湾经济的种种现象,总让我觉得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给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它应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在书中对“利润”的剖析,简直是字字珠玑。他不仅仅是将利润视为企业盈利的指标,更是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活动的“信号”,一种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但是,当这种信号扭曲,当这种指挥棒失灵时,整个经济体系就会出现“生病”的迹象。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近年来许多产业的“空心化”,以及部分新兴产业看似繁荣实则根基不稳的现象,这些似乎都与利润的扭曲分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寻租”的论述。我以前对这个概念了解不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解释了“寻租”是如何在不创造新价值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规则、信息不对称等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我们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特许经营权”、“牌照”等概念,以及一些企业通过政策游说来获取优势地位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寻租”行为,虽然在个体层面可能获利,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来看,却是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而且,作者在分析“垄断”利润时,也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垄断视为“坏事”,而是深入分析了垄断利润的来源,以及它对创新、竞争、消费者福利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在看待台湾一些“大企业”或“行业巨头”时,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具体分析其利润的生成机制,判断其是否真的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还是仅仅在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吃老本”。 书中对“非理性繁荣”的剖析,也让我感到十分受用。作者解释了在某些特定时期,由于投机心理、信息泡沫等因素,市场可能出现一种脱离基本面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可能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这让我想到了台湾股市在某些时期的剧烈波动,以及一些“概念股”的疯狂炒作,这本书让我能够从“利润”的角度,更理性地去理解这些现象。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信息不对称”时,将其与“利润”紧密结合。他说明了,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场中,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能够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利润。这让我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咨询、房地产交易,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商业合同中,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和不公平的利润分配。 这本书还让我开始关注“技术停滞”的问题。当企业可以轻松地通过“租值”或“垄断”来获取利润时,它们可能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不愿意投入研发,从而导致技术停滞,长远来看会削弱国家的竞争力。这让我担忧台湾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以及我们是否真的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作者在书中对“监管失效”的论述,也发人深省。他解释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监管者可能因为信息不足、能力限制,甚至是被利益集团“俘获”而导致监管失效。这让我思考,台湾在一些关键行业的监管上,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而这种监管的失效,又如何助长了“利润的扭曲”?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教会了我一种“利润视角”的分析方法。我学会了如何从利润的生成、分配、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来审视各种经济现象。这种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知识大爆炸”。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对台湾经济有了全新的认知。作者的观点犀利而深刻,逻辑严谨而清晰,让我读起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台湾的朋友们读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生病”的根源,并为治愈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哇!《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真是让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震撼教育”!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台湾经济的转型问题,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就打开了我很多模糊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利润”这个概念时,那种非常务实、深入浅出的方式。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利润是如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生、分配,以及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利润驱动下的创新”的分析。我一直以为,只要有利润,就会有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当利润的来源发生变化时,创新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当企业可以轻易地通过“租值”的获取,或者通过垄断来获得超额利润时,它们可能就会缺乏动力去投入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创新。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些夕阳产业的困境,以及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遇到的瓶颈,感觉书中提到的“利润陷阱”可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书中对“非对称信息”在利润生成中的作用的揭示,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但这本书将其与利润的产生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有些企业能够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而有些企业却因此而举步维艰。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甚至是某些服务行业,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阻碍公平竞争、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到了“成本”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成本就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但作者却将“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社会成本——也纳入了成本的考量范畴。这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利润丰厚”的企业,可能只是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而这种“隐性成本”最终还是会由我们所有人来承担。这种视角,让我对很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于“金融化”的批判,也让我感到非常认同。我一直觉得,台湾经济近年来好像越来越“虚”,实体经济的根基似乎有些动摇。这本书用“利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从实体经济中“抽取”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抽取,可能并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加剧金融风险,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而且,作者对于“监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不是简单地呼吁加强监管,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利润的驱动下,监管本身也可能面临被“俘获”的风险。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利益输送关系时,监管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保护既得利益的工具。这让我反思,台湾在很多产业的监管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挑战。 这本书还让我开始思考,在“利润至上”的经济逻辑下,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是否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利润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那些不直接产生利润,但对社会至关重要的事物,比如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是否就会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这种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 最让我觉得受用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经济信息,但很多时候都难以辨别其真伪,更不用说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从“利润”这个角度去审视经济现象,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利益驱动,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总的来说,《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它用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当前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现实的温度,让我受益匪浅。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在台湾生活、工作的人。它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并激发你去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经济更加健康、更加公平。
评分《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思维的启蒙”!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经济学生病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诊断师”,为我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尤其是围绕着“利润”这个核心概念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 我最受触动的一点,是书中对“利润”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辨析。作者非常清晰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利润都是“好”的利润,有些利润是通过“寻租”、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非生产性手段获得的,它们并没有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增值。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暴利”现象,以及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商业模式”,实则可能只是在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且,作者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利润生成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他解释了大型企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利润。这让我思考,台湾近年来推动的产业整合、企业并购,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还是仅仅在制造更大的“垄断”力量,从而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书中对“周期性繁荣与萧条”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这些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利润的过度扩张和收缩紧密联系起来。当利润预期过高时,企业和投资者会过度扩张,导致泡沫的产生;而当利润预期破灭时,则会引发经济的萧条。这让我开始理解,台湾经济在过去的起伏中,利润的涨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作者解释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采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低薪现象”和“过劳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企业利润驱动下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台湾年轻一代的生活质量。 而且,作者对“国家在利润生成中的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揭示了政府的政策、税收制度、以及对市场的干预,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利润的分配和生成。这让我思考,台湾的产业政策、租税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引导利润流向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还是在无意中加剧了不公平。 书中关于“创新激励”的讨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科技发展。作者解释了,当利润的获取门槛降低,或者当创新风险过高时,企业可能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这让我思考,台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是否真的为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还是仅仅在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的驱动。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解剖经济”的力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台湾的朋友们读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生病”的根源,并为治愈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天哪!《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醍醐灌顶”的一本!我一直对台湾经济的某些现象感到困惑,觉得发展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病灶”,但又找不到清晰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位高明的“经济医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剖析了这些“病灶”的根源,尤其是对“利润”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利润”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辨析。作者非常清晰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利润都是“好”的利润,有些利润是通过“寻租”、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非生产性手段获得的,它们并没有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增值。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暴利”现象,以及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商业模式”,实则可能只是在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且,作者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利润生成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他解释了大型企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利润。这让我思考,台湾近年来推动的产业整合、企业并购,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还是仅仅在制造更大的“垄断”力量,从而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书中对“周期性繁荣与萧条”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这些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利润的过度扩张和收缩紧密联系起来。当利润预期过高时,企业和投资者会过度扩张,导致泡沫的产生;而当利润预期破灭时,则会引发经济的萧条。这让我开始理解,台湾经济在过去的起伏中,利润的涨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作者解释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采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行业中存在的“低薪现象”和“过劳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企业利润驱动下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台湾年轻一代的生活质量。 而且,作者对“国家在利润生成中的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揭示了政府的政策、税收制度、以及对市场的干预,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利润的分配和生成。这让我思考,台湾的产业政策、租税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引导利润流向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还是在无意中加剧了不公平。 书中关于“创新激励”的讨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科技发展。作者解释了,当利润的获取门槛降低,或者当创新风险过高时,企业可能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这让我思考,台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是否真的为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还是仅仅在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的驱动。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解剖经济”的力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台湾的朋友们读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生病”的根源,并为治愈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天啊,我真的没想到,《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会这么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最近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我们台湾经济的“病症”根源,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模式中,但要真正挖到病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带着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经济现象的表象,深入到利润这个最核心的概念。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利润时所使用的那些案例,它们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模型,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很多场景我都感觉似曾相识。比如,书中对于“租值”的探讨,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台湾很多地区日益增长的房地产租金,以及那些因此而“被挤出”的传统产业和小商家。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解释了这种租值是如何被部分群体垄断,并如何不断侵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实际利益,甚至扼杀创新。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更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书中对“利润”的定义和理解,似乎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利润就是单纯的“赚多少钱”,但作者却将其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将其视为经济活动中资源分配的信号,甚至是社会价值创造的体现。然而,当这种利润的产生机制出现扭曲时,它就会变成一种“病症”,导致资源错配、贫富差距扩大,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这种视角,让我对很多新闻报道中关于“企业获利丰厚”的讨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一卷,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经济的很多困境,比如产业升级的瓶颈、年轻人就业的压力,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都能够从“利润经济学”的角度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作者并没有直接开出包治百病的药方,但他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自己去诊断问题,去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比那种空洞的口号式的经济分析,要实在得多。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竞争”这个概念的重新审视。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但书中却揭示了,在利润的驱动下,市场竞争有时也会走向一种“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怪圈。当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不惜牺牲环境、压榨劳工、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挤压竞争对手时,整个经济的活力就会被削弱。这种对竞争的深入剖析,让我反思了我们台湾在鼓励创业和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是否也需要警惕那些潜在的“利润陷阱”。 而且,作者对于“垄断”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不是简单地将垄断视为“坏事物”,而是深入分析了垄断利润的来源,以及它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既可能带来效率提升和创新动力,也可能导致资源垄断和价格扭曲。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垄断,而需要对其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监管,确保它能够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肥了少数人。 这本书还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创新”的本质。在利润的驱动下,创新似乎变成了一种必然。但是,作者通过对利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当利润的来源发生改变时,创新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当利润更多地来自于“寻租”而非真正的价值创造时,企业可能就会放弃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转而去追求那些能够快速带来利润的“创新”,比如金融产品的创新,或是对现有市场规则的“优化”。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宏观的经济理论,它也触及到了微观的个人选择。我们每个人在消费、在工作、在投资的时候,都在无形中被“利润”的逻辑所影响。理解了利润的运作机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不至于被那些看似“有利可图”的陷阱所迷惑。 读完《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我感觉就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台湾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我看来,都与利润的分配和生成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联系,也让我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而言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个关心台湾经济、关心自己未来的人阅读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你静下心来思考,但它所带来的启发和价值,绝对是巨大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生病了”的原因,更能引导我们去寻找治愈的方法。
评分天哪,我最近读了《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感觉脑袋里像是被“电流”过了一遍,很多一直困扰我的关于台湾经济的疑问,瞬间得到了解答!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病症”,但又找不到清晰的解释。《经济学生病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最专业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这些“病症”的根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润”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当利润的驱动机制出现扭曲时,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引发社会的不公。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地区日益严重的“房市泡沫”和“贫富差距”问题。书中分析的“租值”如何被少数人掌握,并不断挤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而且,作者对“创新”的看法,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创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创新也可能被“异化”。当企业可以通过“寻租”或“垄断”来轻松获利时,它们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进行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性创新,而是转而追求那些能够快速变现的“改良式创新”,甚至是对现有规则的“微调”。这让我开始担忧台湾科技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金融化”的批判,也让我感到非常认同。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台湾的经济似乎越来越“虚”,实体经济的感觉不那么强了。这本书用“利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从实体经济中“抽取”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抽取,可能并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加剧金融风险,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超额利润”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将其与利润的生成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市场中,信息掌握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的利润,而普通消费者或投资者却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这让我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市场、消费品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作者对“负外部性”如何被“隐性化”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那些看似利润丰厚的企业,可能只是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比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而这些“隐性成本”,最终还是需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让我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识。 书中关于“市场监管”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主张加强监管,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利润的驱动下,监管本身也可能面临挑战,比如“监管俘获”等现象。这让我思考,台湾在一些关键产业的监管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又如何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次“颠覆认知”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台湾生活、工作的朋友们。它会让你对“利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对味”的一本!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观察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侦探”,通过对“利润”这一核心要素的抽丝剥茧,为我揭示了许多经济运行背后的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利润”这个概念时,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的方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创新”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利润视为创新的唯一驱动力,而是深入分析了当利润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时,创新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当企业可以通过“寻租”或者“垄断”轻松获得高额利润时,它们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进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高风险的颠覆性创新。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些传统产业的困境,以及我们是否真的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作者对“资源分配”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解释了利润作为一种信号,在引导资源配置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这种信号被扭曲,当利润的分配不公时,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这些背后可能都与利润的扭曲分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金融化”的批判,也让我感到非常认同。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台湾的经济似乎越来越“虚”,实体经济的根基似乎有些动摇。这本书用“利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从实体经济中“抽取”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抽取,可能并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加剧金融风险,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超额利润”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将其与利润的生成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市场中,信息掌握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的利润,而普通消费者或投资者却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这让我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市场、消费品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作者对“负外部性”如何被“隐性化”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那些看似利润丰厚的企业,可能只是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比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而这些“隐性成本”,最终还是需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让我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识。 书中关于“市场监管”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主张加强监管,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利润的驱动下,监管本身也可能面临挑战,比如“监管俘获”等现象。这让我思考,台湾在一些关键产业的监管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又如何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解剖经济”的力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台湾的朋友们读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生病”的根源,并为治愈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来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总有一种“摸不透”的感觉,很多现象都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经济医生”,为我详细解读了经济“生病”的种种迹象,尤其是围绕着“利润”这个核心概念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以为利润就是企业赚钱多少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利润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经济运行逻辑。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利润”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认为利润就是创新的驱动力,而是深入分析了当利润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时,创新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当企业可以通过“寻租”或者“垄断”轻松获得高额利润时,它们可能就会缺乏动力去进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高风险的颠覆性创新。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些传统产业的困境,以及我们是否真的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作者对“资源分配”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利润作为一种信号,在引导资源配置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这种信号被扭曲,当利润的分配不公时,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这些背后可能都与利润的扭曲分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金融化”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台湾经济似乎越来越“虚”,实体经济的根基似乎有些动摇。这本书用“利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从实体经济中“抽取”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抽取,可能并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加剧金融风险,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超额利润”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将其与利润的生成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市场中,信息掌握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的利润,而普通消费者或投资者却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这让我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市场、消费品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作者对“负外部性”如何被“隐性化”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那些看似利润丰厚的企业,可能只是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比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而这些“隐性成本”,最终还是需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让我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识。 书中关于“市场监管”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主张加强监管,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利润的驱动下,监管本身也可能面临挑战,比如“监管俘获”等现象。这让我思考,台湾在一些关键产业的监管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又如何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解剖经济”的力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台湾生活、工作的朋友们。它会让你对“利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读完《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洗礼”!我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台湾经济的发展,也观察到了一些问题,但总是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从“利润”这个最根本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利润”的界定,不仅仅是简单的盈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活动的“信号”,一种资源配置的“指挥棒”。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租值”的深入剖析。作者解释了“租值”是如何被部分群体垄断,并不断地侵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实际利益,甚至扼杀创新。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一些地区日益增长的房地产租金,以及那些因为租金过高而被迫迁离的传统产业和小商家。这种“租值”的获取,并不创造新的价值,却能带来可观的利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台湾经济的许多“病症”,是否都与这种非生产性的利润获取有关。 而且,作者对“垄断”利润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垄断视为“坏事”,而是深入分析了垄断利润的来源,以及它对创新、竞争、消费者福利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在看待台湾一些“大企业”或“行业巨头”时,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具体分析其利润的生成机制,判断其是否真的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还是仅仅在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吃老本”。 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超额利润”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将其与利润的生成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市场中,信息掌握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的利润,而普通消费者或投资者却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这让我反思,在台湾的金融市场、消费品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金融化”的批判,也让我感到非常认同。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台湾的经济似乎越来越“虚”,实体经济的根基似乎有些动摇。这本书用“利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从实体经济中“抽取”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抽取,可能并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可能加剧金融风险,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而且,作者对“负外部性”如何被“隐性化”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那些看似利润丰厚的企业,可能只是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比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而这些“隐性成本”,最终还是需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让我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识。 书中关于“市场监管”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主张加强监管,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利润的驱动下,监管本身也可能面临挑战,比如“监管俘获”等现象。这让我思考,台湾在一些关键产业的监管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又如何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利润”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扭曲的利润驱动,并懂得如何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发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经济学生病了:卷四 利润经济学》这本书,是一部“解剖经济”的力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台湾经济的现状和挑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有力,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受益匪浅。 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台湾的朋友们读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行动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生病”的根源,并为治愈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