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儒:「我没那个能力改变别人改变世界,
我只是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坐的位子。」
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个台湾年轻医生,
千里迢迢跑到祕鲁的贫民区办学校?
又是什么样的坚持,面对利用志工赚钱的黑心组织,
他不惜「砍掉重练」,也要捍卫理念?
这个世界,是值得我们去作梦的。
「十年后的我是什么样子?」
一个念头,促使年轻医生李尚儒投身国际志工,飞向祕鲁贫民区,当起英语学校校长。
在学校,他是「校长兼工友」,每天提着两大桶水走过长长的上坡路,让学生有干净的水用。
走着走着,就是两年半。
这里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一百多个可爱的孩子,让他甘愿倾注所有的爱。
他是老师也像哥哥,有时学生们甚至脱口喊他「爸爸」;他成立奖学金资助孩子升学,为听障的孩子寻找专门学校。
在这穷困生了根的地方,唯有教育,孩子才可能走出自己的人生。
发现志工们的爱被当成敛财工具时,他不惜发动革命,创立全新的英语学校。
这里的人们教会了他,付出爱是很单纯的事,不需要任何条件。
受他的热情感染,台湾的年轻志工一个接着一个来,发挥了惊人能量,甚至吸引知名导演吴乙峰前来拍摄「Team Taiwan」的纪录片。
抛下医师的耀眼光环,放弃了世俗的优渥,在这里用二千五百元过一个月,李尚儒却甘之如饴,因为他终于看到了多年后,他会爱上的自己!
本书特色
★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个台湾年轻医生,
千里迢迢跑到祕鲁的贫民区办学校?
又是什么样的坚持,面对利用志工赚钱的黑心组织,
他不惜「砍掉重练」,也要捍卫理念?
李尚儒说:「我没那个能力改变别人改变世界,
我只是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坐的位子。」
名人推荐
【国际NGO组织顾问、旅行文学作家】禇士莹专文推荐!
【作家】王浩威、【微光影像创办人】吴乙峰、【外交部NGO国际事务会执行长】吴荣泉、【作家】李伟文、【联合劝募协会祕书长】陈文良、【台北市立万芳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陈廷贵、【中华民国儿童人权协会理事长】赖劲麟、【海外援助发展工作者】赖树盛 强力好评!
作者简介
李尚儒
正常版(应出版社要求而写)
是个医生,但不务正业很久。
对背包旅行有着非理性的狂热,最高纪录透过定焦镜看世界地图一个小时。
现任华盛顿大学国际医疗硕士班研究生,结合世界旅行和医疗工作是他一生的志业。
愤青版(发自内心的原始版本)
七年级前段班。超讨厌海生软体动物但是个不折不扣的港边男儿。
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就是没办法在台湾好好当医生,只好跑到祕鲁玩小孩,玩着玩着就玩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医疗部门当个不抽菸也不喝酒的菸酒生。整天用破烂的英文跟更破烂的西班牙文苦读生物统计、流行病学、质量研究、医疗论坛、社会正义这些他永远搞不懂的东西。
偶尔回台湾,出没地点是凯达格兰大道和政府机关门口。
年纪一大把但是超爱穿帽T:在祕鲁穿着捡来的SuperDry帽T外套,穿到被所有人包括小朋友唾弃加嫌弃。超级不修边幅,头发永远乱七八糟因此告白常常被打枪,所以他最拿手的就是当个整天打魔兽跟模拟城市的阿宅。
最后虽然他真的是一个名符其实超龟毛又超爱说教的处女座(这点问编辑就知道),但请不要叫他李大妈。
推荐序
我什么时候才算长大? ◎【国际NGO组织顾问.旅行文学作家】褚士莹
在我的眼中,李尚儒做对了一件事,也做错了一件事(作为这本书的推荐文来说,感觉上很惊悚的起头)。
他做错的是,这件原本十八岁早就该做的事情,我惋惜他为何迟了十年才做。
在祕鲁的山间两年,看到来来去去来自世界各地的十八岁志工时,无论是独当一面的,还是妈宝,相信李尚儒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关于独立自主这件事,十八岁就应该看到的自己,真不该拖到快三十岁才明白,更不应该让父母「栽培」到七年医学院毕业才想到要独立,才决定出发去找自己。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希望你和我一起想这个问题:台湾年轻人究竟几岁才算是大人?
事实是,开始把自己当作大人看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成人式。
在我心目中,李尚儒做对的那件事情是,他忧患意识够强,在梦想还没有被冷藏之前,赶紧出发去看这个世界,去世界的光谱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跟自己的人生和好的方法,去定调一个跟这个世界平起平坐的方式。这件事情,很多台湾的年轻人,想着想着逐渐变成台湾的中年人,然后想着想着就变成了台湾的老年人,明明知道重要,却一辈子都没有起身去做。
台湾社会的年轻人晚熟和成年人的幼稚化,是一件让明眼人都觉得忧心忡忡的事。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台湾对于专业的食物链有一种奇特的逻辑,简化来说大致上是这样的:只要可以考上医学院的人,当然要当医生,一流人才要当握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医美钱赚得多所以不用怕人家闲话,小儿科可以回乡下开诊所也不错。当不了医生又当不了官员,才会去当海外志工,去那个什么非洲、南美洲,从此一辈子跟人生胜利组绝缘。
「但是那些无国界医生,不是也是医生吗?」
「那是外国人,民情不一样。」台湾的家长会嗤之以鼻地说。
至于那些因为李尚儒终于离开祕鲁,走回「正途」到美国念研究所而松了一口气的大人们,你们错了。因为李尚儒当了两年的Teacher Li以后,再也不会是你以为你知道的那个Dr. Li了。至于正确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算他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的变化还没有完成,但是李尚儒已经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光是这一点,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这不是一场海外志工的英雄盛会,也不是一本社会企业的创业指南,只是一个年轻人诉说自己如何学会成长的故事,以及一本写给父母参考如何学会放手的书。至于这样的故事,还需要多少个年轻人前仆后继地来说多少遍,我们才会有终于听懂的一天,也是我所感到好奇的。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那种山城特有的那种朦胧的、带着点诗意的氛围,仿佛就在眼前。《本来是愤青: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个人叙事色彩。我猜测,这一定是一本关于一个人从年轻时的叛逆、不满,到逐渐成熟、找到内心方向的成长故事。“愤青”这个词,往往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热情,但有时也会伴随着迷茫和冲动。而“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则像是一种对内在平静、对理想家园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内心的转变,如何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许,他会在山城的生活经历中,找到某种启示,或者是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做出了重要的选择,从而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去了解那个“本来是愤青”的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明日山城”。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质朴而深沉的气息所打动。书页的触感很好,不是那种光滑的纸张,而是略带粗糙的质感,仿佛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书名《本来是愤青: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过去的回望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用“愤青”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萌生了“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的渴望。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年轻时的激进和不满,在经历过岁月的沉淀后,会转化为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温和的力量。而“山城”这个意象,在我看来,既可以指代地理上的某个地方,也可以是心灵深处的某个宁静的归宿。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作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挣扎,最终找到内心平静与安宁的过程。也许,这本书会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悟其中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的配色和字体,给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追求浮夸和炫丽,而是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书名“本来是愤青: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理想主义的探讨。我猜测,作者可能经历过一段充满激情和冲动的时期,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和批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愤怒和不解,逐渐走向了一种更为平和、更为内敛的思考。而“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则像是一种对内心理想世界的构建,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向的探索。我设想,这本书中或许会有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也有他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抉择。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种共鸣,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追寻内心方向的力量。它仿佛在告诉我,即使曾经是那个充满棱角的“愤青”,内心也依然有着对美好和未来的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插画风格,让我一眼就爱上了它。封面上那朦胧的山城剪影,搭配着“愤青”、“明日”这样的字眼,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改变、关于寻找未来的故事。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故事的人,他的文字里一定蕴含着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个“愤青”如何一步步蜕变成一个内心坚定、目标清晰的人,尤其是在“山城”这个背景下,那份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激荡,或许会为整个故事增添不少色彩。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场景:或许是在山顶的清晨,看着第一缕阳光洒满山峦,主角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又或许是在山城的巷弄里,偶遇一位智者,几句点拨便醍醐灌顶。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本来是愤青”的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洗礼,才最终“追寻”到了自己内心的“明日山城”。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灵魂的蜕变历程,去感受那种在迷茫与坚持中寻找方向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来是愤青:追寻内心的明日山城》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叙事感,似乎在讲述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我非常好奇“愤青”时期是如何过渡到“追寻内心”的。这中间一定经历了很多的思考、碰撞和选择。而且,“明日山城”这个意象,既有现实的地域感,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仿佛是作者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抵达的某种状态或目的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包含作者对青春期叛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他在人生旅途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找到内心平静与方向的经历。也许,会有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喧嚣中寻找宁静的生命智慧。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故事,也可能触及到很多年轻人的共同困惑和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