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傳統曆史讀本
《三國時報》讓你一手掌握三國大小事
‧編年紀事,圖文並茂
‧既有曆史的真實,又有KUSO的趣味
‧既是初識三國殿堂的入門書,也可當作查考三國事件流轉的工具書
《三國時報》縱引《資治通鑑》為時間軸,重建三國時代真實曆史。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引導讀者一起進入三國時空,宛如親臨魏、蜀、吳奇謀鬥智、奪險爭霸的現場。也讓距今兩韆年前的曆史事件,彷彿即時新聞般重現眼前。隨著年份不斷更新的報紙版麵,瞭解政治、經濟、軍事、謀略各方麵如何同步演進,瞭解英雄們如何造就齣此一恢宏璀燦的大時代。隨著輪番搶占新聞頭條的話題人物,客觀的還原三國時代諸侯霸主、智士武將的鮮明性格。不論是仁義勇武、權謀治術,或是陰暗殘暴、自私貪狂,皆不假掩飾,不加扭麯的忠實呈現。以見證漢末亂世英雄的崛起、奮鬥與衰亡,勾勒三國時代完整之印象。
曆史真相是嚴肅的,但作者選擇輕鬆的方式進行切入;文字記敘是平麵的,但作者利用有趣的圖像加以突齣。捨棄無趣沉悶、隻有一堆箭頭和方塊的流程圖解,改以模擬新聞畫麵的生動漫畫作為插圖。把人物圖像化,以突顯其個性;把事件圖像化,以加深其脈絡。藉著圖像重構場景,讓三國更顯有趣,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讀曆史事件,幽默窺看真實三國。或許文字在一段時日後會逐漸淡忘模糊,但令人會心一笑的插圖卻必定會鎸刻在記憶銘闆之上。
作者簡介
黃榮郎
一九七○年生,魔羯座,颱灣颱南人。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目前為專職教師。自小熱愛畫圖、看漫畫、說故事與觀察世界,大學時期念的是自然科學,青春的歲月幾乎都沉浸在音樂、自然探索、科學實驗、教育,以及電腦程式之中。工作多年後,發現聰明的人類一直繞圈而行,不論市井小民或是高官顯要,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卻不斷重復同樣的劇情,對於這種現象産生瞭極大的興趣,便繼而投入有趣的曆史研究及寫作。但由於無法忘情幼時的最愛,所以便嘗試著在創作時加入一些漫畫的元素,於是便有瞭一係列「圖像編年史」的構想,希望能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分享曆史所帶給我們的驚奇之旅。著作有:《咪咪戀愛講義》、〈明代正德及嘉靖朝廷杖之研究〉。
序
第一部 黃巾動亂 董卓暴起
(西元一八四年~一九二年)
第二部 官渡大戰 曹操稱雄
(西元一九三年~二○○年)
第三部 赤壁鏖兵 孫權東踞
(西元二○一年~二○八年)
第四部 三分天下 劉備入蜀
(西元二○九年~二一五年)
第五部 英雄末路 孔明北伐
(西元二一六年~二三四年)
第六部 天下一統 三國歸晉
(西元二三五年~二八○年)
新聞標題索引
序
在動手寫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跳脫傳統曆史讀本的呈現方式,找到一個全新的切入點,讓讀者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上,伴著一杯喜歡的飲料,輕鬆的瞭解這些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曆史寫作的範圍中,已經有太多的前輩,以精彩的故事鋪陳及華彩炫麗的文辭,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曆史小說。也已經有太多的學者,以精實的考據及嚴謹的筆法,發錶過許多極富價值的專題論文。但對於讀者而言,是否真的隻能在精彩的小說故事與平淡的史實描述之間選邊站?是否真的沒有辦法在無壓力的情況下,伸手觸摸那些真確發生過的曆史事件?喜愛看曆史劇的人,難道不想知道劇中人物在韆百年前的真實樣貌?為瞭明天的曆史考試正背得焦頭爛額的同學,難道沒有辦法很輕鬆的就搞懂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我試過很多方法,想要找齣這些問題的解答,結果是……資源迴收的時候,得把一堆一堆試寫的手稿送給巷口迴收的阿婆。
不知道大傢是否也跟我有同樣的習慣,每天總是得撥齣時間翻翻報紙,看看新聞,尤其是在工作疲纍或讀書讀到悶的時候,總想藉著這樣的方式來轉換一下心境。或許是看看政治新聞罵一罵政府,或許是讀讀社會新聞關心周遭發生的事,也或許隻是翻翻八卦新聞來放空自己。新聞是真實的,是有趣的,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所謂的曆史事件,不就是當時所發生的新聞嗎?在這樣的靈感之下,我決定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和讀者共同來「穿越」一下,就把自己當成古人,經由報紙來得知當時所發生的事吧。當然,古代沒有記者,沒有照片,也沒有電視名嘴,明代的羅貫中更不會跑到三國時代去發錶專欄。但我想這並不是個問題,因為聰明的讀者一眼就能清楚的分辨,不可能會産生混淆的感覺。適當調味的食物纔是比較容易入口,也纔有機會吸收到食物所含營養的,不是嗎?
《三國時報》這本書,縱引《資治通鑑》為時間軸,重建三國時代真實曆史。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引導我們一起進入三國時空,宛如親臨魏、蜀、吳奇謀鬥智、奪險爭霸的現場。也讓距今兩韆年前的曆史事件,彷彿即時新聞般重現眼前。隨著年份不斷更新的報紙版麵,瞭解政治、經濟、軍事、謀略各方麵如何同步演進,瞭解英雄們如何造就齣此一恢宏璀燦的大時代。隨著輪番搶占新聞頭條的話題人物,客觀的還原三國時代諸侯霸主、智士武將的鮮明性格。不論是仁義勇武、權謀治術,或是陰暗殘暴、自私貪狂,皆不假掩飾,不加扭麯的忠實呈現。以見證漢末亂世英雄的崛起、奮鬥與衰亡,勾勒三國時代完整之印象。
曆史真相是嚴肅的,但我們選擇輕鬆的方式進行切入;文字記敘是平麵的,但我們利用有趣的圖像加以突齣。捨棄無趣沉悶、隻有一堆箭頭和方塊的流程圖解,改以模擬新聞畫麵的生動漫畫作為插圖。把人物圖像化,以突顯其個性;把事件圖像化,以加深其脈絡。藉著圖像重構場景,讓三國更顯有趣,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讀曆史事件,幽默窺看真實三國。或許文字在一段時日後會逐漸淡忘模糊,但令人會心一笑的插圖卻必定會鎸刻在記憶銘闆之上。
本書內文共約十九萬字,輔以四百多張我自己依新聞需求所畫的插圖。內容依時間之演進分為六部,詳盡記錄西元一八四年至二八○年間,六百多條的重大新聞事件。而為求擴展閱讀的廣度,在相關新聞的同一版麵,特彆安排瞭「專題報導」,讓讀者在閱讀事件的同時,也可以對新聞中所提如「太平教」、「傳國玉璽」、「霹靂車」……等事物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在適當的時間點,以「羅貫中專欄」的方式,節錄如「桃園三結義」、「呂布與貂蟬」、「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等多篇《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橋段,不但可以釐清史實和演義之差異,也呼應演義小說情節之燦爛。
本書既是初識三國殿堂的入門書,也可當作查考三國事件流轉的工具書。最後特彆收錄之新聞標題索引,也方便讀者可以依循時間點瀏覽重大事件,瞭解前因後果,並快速的查閱該事件的詳細始末。在每一頁的新聞版麵,都清楚的標註瞭事件發生的西元年代,每一個古地名都標註瞭今日的大略所在,每一個難懂的職官名稱,也都標註瞭可以對照的現代稱謂。讓讀者對於三國的認識,不再因隻熟悉片段情節而支離破碎,也不再因演義小說之誤植而時空錯置。不過,在整段三國的曆史進程中,難免有些年份較為平淡,沒有特彆的事件可以記載。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曾考慮是否要將這些年份補齊,讓時間可以一年一年的接續下去。但後來我還是決定就讓這幾個太平無事的年份跳過,免得讓讀者讀起來有拖泥帶水、強占篇幅的感覺。此外,關於紀元的部分,不可諱言的,我受到史學前輩柏楊先生極大的影響,認為以西元紀年對讀者來說是比較友善的,可以很容易的查考齣前後事件的時間定位及關係。但由於本書主要是以《資治通鑑》為寫作的藍本,若連月日都改採陽曆的話,隻怕會齣現許多日期和原文牴觸的地方,也可能會和讀者們曾接觸過的史料不同,反而更容易有混淆的感覺。所以除瞭紀年部分以西元年份呈現之外,事件中的月日仍以《通鑑》所載為據,若因此而造成讀者的不便,也請多多包涵。
最後,我要特彆感謝遠流齣版公司的遊主編及諸位朋友,願意和我一起嘗試這種全新體裁的創作方式,並在編輯與齣版時提供許多的指導與協助。謝謝我的傢人在我寫作時給我的包容與支持,也謝謝未曾謀麵的讀者朋友,可以挪齣時間和我們一同進入曆史的時空中冒險。不論是站著翻翻圖片及新聞標題,或是坐著慢慢細讀,都謝謝你們。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作品,不僅僅是記錄過去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引發讀者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命運、朝代的興衰,以及政治博弈的描繪,巧妙地揭示瞭一些亙古不變的人性規律和政治智慧。我從中看到瞭權力的誘惑與腐蝕,看到瞭忠誠與背叛的界限,也看到瞭改革的艱難與必然。書中的一些觀點,雖然是基於曆史背景,卻能讓我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引發瞭我深刻的反思。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故事本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領悟。這種“留白”式的錶達,恰恰是最具力量的。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瞭解,更是一種對人生、對社會、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更深層次的認知。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啓迪智慧的書,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评分我一直以來對古代軍事策略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方麵的求知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兵法韜略,而是將這些策略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決策過程中。作者對於戰役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誰輸誰贏”的錶麵,更深入地剖析瞭決策背後的邏輯、情報的收集與運用、以及戰場上的瞬息萬變。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勢”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兵力上的優勢,更是一種心理、地理、甚至天時地利人和的綜閤體現。讀到諸葛亮火燒赤壁,或者曹操官渡之戰,我不再僅僅是被結果所震撼,而是被作者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所摺服,理解瞭為何是這樣的結果,以及其中蘊含的智慧。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對於古代軍事裝備、糧草運輸等方麵的描述,這些細節的補充,讓整個軍事畫捲更加生動和真實。即使你不是軍事愛好者,也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戰爭的殘酷與智慧的交鋒。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活的兵法教材,它用曆史的真實案例,為我們上瞭一堂堂精彩的戰爭藝術課。
评分初翻開這本書,仿佛被一股厚重的曆史氣息所籠罩。封麵上的設計雖不張揚,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恰似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作者在字裏行間,沒有選擇直接鋪陳宏大的戰役場麵,而是以一種更為細膩、更具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英雄人物。我尤其被書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所吸引,那些平日裏我們所熟知的智者、猛將,在作者的筆下,展現齣瞭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一麵。他們不再僅僅是曆史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有瞭自己的睏惑、掙紮,甚至是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這種對人性的探索,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必要的史實鋪墊,又不乏引人入勝的細節描寫,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想,對於真正熱愛三國曆史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會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食糧,它能帶領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進而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與魅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作者在文筆上,非常有畫麵感,寥寥數語,便能在腦海中勾勒齣宏大的場景。無論是高聳的城樓,還是金戈鐵馬的沙場,抑或是帝王將相們在朝堂上的勾心鬥角,都仿佛近在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比如某個角色的服飾、神情,或者某個場景中的環境描寫,這些細緻入微之處,讓人物和故事都變得更加立體可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個情節的麯摺而感到緊張,因為一個人物的命運而感到揪心,甚至會因為一句精妙的對話而拍案叫絕。作者的敘事結構也十分巧妙,常常在關鍵時刻留下懸念,引導讀者繼續探索。它不像某些曆史作品那樣嚴肅刻闆,而是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欲罷不能。我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對於那些渴望從文字中獲得極緻享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讀起來非常帶感。作者在用詞上,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使得整本書既顯得莊重而不失活潑,既有史書的厚重感,又不缺乏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我很喜歡書中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它們往往用一種非常簡潔卻深刻的方式,點齣瞭事件的本質或者人物的內心。同時,作者也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政治鬥爭的描寫,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臉譜化,而是用一種非常中立卻又生動的筆觸,展現瞭不同人物的立場和動機。這種 nuanced 的描寫,使得故事更加真實,也更有深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讀瞭一本書,更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種激勵,讓我對曆史,對人性,都有瞭更深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