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中常会出现一些很先进的科技。关于这些「未来机器」的梦想,有几个虽然已经实现,但是大部分还是只是个「梦想」。
关于这些我们所憧憬的「未来机器」,目前到底开发到什么样的地步了呢?又或是我们已经有哪些相关的技术了呢?本书针对「未来机器」的可能性、盲点,或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原因等做深入探究及介绍。
本书特色
怎样才能制造出原子小金刚?
车子真的可以「去车轮化」吗?
什么时候可以搭到把12小时的航程缩短成3小时的极超音速机?
未来的手机是手表型还是怀表型?
东京理科大学毕业、在日本有25年以上採访企业经验的石川宪二用逻辑推导和科学理论验证的方法来分析我们目前(或未来)有没有技术和能力能够实现这些「未来机器」。只有想像是没有用的,这些「未来机器」实际出现于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呢?
作者简介
石川 宪二
科学技术记者、作家。1958年出生于东京,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毕业。曾任週刊杂志记者、编辑、作家。除了进行书籍和杂志的制作及小说的执笔外,还有25年以上採访企业经验,目前也持续撰写有关技术和商务解说的报导。专门负责科学技术领域如:电气、电子、机器、航空、宇宙、设备、材料、化学、光学、电脑、系统、通讯、机器人、能源等等(本资料根据本书发行当时所刊载的内容)。
译者简介
李友君
毕业于元智大学企管系,平时热爱阅读,喜欢吸收知识,深信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寓教于乐。希望能透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促使更多人体会到学问的奥妙之处。现为日翻中译者。电子信箱:yaruo@xuite.net
前言
序章 在乎未来机器的「将来」
第1章 空气动力车——永无止境的「去车轮化」愿望
随着时代而进化的「空气动力车」原理
飞机靠机翼的扬力,空气动力车靠地面效应来「飞翔」
从空气动力车的构想来制造的翼地效应机
突破石油危机让「空气动力车」实用化
空气动力车也为铁路带来庞大的影响
拥有将近六千年历史的「车轮」
为什么非得要悬浮列车不可?
即使空气动力车并不高速,也终究成真了
第2章 超级超音速机——百折不挠的「协和式客机第二」
没能发挥超音速优势的协和式客机
超音速机的挑战到此完结?
实际达到「五马赫」所需的技术之一:「机体」
实际达到「五马赫」所需的技术之二:「引擎」
实际达到「五马赫」所需的技术之三:「机体材料」
第3章 表型通讯器——超越未来机器的现代手机之旅
通讯系统纳入电脑当中
时代的气氛也会大幅影响通讯器的款式
个人通讯器会朝哪个方向进化?
第4章 自动调理机——微波炉是一场自动烹调之梦吗?
微波炉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发明
为什么微波炉会沦为再次加热的工具?
让微波炉进化为自动调理机的方法
自动搬运系统具有超越自动调理机的功能
第5章 机器人——「机器人」的定义与技术开发的现实
机器人到底是什么?
工厂中的机器人地位微妙
自主机器人的可能性及其极限
怎样才能制造原子小金刚?
终章 未来机器打造的「快乐未来」
序
这本书所介绍的「未来机器」,主要是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高度经济成长期中,幻想出来的「超」高性能机器。在诸多登场于未来预想图及科幻作品的空想机械中,因日后科学与技术进步而顺利实现的事物,也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东西,让现代人难以明白当初为什么会想要推广这样的产品。前者的代表是太空站。从一九七一年的礼炮计划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太空站(ISS),总之人类仍持续停留在宇宙当中。达到近似与「想像的未来」的结果,其实是一件很棒的事。然而这种卓越的未来机器随处可见,没有讨论的空间,所以在此不提。与其关心这项议题,我更好奇命运有点坎坷的未来机器「将来」会怎么发展。
接下来各位读者将会看到格外受到期待却没落实到正规的开发上,或是成品与想像相差甚远,而没能获得瞩目的未来机器,来龙去脉可说是千奇百怪。但这种历史的背后,正暗示着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连性为何,而在深入思考未来机器的时候,也能帮助我们寻找下一个未来。
二○一二年三月
石川宪二
第1章 空气动力车——永无止境的「去车轮化」愿望
孩提时代在高度经济成长期度过的人,对未来机器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气动力车。
首先要为不知道的人说明一下,空气动力车是没有车轮的汽车,行驶时会借由从车体下方喷出来的空气浮空滑行。这种车辆能高速驾驶,还可以在水上行进。描绘在图鑑的未来预测图与漫画中的外型很帅气,让人觉得就像是梦幻世界里的交通工具一般。
当然,这本书里还出现超音速客机和太空站,以及许多更抢眼的未来机器。但与空气动力车相比则距离感太大,不太能将感情投入。那个时代飞机还只有部分人士可以搭乘,太空旅行则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很难想像自己在「现场」的模样。
相形之下,汽车(客车)在一九六○年代后半则变成相当切身的交通工具。拥有家用车的家庭也逐渐出现,就连小孩都能轻易想像得到,我们长大后每户人家都该会有一辆以上的汽车。正因如此,图画中才会流露「未来的汽车全都会变成空气动力车」的天真呓语,梦想在其中膨胀,让人怦然心动。当时人们相信,靠轮胎行驶的过时汽车,也马上就会从世界上消失。
现在想想,这只不过是场幻想,但脑海里描绘这种想法的人不只是小孩。当时许多大人也想着同样的事。
尽管大众期盼空气动力车能实现如此恢宏的愿景,但用不着多说,各位也知道如今行驶在街上的空气动力车一辆也没有。岂止如此,就连我们搭乘的汽车也多半是「汽油车」,基本规格与一八七○年代发明的车款相同。而将动力传到地面的零件,则是一八八八年发明的充气橡胶轮胎。汽车的发展完全颠覆半世纪前的未来预测。
为什么结果会变成这样?
最简单的答案如下:
「一九七○年代前半掀起的石油危机让石油价格上涨,人类开始注意到节能的必要性。空气动力车的能源消耗量远高于一般的汽车,因而难以开发。」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我完全沉浸在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世界。作者的想象力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未来机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构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科技奇迹。我尤其对那书中描绘的“空气动力车”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的悬浮,而是通过一种我无法完全理解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了如同鸟儿般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姿态。我曾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样子,是流线型的,还是棱角分明的?是单人驾驶,还是可以载着一家人舒适地穿梭于城市楼宇之间?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堵车将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如潮水般在空中穿梭的空气动力车,它们或许会发出轻柔的嗡鸣声,或许会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将这座城市点缀得如同一幅流动的星空图。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让我能清晰地“看到”空气动力车在晨曦中驶出窗户,在夕阳下返回港湾的场景。这种未被详尽描绘的设计,反而激发了我更深的思考,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它的动力来源,它的安全系统,以及它对城市交通格局的颠覆性影响。这种留白和引导,使得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是主动参与到这个未来世界的构建中来,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
评分“空气动力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对空间利用和城市规划的彻底革新。我曾尝试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未来城市的全貌。如果汽车不再需要行驶在地面上,那么地面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会变成绿意盎然的公园,还是会被更精密的立体交通网络所取代?我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城市的“天际线”将不再是建筑的顶端,而是由无数穿梭在空中的空气动力车所构成,它们如同流动的彩带,将整个城市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甚至开始思考,这种交通方式是否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空气动力车能够利用清洁能源,那么空气污染是否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我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城市上空自由穿梭,将是一种何等惬意的体验。作者的笔触,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科技产品,更是在勾勒一个理想的未来生活图景,一个更加高效、环保、也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生态。
评分“超级超音速机”的出现,更是将我对速度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曾读过许多关于超音速飞行的书籍,但“未来机器”中的描述,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目前对声速壁垒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突破,而是一种近乎瞬移的飞行体验。我努力想象,当它从地面升空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伴随着撕裂空气的巨响,还是悄无声息地滑入云霄?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神秘感,让我感觉这超级超音速机并非凡物,它可能融合了某种未知的能量学,或是操控了时空的维度。我试图脑补在座舱内的乘客体验,是强大的G力将他们紧紧压在座椅上,还是有一种奇妙的失重感?他们是否能透过舷窗,看到地球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在身后掠过?那种体验,我无法用现有的语言去形容,只能感觉到一种对极限的挑战和对未知的渴望。书中对这种机器的介绍,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化,更是人类征服空间、缩短距离的终极梦想的实现。我甚至开始思考,这种超级超音速机是否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在一天之内跨越半个地球,将工作与生活中的距离感彻底抹去。
评分书中对“机器人”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未来。它们不再只是冰冷的金属躯壳,而是承载着更丰富的功能和更深层次的意义。我曾以为机器人只会是单纯的劳动力替代,但在“未来机器”的世界里,它们似乎已经拥有了某种程度的“智能”和“情感”。我努力去想象,这些机器人会以何种形态出现?是人形,还是更符合特定功能的造型?它们会拥有怎样的“性格”?是忠诚可靠的伙伴,还是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我甚至开始思考,它们是否会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能够理解和回应人类复杂的情感。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暗示性的描绘,让我去感受。我能想象到,在未来的家庭中,机器人不仅仅是家务的助手,更可能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是老年人寂寞的倾听者,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家庭成员”。这种将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并赋予它们更复杂角色的设定,让我对人机关系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它让我思考,当科技的边界不断模糊,我们与机器的界限又在哪里?
评分“自动调理机”的出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如何从宏观的交通、通讯,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我一直觉得,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随时随地为我们准备好完美餐点的机器,是一个近乎奢侈的梦想。而“未来机器”中的自动调理机,似乎就是这个梦想的具象化。我努力想象它的工作流程,它是否需要事先录入我们的口味偏好,甚至是身体的营养需求?它是否能根据我们的心情,调整餐点的风味和摆盘?我脑海中勾勒出它的模样,或许是一个光滑的、充满科技感的台面,又或许是一个隐藏在厨房角落的智能模块。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烹饪,更是一种“调理”,这暗示了它可能还包含着健康监测和营养搭配的功能。我能想象到,在疲惫的一天结束后,回到家中,无需为晚餐的食材和烹饪而烦恼,只需轻轻一点,一台机器便能为你呈现一份色香味俱全,且营养均衡的佳肴。这种极致的便捷,让我不禁思考,它是否会解放我们的双手,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去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超级超音速机”的意义,远不止是速度的极致追求,它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疆域的渴望的象征。我总觉得,当人类能够轻松跨越地表限制,向着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进发时,我们的视野和认知都会发生质的飞跃。“未来机器”中的超级超音速机,似乎就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我尝试去想象,当人类乘坐这样的机器,能够轻松抵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甚至是对宇宙的理解,都会因此发生多么深刻的变化?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描绘这种机器时,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技术细节的想象,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一种洞察。它让我思考,当我们不再受限于距离的束缚,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国家概念,是否都会因此而重新被定义?这种宏大的构想,让我在阅读时,总会忍不住联想到科幻小说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
评分“机器人”在“未来机器”中的多维度呈现,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即创造能够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智能体。我总觉得,机器人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更是我们对自我形态和智能边界的一种延伸和投射。在书中,我看到了它们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潜力,也看到了它们作为情感伴侣的可能性。我甚至在思考,当机器人拥有了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智能和情感表达能力时,我们应该如何与它们相处?我们是否需要为它们制定权利和义务?我们是否会面临新的伦理困境?我感觉,作者在描绘这些机器人时,不仅仅是在进行技术上的推演,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人类的定义和价值将发生怎样的演变。这是一种充满深度和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人类与科技的未来关系,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自动调理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我曾经设想过,未来的厨房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空间,而“未来机器”中的自动调理机,则是我脑海中这个构想的完美补充。我能想象到,它不仅仅是一台简单的烹饪设备,更是一个集营养学、健康管理、甚至是个性化口味定制于一体的智能终端。我甚至开始思考,它是否会改变我们对“饮食”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进食,而是为了追求更健康、更愉悦的生活方式。我能想象到,在未来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厨师”——一台自动调理机,它能够根据你的身体状况、活动量、甚至心情,为你量身定制最适合的餐点。这种极致的个性化服务,让我对科技如何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充满了信心。
评分“表型通讯机”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整个“未来机器”中最具颠覆性也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它打破了我固有的通讯模式,不再依赖于屏幕和声音,而是直接将信息以“表型”的方式传递。我反复琢磨“表型”二字,它指的是表露出来的形态,但在这里,它似乎又包含了更多深层的含义。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是否意味着我可以“感知”到对方的情绪,通过一种无声的、直观的方式?是否可以“看到”对方的想法,如同直接读取一段信息流?书中对此的描绘,带着一种诗意的朦胧,让我感觉这并非冷冰冰的科技,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情感的连接。我曾设想,当一对恋人使用表型通讯机时,他们之间的思念是否会如同温暖的光芒,瞬间传递到彼此的心间?当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时,是否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看到”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化解隔阂?这种通讯方式,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交换,而是上升到了心灵层面的交流。它让我思考,如果未来真的有这样的机器,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会变得更加真诚和深入?那种不被语言所束缚的沟通,将是怎样一番动人的景象?
评分“表型通讯机”所触及的,是我对信息传递最深层次的思考。我一直认为,语言和文字,虽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它们在传达情感和意图时,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失真和遗漏。“未来机器”中的表型通讯机,似乎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点而生。我努力去理解,这种“表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它是否是某种形式的“心灵感应”,还是通过某种未知的生物电信号传递?我能想象到,在未来,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够更加直接、更加纯粹地触及彼此内心时,我们的社会将变得多么的和谐与理解。我甚至在想,这种通讯方式是否会改变我们对“真诚”的定义?当谎言和伪装变得更加困难,我们是否会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我感觉,作者在构思这个概念时,不仅仅是在进行科技想象,更是在进行一种关于人类情感连接和社会关系的哲学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