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修行法要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修行法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六祖壇經
  • 明心見性
  • 佛教
  • 修行
  • 頓悟
  • 中國哲學
  • 心性
  • 智慧
  • 禪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明心見性的稀世法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儒道會通,發展齣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一支,也就是禪宗。從菩提達摩東渡傳法以來一韆五百多年,禪宗至今日仍是中國佛教傳承中的主流,不論是僧俗二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於禪法更是熱衷,一方麵禪宗的公案典籍活潑,文字優雅脫俗;二方麵禪宗的禪法隨順自在,不拘泥於形式;三方麵禪宗所標示的價值和人生目標高渺,可以現世解脫。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的序說:「菩提達摩傳來而發展成的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光輝的一頁。」意即在此。

  近代史傢陳寅恪對於禪宗所以能獨樹一幟有其看法:「南北朝後期及隋唐之僧徒亦漸染儒生之習,詮釋內典,襲用儒傢正義義疏之體裁,與天竺詁解佛經之方法殊異,如禪學及禪宗最有關之三論宗大師吉藏、天颱宗大師智顗等之著述與賈公彥、孔穎達諸儒之書其體製適相冥會,新禪宗特提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吾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六祖壇經》,記錄瞭惠能法師在大梵寺的演說,以及後世禪門弟子的輯錄。印順法師說,「現存的《壇經》,應分彆為二部分:一、原始的壇經──《壇經主體》,是大梵寺開法的紀錄。二、《壇經附錄》,是六祖平時與弟子的問答,臨終付囑,以及臨終和身後的情形。二者的性質不同,集錄也有先後的差彆。」這是《壇經》的架構。

  《六祖壇經》中有禪宗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瞭成佛。」禪宗最根本的修行法要也在其中,就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惠能特彆解釋「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簡單幾句道盡瞭禪宗修行法要。

  禪宗之所以吸引中國文士就在於它的直指人心,惠能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五祖弘忍告訴惠能的法要也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就是禪門所謂的「明心見性」,但是現代人對於明心見性卻覺得很難入手,一方麵是因為不知道禪門的基本工夫,必須要有禪定的基礎;二方麵是因為禪門公案奧妙,學人迷於文字,不知從何下手。此外,禪門中也缺乏獨具隻眼的名師可以作為入道的指引。

  禪門的基本功也是從小乘的四禪八定入手,達摩祖師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禪定基本功。有瞭定的基礎纔能進入「觀心法門」,時時觀照,念住當下,纔有可能明心,既而見性,與楞伽大義和唯識大義符節。明心見性的風光也就是惠能的韆古絕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性之後就是保任的工夫,在《六祖壇經》中也有詳細說明,所謂「般若行」、「一行三昧」、「智慧常照」就是保任工夫,最後就是進入禪的境界。「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二六時中處於首楞嚴大定之中,也就是禪。

  觀諸惠能以下禪門祖師大德的語錄,例如永嘉《證道歌》、黃蘗禪師《傳法心要》、大珠慧海禪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臨濟義玄《語錄》,或是祖師法語輯錄如《碧巖集》、《景德傳燈錄》、《指月錄》等都是本著《六祖壇經》的思想和禪法而說,這也說明瞭禪門自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和修行方法,可以達到瞭生脫死、究竟證悟的境地。

  印順法師也說,「達摩禪到四祖道信而隆盛起來。經道信、弘忍、慧能的先後弘揚,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道信、弘忍、慧能,都有卓越的方便,但這是繼往開來,遞嬗演化而來的。禪門的隆盛,引起瞭對立與分化,如牛頭與東山的對立,南宗與北宗的對立,洪州與荷澤的對立。在發展與分化的過程中,又統一於江南的曹溪流派,這就是『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

  六祖壇經雖然讀起來看似簡明易懂,但是又不知從和下手起修。近代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在其《六祖壇經箋註》說:「餘獨怪壇經為宗門切要之書,自唐以來韆二百餘年間,未見有人為之註者,何也?豈視為淺近易曉,人人可以盡解耶?抑道在心悟,不在文字,我宗門下客,不必求知求解耶?夫以指指月,指本非月,藉指可以見月。猶之藉文字可以通經義。通經義,可以明心見性。此壇經之所以不可無箋註也。」丁福保居士對於《六祖壇經》未有註解感到奇怪,雖然禪門義理不在文字,但不藉指無以見月,這是他註解《六祖壇經》的緣由。

  印順長老也錶示,「禪不但不是考據所能考據的,也不是理論所能說明的。說禪理,談禪味,都一樣的不相乾。然佛法不止是自心體驗(宗),怎麼說也說不瞭的,還是說瞭,錶示瞭(教),佛法已成為現實(時空中)人間的佛法。指雖不是月亮,但確能引人去注意月亮,發現月亮。語言文字也好,默不作聲也好,比手劃腳也好,都是用為引人入勝的敲門磚,而體悟是屬於自證的。」為此,乃不揣淺陋,試以一己拙見,藉指引月,期盼識者指正一二。

  然而,因為六祖壇經版本甚多,其中文字齣入亦大,在印順長老《中國禪宗史》的〈壇經的成立及其演變〉有詳細的解析。今採用一般流通的版本,也就是德翼本參校宗寶本集成的所謂明藏本。分為十品,但是第十品〈咐囑品〉中有關惠能告誡弟子「三科法門」、「三十六對法」的部分刪除,因為禪師說法活潑,觀機逗教,一個悟道的禪師說法是不可能採用任何章法的,六祖惠能又怎可能教導弟子用三十六對法?就算後世稍有證量的禪師也不會認可這樣的禪法,是故刪去。

  〈咐囑品〉中有關七佛二十八祖的說法也刪除,這些說法都是在惠能歿後百年纔逐漸成立的說法,由惠能口中說齣不符史實。印順長老說得很清楚,貞元十年(八0一),金陵沙門慧巨作《寶林傳》十捲,沿用瞭二十八代的成說,而加以內容的改定。據近人的研究,《寶林傳》作者屬於洪州門下,自《寶林傳》問世,西天二十八祖的傳統漸成為禪傢的定論。

  另外,《壇經》中有一些涉及神通的文字也予以刪除,例如〈機緣品〉中智隍悟道一段「其夜河北士庶文空中有聲雲:『隍禪師今日得道!』」有點誇張。又如〈咐囑品〉中「師曰:無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禮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齣傢,一在傢,同時興化,建立吾宗。』」這段文字一看即知是後世根據事後發展附會為惠能先知,意欲彰顯惠能的神通適足以顯示對佛法的無識,類似的文字一併刪除。

  元朝古筠比丘德翼在所撰《壇經》序中說:「夫壇經者,言簡意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揮諸佛無量妙理,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於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六祖壇經》的確是中國佛教的一部法寶。

  能完成此經的註解,要感謝水月蘭若的學長們給予鞭策,還要感謝颱灣畫院名譽院長歐豪年和執行院長馮儀的慨然襄助,提供該院著名書畫傢的大作,讓本書增色;此外,更要感謝星雲大師不吝提攜,於本書成後作序鼓勵。所學隻是禪宗的皮毛,不足以見笑佛門大德,隻盼書中見解能揣摩惠能禪法之一滴,對讀者進入禪門有個指路,足矣!願讀《六祖壇經》者皆能從中悟見自性,喜樂自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琴富


  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曾任《中時晚報》、《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現任《旺報》副總主筆、《人間福報》主筆、「水月蘭若」主持人。

  個人因緣習禪二十餘年,曾跟隨一行禪師、隆波通學習禪法,親近聖嚴法師、星雲法師、達賴喇嘛、薩迦法王、敏令赤欽仁波切、宗薩仁波切等大德。

  著作:《海天佛國──普陀山行記》(2002)、《蓮花佛國──九華山行記》(2002)、《當下最美好》(2009)等。

  譯作:《步步安樂行》(1995)、《藏傳佛教世界》(1997)、《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2001)、《時輪金剛沙壇城》(2005)、《成佛的藍圖》(2007)、《大手印暨觀音儀軌》(2008)等。

  信箱:watermoon1688@gmail.com
 

圖書目錄

004【推薦序】禪是人間一朵花  星雲法師
010【自 序】明心見性的稀世法寶
016【前  言】一、關於六祖壇經  二、禪宗淵源
036【第一章】行由品第一
086【第二章】般若品第二
114【第三章】決疑品第三
132【第四章】定慧品第四
146【第五章】坐禪品第五
154【第六章】懺悔品第六
174【第七章】機緣品第七
222【第八章】頓漸品第八
244【第九章】護法品第九
252【第十章】咐囑品第十
270【附錄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273【附錄二】令韜錄
274【附錄三】六祖能禪師碑銘
277【附錄四】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
280【附錄五】曹溪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禪是人間一朵花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之理,禪隻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和我們究竟有什麼關係?」「瞭解實踐以後,究竟有什麼利益?」瞭解禪,有瞭禪以後,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很多矛盾、差彆的現象也可以統一起來。有瞭禪以後,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視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自在,這個禪就淩駕一切之上瞭。

  有瞭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就是生死都不畏懼瞭。有瞭禪,心中就有瞭定,就有力量,當腦波在禪定裏凝聚集閤,接收感應的時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禪的工夫之前無有不辦啊!

  禪也不是齣傢人專用的,各位不要說是在傢的佛教徒,就是迴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種宗教,任何人都一樣可以參禪,禪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現在說一宗公案,讓大傢瞭解禪的意義: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請他去講經,他上颱瞭,撫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寶誌禪師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講金剛經,講完瞭!」

  禪就是這樣,最好的說法,最究竟的語言,就是「撫尺一拍」;雖是不講,卻一切都講好瞭。這就是「一身原不動,萬境自虛陳」的妙高禪境。

  還有一次傅大士講經,梁武帝聖駕親臨,大傢都恭謹的站起來迎接,傅大士卻穩如泰山的坐著不動,有人急急催促道:「皇上駕到瞭,還不快快站起來!」

  傅大士一笑,說道:「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在禪法之前,天下什麼權位、財勢都顯得藐小瞭。假如你們各位有瞭禪,世間上的榮華富貴都會霍然矮瞭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頭戴道冠,身披袈裟,腳趿儒鞋齣現,梁武帝一看,嘖!這像什麼啊?十分錯愕的指著他的帽子問:「你是道士嗎?」

  傅大士指著袈裟說:「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齣傢和尚嗎?」

  傅大士又指指腳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嗎?」

  傅大士搖搖手,往上指住頭問:「你看,我是什麼?」

  道冠、儒鞋、佛袈裟,閤三傢為一傢,意思就是說:禪,是包容一切的,禪不是隱居深山老和尚的專利,禪是儒、釋、道三教九流社會大眾中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對大傢講禪宗的教學守道,對每一個人都多少有參考的價值。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麵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産,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啓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誌、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可以說人間充滿瞭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隻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有社會性,是人間的、大眾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瞭大迦葉尊者,但把禪心交給瞭每一個眾生。

  所謂禪,如「一朝風月,萬古晴空」。在禪裏,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韆。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禪者對時空有著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定,不重成佛,隻重開悟,隻要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定悟道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之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星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在誠品書店發現一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書,叫做《放下執念,看見真實:覺醒內在力量的東方智慧》。「放下執念」這幾個字,真的打中瞭我。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執著於一些事情,比如某個過去的錯誤,或是對未來的過度期待,這些執念就像沉重的枷鎖,讓我無法真正地嚮前走。而「看見真實」聽起來,就像是透過這本書,能幫助我撥開迷霧,看清楚事情的本質,也看清楚自己真實的樣子。這本書的內容據說強調「東方智慧」,我對東方文化一直有著深厚的興趣,也相信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的寶貴經驗。我比較喜歡那種能夠循序漸進、引導讀者反思的書籍,而不是那種直接給予結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學習如何辨識和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著,並且培養一種更加平和、客觀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滑手機,偶然看到一本叫做《無我之境:解鎖生命自由的禪心指南》的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深度,「無我」是佛教很核心的概念,但對我來說一直很難真正體會。我常常會被自己的「我執」睏住,覺得事情都應該照著我想的走,別人要理解我,或者事事都以我為中心。這種「我」的執著,讓我在人際關係中常常感到受傷,也讓我在麵對挫摺時,更加難以釋懷。這本書的簡介說,它會「解鎖生命自由」,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覺得,如果能放下那個不斷計較、不斷煩惱的「我」,是不是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我對書中提到的「禪心指南」很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思考方式和練習,讓我能一步步地去接近「無我」的境界,而不是停留在概念上。我想學習如何不再被自己的情緒綁架,如何更寬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終獲得內心的真正解放。

评分

我最近在一傢小巷子裡的獨立書店裡,看到一本很有味道的書,書名是《自在的風:唐朝禪宗的解脫之道》。聽起來就好有那種灑脫、不羈的感覺,很符閤我對「解脫」的想像。我常常覺得自己被生活中的種種責任和期待綁住瞭,有點喘不過氣。我想學會如何像風一樣,能夠自由地來去,不被任何事物所牽絆。書裡提到「唐朝禪宗」,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思想很著迷,覺得那是一個充滿生命力、也充滿智慧的時期。而且「解脫之道」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希望,好像真的有一條路可以走,讓我擺脫煩惱和束縛。我比較喜歡那種充滿詩意、又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文字風格,希望這本書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帶我領略禪宗的智慧,學習如何培養一顆「自在」的心,即使身處睏境,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超然。

评分

我最近在一個網路書友會上看到有人推薦《靜觀其悟:覺醒心靈的古老練習》,聽起來就好有禪意,而且「古老練習」這幾個字,讓我覺得好像挖到寶瞭,不是那種新創的、流於錶麵的方法。我一直覺得,真正有力量的東西,往往都來自於長時間的沉澱和智慧的纍積。我對「靜觀」這個詞特別有感觸,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太忙瞭,連好好地「觀」一下自己的內心都沒時間,更別說「靜」瞭。書裡提到,這本書會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內觀的旅程,學習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抽離齣來,用一種超然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我現在的工作壓力不小,常常會覺得焦慮、心浮氣躁,有時候甚至會失眠。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有效的「練習」,幫助我找到內心的寧靜,並且學會如何安撫自己,那真的是太棒瞭。我對那種能夠具體操作、有步驟引導的修行方法非常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滿足我的需求,讓我的心靈也能得到一次徹底的洗滌和成長。

评分

最近啊,在書店翻到一本蠻吸引我的書,書名叫做《開悟的煉金術:唐朝禪宗大師的智慧啟示》。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意思,好像是一種可以透過修行,把我們內心的煩惱煉成黃金的過程。我對佛學一直有興趣,但很多經典都比較深奧,看不太懂。這本書的介紹說,它會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帶大傢進入唐朝禪宗的智慧世界,而且還強調「啟示」,聽起來就像是能得到很多實用的方法,而不是光講理論。我喜歡這種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東西,畢竟學佛就是要讓生活變得更好嘛。這陣子心情有點悶,覺得人生好像少瞭點方嚮,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找到一些讓心靈平靜下來的鑰匙,也學習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被外在的雜音影響。書裡提到「覺察力」的培養,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不夠覺察,纔會做齣一些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或是錯過瞭很多美好的事物。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新的視野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