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全方位链结人、环境与食物的海洋食材书
~~关注海洋食材履历,让讨海人也有名字~~
15位讨海人的故事+108种海鲜食材履历+30道渔夫私房料理
十五个长年出入东北角海域的讨海人,日日与大海为伍,锻练如大海般气势滂然的人生视野,透过他们的生命史,日常餐桌上的海味变得深层有味,每种海鲜都有来历,更知道如何吃当季、又怎么处理烹饪最好,提供一种先进的海洋生态观,让人取食大海,吃得安心与愉快。
全书分成十五单元,透过十五位海人乘风破浪的故事,传递一百多种鱼鲜海味的捕捞历程及海人渔夫料理。每一单元包括:
●海海人生:专业採集海人或捕捞船只的船长生命史,让读者感受并理解讨海人的生命样貌、专业与尊严,进一步珍惜餐桌的美味。
●海鲜履历:以人的故事带出所捕捞的渔获,几乎涵盖东北角海域的所有鱼种。详述每种鱼鲜的汛期、位置,以及如何成为人们餐桌佳餚的故事。
●海人上菜:海人现身说法,示范渔夫私房料理,并建议食材处理要诀与简单美味的料理步骤。
名人推荐
李嘉亮 (台湾鱼达人)
阿发师 (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理事长)
徐仲 (食材达人)
杨儒门 (248农学市集创办人)
刘克襄(作家)
戴宝村 (海洋史学者)
--热情推荐(按姓氏笔划顺序)
作者简介
薛丽妮
土生土长于基隆八斗子传统渔村,祖父、父亲都是讨海人,母亲则在村子里经营鱼寮从事渔获买卖生意,从小学五年级起,每当渔忙时,就会开始帮忙母亲押送渔获到崁仔顶,就读海洋大学时也常半夜陪母亲到崁仔顶卖鱼。
长期从事基隆的文史工作与社区营造,最爱与人分享「家乡是生命最肥沃的养分」。连创办海鲜创意美食事业,也以此为出发点,鼓吹充分在地化才能立足台湾、放眼国际。
由于长期关怀台湾的海洋议题,「让讨海人也有名字」是现阶段最想做的志业,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依海为生,才能保护海洋、爱护海洋,共同为永续渔业努力。
海人的生命舞台--东北角海域
渔技大公开
海人食材历
◎潮间篇
01邱圆。海女生涯乐在其中
【海鲜履历】头发菜。紫菜。石莼。 青苔。茶米菜。 笠螺
【海人上菜】紫菜冬粉。油炸石莼饼
02林俊杰。半泅半潜採海菜
【海鲜履历】石花菜。蜈蚣藻。锯齿麒麟菜。海胆。海螺。刺规。 白底仔
【海人上菜】凉拌麒麟菜。海水煮海螺
◎沿岸篇
03杜剑秋。海上公务员
【海鲜履历】黄鸡鱼。黑毛。白毛。石老鱼。倒吊。剥皮鱼。花枝。软丝仔
【海人上菜】姜丝黄鸡鱼汤。麻油花枝
04吴万赐。单枪匹马捕小海仔
【海鲜履历】鲭鱼。竹筴鱼。小管。四破鱼。?仔鱼。鱙仔鱼
【海人上菜】茄汁鲭鱼。酱油水煮四破鱼
05陈万城。临时定置网传人
【海鲜履历】象鱼。厚壳仔。金梭。 红尾冬仔。青鳞仔。臭肉。哇米仔 。 补网师
【海人上菜】咸冬瓜象鱼汤。干煎厚壳鱼
06柯振辉。四十弃商抓龙虾
【海鲜履历】龙虾。秋哥。鹦哥鱼。石狗公仔。红槽。赤笔仔。打铁婆。枪管。加志。龙占。薯鳗。狗母梭。海鸡母。金花
【海人上菜】糖醋薯鳗。龙虾生鱼片
◎近海篇
07林福荫。诗人船长
【海鲜履历】烟仔虎。赤?。 盘仔鱼。马头鱼。炸弹鱼。拉仑。开旗仔。甘仔鱼
【海人上菜】烤赤?。破布子蒸马头鱼
08杜灿雄。拒唱悲歌,专钓红目鲢
【海鲜履历】红目鲢。旗鱼。白鲳。无目鳗。鬼头刀。竹?。青鸡鱼。 金线鲢。黑格。 赤翅仔
【海人上菜】烤红目鲢。清蒸白鲳
09杜明基。八斗子钓红魽第一人
【海鲜履历】红魽。石斑鱼。大目鲢。嘉□。长尾鸟。金兰。白肉檨。石鲷。海鲡
【海人上菜】葱油蒸石斑鱼。红魽生鱼片
10邓朝枝。放绲仔钓鲨鱼
【海鲜履历】鲨鱼。鲂仔。黄魟。鮸鱼。乌喉。春子。白口。午仔。白北仔。马加剪仔
【海人上菜】芹菜炒鲨鱼条。鲨鱼烟
11蔡平和。螃蟹节幕后推手
【海鲜履历】螃蟹(花市仔。金门市仔。馒头蟹。 三点蟹。石蟳)
【海人上菜】清蒸花市仔。番茄蛋炒三点蟹
12林阿和。捕虾老先觉
【海鲜履历】蓝尾海大虾。剑虾。尖仔。火烧虾。大头虾。胭脂虾。角虾
【海人上菜】盐酥剑虾。白灼胭脂虾
13洪加兴。拖网人生
【海鲜履历】透抽。肉鱼。虎鳗。章鱼。牛脚蟹。虾蛄拍仔。扁鱼。牛舌
【海人上菜】白灼透抽。炸红糟鳗鱼
14王淳永。来自澎湖的捕飞鱼卵高手
【海鲜履历】飞鱼卵
【海人上菜】凉拌皮蛋豆腐飞鱼卵。台式炒飞鱼卵
15项彦豪。新世代海洋之子
【海鲜履历】白带鱼
【海人上菜】香煎白带鱼。白带鱼米粉汤
推荐序一
看见基层渔业人口的微小幸福
这是一本才看两、三篇就有太多感触、迫不及待想动笔写推荐的书。
《海人上菜》一书的架构很清楚,是写十五位渔夫的讨海人生。渔夫分很多种:讨远洋的是大老板,讨小海的学术用语称为沿海渔业,岸边捡螺的渔夫正式称唿是杂渔法、杂渔业。我曾经与澎湖海滨捡海螺的老祖母聊天,她很自豪的说:「我两个孙子的大学学杂费就是这样捡来的!」原先怜悯同情的沉重心情,也随之烟消云散。类似的情节,在《海人上菜》的书中也有一、两篇。政府单位往往只注意渔获量大的统计数字:年产几万吨的远洋秋刀鱼、鲔鱼,但却忽略海鲜极品美味、庶民幸福生活、最基层的海洋海鲜文化,都堆筑在不起眼的讨小海、捡海螺的杂渔业中。
美国七千万钓鱼人口中最常说的一句话:「百分之九十的鱼被百分之十的人钓走。」我们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九成的渔业产值被一成的远洋渔业人享有;然而这一成的杂渔业产值,却是百分之九十平常渔家小小幸福的根基。这百分之十的杂渔业产值也许不多,但进入海鲜餐厅之后,进一步创造的产值数字是更加可观的,可是却从来没有统计资料。而《海人上菜》却忠实呈现那些多数基层渔业人口的微小幸福,也看见急速放大的诸多隐患。
近来台湾食品产业很多基层庶民达人浮出台面,稻米、水果、蔬菜、酱油、苦茶油等不胜枚举,但是独缺海鲜食材这一大块。《海人上菜》正好填补海鲜食材生产达人拼图的缺憾,也让我想起一本好几年一直没看完、被借走的日文书,同样也是类似《海人上菜》的写法。日本渔夫为避免不必要的杀生,抓鳗鱼、鲶鱼的蚯蚓饵都使用金属细网盒子装,如此饵才不会被吃掉,第二天收回倒入蚯蚓繁殖箱休养生息,还可以再重复使用。类似这样细腻的渔法是吸引我逐篇翻字典、查图鑑而阅读缓慢的原因。书中主角以为这个行业到他为止将成为绝响,却引起更多广泛的回响,很多徒弟、学生不远千里找来,让捞捕水产美食的文化得以传承永续。
这一本《海人上菜》十五篇的传记故事,内容的细腻与深厚度绝不在那本日文书之下,涵盖的海鲜物种遍及海菜、鱼虾、花枝、乌贼、贝壳类等,丰富的程度令人激赏。
近年来台湾的食品安全问题屡亮红灯,问题的本质,都在于商人觊觎更丰厚的利润,但海鲜的食安问题却又是另一回事。各地海鲜餐厅所标榜的本港海鲜,却是国外进口;所谓的活海鲜,多的是死海鲜。看看《海人上菜》一书就知道,不只澎湖那位老祖母有相同的回答,多次在各地海岸问老渔妇说:「为何要拄着枴杖走那么远的路拾海螺?」老渔妇总是回答:「有水泥海堤的地方就没有海螺、海菜。」而不是大家耳孰能详的「被抓光光」!由此可知生态问题才是资源匮乏的本题。
大家都以为海洋距离自己很近,事实上都离那个讨小海杂渔业的海洋、海鲜文化宝库太远,而对海鲜有很多浮面的观察与批评。相信《海人上菜》这本书将给您最正确、最前线的视野,甚至让您恍然大悟,原来小小台湾岛,却拥有比陆地大十数倍的海洋宝藏,等您从《海人上菜》的跳板跨跃出一大步,拥抱无穷尽的宝藏!
台湾鱼达人 李嘉亮
推荐序二
体会台湾海海的人生
台湾是一海岛国家,具备良好的水产渔业条件,尤其在日治时代导入现代渔技渔法后,使渔业成为重要的生业经济,二、三十年来在沿岸、近海、远洋、养殖等类别的渔业中,以远洋及养殖渔业的产值与成就备受瞩目。日常饮食中渔产海鲜占重要的比重,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海产更是台湾人习以为常的幸福,但是由于海洋知识与教育有所不足,一般人能辨识称唿其名的鱼类不多,更不甚了解渔捞作业,也普遍不想从事渔业工作,以致形成有「海鲜文化」而无「海洋文化」。
一般渔业水产相关书类往往属硬知识的型态居多,可读性又受侷限。薛丽妮生长在八斗子,求学、创业也在基隆,是一典型海洋之女,在经营新创的「虾冰蟹酱」事业之余,仍奋力访谈撰写基隆地区诸多倚海为生的人物故事。和平岛的邱圆在潮汐升降与东北季风起息之间採摘海菜与捡拾螺贝,描绘出海女的劳动身影。台东来的阿美族林俊杰则是半年在东北角海岸潜水採海菜,半年在建筑工地做板模工作,真的是山海子民。
基隆地区渔法多样化,钓捕类如杜明基和杜剑秋擅长一支钓,吴万赐用拟饵串钩钓法(延绳钓)捕小海,杜灿雄则专事延绳钓而成为红目鲢达人。网捞类者有用罟船进行临时定置网捕鱼的陈万城,或是外木山的邓朝枝以焚寄网和棒受网捕鱼,后者更是基隆鲨鱼烟的重要供应源。由高雄前来正滨渔港从事拖网渔业的洪加兴和林阿和各有其丰富的海上资历,也道出渔业传续与鱼场纠纷的困境。
书中还介绍比较特殊的放草包捕飞鱼卵的王淳永、潜水抓高价值龙虾的柯振辉,以及年轻的项彦豪经营海钓船有成,是新一代的海洋之子。世居八斗子的船长诗人林福荫近年以其文学成就而受瞩目,然而透过书中的叙述才真能体会海海人生的感觉。本书特别之处除了详述个别渔人的渔捞生活经验外,另将其各自专长捕捞的鱼类、水产物再作学理的解说,也不忘以「海人上菜」单元提供品尝享用海洋美食,可说知识与味觉兼顾。
我是三芝海滨之人,平常也甚喜海鲜食物,常被家人称属十二生肖之外的「猫」,个人持续从事海洋史的研究与教学,与丽妮是结识多年的老友,她像海洋一样充满动力,除关心海洋事物,更致力开创新的海产事业,得悉她有新着完成,我即主动表示要为她撰文推荐,主要目的是要借此推广海洋知识文化,共同营造更名实相符的台湾海洋国家。书成之际,乐为之序。
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马偕医学院全人教育中心主任 戴宝村
推荐序三
掌声的方向
讲到农产品,我们会讨论品种,会谈到季节,会在意是不是对土地友善的耕作方式,也会在意农民是谁?
透过生产者探讨风土,是这几年的餐饮风潮。许多餐厅的菜单上,除了标列食材产地,讲究生产履历,甚至附上农民拿着食材的照片,因为那代表着生产者的尊严与保障,那代表着耕作的技巧和付出,所以当我们给予掌声时,清楚明白应该感谢谁。
但对于海鲜,我们是否用同样的态度?
除了担心辐射污染、重金属污染,还要担心是否用药?渔获是否新鲜?我们对海鲜的要求其实不高,只要健康和新鲜就好。部分餐厅谈到鱼鲜,会强调主厨半夜到渔市挑鱼的用心,会强调渔船直送或是现捞现流字眼,或许会谈一下鱼种的稀有度,偶尔谈谈海洋保育等理念。
可是我们的眼光,似乎很少放在渔人身上。
讨海者的控船技术、捕鱼技法的创新、搏斗海流的经历、追踪鱼群的方式……诸如这些技法,少有人强调,就算有人被餐桌上的鱼鲜感动,想要给点掌声,但却不知道要给谁?讨海人就像是默默付出的无名氏,我们知道他们存在,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
这样不对,有技巧的职业,本应当受到尊重。
感谢薛姊的这本书,让讨海人有了名字,让我们知道掌声应该朝向何方。
食材达人 徐仲
推荐序四
从容流露出对海洋环境的真实认识
在写本书推荐序时,一直有个感想,作为一个写作者是否能够感同身受,以及与受访者之间是不是有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样子写出来的人、事、物,才会包含着情感,让看的人很容易进入那一个意境中,而作者想要表达对土地、海洋与人的关怀也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常跟许多朋友说,要讲述一件事,不应只是表面而已,其实可以透过书写更加的深入打动人,但这是需要时间的。静下心来,仔细的去聆听、观察,用受访者的立场、用自己的观点、用读者的心态慢慢去品味所写述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帮农学市集、农业写一本书,习惯的回答是「没有时间」,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了解不够深入」,不管是对于农友、农业或是农村,不希望因为自己浅显的看法,让读者看了之后,对农业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无法深入人心。然而在看过薛姊的文章后,发现自己对于所关心的土地与环境,所知还是太浅了,不能像薛姊般随意的挥洒,从容的流露出自己对于海洋与环境的真实认识。
海洋提供食物给我们,供给讨海人的生活,捉到的海产可以做成料理,薛姊是如数家珍,很容易从她的文字里,了解到讨海人的料理和消费者买回去的渔获,像是书里所写到的白底仔、笠螺、厚壳仔……这就是我所汗颜的地方。虽然我一直在农业里努力,但是对于吃的这方面还是需要更加充实,不能只告诉大家要吃新鲜、在地、当季的作物,但是当消费者询问要怎么煮的时候,却是无言的!这不是一种沟通的好方式。在看了薛姊的书后,才发现,这需要时间努力和学习。
248农学市集创办人 杨儒门
自序
让讨海人也有名字
海鲜是我打从娘胎就开始接触的项目,祖父、父亲都是讨海人,母亲长期在东北角各渔村收购渔获,对于「渔」的食材我有十足的把握。
二○○三年我尝试将冰品与海鲜结合,将海鲜入味到冰淇淋、香肠,也让海鲜跟牛轧糖手牵手,并且着手研发海鲜爆米花--这种颠覆传统的经营创意,引发了众多的关注与惊艳。
不过二○○八年发生的中国毒牛奶事件却严重冲击我的事业,因为奶粉是我产品的重要成分。事件一曝光,我天天焦虑等着所使用的奶粉会不会也榜上有名,那段时间让我重新思考一家企业永续经营的课题。
我所经营的海鲜创意食品大多是自行研发生产制作的,但我并没有能力制造奶粉及其他添加品,也无法分辨其安全性。在长痛不如短痛的思维下,二○○八年下半年,我将事业重心转向东北角鲜渔获的买卖上。
一开始母亲陪着我一大清早在八斗子渔港等渔船入港,细心的教我一些买鱼的「眉角」,很多东北角渔获的常识是母亲一点一滴传授给我的。每天跟着讨海人话家常,才惊觉要从事台湾野生渔获买卖,有很多议题需要关心与参与。忧心竭海而渔,我除了尽棉薄之力支持李嘉亮老师与黄天佑教授致力于永续渔业的议题外,二○○九年三月我更倾全公司之力,阻止卸煤码头在潮境公园前方海域兴建,以保护海洋环境。行业需要传承,像种稻、种菜的农人慢慢被看见了名字,工作被尊重,年轻人愈来愈多回归家乡、回归农地;相对地如果让讨海人也有名字,让吃鱼的消费者知道是谁搏风战浪去捕回这样的一条鱼,用感恩的心来享用鱼,那么讨海的工作能受到尊敬,也许能让年轻人愿意走向海洋。
东森新闻记者吕国宝先生非常支持我「让讨海人也有名字」的想法,因此介绍我跟同样对台湾农业非常关心的杨儒门先生认识。这想法也打动了初次见面的儒门,便邀我到他所创办的二四八农学市集设摊,一起实践这个理念。二○○八年十一月我开始每星期五、六到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的农学市集摆摊卖鱼,亲自向消费者讲解如何选购、料理渔获。前后不到半年,母亲确定肝癌末期,我随即结束手上大部分的工作陪伴母亲,市集则商请孙杏宜小姐帮忙雇摊。专心陪母亲养病的阶段,有机会回顾在市集直接面对消费者与消费者应对的种种,让我对吃野生海鱼这事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四周环海的台湾,如不得其门而入,吃在地野生海鱼不是件容易的事。海洋教育的缺乏造成台湾人近海不识海,说得出十种海鱼名字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如何分辨哪条是养殖鱼、哪条是野生鱼?也弄不清楚哪条是进口鱼、哪条是台湾野生鱼?早期交通物流不便、冷冻设备缺乏,除了「海口」人,一般人很难吃得到新鲜海鱼,想到海鲜很多人只会跟「腥」做联想。十多年前两岸「海上贸易」便利,大家最怕的是买到加了防腐剂的海鲜,渔获量多价廉。近几年来,中国内需大增,反而大量向台湾购买渔获。台湾渔捞从业人员逐渐淍零,新血注入不易,中国需求逐年加剧,造成台湾鱼价不停往上攀升。
高鱼价时代早已来临,更有可能的是愿意付出高代价却仍吃不到好鱼。认识台湾四周海洋的资源是有其必要的,特别是鱼的来源。养殖鱼须注意养殖环境、水质、饲料等问题;野生淡水鱼成长的水域有无污染也很重要,而捕自沿岸的野生海鱼怕环境污染,来自深海的又怕重金属累积过多……因此,想要吃到好的野生海鱼可说相对困难。
台湾除了西岸海域有较多来自沿岸重工业以及河流的污染外,捕自其他海域的海鲜,常被海鲜餐厅拿来当做活广告以招揽消费者,尤其是这些年,台湾沿岸渔港更是兴起渔获直销中心,每到假日总挤满爱吃海鲜的人潮。不过要注意的是,真正来自「产地直销」的海鲜少之又少,如何在一大堆海鲜当中,找到产地当季的水产品,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每种鱼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与条件,讨海人须用不同的渔法与渔具才能将其捕获;知道鱼的基本生态就能大略知道在哪一季节、须用何种渔法方能捕获该鱼。二○一二年初兴起在自己的部落格发表以东北角海域常见的食用鱼,找出由哪些讨海人以何种渔法所捕获;而常年所捕获的鱼,讨海人一定知道如何料理较对味,而渔村家常的鱼料理也可以向其请益,写出来与同好者分享。简单的初衷,慢慢在心底沈淀、酝酿,逐渐有了「渔人、渔食材、渔料理」三部曲的写作方向,并逐步落实推动「让讨海人也有名字」。
在部落格发表第一篇相关文章「海上公务人员--一支钓达人杜剑秋」,得到很多回响,也得到高远文化林文集先生的青睐,将它刊登在渔业署的渔业推广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多篇讨海人的故事,不停有朋友建议出书。有天与海科馆的陈丽淑博士在电话中谈到出书一事,陈博士曾与远流台湾馆合作出书,主动说要推荐给总编黄静宜小姐。静宜对这样主题的内容深感兴趣,而「让讨海人也有名字」这样的概念初衷,也很契合远流台湾馆的出版理念,于是有了合作的共识,并且邀请杨雅棠先生来负责美术设计以及拍摄大部分海鲜料理的照片。
本书能顺利出版,除了要感谢十五位受访者、丽淑、静宜与雅棠外,也要感谢郭娟静小姐帮忙拍照,陈淑华小姐协助文字整理,汎洋海鲜餐厅、吴淑惠小姐帮忙制作料理,陈信助先生提供了若干鱼资讯,郑丽真小姐常帮忙校对,李嘉亮老师、林文集先生、许焜山先生提供鱼图片,王贞儒小姐找同事就近在澎湖拍照,以及尊祯主编在最后阶段的串连、编辑。
想将此书献给在天上的母亲以及王文政老师,母亲是我渔常识的启蒙者,而王老师则长期提供我很多渔的知识。
薛丽妮写于二○一三年十月
最近在逛誠品時,被這本《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的封面吸引住了。那張照片,陽光灑在漁夫飽經風霜的臉上,背景是深邃的藍色大海,瞬間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海邊生活的點點滴滴。住在台灣的我們,對於「海」的連結可說是與生俱來的。海鮮不只是餐桌上的佳餚,更是許多家庭賴以為生的命脈。翻開書,我被裡面15位討海人的生命故事深深打動。他們 racconti(我特別喜歡這個詞,它帶有一種深情和厚度的故事感)中,有著與大海搏鬥的勇氣,有著面對風浪的堅韌,更有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台灣海洋文化最真實的寫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那不僅僅是魚的種類、重量,更是一種對於大自然恩賜的敬畏。漁夫們如何從大海中取得食材,如何用心處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智慧和經驗。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那些運用在地食材、充滿家常味的料理,瞬間勾起了我對媽媽手藝的懷念,也讓我對台灣的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海洋、關於台灣的溫度。讀著讀著,彷彿自己也跟著這些討海人,一同經歷了出海的辛勞,一同感受了豐收的喜悅。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好書。
评分閱讀《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深入台灣海洋文化的旅程。書中呈現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見了台灣這片土地上,最真實、最動人的堅毅與情感。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經過歲月沉澱的珍寶,充滿了智慧與人生閱歷。他們與大海的互動,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一種深刻的連結,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漁獲」的細膩描寫所吸引。他們如何認識海、如何尊重海,進而從海中獲取珍貴的食材,這整個過程,都充滿了令人驚嘆的智慧與經驗。看著書中介紹的各種漁獲,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充滿活力的魚市,感受著大海的氣息。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欲罷不能。那些用新鮮漁獲烹調出的家常菜,不僅美味,更蘊含了討海人對家人的愛與溫暖。我迫不及待想嘗試書中的食譜,用最在地的方式,品嚐屬於台灣的海洋滋味。這本書,不僅拓展了我對台灣海洋文化的認識,更讓我對生活充滿了新的感悟。
评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台灣海洋文化體驗。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歷程,讓我看到了台灣人民與海洋共存的韌性與智慧。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描繪著他們在大海中的奮鬥與感動。他們的故事,不僅是捕魚的艱辛,更包含著對家庭的責任、對土地的熱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那不僅僅是魚的種類,更是討海人對海洋生態的深刻理解。他們知道何時該捕,何時該放,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相處的智慧。書中詳細介紹的各種漁獲,讓我對台灣海域的豐富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喜連連。那些充滿在地風味、簡單卻能突顯食材原味的食譜,我迫不及待想在自家廚房重現。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台灣的海洋,更懂得珍惜這些來自大海的恩賜。
评分拜讀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我被書中15位討海人的生命故事深深打動。他們的 racconti,不僅有著與大海搏鬥的辛勞,更有著對家人的深情,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非常細膩生動,讓我彷彿親眼看到了討海人在海上捕撈的情景。他們如何認識大海的脾氣,如何從大海中獲取珍貴的食材,這些都充滿了智慧與經驗。我尤其喜歡書中介紹的各種漁獲,它們都承載著討海人辛勤的汗水與大自然的恩賜。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食指大動。書中介紹的食譜,簡單卻能將海鮮的美味發揮到極致,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自家廚房嘗試。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一本充滿人情味、關於台灣海洋文化的溫馨故事。
评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最貼近台灣在地生活的一本。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見了台灣海洋文化的根基與韌性。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一首無聲的歌,唱著他們與大海之間的深刻連結,唱著他們對生活的堅持與熱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漁獲」的描寫印象深刻。討海人如何判斷季節、如何選擇漁場、如何辨識魚的種類,這些都展現了他們對海洋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書中詳細的介紹,讓我對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忍不住想動手做。那些用最新鮮的漁獲烹調出的家常菜,簡單卻充滿了幸福的味道。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台灣的海洋,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些默默奉獻的討海人。
评分拿到《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根本就是我的菜!」從小在漁港邊長大,海的味道、討海人的汗水、魚市的喧囂,早已融入我的生活。這本書觸動我的,不只是那15位討海人的經歷,更是他們身上那種與大海共生的哲學。書裡面對於「討海」這個詞的詮釋,非常到位。它不只是捕魚,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海洋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位討海人的故事,都像是一首海上的詩,有著起伏跌宕的情節,有著堅毅不拔的精神。我特別喜歡書中描述他們出海前的準備,那種慎重其事的態度,彷彿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而捕魚的過程,更是充滿了挑戰與驚喜。書中沒有過度美化,而是真實呈現了大海的無常與慷慨。至於漁獲的部分,我對書中詳細介紹不同魚種的習性、棲息地,感到非常新奇。這讓我更了解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是如何來到我們面前的。更不用說那些料理了,那些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充滿在地風味的食譜,讓我躍躍欲試。我迫不及待想親手嘗試那些用最新鮮漁獲做出的家常菜,感受那份屬於台灣海島的純粹美味。這本書,就像是帶著我走了一趟台灣的海洋秘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海」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评分這次閱讀《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真是一次難忘的台灣在地體驗。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這片土地的溫度與人情味。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充滿了真實的情感,有著與大海搏鬥的辛勞,也有著面對風浪的堅毅,更有著對家人的無限溫情。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漁獲」的描述,它不僅僅是列出魚的種類,更是分享了討海人對於海洋生物的了解,以及他們如何運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看著書中詳盡的介紹,我彷彿能夠聽到海浪拍打船身的聲音,聞到海鮮的鮮味。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那些充滿家常味、簡單卻美味的食譜,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週末嘗試。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了15位了不起的討海人,更讓我對台灣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動。
评分最近拜讀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簡直太對味了!我是在台灣東海岸長大的,從小就聽著海浪聲入睡,也看著漁船進進出出。書中的15位討海人的故事,每一個都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與感動。他們的 racconti,有著海風的鹹味,有著日曬的痕跡,更有著對家人深深的牽掛。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討海」這份職業的描寫,它不是簡單的捕魚,而是與大自然的搏鬥,是智慧的較量,更是生命力的展現。書中對於「漁獲」的介紹,也非常詳盡,彷彿我能看到那些在海裡游動的魚蝦,感受到大海的遼闊與神秘。討海人如何認識這些海洋生物,如何判斷牠們的習性,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傳承。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書中介紹的那些簡單卻能將海鮮美味發揮到極致的食譜,我迫不及待想嘗試。我想,用這些最鮮美的漁獲,做出來的料理,一定充滿了滿滿的幸福感。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關於台灣海洋文化、關於人與自然之間情感的連結。
评分這次因緣際會讀到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真的讓我對「討海人」這個身分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往對他們的印象,可能僅止於在海上辛勤工作的漁夫,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他們更多元的面向。15位討海人的故事,每一段都像是一部濃縮的人生電影,有著他們獨特的生命軌跡。他們 racconti(我習慣這樣稱呼,感覺更貼近他們的真實情感)中,不只有捕魚的艱辛,更有著家庭的溫暖、對土地的連結,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書中對於「漁獲」的描述,更是細膩入微。他們如何辨識魚種、如何判斷季節,這些都是經過長年累月累積的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提到他們對於海洋生態的觀察,那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令人敬佩。而料理的部分,讓我發現原來台灣的海鮮料理,可以如此多元且充滿變化。書中介紹的食譜,不僅是烹調技巧,更蘊含了討海人對於食材的理解和對家人的愛。看到那些簡單卻美味的料理,我彷彿就能聞到大海的氣息,感受到家常菜的溫馨。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台灣海洋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它不僅讓我認識了15位偉大的討海人,更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了更深的感動。
评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對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簡直是充滿了親切感與共鳴。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到了台灣海洋文化最樸實、最動人的樣貌。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承載著與大海搏鬥的艱辛,以及對生活那份不懈的追求。他們的故事,不只是為了討海而討海,更是他們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別喜歡書中描寫他們出海時的情景,那種面對未知海域的勇氣,以及對家人的牽掛,都讓我動容。書中對於「漁獲」的介紹,也非常專業且生動。從魚的種類、習性,到如何判斷魚的新鮮度,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也讓我更了解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是如何來的。而料理的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部分。那些充滿在地風味、簡單卻美味的食譜,讓我躍躍欲試。我彷彿已經聞到了那鮮美的海味,感受到了那份來自大海的馈贈。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本關於台灣海洋人情味的書。它讓我更珍惜台灣這片土地,也更敬佩這些為我們餐桌上的美味而努力的討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