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

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学
  • 中国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学
  • 哲学
  • 国际交流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论丛》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和介绍国际汉学的专刊。本辑分「松本雅明《诗经》学评论专辑」、「经学研究」、「哲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中日韩文化交流」、「苏俄汉学」、「汉学人物」等栏目,收论文十五篇。「松本雅明《诗经》学评论」专辑,收白川静、兰契奥蒂(Loinello Lanciotti)、吉川幸次郎、山田统、友枝龙太郎、赤冢忠等汉学家评论松本雅明《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之书评六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松本雅明《诗经》研究做深入评论的专辑,对了解松本雅明《诗经》学的渊源和特色,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是松本雅明重要的学术着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在国际汉学界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国内学界却罕见有学者参考此着作,希望借此专辑引起国人对其的重视。

本书特色

  首次针对松本雅明《诗经》研究做深入评论的专辑,了解国际汉学研究现况,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内容无关,但力求详实、贴合学术著作风格的图书简介: ---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图景:中古思想史论集》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著名学者姓名,例如:陈思远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严肃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翰林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平装 页码: 约 620 页 定价: 人民币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图景:中古思想史论集》汇集了作者数十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220年—589年)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社会文化史深入探究的精粹成果。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魏晋风度”的浪漫化或标签化解读,力求从宏大的时代背景、精微的个体心性变化以及具体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系统梳理和重构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最富张力的思想转型期。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绪论、心性论析、玄学与政治、文学与美学、社会变迁与知识重构五个主要部分,共收录十五篇独立成章、相互勾连的专题论文,构成了一幅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中古士人精神图景。 第一部分:绪论与时代背景的重估 本部分首先对魏晋时期历史语境的特殊性进行了审视。作者认为,汉末的政治动荡和儒家正统的失范,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真空期”,促使知识分子将关注点从外在的伦理秩序转向内在的生命体验与形上追问。论文探讨了建安文学的基调如何预示了玄学的兴起,并辩证分析了“清谈”的社会功能,指出其既是避世的工具,也是重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仪式。 第二部分:玄学核心议题的心性阐释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于对玄学这一思想源流的细致剖析。作者摒弃了将玄学简单等同于老庄的传统做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有无之辩”背后的本体论焦虑。 《“无”的辩证法:王弼思想中的主体性建构》:此篇详细剖析了王弼对《周易》和《老子》的“义理”阐发,重点阐释了其“贵无”的理论如何为后世佛教般若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哲学框架。不同于早期对老庄的单纯训诂,王弼的理论体现了一种主动的、结构性的思维转向。 《竹林七贤的消极抵抗与存在主义焦虑》:此文以嵇康、阮籍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在儒家“入世济民”理想破灭后所展现出的“行为艺术”。他们的饮酒、服药、弹琴,被视为一种对僵化礼教的审美化反抗,其背后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能否独立于政治体制而成立的深刻拷问。 第三部分:玄学、政治与“知人论世” 中古的政治生活与思想活动紧密纠缠。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玄学如何渗透到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政治伦理之中,以及知识分子在权力场域中的角色。 《名教与自然: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哲学回应》:探讨了何晏、王弼等人试图调和“名教”(社会规范与伦理)与“自然”(个体本性)的努力,揭示了政治秩序的维护如何在理论层面被赋予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郭象“齐物”观的社会后果》:通过对郭象注释《庄子》的细读,分析了其“万物齐”的观念如何服务于一种对既有权力结构保持“无为”态度的合理化,并对比了这种观点与受玄学影响的佛教“空性”论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差异。 第四部分:文学的“抒情转向”与美学重建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次关键的“抒情转向”。本书认为,这种转向并非单纯的文学风尚,而是思想危机在审美领域的投射。 《身体、感官与诗歌的“真情”表达:从建安到正始》:分析了曹氏父子对生命无常的直观感受如何转化为沉郁的诗歌基调,并追溯了这种“真情”表达如何演变为玄言诗和山水诗中对主体内在情感世界的精细描摹。 《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生动”与士人风骨》: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切入,探讨了王羲之等书法家所追求的“自然天成”之美,如何被视为士人精神自由与内在修养的外化,是“风度”最直接的物证。 第五部分:思想的多元化与后续影响 论集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扩展到对玄学做出回应和补充的思潮,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与士人哲学的融合。 《般若中观与“名教自然”的会通路径》:对比了本土玄学与传入的印度佛教般若学在对“空”的理解上的异同,指出玄学士人吸收佛教元素时,是服务于解决其自身“名教”困境的。 《中古道教与士人精神的民间化流向》:关注了老庄思想的另一分支——道教(如太平道、上清派)的发展,探讨了当精英的清谈转向精英的隐逸时,形而上学的追求如何在民间以方术、养生、符箓等形式得以延续和普及。 总结而言,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图景》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魏晋的通史式解读,更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如何在礼崩乐坏之际,进行自我精神重构、确立新的价值坐标的深刻思想史著作。它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出世”与“入世”的永恒张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个案分析。本书适合古典文献研究者、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专业的师生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活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庆彰


  台湾台南县人,1948年10月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访问研究员。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台北大学古典文献与民俗艺术研究所兼任教授。

  专研经学、日本汉学、图书文献学。着有《明代考据学研究》、《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学术论文写作指引》、《读书报告写作指引》等十种。

  主编有《经学研究论着目录》、《日本研究经学论着目录》、《日本儒学研究书目》、《日据时期台湾儒学参考文献》、《经学研究论丛》、《国际汉学论丛》、《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等六十余种。译有《经学史》(合译)、《论语思想史》(合译)等五种。另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图书目录

编者序/林庆彰  I

【松本雅明《诗经》学评论专辑】
评松本雅明着《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白川静着,庄兵译 1
评《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兰契奥蒂(Lionello Lanciotti)着,雷之波(David Zeb Raft)译 25
评松本雅明氏《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吉川幸次郎着,林恺胤译 27
评松本雅明着《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山田统着,藤井伦明译 35
评松本雅明着《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友枝龙太郎着,吕祥竹译 51
《诗经》研究:新旧阶层及其思想之发展/赤冢忠着,叶采青译 55

【经学研究】
徂徕学中的《诗经》 65/若水俊着,锅岛亚朱华译
葛兰言(Marcel Grant)的《诗经》研究:《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郑谊慧 73

【哲学研究】
戴震和日本古学派/约翰‧艾伦‧塔克(John Allen Tucker)着,叶采青译 95

【古典文学研究】
杨慎的诗论/横田辉俊着,许如苹译  123
宣炉因缘──方拱干与冒襄/大木康着,萧燕婉译  141

【中日韩文化交流】
俞樾与日本、韩国人士交往考略/陈东辉  159

【苏俄汉学】
中国古典文学苏俄流播史论/陈友冰  175

【汉学人物】
我的履历/诸桥辙次着,林恺胤译  221
炳麟西来—夏含夷教授探研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历程与成就/冯晓庭  2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收到《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这本书,真是太开心了!一直以来都对汉学研究很有兴趣,也关注了不少相关领域的动态,所以一看到这本论丛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捧在手里。打开包装,厚厚的一叠,光是看封面就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很能让人沉浸其中。我特别期待里面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以及哲学思想的探讨,毕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了解它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在国际视野下如何看待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台湾在汉学研究方面一直有着深厚的积累,我也希望能在这本论丛里找到一些与我们本地研究的呼应,或者看到一些全新的视角,能够启发我更多的思考。书中的作者阵容也让我眼前一亮,都是业界的翘楚,他们的真知灼见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希望这次阅读能像一次知识的盛宴,让我对汉学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讲真,《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这书,我是抱着一种“解渴”的心情来阅读的。常年在台湾,接触的汉学研究多以东亚视角为主,虽然也很重要,但总觉得少了点更广阔的视野。这本论丛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各地的窗户,让我能一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是如何解读中国、研究中国。我特别好奇,那些来自欧美、东南亚,甚至是其他地区的学者,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社会变迁的?他们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与我们熟悉的有何异同?这种跨文化、跨视角的交流,对我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它能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一个多元化的中国。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很多“原来如此”的惊喜,也能让我看到,汉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冲着它所能提供的“国际性”和“前沿性”去的。我们都知道,汉学研究早已不是局限于华语世界的单向输出,而是需要跨越语言、文化、制度的隔阂,与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对话。这本论丛的出现,正是一种绝佳的平台,能够汇集不同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共同探讨汉学研究的新课题、新方法和新趋势。我尤其关注那些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接受度、中国哲学思想如何与西方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以及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视角等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经过筛选的学术成果汇编,对于我这样希望站在学术前沿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能够帮助我迅速把握住当前汉学研究的脉搏,了解学界的热点,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可能在其他地方不易读到的精彩观点。

评分

《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学术远足”的邀请。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未知,去与不同的思想碰撞。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期待它能带我“走出去”,去看看在遥远的国度,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被研究,被讨论,被理解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国际学者如何处理他们在研究中国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和认识上的挑战,他们是如何运用自身的学术传统去解读中国现象的?我希望从中能看到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能够挑战我现有的认知,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灵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呈现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它能否激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汉学研究体系。

评分

收到《国际汉学论丛(第四辑)》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有些许的审慎。兴奋的是,终于有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呈现当前国际汉学研究成果的著作问世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学术动态的读者来说,绝对是重磅消息。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这个复杂概念在全球语境下被如何解读的材料,而一本汇集了众多国际学者智慧的论丛,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审慎在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往往需要反复咀嚼和消化。我并不指望一口气就能完全吸收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我相信,每一篇论文都能提供至少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或是一条能够启发后续探索的研究路径。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够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重新审视,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提供新的参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