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青山七惠
1983年出生于日本崎玉县熊谷市,毕业于筑波大学图书馆资讯系。
2005年以处女作《窗之灯》获得第42届日本文艺奖。
2007年以《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第136届芥川奖。
2009年以《碎片》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该奖项史上最年轻得奖者)。着有《离别的声音》、《一个人的好天气》、《我的男朋友》、《碎片》和《温柔的叹息》等。
译者简介
欧凯宁
曾任职国内日文专利事务所,现为专职译者。翻译作品有《两个人的老后》、《白色荣光海莉特娜的子弹》、《猫之建筑家》、《一食入魂》、《滋补你的设计魂》等书。
推荐序
这里存在的一切
1983年出生的青山七惠,算是早慧型的文青作家。2005 年还在大学就读时便获得了「文艺赏」的肯定,两年后更一举夺下芥川赏。这本《碎片》当中收录的同名短篇小说,则是在2009年荣获「川端康成文学奖」的得奖作品。当时26岁的青山七惠,创下了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之中,最年轻的得奖者记录。
在崭露头角之后,青山七惠保持着每年一本的出书频率,近两年甚至偶有一年两本的作品问世。起初几年她以创作短篇为主,在熟练了写作技巧之后,更大的诉说欲望,近期开始借由长篇小说的形式,拓印人间悲喜。
青山七惠不只是早慧,也是勤于笔耕的作家。成名以后,她并没有选择成为专职作家,而是按部就班从学校毕业,进入旅行社成为OL上班族。写作的时间,因此只能在下班后与假日中,从零碎的时间状态中拼凑出来。
说她勤于笔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年来,日本文坛虽然有愈来愈多年轻的文学奖得主诞生,但其中亦有人是昙花一现的。出版过一、两本书后就恍若「得奖魔咒」似的人间蒸发。以惜墨如金视之也罢,可惜终于等到新作问世时,却可能发现功力大退。而青山七惠则有着规律的写作计划,稳定地交出年度成绩单。
持续创作的青山七惠,虽然作品本身不算有戏剧化的突飞勐进,距离畅销级的天后作家阵容尚有距离,但靠着文风里弥漫的独有气质,倒也四平八稳地开拓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细腻的事物观察,琐碎的细语,在平平淡淡的笔调之中,其实可能是还原了最真实的生活切片。这种潺潺涓流般的叙述,有一种清澈感。像站在山林里瞥见的一条小溪,浅水却悠长。如此的小说特质,特别受到女性读者群的青睐。
读青山七惠的作品,包括《碎片》收录的这三篇小说时,让我常有看一部清新的日式文艺电影之感。长镜头的拍摄,静止的定格画面,故事静谧地行走着,没有配乐,只有人物的对话与天光的改变。或许正因如此,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看似平凡的对话,就更加想要咀嚼出语言背后的心境了。
《碎片》的三篇小说连看下来,能见到青山七惠在淡雅的笔调中,其实有着强烈的文学企图。三篇小说主述者的立场皆有不同。〈碎片〉是女性第一人称,〈山毛榉的房间〉则为男性第一人称,〈山猫〉则转为全知观点第三人称,在故事推演之中,借由人称和性别立场的转换,人性的面向也多样呈现。
短篇〈碎片〉里以女儿的观点,透过和父亲两人之间,意外多出来的一场小旅行,爬梳出父女情感和父亲在家族中的定位,令人印象深刻。自嘲「本来就像空气一样」的爸爸,表面上看似被忽略的存在,其实却是无所不在且必要的存在。
而青山七惠正擅长于将这些日常的普通碎片,眼前所见、所在的一切,转换出人的一生,回忆里不能欠缺的体会。
文╱张维中
《碎片》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不平凡的诗意。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一点点地,把生活中的那些坚硬的外壳剥开,露出里面柔软的部分。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写到清晨的市场,作者捕捉到的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叫卖声,而是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蔬菜上的晶莹,是摊主脸上淡淡的疲惫,以及那种充满生机却又带着一丝宁静的市井气息。这种观察角度非常独特,它让我想起很多我曾经去过的、充满了烟火气的市集,那些地方虽然不光鲜亮丽,却有着一种真实而温暖的力量。书中的很多篇目,都像是这样,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延伸出对人生、对情感、对过往的深刻思考,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沉重,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慰藉,好像在告诉你,即使生活有很多不完美,但总有一些美好的瞬间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回味。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细节很敏感的人,而《碎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偏爱。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捕捉到那些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场景和情绪,然后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靠近”的描写。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亲情冲突,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短暂的相遇,而产生的微妙情感变化。读到其中一段关于老友重逢的描写,作者没有过多地去刻画重逢时的激动,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们之间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以及在沉默中流淌的,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岁月痕迹。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生活中那些曾经有过深刻交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渐行渐远的朋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在我内心深处挖出了一些东西,然后用一种非常轻柔的方式,把它们重新安放。我一直觉得,人生的很多经历,与其说是“发生”,不如说是“沉淀”。《碎片》这本书,就是关于这种“沉淀”的记录。作者擅长用非常具体的意象,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写到关于“家”的描写,它不是那种对物质条件的堆砌,而是通过一些细小的物件,比如旧照片、一本泛黄的书、或者墙角的一盏灯,来勾勒出一种叫做“归属感”的情绪。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闻到家里的味道,听到家人的笑声,感受到那种温暖而踏实的安全感。即使我离开了家乡,即使很多事物都已经改变,但只要读到这样的文字,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就会重新鲜活起来,填补了心中某种流浪的空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像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告诉你“什么”,更应该让你感受到“是什么”。《碎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虚张声势地渲染情绪,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冷静的笔调,去呈现生活中的种种况味。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不是那种伤春悲秋的感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比如老街的斑驳墙壁、褪色的海报、或者渐行渐远的身影,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痕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自己从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到现在的步履匆匆,那些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已经悄然变成了过去。而作者却能在这样的感伤中,找到一丝温柔的力量,让我们在接受时间无情流逝的同时,也学会珍惜当下,珍藏那些点滴的“碎片”。
评分《碎片》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如何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讲什么大道理,或者贩卖什么鸡汤,他的文字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看似平缓,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遗忘”和“记住”的探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不停地接收和存储,但真正留在心底的,又有多少呢?书中那些关于童年玩具、老照片、甚至是一句无心之语的片段,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捕捉,然后用他的笔触将它们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我读到其中一段关于海边捡拾贝壳的描写,它不仅仅是描绘了沙滩上的各种形状和色彩,更是隐喻了我们人生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承载着重要回忆的“碎片”。这些碎片,或许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停留,但一旦被重新拾起,就能唤醒沉睡的情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以及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人。
评分《碎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那些被忽略的、却又无比动人的瞬间。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采集者,他用他敏锐的眼睛,在日常的琐碎中,搜集那些闪烁着光芒的“碎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等待”的描写,不是那种焦灼的等待,也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等待,而是那种在等待中,依然保有希望和憧憬的姿态。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了在海边等待日落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去渲染日落的壮丽,而是着重描绘了在等待的过程中,海风吹拂过脸颊的感受,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以及那种随着时间推移,天空色彩逐渐变化的细腻变化。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等待本身的美感,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种积极面对生活、拥抱未来的力量。
评分捧着《碎片》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它会像我以前读过的许多散文集一样,是用零散的心情和故事堆砌而成,但事实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在暗夜里投掷的一束束探照灯,精准地照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的、却又无比真实的角落。不是那种刻意煽情的“生活多不易”,而是那种在平凡细节中涌动出来的、难以言说的共鸣。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关于老街巷弄的描写,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了那里的建筑和声音,他仿佛把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静谧和温情都揉碎了,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皮肤里。读着读着,我好像也能闻到老榕树下泥土的湿气,听到隔壁婆婆繰线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石板路上的温度。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些夏天,虽然时过境迁,很多东西都已经面目全非,但只要读到这样的文字,那些温暖的画面就会重新鲜活起来,填补了心中某种难以名状的空缺。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像一幅拼贴画,将各种零散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整体美感。我一直认为,真正深刻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最平淡的时刻。《碎片》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刻意去制造煽情点,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去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其中一篇关于“告别”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去刻画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而是通过描绘一个转身的背影,一句欲言又止的话,或者一次默默的挥手,来传递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曾经的告别,以及那些隐藏在告别背后的,不舍与祝福。
评分《碎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宁静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杯温水,虽然平淡,却能滋润心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暂停、可以喘息的空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记忆”的描写,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回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带着个人色彩的片段,来唤醒我们共同的记忆。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了童年时在树荫下乘凉的场景,作者捕捉到了那种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以及那种伴随着蝉鸣声的静谧午后。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感受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许多被我们遗忘的闪光点,而作者,就是那个用他的文字,把这些闪光点一一挖掘出来,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藏的人。
评分《碎片》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陪伴”的意义。它不是那种喧宾夺主式的陪伴,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地存在,但却支撑着我们前行。我记得书中有一篇描写了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作者没有去渲染孤独感,而是描绘了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那些短暂的、却又充满善意的交流。他仿佛能从路人的一个微笑,从咖啡馆服务员的一句问候中,读出生活中的温情。这种能力,让我觉得非常可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把自己封闭起来,用手机和网络来构建自己的世界,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善意,也能够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温暖,那些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连接,都像是生活中的“碎片”,虽然零散,却能拼凑出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