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62位华文作家之作,分成散文和小说两部分,其中散文42篇,小说20篇。相对华夏的文学长河,这册美国华文作家的作品似乎应被归类为域外旁支;倘若回望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早于清末民初派遣留学生师法西人之长,二战后更因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因素,台湾留美学生激增,开启了留学生文学的源头,留学生文学逐渐成为国内阅读的主要来源之一,形成全球华文文学的一股激流,到了八○年代大陆新移民作家汇流北美,华语语系的文学经历政治上的花果飘零,而在海外开辟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行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脚步日甚一日,愈发使得美国这片华文创作的沃野花草丰美,在目前的时、空环境之下已无主流和旁支之别。
本书特色
★收录王鼎钧、刘墉、赵淑敏、石丽东等知名华文作家着作。
★选集展示这些优秀华文作者离开母国,进入移民社会之后的观察、体认和省思,一併显露了华文文学域外开花结果的面貌。
作者简介
赵淑敏
曾任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政大、辅仁、实践大学兼任教授;移居海外前为专栏作家协会、妇女写作协会等文艺团体常务理事、理事。学术专书与论文有《中国海关史》等十数种,另着有:散文集《乘着歌声的翅膀》、《萧邦旅社》,小说集《归根》、《离人心上秋》、《惊梦》等共二十四种。1988年以长篇小说《松花江的浪》获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
石丽东
现居美国休士顿市,广西省义宁县人,高雄女中毕业,政大新闻所硕士。在台任职中央通讯社编译、美国休士顿邮报资料部、中央日报特约撰述。2004年以四位华裔太空人为主题的「行者无疆」,获华侨文教基金会华文着述奖新闻类第一名,1998年获中央日报海外华文创作奖第二名,1997年获香港明报纽约创刊征文第二名,曾任北美华文作协美南分会首任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 十一届会长,休士顿知名艺文组织Inprint谘议委员会委员。着有:《万国公报与清末西化运动》、《当代新闻报导》、《爱跳舞的大文豪》、《成功立业在美国》(上下两册)、《谁与争锋:美国华人杰出人物》。主编:《全球华文女作家散文选》、《全球华文女作家小传及作品目录》。
散文卷
黎家的点点滴滴/黎锦扬
重游京都记/马克任
书房天地/夏志清
世贸中心看人/王鼎钧
文学旅行与世界想像/王德威
大雪教书记/孙康宜
纽约,不要哭泣/赵淑侠
难却的约会/丛甦
江南韵/宣树铮
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刘墉
归属感/程明琤
木心的印象/王渝
有时到达祗是一种印象/张让
哈德逊河畔话西点/张纯瑛
庭院/张宗子
身体教堂/康正果
大个子叔叔/苏炜
布拉格的春天/简宛
《未央歌》歌未央/张凤
橡树的童话/龚则韫
昨夜听风听雨/顾月华
一日总统/周匀之
落花游鱼/周密
世界向我走来/李笠
寒风中的别离/沈宁
金秋灿烂/任安荪
非历史的荻伦湖畔/钱南秀
白雪枫红之旅/姚嘉为
艺文行旅/刘昌汉
他乡望月/陈瑞琳
凤凰城闲话/少君
盒子/喻丽清
一颗怀旧的心/张错
轨道上的风景/李黎
鸭妈妈/荆棘
女儿在上海/周愚
孤寂与掌声:邂逅海明威/周芬娜
两种吹牛/朱琦
松风之间/程宝林
回来散记/刘荒田
一顺子婚礼/吴唯唯
天灯下的故乡/杨芳芷
小说卷
立雾山上的日本庭园/施叔青
西湖/刘大任
孩童如敌/哈金
赌国仇城/张系国
月满楼/孟丝
还魂记/赵俊迈
丹尼和朵丽丝/章缘
守候/韩秀
纽约有个田翠莲/陈九
哥儿们/陈漱意
蓝色燐火/刘爱贞
水莲/陈少聪
麒麟儿/陈谦
卦/范迁
不期而遇/吕红
居室之恋/融融
迷网/蓬丹
过关/伊犁
推销员为什么死/莫非
一体中的男女/施玮
作者简介:黎锦扬,湖南湘潭人,一九一七年生,旅美着名作家,耶鲁大学戏剧硕士,一九五七年出版的英文小说《花鼓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后应邀在台湾联合报发表中文小说《旗袍姑娘》,一生写作不辍,着有小说及散文集多种,是旅美国华裔文坛的前辈。
黎家的点点滴滴 黎锦扬
黎家四代单传,我祖父和父亲都是独子,天命不许黎家绝种,我母亲一生就是十二位,八男四女,我最小又是「老来子」,为父亲所宠,长大变「顽童」。
我们兄弟姐妹都随大哥黎锦熙北上,父亲是Gentleman farmer,是个小地主,收租吃饭。他天天写字读书,齐白石是我家木匠,成名后搬北京卖画。我幼年在北京时,每週要同父亲到他家大吃一顿,他年轻太太做一手好菜,临别时,齐老先生总是塞一个大红包给我,里面是两个「袁大头」。
我大哥在长沙教过毛泽东的书,文化革命时,红卫兵来了,大嫂马上把毛泽东的书信搁在桌上,红卫兵头子一看,领队鞠躬而退;文化革命时,只有大哥家没有受过苦。
大哥锦熙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长,与钱玄同、赵元任发明注音字母,提倡白话。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事,常来锦熙家。毛有菸瘾,总望着大哥的菸盒子吞口水,锦熙借故出室,让毛拿几支,成为黎家笑话。毛给锦熙的书信,都已捐给
我二哥黎锦晖,写儿童歌剧与流行曲,名曲《桃花江》当时人人会唱。他 写了《妹妹我爱妳》一曲,被人指为靡靡之音、文化的败子。攻击最兇的是左拥右抱的官僚与军阀。
为提倡白话,锦晖组织了明月歌舞团,娶了「标准美人」徐来做太太,被湖南省长唐生智弟弟唐生明抢走。我初时在湖南,听说有一位大少爷,在长沙开车乱跑,一次撞伤一个行人,勤务兵跳下车给被撞伤的人踢了一脚,大骂他妈的,连大少
黎锦晖的「明月社」提倡平民音乐,歌星有王人美、黎莉莉、白虹、周璇、欧阳红樱、徐来、黎明健、姚敏、姚莉、龚秋霞等。锦晖的七弟锦光写了脍炙人口的《夜来香》、《香格里拉》,被人誉为「流行歌王」。李香兰唱《夜来香》成了名,后来当了日本国会议员,请锦光游历日本,以国宾相待。回国后到处挨骂,他回到一间斗室,中间挂一块被单,一边夫妻住,一边女儿住。
“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总是对那些身处文化交汇点上的作家们的作品格外着迷。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华人群体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多元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了解这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字构建起一座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采玉”二字,让我联想到作家们如同辛勤的园丁,在生活的土壤里精心培育,最终采撷下最芬芳、最饱满的“玉”。而“华章”则暗示了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刻人文关怀的佳作。
评分书名《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一出现,就勾起了我深深的阅读兴趣。首先,“采玉”二字,就有一种精雕细琢、寓意深远的感觉,仿佛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作家们精心打磨、提炼出来的瑰宝。“华章”则进一步强调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预示着这是一部能够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集。“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副标题,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语境。我一直对身处异乡的华人作家们的创作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用中文书写他们的生活、情感与思考?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包容并蓄的国家,华文文学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风貌?我期待在这本《采玉华章》中,能够读到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与融合,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碰撞与理解,以及那些在异国他乡扎根、开花、结果的华人故事。
评分《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的召唤,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在我看来,“采玉”二字,不仅仅是指作家们收集、整理他们的作品,更是一种用心去发现、去提炼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将之升华为艺术的意境。就好比艺术家在矿石中寻觅美玉,作家则在生活经历中撷取真情实感。“华章”则更加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的篇章。对于身在台湾的我来说,美国华文文学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我非常好奇,那些在美国生活的华文作家,他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保持对中文的敏感度与驾驭力,又是如何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一拿到手,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采玉华章”,仿佛预示着里面收藏的篇章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闪烁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副标题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具体的语境,美国,这个充满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国度,孕育出的华文文学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一直对身处异乡的华人作家们的创作充满好奇,他们如何在异文化的土壤中,保留、发展并创新中文表达?他们的作品是否会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张力,是带着故土的深情,还是融入了新的生活体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求欲。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中文故事,它们或许讲述着移民的艰辛与奋斗,或许描绘着身份认同的挣扎与寻觅,又或许是关于跨文化交流的观察与感悟。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意境,让我对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而是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艺术品。
评分翻开《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的封面,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不单单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重量。作为一个身处台湾的读者,我对海外华人文学始终抱持着一份特别的关注。我们身处东方,却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双重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与那些在美国生长的华文作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感受,却又在更具体的文化实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我特别好奇,那些在美国成长或定居的作家,他们是如何在英语为主流的环境下,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与生命力?他们的文字是否还带着中文原有的韵味,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那种对意象的精妙运用?又或者,他们会在中文里融入一些英文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书名中的“采玉”,让我想象到作家们如同采撷美玉一般,从生活的点滴、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中,提炼出最精华、最动人的篇章。而“华章”,则暗示了这些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经过精心打磨,能够流传后世的精彩篇章。
评分《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采玉”这个词,它给人一种精挑细选、雕琢打磨的感觉,仿佛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家们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从生活中、从情感里精心提炼出来的珍宝。“华章”则更进一步,暗示了这些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能够像一首首华丽的乐章一样,在读者的心中奏响。“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副标题,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作家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他们如何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中,保持中文的独特魅力,又如何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在他们的笔下?
评分《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精致与匠心。我尤其喜欢“采玉”二字,它传递出一种对文字的珍视和对情感的挖掘,仿佛作家们是在用心提炼生活中的点滴,将最宝贵的、最闪耀的部分雕琢成精美的文字。“华章”则预示着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对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美国的华文文学,更是让我充满好奇。我一直想知道,那些在美国的华裔作家,他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又如何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
评分《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华人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与戏剧性。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又在新的环境中被塑造,这种双重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华文文学创作的沃土。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文化鸿沟、讲述多元视角故事的作家非常感兴趣。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作家,他们可能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又或者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他们的经历和视角会非常不同,由此产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书名中的“采玉”二字,让我觉得作者们是在用心去挖掘那些被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片段,并将它们雕琢成精美的文学作品。而“华章”二字,则说明了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的底蕴,更是在文学的殿堂里,能够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精彩篇章。
评分《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个书名,实在太有画面感了!“采玉”二字,让我联想到作家们如同辛勤的矿工,在大洋彼岸的土地上,耐心细致地挖掘着那些被埋藏在日常琐碎中的珍贵情感和深刻思想,将它们一一拣选出来,细心打磨。“华章”则意味着这些经过精心雕琢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如同华美的乐章一样,在读者的心中激起回响,展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对我而言,美国华文文学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领域。他们在浓厚的异国文化氛围中,如何坚守并发展中文的表达,如何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在笔下,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特别想知道,这些作家们是否会探讨“美国梦”的真实面貌,他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释然,以及在不同代际之间,中文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拿到《采玉华章:美国华文作家文集》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身处异乡的华文作家,如同采摘最晶莹剔透的玉石一般,将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文化感悟、情感挣扎,都凝聚成一曲曲动人的华丽乐章。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对海外华人文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又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与身处异乡的华文作家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他们如何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保持对中文的热爱与驾驭?他们的作品是否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根”与“美国叶”的结合?我期待在这本《采玉华章》中,看到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关于家庭与传承的温情叙事,以及那些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种种现象的敏锐洞察。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诗意的召唤,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