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刘钖辉回忆录

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刘钖辉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冷战
  • 台湾
  • 两岸关系
  • 刘钖辉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谁,偷走了他的人生!──
八十年的沧桑苦楚,谁还他公道?谁给他一句:对不起!

  本书以作者致文化部龙应台的公开信开始,叙述大动乱时代微小人物的沧桑苦楚人生,当初的政治决策者,造成多少家庭多少人一生的悲剧,时间已过六十年了,这些微弱的声音,仍在寻求那一声:「对不起!」。

  十七岁的慒懂少年,父亲为保护母亲在家门口被胡琏部队枪杀,母亲悲痛不已,自己却被胡琏部队抓去当兵,由汕头上船抵达金门岛,穿上军服编入部队,从此亲情人伦幸福被抢走!

  作者当兵时刻苦奋斗,以初级中学的程度,考取陆军官校,二年半训练后,以全期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参与八二三砲战几乎丧命,但书中描述关于战事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十分重要。对于八二三砲战55周年纪念,马英九总统发表的八二三砲战落弹数及平均值,本书有不同见解。

  1961年考入成大机械系,69年进中科院,工作,关于当年天弓飞弹研究计划,书中透露出一些不曾公开的概况。

  全书中对大时代下家庭及亲友的心路历程,工作及社会的种种经历及体悟,除保存事件的真实性及自传后记中沉痛的感伤外,是社会的省思及大时代伤痕文学最好的註释,本书值得一读!
 

尘封的岁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艰难抉择 一、 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致入微地勾勒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变革——从晚清的苟延残喘到民国初年的共和理想,再到抗日战争的民族存亡,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重塑。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透过特定历史时期内,一群活跃在思想文化、教育实业前沿的知识精英群体的视角,去审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故事的主角群像,是一群出身于不同地域、接受了新旧教育、怀抱着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不同设想的学者、教育家和实业家。他们是旧制度的受益者,也是新思潮的拥抱者。在国家“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个人的学术追求、家庭的安稳生活,与投身于救国大业的理想之间,构成了永恒的张力。 本书详尽地描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政治光谱下的摇摆与坚守。例如,对早期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探讨,如何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对大学校长们如何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维持学术的独立性与机构的完整性的艰难抉择;以及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们如何响应“教育不息,文化不灭”的号召,经历长途跋涉,将教育和科研的火种播撒到大后方,其间所遭遇的物质匮乏、精神煎熬与民族大义的自我拷问。 二、 学术的坚守与思想的碰撞 本书的核心篇章聚焦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过程。在西方科学与哲学思潮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本土学者如何消化、吸收并尝试本土化改造,是本书重点展现的内容。 书中详述了多个领域内奠基人物的学术轨迹:从早期留学海外归来的学者如何致力于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阐释的努力。例如,对于历史学界如何摆脱传统史学的窠臼,转向社会经济史、区域史等新方向的探索;哲学界如何争论本体论与实践论的优劣;以及语言学领域中,如何为民族的共同语推广而努力。 这些学术活动并非封闭的象牙塔内进行。本书生动再现了当时学者们频繁的思想交锋:无论是期刊上的笔战,还是秘密的学术沙龙,都映射出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激烈竞争。从自由主义的温和改良主张,到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潮,这些争论深刻影响了青年学子的思想方向,也间接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的站位。书中对这种思想“光谱”的细致梳理,避免了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思维逻辑的复杂性与内在的矛盾性。 三、 战火中的教育与迁徙的文化 抗日战争是本书叙事的高潮部分。它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的危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书详细记录了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那些位于沦陷区的大学——如何响应“内迁”的号召,进行史诗般的迁徙。 这种迁徙不仅仅是设备的搬运,更是文化的抢救和精神的延续。书中描绘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师生们如何在简陋的教室里坚持授课,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借教室、借桌椅、借薪水”维持教育的火种。那里不仅是求学的场所,更成为了民族精神抵抗意志的象征。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那些选择留守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处境更为复杂和危险,如何在日伪政权的威压下,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学者的本分,有的以“曲线救国”的名义从事隐晦的抗日活动,有的则选择沉默以对,将精力投入到保护国家重要文物和文献的工作中去。这种“出走”与“坚守”的选择,构成了对知识分子职业伦理和民族责任的深刻拷问。 四、 战后与新局的余音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并未迎来预期的和平。本书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战后初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重建中的角色。随着国共两党的竞争加剧,许多学者和教育家面临着“选边站”的困境。 书中描绘了他们对“民主”与“重建”的不同构想。一些人希望能在新的政治框架下,继续推动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和科学研究的独立发展;而另一些人则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建设的急迫性要求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本书通过对当时几位重要教育行政官员的决策过程的剖析,揭示了战后初期高等教育系统如何逐步被纳入新的政治部署之中,以及知识分子个体如何在政治力量的强大冲击下,逐渐调整或失去其原有的独立发声空间。 最终,本书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群像: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文明的传承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和受难者。他们的命运,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个体理想与宏大叙事之间永恒的张力与挣扎。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孕育了现代中国的、充满激情与痛苦的年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钖辉


  原名刘钖光,1932年在广东出生,1949年胡琏部队败退经广东时被抓当兵,1952年春进陆军官校25期,1954年秋毕业,初任少尉军官时被国防部改名刘钖辉。1958年参加823砲战,并肩同坐的同僚阵亡,九死一生,部队回台湾后又因军中暴行被杀伤,住院将近一年,1961年起,就读成功大学机械系及研究所,1969年进中科院工作,同年与李梅芳结婚,1972年进美国圣母大学获航空工程硕士后返回中科院工作,参与天弓飞弹研究获颁云麾勋章,1992年移民美国,育二女一子大学以上毕业,现均在美国就业。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002
致谢词 003
缘起 006
序言︰读《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有感 马忠良 008
致文化部龙部长 010
自序 人生如梦 012

被迫从军 002
童年到成年 005
进陆军官校 007
金门八二三砲战 009
受伤住陆军总医院将近一年 019
进成功大学 023
中科院工作 027
申请赴香港会亲 035
接老母亲到台湾居住 040
婆婆在台湾的日子 李梅芳 045
移民美国 048
大陆探亲 051
我的家庭生活 053
我的父亲 057
缘分 060
父母子女的缘分 064
敏感话题~ 重男轻女 072
玩笑话何必当真~ 兼谈美国进修经过 074
陆军官校学生自传 079
陆军官校学生自传后记 081
刘旭辉自传 085
刘旭辉自传读后感 093
忆念叔叔及金新哥 097
刘光汉 102
刘雨声 105
曾立权 107
张维明 110
成人学校 114
邹成虎同学 127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132
八十感怀 134
回忆录后记~ 要惜福要感恩 137
年谱摘记 141
编后语 147

照片集锦
文武教育~ 陆军官校及成功大学毕业照 150
一九五八年金门砲声隆隆中赴台湾渡荣誉慰劳假 153
一九六三年陆军就读成大同学欢送刘愚公学长毕业留念 154
一九七六年在美国受训合影 155
一九八九年老母亲来台湾亲友到贺 156
一九九二年退休时院长刘曙睎上将设宴款待 157
一九九二年首次返回生长的故乡 158
二○○六新年麻将牌砖砌成 159
二○一一年八十岁老汉自建后院菜圃 160
二○一二年石园宿舍前旧地重游 161
忠勤勋章及六等云麾勋章 162
陆海空军褒状及宝星奖章 163
一九五六年战士授田凭证——一九九五年折价台币八万元 164
一九四九年到台湾的叔叔和金新哥 165
反共宣传传单 166

图书序言

自序

人生如梦


  现在流行用语「美国梦」,在我的人生规划里,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梦,是怎么样走到这个梦境里的,自己都煳里煳涂了!

  小时候很顽皮,家境又不好,读书是三天打渔,四天晒网。真正的算读了六年书, 弄个初中毕业,却连个初中毕业证明书都拿不出来。

  十七岁的懵懂少年,父亲在家门口遭到胡琏部队枪杀。母子正在徬徨无依, 一筹莫展的时候,自己却被胡琏部队抓走了。

  熬过了那最初几年当「新兵」的日子,䝉当时营长同意我以高中同䓁学力资格报考军校并出具保荐函。混进了「黄埔军校」,写个学生自传,又出来个「卖父求荣」的贱招。说父亲遭「共匪」杀害, 为报家仇雪国耻,拜别了年老的慈母, 投入革命阵营。 而且加入了国民党。 长官说「黄埔军校是党的学校」。那些「师傅们」认为我是个「好徒弟」,毕业时赏封为第一名高徒。

  在金门岛八二三砲战中,一线之差没有被「共匪」的砲弹破片杀死,捡到一条命。在回到台湾的承平时期里,却在某个半夜,被天天同桌吃饭的「革命伙伴」杀得混身是血,差一点就进了鬼门关,在医院里「躲」了将近一年。

  叫化子也该有三年好运吧!总算熬过了苦难的日子,进了大学,再进研究所。然后,在中山科学研究院谋得一份喜欢的差事。找到个好老婆,生儿育女,终于出了头天。参与飞弹研究计画,连续二年获颁莒光奖章,云麾勋章各一座,对国家的奉献,大概可以交差了吧!

  政府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自己却坐困愁城,动弹不得。传来老母亲的声声唿唤, 只能「置若罔闻」。还要按照指示在小组讨论的场合,违背自己的良心,宣称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是人道政策, 难怪会来个「脱线演出」,大唱反调不人道。准许军公教人员请假出国观光, 却不准去香港会老母亲一面。被骗「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大陆同胞」,感叹自己想见见年老的母亲都办不到!辞职不干吧!一家子人还得靠这分薪水过生活。你能奈何!

  退而求其次,通过重重困难关卡,老母亲总算以「难民」身分到了台湾。桃园中正机场机门前接到了老妈,已经不是那个四十多年前,从水口三中揹着我翻山越岭回家的身影了。没有相见抱头痛哭的场面,亦没有高兴得跳起来!大概是不知道该怎么样抱抱老妈了!

  总算机缘还很不错, 就在儿子快要被服兵役管制,不得离开台湾的前半年,美国政府允许我们全家人移民。老婆孩子立即收拾细软, 先行抵美落脚。 老头子留下来处理家俬, 随后跟进。

  在美国自求多福,再一幌眼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顾一下以往种种情境,难道真的人生如梦?

  将这回忆录稿子寄给在耶鲁大学新加坡分院任教的儿子,要他以读者身分提供意见。 他竟说我们夫妻俩打了美好的一战,儿女都很争气,俩个人都可以躲到床舖底下偷笑了!

  承蒙惠允浏览,非常感谢!

刘钖辉敬上2013年9月2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书名《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刘钖辉回忆录》,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也很有故事性。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具体内容,而是用一种非常概括、却又极具力量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时代背景和一个个体身份。“大变动时代”这几个字,立刻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比如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科技飞跃等等,总之一切不寻常的、颠覆性的时期。而“沧海一粟”则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它强调了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微渺,但同时也暗含了每一粒沙子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和价值。我猜测,刘钖辉先生的回忆录,很可能并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史诗,而更多的是聚焦于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那个波涛汹涌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去经历、去感受、去记录。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从一个“小人物”的眼睛里,去窥探那个“大时代”的真实面貌,去体会那份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暖。

评分

“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它传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感,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深刻的个体体验。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仿佛能听到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声音,而身处其中的个体,如同一粒微尘,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时代的印记,经历了时代的洗礼。这本书的名字,并非直白地告知内容,而是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猜想,作者刘钖辉先生,并非要以宏大叙事的笔触去描绘时代,而是以他个人的视角,用一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去书写他在这“大变动时代”中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下无数普通人的缩影。我期待着,在这“沧海一粟”的文字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体味人生的况味,领悟在宏大变革中,个体如何保持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评分

“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这标题真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宿命感的氛围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像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啸,吞噬一切,也塑造一切。而在这样的巨变中,个体显得如此渺小,仿佛只是大海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是,恰恰是这“一粟”,才最能体现时代的重量和温度。我猜测,刘钖辉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并非是要去歌颂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要去梳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他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宏大背景。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观察那粒“沧海一粟”是如何被时代的巨浪拍打,又是如何在这份渺小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意义。

评分

这本《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刘钖辉回忆录》的书名,简直像一首古诗,意境悠远,引人深思。它没有直接点明书的内容,而是用一种非常含蓄、但又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不禁好奇,作者刘钖辉先生,究竟是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大变动时代”?而他本人,又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怎样一个“沧海一粟”的角色?我甚至开始想象,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珠,看似渺小,却承载着整个海洋的气息与温度。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一味罗列史实的枯燥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用他个人的经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那个时代的剪影。我期待着,在他的文字中,能读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读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读到那些被大时代的车轮碾过又重新闪耀的生命光辉。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找到一份更真切、更动人的个体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渺小感。“大变动时代的沧海一粟”,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无数联想。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变革的风暴席卷而来,无数人被裹挟其中,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仿佛只是大海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正是这“一粟”,才最能折射出时代的巨浪,才能让我们以最贴近地面的视角,去感受那份时代的印记。我猜想,作者刘钖辉先生,必然是一位经历过风雨、沉淀了岁月的人。他的回忆录,或许不是宏大叙事的编织,也不是功勋卓著的炫耀,而更像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承载着个人的悲欢离合,映射着时代的变迁轨迹。我期待着,在这“沧海一粟”的视角下,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巨浪中挣扎、前行、思考,以及最终沉淀下来的那份豁达与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我未曾亲历、却又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