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管理会计是在科技与工商发达的今日所必须具备的会计知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管理当局除了必须做好其本身的内部控制,更要有制定决策的能力,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由于成本会计不受到一般公认会计原则限制,因此是一门活用的学科,不易掌握其中重点,本书是採有系统的方法加以介绍成本与会计学的每一章节,使读者能融会贯通,并了解此一学问的精神所在。
本书特色
以易懂方式,介绍成本与管理会计基本概念。
每章后均附习题与解答,加深印象,帮助考试。
详尽解说成本与管理会计精华,提供完整概念。
作者简介
马嘉应
现职:
东吴大学会计系教授
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审计准则委员会委员
台湾会计师
美国新泽西註册会计师
中国大陆註册会计师
学历:
美国俚海大学会计博士
着作:
图解财务报表分析
中级会计学
财务报表分析
会计学导论(与张力合着)
图解会计学(审定)
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
会计伦理
审计学
税务会计(与杨叶承合着)
序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成本与管理会计的意义和功能
第二节 成本的介绍
第三节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关系
第四节 新环境下成本管理技术
第二章 分批成本制度
第一节 分批成本制度之意义
第二节 与分批成本制度相关的单据及流程
第三节 分批成本制度的会计处理
第三章 分步成本制度
第一节 分步成本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 分步成本制度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成本计算及编制生产成本报告单
第四章 联产品
第一节 联产品的意义
第二节 联合成本及产品制造流程
第三节 联产品的会计处理
第五章 服务部门的成本分摊
第一节 成本分摊的意义
第二节 服务部门成本分摊的基础
第三节 服务部门成本分摊的方法
第六章 标准成本制度
第一节 标准成本制度之意义
第二节 实施标准成本制度之条件及功用
第三节 标准之意义及种类
第四节 标准成本之制定
第五节 标准成本差异之分析
第六节 标准成本制度之会计处理
第七节 标准成本制度之会计分录
第八节 标准成本差异之处理
第九节 差异发生的原因及绩效之归属
第七章 成本习性与估计
第一节 成本习性的类别
第二节 成本函数的估计
第八章 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第一节 成本─数量─利润分析之基本假设
第二节 CVP 分析之意义
第三节 损益两平点
第四节 目标利润
第五节 CVP 分析之应用
第六节 多种产品下之CVP 分析
第九章 归纳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第一节 变动成本的意义
第二节 归纳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
第三节 归纳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释例
第四节 调节表
第五节 超级变动成本法
第十章 新环境下成本管理技术
第一节 作业基础成本制
第二节 平衡计分卡
第三节 知识管理及知识经济
第四节 企业资源规划
第十一章 预算与利润规划
第一节 预算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整体预算
第三节 零基预算
第四节 作业制预算
第五节 Kaizen 预算
第十二章 定价策略与目标成本制
第一节 定价策略的考虑因素
第二节 短期定价策略
第三节 长期定价策略
第四节 其他定价策略
第五节 目标成本制
第十三章 非例行性决策分析
第一节 决策成本
第二节 非例行性决策分析应用
第十四章 资本支出预算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评估资本支出的方法
第三节 净现值法的进一步应用
第十五章 公司部门间转拨计价
第一节 何谓转拨计价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转拨计价的方式
第三节 以市价为基础的转拨计价
第四节 以成本为基础的转拨计价
第五节 协议的转拨计价
第六节 转拨计价的一般通则
我總覺得,很多會計書都太過學術化,離實際工作太遠,很難真正應用。《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會計書的刻板印象。我是在公司要推動「經營績效改善計畫」的時候,被指派去研究相關資料,那時候才接觸到這本書。它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將「管理會計」的功能,從單純的成本核算,延伸到企業戰略規劃和績效評估。例如,它在講到「責任會計」的時候,讓我明白了如何將企業的目標,層層分解到各個部門和個人,並通過成本的歸集和分析,來衡量各級管理者的績效。這對於我們在執行績效計畫時,如何設定合理可行的KPI,非常有指導意義。書中關於「關鍵績效指標(KPI)」的介紹,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只告訴你KPI的重要性,還提供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KPI範例,以及如何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來設計和選擇合適的KPI。我甚至學到了如何利用「平衡計分卡」這個工具,將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和學習成長這四個面向結合起來,全面評估企業的績效。這本書真的讓我明白,管理會計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全方位的資訊,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评分我一直覺得,會計這東西,如果不能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那它就沒有太大意義。《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這個看法的認知。我是在擔任一家中小企業的營運主管時,發現公司在成本控制和利潤分析方面,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我是在一個線上讀書會上聽說的,大家都在討論它的實用性。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是,它對於「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的區分,非常清晰。它用了很多真實的商業案例,來引導讀者思考,在做決策時,哪些成本是需要考慮的,哪些成本是可以忽略的。例如,書中在探討「是否要接受特殊訂單」的時候,就詳細分析了如何判斷該特殊訂單的收入是否能夠彌補其額外的變動成本,以及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現有的正常業務。這讓我明白了,原來並不是所有的成本都需要被納入決策考量。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作業成本法」時,讓我對企業的營運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告訴我,很多成本並不是直接產生在產品上的,而是由企業內部的各種「作業」所產生的。透過識別和分析這些作業,我們能夠更精準地找出成本的來源,並找到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機會。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只會看總帳的人,變成一個能夠深入分析營運細節,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人。
评分我一直認為,會計這東西,要嘛就精通,要嘛就別碰,中間的模糊地帶最磨人。《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就是我從「模糊地帶」走向「精通」的關鍵。我是在擔任基層主管的階段,發現自己在成本控制和預算編列方面,總是顯得力不從心,常常要仰賴財務部門的支援。這本書我是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好評,才決定購買的。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成本差異分析」時,不僅僅是列出公式,更深入地探討了各種差異產生的可能原因,並且提供了相應的管理建議。例如,它在講「人工成本差異」的時候,會區分是工資率差異還是效率差異,並進一步分析效率差異可能是因為培訓不足、設備老化,還是生產流程不順暢。這讓我明白了,差異分析的目的,不是為了追究責任,而是為了找出問題根源,並進行有效的改善。而且,這本書在講解「預算編制」的部分,也非常實用。它不只是教你怎麼填寫預算表,更是強調了預算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如何在企業內部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以及如何透過彈性預算,來應對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我甚至從書中學到了一些關於「管理用成本報表」的設計原則,這對於我向公司高層匯報經營狀況,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總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能夠主動運用成本會計知識來解決問題的人。
评分天啊,最近我才把《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看完,真的,我得說,這本書根本就是一本救星!我是在準備公司內部升遷考試的時候,才聽同事推薦這本的。說實話,我之前對成本會計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總覺得那些數字和報表根本是天書,每次看到都頭痛。但這本《成本與管理会计导论-3版》真的太不一樣了!它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腔調,而是用非常貼近實際的案例來解釋每一個概念。像是它講到「標準成本」的時候,就舉了一個麵包店的例子,從麵粉、雞蛋到烘焙時間,一步一步教你怎麼計算標準成本,再跟你說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有差異的時候,要怎麼分析原因,找出問題點。我那時候就想,原來成本會計不只是算帳,更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利器!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從最基本的成本分類,到後面的變動成本法、成本動因分析,再到決策會計,循序漸進,完全不會讓你感到壓力。特別是它在講到「作業成本法」的時候,真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以前我以為成本就是單純地分配到產品就好,但作業成本法讓我知道,原來很多隱藏的間接成本,其實是因為我們做了某些「作業」,例如機器維護、品質檢驗等等,這些作業才會產生成本,而且這些作業的成本是可以被歸集的,進而幫助我們找出哪些作業是價值創造的,哪些是需要改善或淘汰的。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成本會計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了。
评分說真的,我一直覺得成本會計聽起來很枯燥,直到我讀了《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我是在一家新創公司擔任行銷經理,常常需要向創辦人匯報市場表現和預算使用情況,但我對成本的概念總是很模糊。同事推薦了這本書,說它能幫我更好地理解數字。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將「管理會計」的概念,與「企業決策」緊密結合。它不只教你怎麼算成本,更教你怎麼利用這些成本資訊來做更聰明的決策。例如,書中關於「差異分析」的部分,讓我明白為什麼實際成本和預期成本會有落差,並且引導我去思考造成這些落差的根本原因。這對我在規劃行銷活動時,預估投入與產出,非常有幫助。我甚至學到了如何利用「邊際貢獻」來判斷產品組合的優劣,以及如何進行「損益兩平分析」,來預估行銷活動的最低目標。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成本動因」的討論,讓我明白原來很多間接成本的產生,是由於某些特定的「活動」所驅動的。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行銷活動,哪些活動確實能夠帶來價值,哪些活動只是增加了額外的成本。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只懂行銷數字的人,變成一個能夠從成本角度去思考經營策略的人。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那些冰冷的數字和報表感到有點距離感,覺得會計就是一堆公式和規則,很難與我們日常的決策連結起來。《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會計的看法。我是在進修的過程中,老師推薦了這本書,說它是入門的好選擇。當時我對管理會計更是毫無概念,只知道有成本,但不知道怎麼管、怎麼用。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將「管理會計」的概念,從企業的宏觀戰略,細化到微觀的營運決策。它不只教你怎麼算成本,更教你怎麼利用這些成本資訊來做更好的決策。例如,它在講解「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時,就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一家公司面臨是否要外包某項生產活動的抉擇。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才明白,在做這個決策時,我們不能只看外包的價格,還需要考慮到自己內部現有的閒置產能、員工的薪資等,這些都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書中關於「差異分析」的部分,也讓我獲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告訴你為什麼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會有差異,更重要的是引導你思考,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人為疏失?是材料品質問題?還是市場因素?並且教你如何針對這些差異採取對應的改善措施。這本書真的讓我意識到,管理會計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決策者所需的資訊,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
评分我必須說,《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實務派」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之前在一家傳產公司工作,主要負責生產排程,但公司裡面對於成本的控管和分析,總是模模糊糊的,很多時候就是憑感覺在做事。公司高層突然說要導入新的成本會計系統,大家一頭霧水,我更是被指派去研究相關資料。那時候,我就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翻了翻覺得內容很紮實,就買回家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在介紹各種成本會計方法的同時,都會連結到實際的生產或管理情境。例如,在講解「間接成本分配」的時候,它不只告訴你有哪些方法,還會分析不同方法在不同產業、不同公司適用性的優劣。讓我最受啟發的是,它在講到「成本行為」的分析時,用了很多圖表和數據,讓讀者能夠理解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區別,以及如何透過歷史數據來預測未來的成本變動。我甚至學到了如何利用「高低點法」、「迴歸分析法」來分離混合成本。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預測生產成本,並將其納入報價的業務來說,實在是太實用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成本會計不只是後端的帳務處理,更是前端決策的重要依據。現在,我已經能夠在會議上提出有建設性的成本分析意見,而不再是只能聽別人說。
评分坦白說,我過去對成本與管理會計的印象,就是一堆數字和報表,感覺離我的日常工作很遙遠。我是在一次行業交流會上,聽到一位前輩推薦《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說它能讓你對成本有全新的認識。我本身是在行銷部門工作,本來覺得成本跟行銷沒什麼關係,但抱著學習的心態,我還是買了這本書。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將一些聽起來很學術的理論,用非常貼近實際業務的例子來解釋。例如,它在講到「產品定價」的時候,不只提供了成本加成法,還詳細介紹了市場導向的定價策略,以及如何在考慮到各種成本後,找出最有利潤的定價點。我還學到了「損益兩平點」的概念,這對於我們在規劃行銷活動時,估算所需的銷售量,非常有幫助。書中關於「目標成本法」的介紹,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以為成本就是生產出來後才能知道,但目標成本法讓我知道,原來可以先設定目標利潤,然後反推可以承受的最高成本,再進而指導生產和採購部門如何去達成這個目標。這本書真的讓我明白了,成本與管理會計並不是財務部門的專利,而是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具備的基本認知,尤其是在行銷這個與市場直接接觸的部門,了解成本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產品推廣和定價策略。
评分我一直覺得,會計學是一門既重要又有點讓人望而生畏的學科。《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是我踏入管理會計領域的第一本啟蒙書。我是在準備轉換跑道,想進入管理職位時,深感自己在成本分析和決策支援方面的不足,才開始尋找相關的書籍。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貼心的,是它的編排方式。它從最基本的成本概念開始,然後逐步深入到更複雜的決策模式,每個章節之間都有很強的邏輯連結,讀起來不會有斷層感。它在講解「成本習性」的時候,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房租是固定成本,水電費是變動成本,這樣一來,那些抽象的學術名詞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紹「盈虧平衡分析」時,不僅僅是教你計算,還引導你思考,當固定成本或變動成本發生變化時,盈虧平衡點會如何移動,這對於我們評估經營風險非常有價值。我甚至從書中學到了如何利用「彈性預算」,來應對不同產銷量下的成本預測,這比傳統的固定預算更具實用性。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管理會計的實用性有了深刻的體會,它不再只是帳房裡的數字,而是能夠真正幫助企業做出更優化決策的工具。
评分我一直覺得,會計這門學問,如果不能實際運用到生活或工作中,那真的就只是數字遊戲。《成本与管理会计导论-3版》這本書,完美地打破了這個迷思。我是在大學時期,為了補足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而入手這本的。當時覺得課堂上老師講的那些東西,雖然聽起來頭頭是道,但總覺得離實際生產線、業務決策太遙遠。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比如說,它在講解「邊際貢獻」這個概念的時候,不是枯燥地告訴你公式,而是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公司,讓讀者跟著一起分析,在考慮到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每一個產品額外銷售一個單位所能帶來的利潤,以及如何利用這個概念來做產品組合的優化。我那時候就覺得,原來簡單的一個「邊際貢獻」,就能夠幫助企業決定要主推哪一個產品,或是該不該接一個利潤較低的訂單。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盈虧平衡分析」的部分,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了在不同的銷售量下,公司會面臨獲利、虧損還是損益兩平的狀況。這對於我們這些未來可能要自己創業,或是要在小公司打拼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寶典。它讓我們知道,不管多小的企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成本觀念,才能知道自己的經營狀況,並做出明智的決策。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只會背公式的學生,變成一個能夠理解和應用會計知識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