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中短篇精品集结!
〈球状闪电〉被誉为是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姐妹篇。
特别收录:
全新收录莫言三篇中短篇小说:〈扫帚星〉、〈马语〉、〈变〉
莫言亲笔手写毛笔总序
莫言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
「莫言将梦幻写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合而为一。」──诺贝尔奖委员会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作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创作,他甚至不去关心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他关心的只是自己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因为这是他创造的比他自己更为重要的生命,与他血肉相连。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莫言
〈球状闪电〉是我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之后的第一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作品是姊妹篇。──莫言
《球状闪电》收录莫言六篇各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写于一九八五年前后的〈球状闪电〉、〈筑路〉,为莫言两篇早期佳作。
〈球状闪电〉被誉为是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姐妹篇,是莫言1985年发表于《收获》杂志的一篇中篇小说,莫言运用魔幻的人物或情节,塑造神祕的氛围,陈述一家三代的故事。小说大量运用慢镜头描写、场景切换、叙事角度变换等手法,幻觉和写实交叉并进,混合交融,是莫言梦幻写实手法的体现。
〈司令的女人〉大量使用类似民间快板的语言,褒贬不一。但这部作品对莫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其实是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前奏。
〈马语〉短小精悍,多情诡谲;叙说的是不可思议的人马恋悲伤故事。
〈扫帚星〉以变性人「咱家」作为主角,以一名採访记者口述自己颠沛的过去。
〈变〉是莫言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透过主角回顾成为小说家之路,从童年的同伴何志武半生的传奇,以及暗恋的女同学鲁文莉的乖舛命运,三个主要角色倾轧出如梦似幻成长之路与彼此人生的曲折际遇。苦涩、无奈、释怀……,万千无法言说的人世沧海桑田,精彩动人。
《球状闪电》收录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内容扎根乡土,情节跌宕起伏,尽显多舛的生命课题,是莫言作品中永恆的瑰宝。
作者简介
莫言 Mo Yan
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生。
少时在乡中小学读书,十岁时辍学务农,后应征入伍。
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一九九七年脱离军界到地方报社工作。
一九八○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累积上百部作品。
着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食草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短篇小说集《红耳朵》、《冰雪美人》、《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苍蝇.门牙》、《初恋.神嫖》、《老枪.宝刀》、《美女.倒立》;散文及其他《会唱歌的墙》、《小说在写我》、《说吧!莫言》、《我们的荆轲》、《盛典:诺贝尔文学奖之旅》等。
莫言是当代最被国际注目的大陆作家,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于2004年获颁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9年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2010年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推选为会员。
所获重要奖项包括:
2012诺贝尔文学奖
2011茅盾文学奖、韩国万海大奖
2008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香港浸会大学‧华语长篇小说红楼梦奖
2006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5义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4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1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联合报十大好书奖等。
相关着作
《初恋‧神嫖(诺贝尔奖珍藏版)》
《我们的荆轲》
《会唱歌的墙》
《美女‧倒立(诺贝尔奖珍藏版)》
《老枪‧宝刀(诺贝尔奖珍藏版)》
《苍蝇‧门牙(诺贝尔奖珍藏版)》
《藏宝图--莫言中篇小说精选2》
《蛙》
新版总序/莫言(毛笔亲笔手写版)
代序/作者的话
球状闪电
筑路
马语
司令的女人
扫帚星
变
代序/作者的话
收到本集中的作品,创作时间最早的,当属〈球状闪电〉。那还是一九八四年冬天,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球状闪电〉是我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之后的第一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作品是姊妹篇。在〈透明的红萝卜〉中,主人公还是一个少年,到了〈球状闪电〉里,这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本篇首发表于一九八五年《收获》第五期。
〈筑路〉创作于一九八五年暑假,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的《中国作家》第三期上。时任该刊主编的冯牧先生託责编向我转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筑路〉比〈红高梁〉好。冯先生的话未必是真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部作品,能入了他的法眼、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个做人作文都十分严谨的老资格评论家夸奖一部作品,必然有他的道理,可惜我当时没有让责编去问他,为什么说〈筑路〉比〈红高梁〉好。事情过去了十几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经写过〈筑路〉,而〈红高梁〉依然是贴在我的「名气」外衣上的一个耀眼的标签。由此可见,一部作品就像一个人,有它自己的命运。
发表于《收获》二○○○年一期的〈司令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类似于民间快板一样的语言,褒贬不一。但这部作品对于我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其实是我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前奏。
〈扫帚星〉此篇作于二○○三年。咱家当时对闯关东的事儿颇感兴趣,研究了很多植物学着作,掌握了一些动物的知识和林业生产知识,还专门去过长白山。咱家原计画冬天去趟东北,沿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考察,再去看看大兴安岭;夏天再去一次,沿黑龙江进入俄境,入阿莫尔河,一直航行至入海口,那里,几百年前,是中国人的土地。可惜因事,计画未能实现,这部构思中的长篇也就此流产。
〈变〉这篇文章的由来,缘起于二○○五年一月,女儿笑笑陪我去义大利乌迪内领取NONINO国际文学奖。其间,结识了印度加尔各答一家出版社的编辑NaveenKishore。女儿与他用英文交谈,我坐在旁边看他。这是一个面部轮廓极为鲜明、沉默寡言的黑皮中年男子。穿一身黑色制服,披一件黑色风衣,提一架看上去十分沉重的黑色照相机。风衣的领袖、皮鞋的帮沿、相机的边角,都磨得发了白。我请他吃了一盘面条,他给我拍了一张照片。当时互留了电子信箱和通讯位址,但分手之后,也就基本上把他忘记了。二○○六年年初,突然收到他的邮件,说希望我能给他们出版社写一篇描述三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文章,我感到这个题目太过宽泛,自己难以胜任,便婉辞了。但架不住他一再来信劝说,最后竟允许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没有理由拒绝了。拿起笔来才知道,我不可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拿起笔来才知道,他给我的题目,还牢牢地约束着我。他还发来了当年为我拍的那张照片,附在邮件上,黑白的,有些酷。我这样的脸他竟然能拍出酷的感觉,可见是个高手。
在我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超越语言的障碍,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而“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我推测其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跨文化”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即便我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我也期待能够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找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情感联系。或许,它会让我反思人性的共通之处,探讨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人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和追求。这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和思考,是伟大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我选择阅读这本“珍藏版”的另一层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有心思,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书脊处烫金的“诺贝尔奖珍藏版”字样,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内敛的光芒,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文学殿堂最崇敬的想象。封面上的“球状闪电”四个字,选用的字体也颇具匠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张力,仿佛真的能看到那神秘莫测的光球在文字间跳跃。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细腻,没有那种廉价纸张的粗糙感,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墨色浓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的诞生,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一场完整的感官体验。而“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无疑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我特别喜欢它整体的配色,没有过于花哨的设计,而是选择了沉静而有力量的色调,这让我觉得它传递的信息是严肃而深刻的,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翻阅,让思绪随着文字一同沉淀。这种精美的装帧,也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收藏在家中的经典作品,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回忆和对作者的敬意。
评分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能够激起我好奇心,让我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的书籍。而“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这个书名,无疑就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球状闪电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谜团的现象,它挑战了我们对自然的固有认知,也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关于科学探索的史诗?抑或是一场关于人类未知领域的哲学辩论?它会不会是通过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来揭示球状闪电背后的某种隐喻,或者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全新解读?这种充满悬念和未知数的探索过程,是我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我期待着它能够像一个谜语,层层剥开,最终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在我过往的阅读经验中,那些真正能够触动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往往都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叙事风格。我对于“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的期待,也在于其叙事的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精湛的笔触,为我构建一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世界。无论是宏大的史诗,还是细腻的个人故事,我都期待能够沉浸其中,仿佛亲身经历。我希望书中角色的情感能够真实而深刻地打动我,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与成长。或许,作者会运用一些非传统的叙事手法,来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和期待。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紧张,时而感动,时而陷入沉思的叙事节奏。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能够让一本好书在我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评分对于“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让我能够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的书。有些书,初读时惊艳,再读时便索然无味;而有些书,却能在每一次翻阅中,都展现出新的层次和更深刻的内涵,仿佛宝藏一般,越挖掘越丰富。我猜想,作为诺贝尔奖级别的作品,它一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理,以及精妙的叙事结构。每一次阅读,或许都能让我对某个细节产生新的理解,对某个情节有更深的感悟,甚至对整体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我对一本优秀文学作品最高的评价标准之一。我期待着“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能够满足我这个愿望,成为我书架上那本值得反复品味,历久弥新的珍宝。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学有着高度热情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挑战我思维定势,拓展我认知边界的作品。而“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在我看来,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诺贝尔奖的声誉,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上有着非凡的表现。我预计这本书的内容不会是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是会包含着作者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观念,一些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周遭的一切。也许它会挑战我固有的价值观,迫使我去重新思考一些习以为常的准则;也许它会揭示一些被掩盖的社会真相,让我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一次智识上的冒险,一次思想上的跃升。这种挑战与启发,正是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我选择阅读的根本动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让你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情感冲击。对于“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我抱持着这样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像一面镜子,照见我内心深处那些尚未被发掘的情感,让我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许书中的某个角色,会因为他的经历、他的困境、他的选择,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个瞬间,觉得自己就是他,或者他就是我。这种“看见”自己,或者“理解”他人的体验,是阅读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生活,去感受人情冷暖。或许它会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探讨存在的价值,或者只是单纯地被一个精巧的故事所打动。无论如何,我都期待着它能够触动我的灵魂,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读完之后,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多了一份感悟,多了一份力量。
评分一本值得珍藏的书,除了内容本身,其所承载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涵也同样重要。对于“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我充满了对它所处时代背景的探究欲望。我猜想,这本书的创作,一定深深地烙印着它诞生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景观,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或忧思。我期待能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语境,去理解作品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含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可能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凝结。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窥见那个时代人类的思考方式,他们的困惑与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面对世界的变化。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让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评分对于“球状闪电(诺贝尔奖珍藏版)”的期待,我首先是冲着“诺贝尔奖”这个金字招匾去的。在我看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作品本身就应该具备了某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和深刻洞察。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个标签,我就已经脑补了无数可能的情节和主题。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或许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或许是对人性深处的细腻描摹,又或者是对科学与哲学边界的探索。我甚至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如何塑造出那些令人难忘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拿到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张通往大师精神世界的门票,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和光芒。诺贝尔奖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承诺,承诺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这种承诺,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一次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是一次对世界观的重新塑造。
评分从书名“球状闪电”本身,我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联想和猜测。球状闪电,这是一种极其罕见且神秘的自然现象,它短暂、绚烂,却又难以捉摸,充满了未知与想象的空间。将这样的意象作为书名,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借用它的神秘和奇异,来象征某种深刻而难以言喻的主题。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科学的边界,揭示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宇宙奥秘?或者,它是不是在用球状闪电的短暂绚烂,来比喻人生的某种瞬间,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情感?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画面:在漆黑的夜空中,一道奇异的光球划过,引发人们的好奇、恐惧,乃至是深刻的思考。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现象背后意义的探究,正是文学最迷人的魅力所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去追寻那些隐藏在“球状闪电”背后的真相,去解读它所象征的深刻寓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