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作者旅居美国后,在国内外各大报副刊发表过的作品,笔触细致,文风典雅,真挚含蓄。或回忆过去,或抒写当下,依时序编排,海外生活,青春岁痕,流露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
余学芳
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香槟伊利诺大学教育硕士。
曾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学院教育学院网页主编、美国普林斯顿中文学校理事。
热爱音乐和艺术,目前致力于音乐教育和写作,着有《鲍照生平及其诗文研究》、《鲍照诗析论》。
自序
【忆】
最好吃的糕点
秋天里的绅士
还记得我吧
老人的容颜
七年昭雪
回到雪地
走过从前
最深情的一章
重逢
舞向太极
回忆一段戏缘
想当年,我们用笔写稿
【生活】
子夜啁啾
不速之客
阿米族风味
红花又开了
威斯康辛之冬
书房梦
小提琴的秘密
超速十五哩
但尽凡心
只因不肯辜负青春
笑谈购物经验
降调的审美观
【亲情】
六点十七分的母爱
永远的公主
我已经长大了
最美丽的骗局
我的太阳
ABC的乡愁
【宠物】
粉红色的狗
病中伴
我的小女儿
【我看我说】
时代的浪子
唐娜的宠物
说「诗可以群」
有关爱情
老来最大的本钱
被收养的中国女儿
子夜
e心e意
听「送你葱」,谈「杜兰朵公主」
美东「震」惊
现代人是否e太多了
群星舞动庆双十
【游】
美情之旅
森林湖之晨
岩石上的梦乡
人在巴黎
江南游记事
自序
余学芳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照相。因为清楚知道,唯有照片能够具体留住当下的青春。
记不清起于何时,对洗出来的照片开始喜欢挑惕。心里很清楚,其实是对自己的影像不满意,是我敏感的眼睛已经透视到了青春流逝的痕迹。
青春易逝,这是千古憾事。飞扬的流金岁月,燿眼的灿烂年华,欢乐的青春,都将一去不复返,永远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百宝箱里。春去秋来,岁月如梭。眼看一步步走向青春的尽头,更加紧脚步,要用相机留住青春的尾巴。
大普林斯顿区的中国人,多年前成立了一个妇女庆生会。至今,一个月一次的餐聚,是朋友互相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我随身携带相机,乐于充当摄影师。这一群女性朋友,不管爱不爱照相,在面对镜头的时刻,都纷纷洩露了畏惧年华老去的心事。
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见我取出相机,有人迅速掏出口红粉饼开始补妆,也有人张手遮掉半边脸,躲躲闪闪对着镜头请求:「不要照我好吗...,老了老了,照相不好看了...。」
这使我忆起高三那年,班上有个同学,老是顶个不合标准的学生头被教官记警告。五十岁左右的英文老师,为此经常在课堂上给全班开示:「年轻就是美,要珍惜青春,女孩子留学生头多好看...。」
可当时的我们等不及摆脱古板的学生形像,这样的谆谆告戒,一点也发挥不了作用。主要还有个原因,英文老师每天梳着蓬松卷曲的古典娃娃头,慎重的脸妆,经常是早上下午各一套新衣,配上新潮的手提包和高雅的皮鞋,时髦的妆扮充满朝气,成熟中流露了几分青春,是女中校园里的特殊风光,把我们这些插翅欲飞的女孩给羡慕极了,只等着赶快上大学,实现「当如是也」的梦想。
风水轮流转。走过了少年,告别了壮年,进入了中年,对人生的体会深刻了。「年轻就是美」、「珍惜青春」,竟也成了我们苦口婆心劝说下一代的口头禅!
年轻时,总自以为早熟懂事,思虑周详,一切都在掌握中。蓦然回首,重新审视我的青春年少,是那么的气锐幼稚、自寻烦恼、浪执光阴、不听老人言...。感叹的同时,幡然了悟,是因为天真,才会犯那样的错。往者已矣,唯自我安慰:「天真是年轻人的专利」,一方面证明我曾经年轻过,再方面也能减轻一点罪恶感和遗憾。如今,看着青春正盛的女儿,满脸天真,潇洒地走在充满未知的人生旅程,做母亲的我,只能旁观、祈祷、和祝福!
近年来,眼见几个升格为爷爷奶奶的朋友,放下矜持,放下身段,放下已经长大的儿女,拜师学起了青春时期就由衷向往的交际舞,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还有朋友,面对空巢的钢琴想念儿女,竟突然开悟,过去花大把银子「逼」儿女学琴,其实,最想学琴的根本就是自己,于是自我复制青春热情,开始实践钢琴梦。还有个年纪坐五望六的职业妇女,一年前慢慢一点一滴学古筝,越学越欢喜,多少次闲聊时感叹:「可惜啊!我为什么不早几年学古筝!」
我个人则从中体悟到,任何时候,只要能及时为自己的生活多开扇窗,就不辜负生命历程中绮丽多彩的风光。记得几个月前的庆生会上,出现一个话题──明天会更老。当年台湾的一曲民歌〈明天会更好〉,撼醒了多少年轻激昂的心;而「明天会更老」是近来网路上热烈流传的一篇吴玲瑶的文章,透过无奈的人生写照,发挥了反思作用,唿唤中老年人要把握当下,减少日后遗憾。「明天会更老」的话题,说动了在场某位两鬓风霜不爱照相的会员;她幽默地自我解嘲一番,从此也要把握机会,在镜头前留住人生「初老的风光」。
很喜欢一句话──「两鬓风霜代表睿智」。它说明,当曾经耀眼的青春沉寂落幕之际,内在的智慧和格局已拓展得既深且广。我的脑海迸发出一个定义:人生的旅途中,青春在转型,不停地由外而内的转型;看似磨尽的青春,其实没有消失,它奉献给了智慧,安份地长驻在智慧的宝库里,散发更深邃稳重耐人寻味的华光!
怀抱这样的心境,我顿悟了,青春永驻。
属于我的青春,永驻在美丽的中国文字里。
谨序于二○一三年四月普林斯顿
最好吃的糕点
童年时代的我体弱多病,餐桌上胃口奇差。一天从医院返家途中,饥肠辘辘,妈妈带我在街上的西点饼舖挑了一片蛋糕,我中意的是它精雕细琢色彩夺人的奶油花饰,一路上以捧着艺品的心情端详到家,全然忘了饥饿。
终于,我恋恋不舍地咬上了一口,香浓柔软的滋味在唇齿间缠绵的感觉很享受。那一刻,我以为已经找到至爱的美食。
从此,每个週六的午后,在学琴返家的路上,就要拐进饼铺去买一片至爱的奶油蛋糕来犒赏自己。
有天我又草草应付了午餐,在妈妈的叨唠中,整好琴谱便急忙挥别奔去学琴。其实,小小心灵早已不安地在等待学完琴后的一朵奶油花。
很不幸,这一天我殷殷企盼的奶油花蛋糕卖完了。希望忽然破灭,一颗心便霎时凝结了起来。我无声地呆立片刻,只见老板娘又朝我问道:「要不要换一种?」我有点尴尬和心慌,就随便指了一个。
回到家,失望又疲累地瘫在沙发上,闷闷而颓丧地睡着了。
饿极的胃肠浑浑嚅动,不舒服的感觉逼醒了我。我不得不打开包装纸袋,慢慢咬起那块不知名也不知形的西点。不料,外皮酥松爽脆,内馅绵柔香润,微甜又微咸,特殊的滋味弥漫齿颊的瞬间,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立刻一口接一口吃个精光,竟至欲罢不能!
漂亮的奶油花不再是我的希望,另一款前所未有的美味,重新征服了我味觉的记忆。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我竟然再也找不到那式不知名也不知形的西点了。好几次,我不死心地细细描述,老板娘带着好奇的表情耐心地一再帮着回忆、揣测和挑选,可我始终都没再尝到过那样绝美的滋味!
终于,我接受了妈妈给我的答案:「那天妳一定是太饿了,才会觉得特别好吃。」同时也相信,自己平日之所以会挑嘴,多半是因为不够饿。
从那之后,只要听到饥荒一类的消息,我隐隐约约便会为自己挑嘴的坏习惯感到罪恶。心血来潮的一天,以妈妈经常告诫的「惜福」两个字命题,反省自己挑嘴的毛病,写成一篇短文投稿,居然被刊登于我最爱的国语日报。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姓名变成铅字,并且在朝会上受到校长慎重的表扬,真是无比欢欣。写作灵感源于一块糕点,且不论糕点的滋味如何,却从此令我回味无穷。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孤独”的处理。很多人都害怕孤独,视之为一种负面的情绪。但余学芳女士在书中,却展现了孤独的另一面——它是自我沉淀、反思与成长的契机。她并没有回避孤独,而是拥抱它,从中汲取力量。她写到一个人漫步在海边,感受海风的吹拂,海浪的拍打,那一刻的孤独,反而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宁静。她也写到在创作的寂寞中,与文字为伴,与思想对话,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这种对孤独的积极解读,对于现代社会中常常感到疏离和不安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孤独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它,如何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青春永驻》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一个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余学芳女士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她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不夸大青春的绚烂,而是以一种平静而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生命的起伏。我尤其欣赏她对“失去”的理解。她并没有将失去看作是痛苦的终结,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成长的契机。她会在失去中寻找新的希望,在困境中发现新的意义。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她写到一次搬家,整理出许多旧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有欢笑,也有泪水。在处理这些旧物时,她没有表现出过分的伤感,而是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告别过去,拥抱着新的生活。这种处理情感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成熟的力量,一种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的智慧。
评分读余学芳的散文,总有一种回到故乡的亲切感。她的文字里,有浓浓的人情味,有对过往岁月的温情回望,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细致体察。她笔下的亲人、朋友,都带着鲜活的生命气息,那些或喜或悲,或平凡或闪光的瞬间,都被她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记录下来,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写父母的篇章,那些琐碎却充满爱的日常,那些无声却深沉的关怀,无一不让我眼眶湿润。她没有刻意去渲染离别或遗憾,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亲情的伟大与永恒。她写到小时候,母亲如何在厨房里忙碌,爸爸如何在院子里修剪花草,那些画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她也写到成长的过程中,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打闹与扶持,那些纯真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显得珍贵。这种对亲情的描绘,不是流于表面的歌颂,而是融入生活点滴的温情,让人感同身受,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是否也曾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边的爱。
评分《青春永驻》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品一杯香醇的普洱茶,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微涩,但回甘悠长,越品越有味道。余学芳女士的散文,并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激昂的情绪,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触及心灵深处。她对人生哲理的阐释,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融入在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之中。我特别喜欢她对“成长”的理解。她认为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她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她写到年轻时的莽撞与冲动,也写到中年后的沉静与淡然。这种真实地展现人生不同阶段的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成长的轨迹,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读完《青春永驻:余学芳散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精彩的书。余学芳女士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观察生活的窗户。她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学会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更要学会热爱,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她笔下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在人生的旅途中,给予我们温暖的陪伴和深刻的启迪。
评分《青春永驻》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跟随着余学芳女士的文字,我们得以窥探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她对世界的看法,总是带着一种温暖的善意,即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总能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她笔下的“日常”,充满了诗意。一杯咖啡的香气,窗外飘过的落叶,邻居家传来的孩童笑声,这些平凡的场景,在她笔下都变得格外动人。她没有刻意去描绘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生活最细微之处,并从中提炼出生命的真谛。例如,她写到一次在雨中骑车,淋湿了头发,却意外地看到了彩虹。这种将生活中的小插曲转化为美好回忆的能力,让人由衷地钦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余学芳女士的文字,朴实而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她擅长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她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温和的坚持。她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她写到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在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她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或抱怨,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应对,去寻找解决之道。这种内在的坚韧,在她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大多如此,独立、有思想,但也保留着一份温柔与包容。
评分《青春永驻:余学芳散文集》这本书,书名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时光的眷恋,让人不禁联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逐过的梦想,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逝去的青春。翻开书页,仿佛就走进了余学芳女士构建的一个细腻而温柔的世界。她笔下的文字,就像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生命的温度,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她描绘自然景物的片段,无论是清晨薄雾中露珠晶莹的草叶,还是夕阳余晖下染红天际的云彩,在她笔下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她能够捕捉到那些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并赋予它们诗意的生命。比如,她写到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冲刷着窗外的梧桐叶,雨滴敲打在玻璃上的声音,带着一种莫名的治愈感。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沉浸其中,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青春永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青春”的定义。青春不仅仅是年轻的年纪,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状态。余学芳女士在书中,即使步入人生的各个阶段,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她对新事物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都从未停歇。她写到一次尝试学习新的技能,虽然过程充满困难,但她乐在其中,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她也写到对艺术的感悟,对音乐的热爱,这些都让她的人生充满了色彩。这种“青春永驻”的状态,并非来自外在的修饰,而是源于内在的生命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余学芳女士的笔触,细腻而温柔,仿佛一位知心的朋友,静静地倾听你的心事,然后用她独有的方式,给予你安慰与启迪。我常常在深夜,在城市的喧嚣中,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她所描绘的静谧世界里。她笔下的情感,不浓烈,却绵长;不张扬,却深刻。她善于捕捉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能在她笔下得到精妙的展现。例如,她写到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夜晚,抬头望着星空,那一刻的孤寂感,却因为对家人的思念而变得温暖。这种情感的疏导,让人觉得,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孤单。她没有给出强硬的答案,而是通过她的文字,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内心的力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