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金刚经》说的『微尘众』,多到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流转。」
「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多看几次的朋友,大多会从原有关注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几个主角,转到对一些小人物的关心。」《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即使是最微小卑屈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巧思塑造。他们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宿命悲剧,作者不做嘲讽贬抑,细细写来,充满体谅与悲悯。
生命的鄙俗粗鲁,与生命的忧愁不忍,往往是并列的。从甄士隐、贾雨村、冯渊、薛蟠、门子、秦可卿、王狗儿、刘姥姥、冷子兴、秦钟、焦大、李嬷嬷、贾瑞、张友士、戴权、北静王、二丫头、智能儿、元春、茗烟、贾环、贾琏、贾芸、卜世仁、倪二、马道婆、蒋玉菡、金钏、贾蔷、龄官、晴雯……这一个个如萤烛之光的人物,却串起一部不朽巨着的荒凉百态与叙事细节,而《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中。大事为「假」,小事中才处处显「真」。
《红楼梦》或许在说一个世俗不知道的族谱,这族谱不是血缘亲疏,而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牵挂缘分。《红楼梦》正是在残酷的权势、腐败的富贵中,为人性的反省留下最后一点温暖的空间。蒋勋穿透人生写出的红楼人物,情感至深,令人追恋不已。
深挚推荐
小人物,大人生。蒋勋细读红楼,以现代观点细说古今不变的人性,使我们更加敬佩曹雪芹,更感受到这部经典的可亲可爱。──林怀民
作者简介
蒋勋
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佈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着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身体美学》、《汉字书法之美》、《吴哥之美》、《梦红楼》、《九歌──诸神复活》、《舞动白蛇传》、艺术解码五书、《秘密假期》、《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新编传说》、《欲爱书》、《大度‧山》、《多情应笑我》、《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手帖──南朝岁月》、《此生──肉身觉醒》、《新编美的曙光》、《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少年台湾》、《萍水相逢》、《此时众生》、《肉身供养》等书,以及多种有声书。
自序:碎为微尘的众生
01石头肉身
02抓週
03甄士隐、贾雨村
04冯渊
05门子
06可卿肉身
07第五回的判词
08王狗儿
09刘姥姥与时钟
10冷子兴
11秦钟
12酷儿
13焦大与李嬷嬷
14贾瑞
15张友士
16戴权
17北静王与二丫头
18净虚与智能儿
19元春省亲
20茗烟与卍儿
21贾环
22宝玉梳头
23贾琏与多姑娘
24贾芸、卜世仁、倪二
25马道婆
26蒋玉菡
27金钏
28贾蔷与龄官
29晴雯撕扇
30宝玉捱打
结语:忏悔录
附录:本书所写人物关系简表
自序
碎为微尘的众生
《红楼梦》多看几次的朋友,大多会从原有关注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几个主角,转到对一些小人物的关心。
其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翻看了自己家族女子命运的帐册,他最早翻开的,也不是首善的十二金钗正册,而是又副册。副册里记录的是丫头们的命运。可见,名称虽有「正」、「副」,《红楼梦》作者在书写上并无先后,却有一视同仁的平等心。他花在写丫头金钏、袭人、晴雯、平儿、鸳鸯,甚至小红、芳官、司棋……这些人身上的心血,一点不会比小姐们少。
后言
忏悔录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是一部作者的「忏悔录」。
欧洲启蒙运动时有卢梭的《忏悔录》,书写人性、书写文明的基础核心在自己向内的反省、检查、批判,这是欧洲知识分子对人性启蒙的共同信仰。
有书写自己一生《忏悔录》的诚实与勇气,人性价值才得以建立,从启蒙运动的诸多哲人开始,一直到近代的沙特、傅柯,莫不如此,建构起西方知识者对自己严厉的道德省视与批判。
是的,道德批判的真实意义,并不在把道德的苛刻要求加诸于他人身上,正好相反,道德批判是不断指向自己内在的检查力量。
焦大与李嬷嬷
《红楼梦》第七回结尾出现的焦大,篇幅虽然不长,却是被学者讨论很多的角色。
学者讨论焦大,是因为他喝醉了酒,骂天骂地,竟然骂起贾府的主子──老爷、少奶奶,也暗示透露了主人乱伦的姦情。
焦大是贾府的仆役,身分很低,可是他辈分极高。眼前贾府「草」字辈的贾蓉,「玉」字辈的贾珍,「文」字辈的贾敬,他都不看在眼里,因为他跟「太爷」当过兵。太爷应该是「代」字辈的贾代化、贾代善的父辈贾演、贾源,这两兄弟是对国家有功劳的元勋,因此封了宁国公、荣国公,等于是贾府创业的一代。
焦大跟过「太爷」打仗,身分自然不同,而且他在战役中曾经救过「太爷」的命──「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尿」。这些护主功劳使焦大虽然是仆役,却在贾府晚辈中说话很有分量。
他跟少主人贾蓉说的话很传神,他说:「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
这是家里老仆人的口气了。一个企业创始的老员工,一个国家的「党国元老」,一个家族曾经有影响力的老长辈,其实都有「焦大」情结。
什么是「焦大」情结?曾经有过重要性,忽然老了,觉得自己过气了,有点像女人的更年期,停经,儿女大了,会忽然丧失自己存在的价值感,从生理影响到心理,看任何事都不顺眼,像焦大一样,就要不断对下一代耳提面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
焦大要不断提醒年轻当权者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他显然已经过气。他的埋怨,刚开始或许有人听一听,久而久之不断重复,变成琐碎唠叨,让人厌烦。
人老了,话一多,骂东骂西,多使人嫌厌,但很难自觉。
台湾的政治曾经有过威权,威权转换,权力移转,常常会看到焦大式的政客,怕被人遗忘,努力要被人看见,有时过度努力,使人为他难堪悲哀。
《红楼梦》这本书,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但说实话,我总觉得,那些大家族里的公子小姐的故事,虽然精彩,却也有些遥不可及。真正让我产生共鸣的,反而是那些丫鬟、仆人、甚至是一些不太起眼的亲戚,他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 “微尘众”,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平凡而又强大的力量。它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生存,卑微却又不可或缺的人物。我一直认为,正是这些“小人物”,构成了《红楼梦》世界里最真实、最鲜活的部分。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脉络和人情冷暖。 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复活”这些“微尘众”?会是像历史考证那样,去还原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生活环境?还是会更注重文学性的再创作,去赋予他们更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我更期待的是后者,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而这些“小人物”,恰恰是展现这种关怀的绝佳载体。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贾府这座巨大的机器里运转的。比如,那些负责膳食的厨子、打扫院子的老妈子、甚至是一些负责跑腿的小厮。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是如何看待那些大家族里的主子们的?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总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次对《红楼梦》的“重新发现”。它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去理解那些平凡生命的不凡之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评分《红楼梦》这本奇书,我从小到大读了不下五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这次看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的介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宝黛钗的缠绵悱恻,也不在于贾府的兴衰荣辱,而是在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如同微尘般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悲欢离合,才真正触动人心。 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微尘众”,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也正是这“微尘众”中的一员吗?生活在时代的缝隙里,努力地活着,有时闪耀一点点光芒,有时也只能黯淡收场。书名中的“小人物”,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主旨,我想它应该会带我们去看看那些在曹雪芹笔下,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的仆从、丫鬟、亲戚,甚至是路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的存在,构成了《红楼梦》那庞大而真实的世界。 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些“微尘众”?是像过去一些研究者那样,从文献考据的角度,去还原他们的身份地位、生活习俗?还是会更侧重于文学的想象,去赋予他们更立体、更鲜活的灵魂?我期待的是后者,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有情感,有温度,有对人性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角色内心深处的渴望、挣扎与无奈,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叹息,我想都会非常有价值。 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离那个时代既遥远又似乎不那么遥远。我们也有自己的家族历史,自己的市井生活,自己的“小人物”故事。读《红楼梦》,有时也会在那些细节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如果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小人物”,也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身边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总而言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红楼梦》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部经典,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力。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在那些“微尘”的世界里,发现不一样的光彩。
评分《红楼梦》这本书,我读过不止一次,每次都觉得它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里面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细节。这次看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的介绍,简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描绘了贾府的繁华与衰败,更在于他把那些生活在底层、默默无闻的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情感。 “微尘众”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书中那些地位低下、但又构成整个社会肌理的重要人物。他们就像是散落在风中的尘埃,虽然渺小,却无处不在,构成了《红楼梦》世界里最真实、最接地气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些“微尘”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红楼梦》的整个故事?会是像学术研究一样,去考证他们的身份、职责,还是会更侧重于文学性的创作,去赋予他们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人物,比如那些在后院辛勤劳作的婆子们,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家长里短,她们的生存智慧。又比如,那些在贾府门外徘徊的远房亲戚,他们在家族盛衰中的立场转变,他们在利益面前的种种算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其实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人情世故的关键。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处理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是会让他们有独立的叙事线,还是会把他们的命运巧妙地穿插在主线故事中?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感受到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感受到他们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毕竟,每个人,无论身份如何,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闪光点。 总的来说,《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对我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品读《红楼梦》。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生命,去理解他们在大观园里的生存状态,去感受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痕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启发,让我们对《红楼梦》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读《红楼梦》,我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尤其是那些在大观园里忙碌奔波的丫鬟婆子们,她们的悲喜,似乎比那些大家闺秀、公子哥儿来得更加贴近我的生活。所以,当看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红楼梦》的伟大之处,除了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在于它对每一个角色的细致刻画,即便是那些地位卑微、戏份不多的人,也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命运轨迹。 我一直觉得,这些“小人物”才是构成《红楼梦》真实社会肌理的关键。他们是连接贾府内外、上下阶层的重要纽带,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而《微尘众》这个名字,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在宏大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群像。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重塑”这些人物,他们是否会有自己的独立故事,是否会被赋予超越原著设定的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视角。比如,那些被卖入贾府的孤女,她们在园子里的一日三餐,她们的勾心斗角,她们对未来的渺茫希望,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又或者,像小二、小厮那样的底层男性角色,他们在男人世界里的生存法则,他们在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下的无奈与挣扎。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 我尤其喜欢《红楼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比如王熙凤如何管理家务,贾母如何安插人手,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手腕。如果《微尘众》能够聚焦于这些方面,深入探讨那些“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世界,那就太棒了。毕竟,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都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小人物”角色,努力地为生计奔波,为情感所困。 总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对我来说,是《红楼梦》研究领域的一次令人期待的“探索”。它将目光从聚光灯下移开,投向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草根”世界,这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我们普通人生活的一次深刻的关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去认识那些不为人知的“微尘众”。
评分每次读《红楼梦》,我都会忍不住去想,那些丫鬟、仆人、甚至是一些远房的亲戚,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曹雪芹的笔下,虽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繁华似锦的贾府,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光还是被那些主要人物所吸引。所以,当看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时,我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要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故事表象下的真实人生。 “微尘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草根的、平凡的力量。我觉得,这非常贴合《红楼梦》里那些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就像是构成宏伟建筑的砖石,虽然不显眼,但却是整个大厦得以矗立的基础。这本书,很可能就是要把这些“砖石”单独拿出来,细细端详,去了解它们是如何被雕琢,如何承受重量,又如何在风雨中坚持的。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深入挖掘这些“小人物”?是他们的家族背景?是他们在贾府中的具体职责?还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我从未想到过的细节,比如,一个丫鬟在深夜里偷偷写信的心情,一个老妈子在厨房里忙碌一天的疲惫,甚至是一个远房叔伯在家族宴席上的尴尬处境。这些细小的、个人化的体验,往往最能触动人心。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写尽了人情百态。而这些“小人物”,恰恰是人情百态最真实的体现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没有波澜壮阔的命运,但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无奈、挣扎、欢笑和泪水。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价值,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总的来说,《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对《红楼梦》的“再发现”。它鼓励我们放下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去看看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去理解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这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更是对我们自身生活的一种反思。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令人惊喜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