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曹操

黑白曹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演义
  • 曹操
  • 三国
  • 历史小说
  • 人物传记
  • 古典文学
  • 黑白漫画
  • 漫画
  • 连环画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人物讲故事,以故事讲法律,以法律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能臣乎?奸雄乎?

  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你既可以用文学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用史学的眼光去看,还可以用法学的眼光去看,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一颗正常的心。

  为什么我们说曹操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曹操就像一面镜子,摆在那里,我们眼睛里看见的是曹操,照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所陌生的,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那个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曹操,而熟悉的则是从曹操身上折射回来的,你我都有的人性之光。

  历史长河,逝者如斯,不变的是人性。我们在对曹操进行评价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样一个前提:曹操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他和我们一样,也曾经有过调皮捣蛋的童年,有过充满理想的少年,有过彷徨迷茫的青年,有过拚搏奋斗的壮年,有过圆滑世故的中老年。在曹操的身上,人性的善和恶纠缠交错,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割。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那么你说他是好人也好,坏人也罢,英雄也好,奸雄也罢,就好像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有人摸到的是扇子,有人摸到的是管子,有人摸到的是柱子,唯独不是大象,唯独不是曹操。
烽火江山:乱世群英录 一卷史册,尽览风云变幻;千般人性,尽在一念之间。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手法,铺陈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三分的壮阔画卷。我们试图以一种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的视角,去描绘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探究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崛起、最终定鼎的英雄豪杰们的内心世界与决策逻辑。 【第一部:崩塌的基石——旧秩序的瓦解】 故事始于汉室衰微、黄巾之乱初露端倪之时。我们首先聚焦于大汉王朝的权力中枢——洛阳。这不是简单的宫廷秘史,而是对一个庞大帝国如何从内部开始腐朽的深刻剖析。从灵帝的昏庸无道,到外戚宦官的交替把持朝政,再到士人阶层的党锢之祸,我们细致描摹了中央权威如何被架空,地方势力如何野蛮生长。 着墨于汉末初期的几位关键人物:如正直却略显迂腐的党人领袖,他们满怀匡扶社稷的理想,却在现实的政治泥潭中步履维艰;以及那些身处地方,却怀揣着不甘心的边郡太守,他们如何看着中央的无能,一步步萌生出拥兵自重的念头。 特别设置了一章,详细探讨了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困境。当“礼崩乐坏”成为现实,那些秉持仁义道德的士子们,面对现实的残酷,是选择坚守节操,还是选择“识时务”的投机?这不仅仅是思想的挣扎,也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序曲】 黄巾之乱被镇压后,各路地方军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书对这一阶段的描述,着重于“势”的积累与“义”的界定。 袁绍的豪迈与迷茫: 他如何继承了“四世三公”的显赫名望,如何在早期展现出领袖气质,但又如何在权力分配和战略决断上暴露出他的犹豫和对旧秩序的留恋。我们分析了他麾下谋士良将云集,为何最终难以形成铁板一块的战斗力。 董卓的铁蹄与恐惧的统治: 董卓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武夫的得势,更是中央权力真空后,最直接、最血腥的补位。我们描绘了洛阳三月之内的恐怖景象,以及“十八路诸侯”各自心怀鬼胎,对“勤王”口号的不同理解——是重建汉室,还是趁机壮大自己?诸侯联盟的松散与内讧,为后续的格局奠定了基调。 公孙瓒的孤傲与悲剧: 这位与主角同窗的武将,以其强悍的骑兵和鲜明的个性立足北方。他的悲剧性在于,他的“侠义”与“傲慢”并存,使得他在与更具政治手腕的对手周旋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部:谋士的博弈——智者与权术的较量】 在战争的间隙,智慧的交锋从未停歇。本书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梳理了那一时期涌现出的顶尖谋士集团。 荀彧对荀攸的深远影响: 探讨了颍川士人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为天下储才,为汉室谋事”。他们的核心策略是辅佐一位“可堪托付”的明主,而非单纯的依附某一人。这种长远眼光,使得他们在多次变局中都能找到新的立足点。 孔融的文人风骨与政治失算: 他是东汉名士的代表,才华横溢,却不擅长权术。我们分析了孔融如何用他的“直言”不断触碰敏感的神经,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体现了理想主义在残酷政治中的脆弱性。 【第四部:江东的崛起——孙氏的基业】 将视角转向长江流域。孙坚的勇武和早逝,为孙策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我们着重描绘了孙策如何凭借个人魅力和近乎苛刻的领导力,在江东的士族和地方豪强之间寻求平衡,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中原军阀的生存之道。江东的稳定,是依托于其地理优势和孙氏兄弟的强悍武力,但其内部的士族问题,也为后世埋下了隐忧。 【第五部:三分的酝酿——赤壁前的风云】 故事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几位关键人物在不同历史节点的选择。 刘备的“仁德”与“屡败”: 探讨他如何从一个草根势力,凭借着“仁义”的旗帜,吸引了大量底层百姓和失意士人,以及他如何在屡次败退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信念。他与诸葛亮相遇,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场天才间的化学反应?我们详细分析了隆中对的精妙之处,如何用战略眼光锁定“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方针。 曹操的战略定型: 在本书中,曹操的形象是极其复杂的,他既是打破旧秩序的“乱世之奸雄”,又是试图在废墟上重建新秩序的“非常之人”。重点分析了他在统一北方后,如何处理北方士族的复杂关系,如何推行屯田制以解决军粮问题,以及他性格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实用主义,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赤壁之战的侧面描绘: 这一战的描写,将聚焦于后勤、情报、以及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是火攻的胜利,更是对不同政治集团战略意图的一次总清算。 【结语:历史的余音】 全书在赤壁之战后,并未急于收尾,而是展望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是如何在权力、地域和人才争夺中逐渐形成。它意在引导读者思考: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究竟是“天命”更重要,还是个体“选择”的力量更具决定性? 本书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宏大与细微,摒弃脸谱化的描绘,展现每一位历史参与者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是对那个“风起云涌,人杰辈出”时代的深度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秦涛


  江苏常州人,少好文史,小学二年级通读《三国演义》及《新华字典》,至今引以为傲。现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为博士研究生。主要学术论文有《蜀汉法制考略》、《名法之治三题:正统、思想与世家》等,另在报刊发表历史散文多篇。二○一二年起担任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口才便给,每自以为「说的比唱的好听」。作品有《权谋至尊司马懿》、《聊公案》、《历史上的不倒翁》等。

序者简介

龙大轩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龙大轩

第一讲 乱世顽童
因缘际会,成了宦官之家的宠儿
读书,不走寻常路
游侠,勇敢者的游戏

第二讲 党锢之祸
在名人面前,你不过是个人名
象牙塔外,是流血的仕途
直捣黄龙,给天子写信

第三讲 站队入仕
失败,也可以是一种成功
通缉犯和绑架终结者
乱世之奸雄,鉴定完毕
孝廉的背后,是金钱和权力

第四讲 棒杀权贵
司马防软硬不吃
给我打,打死他
当官,讲究的是自我包装
三起三落,这才刚开始

第五讲 三起三落
反贪,流的是清官的血
避无可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曹操又回来了

第六讲 真假捉放曹
史上第一馊主意
灭门惨案的三个版本
迟到一千八百年的真相
一刀两断,开始新的生命

第七讲 徐州复仇记
同床异梦不如分道扬镳
屠刀下的结仇与复仇
失误成就了对手,逼反了队友

第八讲 挟天子
啃骨头的落魄皇帝
挟天子,抢的其实并不是天子
避免低级错误,不给对手以机会

第九讲 衣带诏
傀儡皇帝的绝地反击
排除定时炸弹再动手
斩尽杀绝,决不给对手留后路

第十讲 官渡斗法
为了天下,好友反目成仇
关羽叛逃事件
官渡之战的「鬼手」
斗智斗勇,胜败绝非偶然
玩转法律的玄机

第十一讲 孔融之死
孔融其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哪怕是个文人
杀知识分子,是个技术活儿
以理杀人,杀人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讲 名法之治
「法律一本通」创造奇蹟
「割发代首」背后的秘密
扫除历史垃圾,轻装上阵

第十三讲 求才三令
恐怖的二十四孝
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
招聘也可以是行为艺术

第十四讲 诸子夺嫡
曹操离婚的那点事儿
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机会
曹丕PK曹植

第十五讲 尘埃落定
聪明人面前,无谋胜有谋
曹植的秘密
杨修之死

第十六讲 身后谜团
宁患绝症,绝不受人摆布
曹操墓位置揭秘
曹操的七十二张面孔

后记
附录:本书大事记

图书序言

后记

  二○一二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录制《法眼看曹操》,到今年(二○一三)做完,五月底播出,一共十四集。这本书,就是这个系列节目的讲稿整理而成。

  讲稿做成书,当然有不少改动。

  最大的改动,是新增了两集内容。曹操生平和法律有关的事情很多,去取抉择之后,我最早的计画是做十五讲,包括曹丕、曹植争太子位的事情和杨修之死,有电脑里的提纲为证。后来计画赶不上变化,又因为我实在太懒,想早点讲完了事,所以把这样两个精彩的回目割舍掉了,非常可惜。现在借着成书的机会,赶紧添加进来。

  我在录制节目之前,都写有讲稿;录制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往往有些临场发挥。这些发挥,都被整理成字幕稿,回馈到我手里。我一看,有很多都是对着电脑萤幕写作的时候挠破头也想不到的好段子,不妨保留。所以我把讲稿和字幕稿仔细对勘一遍,一取其简严而舍其呆板,一取其活泼而舍其氾滥,合成一个新的书稿。我一向特别钟爱「口语体」的讲稿,但凡碰到某名师的讲堂实录,必买不误。所以这次整理讲稿,也保留了这种口语的特点,有叮咛反复、不厌其烦,有岔开话题、旁行斜上,都没有删略,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身临其境的感觉吧。这是第二个改动。

  按照这类书的体例,有一些正文中不便展开的小问题,也许会对阅读造成障碍,我都另外做了一个名词解释。在解释的时候,没有简单「百度百科」了事,而是适当加了一些勐料。比如大乔小乔到底是谁?貂蝉的原意为什么是汉朝官帽上的一种装饰?「曹沖称象」居然是起源于印度的佛经故事?如此等等,引发大家进一步阅读或者说进一步八卦的恶趣味。当然,这样的名词解释因为并不夹杂在正文之中,您既可以选择跳过解释唯读正文,也可以选择跳过正文唯读解释。这是第三个改动。

  我在写讲稿的时候,出于组织故事结构方面的考虑,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事件在历史上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有的时候往前跳几年,有的时候一下子扯到曹操死后去了,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自由。所以书里面故事的先后次序,并不代表在历史上发生的次序。为了避免误解,我在书后面附了一个曹操的大事年表,供大家做个参考。这是第四个改动。

  另外,书中人物的对话,有史可征的,我都在括弧里引用了原话;出自《三国志》以外典籍的,我都尽量标明了出处。

  有了以上改动,这本书就是原稿的升级加强版了。

  我在写作的时候,参考了陈寅恪、周一良、田余庆、方诗铭、万绳楠、张作耀、张可礼、方北辰、卜宪群等许多前辈和时贤的大作,或随文作了说明,或出于叙事完整性的考虑而未在文中说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併致敬。

  恩师龙大轩教授多年来传道解惑、提掖后进,永铭在心。龙老师金针度人,传授给我「以人物讲故事,以故事讲法律,以法律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的四句真言。本书作为一个尝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法律讲堂》的权勇先生、陈德鸿先生、张振华先生,为本书选题的策划、结构的优化、思路的明晰,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赐予了很好的意见。希望本书不至于辜负他们的心血。

  我的求学历程才刚刚开始,才学和见识都还浅陋,之所以斗胆成书,正是希望读者能指正不足,给我以进步的机会。在此留下我的邮箱:czqinmou@163.com,恭候大家的板砖。

秦涛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于西南政法



  弟子秦涛又出新作,嘱我为其作序,故尔能先读为快。掩卷之余,感慨良多。一叹这些年轻后学手脚敏捷,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鼓捣出一部书来,直追得吾等老前辈气喘如牛,眼看就要落后矣。那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呜唿哀哉!二叹其文思敏捷,简直就像张宗昌先生咏的「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直咕嘟;咕嘟咕嘟咕嘟」一样,不停地往外冒,势不可挡地成就了这一部《黑白曹操》。

  曹操其人,历史上的评价,争议最大,或曰为能臣,或曰为奸雄,简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其阴险歹毒,确系众人公认,证据就是他杀吕伯奢一家。

  前几年,陕西发生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其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极其相似。睡龙先生无事生非,聊做比较如下:

  一是起因相同。邱兴华怀疑汉阴县铁瓦殿道观主持熊万成调戏其妻,遂生歹意;曹操在吕家借宿,闻有磨刀之声,怀疑吕家人欲加害自己,乃起杀机。两人皆因疑心而杀人。

  二是危害相当。邱兴华于起意当晚,将观内十人统统杀死,又将熊万成的眼球、心肺、脚筋挖出,炒熟餵狗。曹操偷听吕家人言:「缚而杀之,何如?」坚信其必害己,遂仗剑而入,一股脑儿杀死吕家八口;搜至厨房,见捆着一头肥猪,方知误了会也。

  三是险恶相似。邱兴华在逃亡路上,魏义凯为其提供食宿方便,邱兴华不思感激,反而将魏家三口砍成重伤,魏义凯因抢救无效死亡。曹操杀了吕家八口后,急急从吕家逃出,正好撞见吕伯奢买了两瓶酒从集上回来,要请他喝酒。他不但没有悔意,反而将吕老头一剑砍于驴下。

  二人行为如出一辙,但社会评价却截然不同。邱兴华共杀十一人,固罪大恶极,然有法学家焉,有医学家焉,硬是天生异禀、独具慧眼,以为:吁嘻乎,这邱兴华杀了十人还不甘休,竟把人心、眼、脚筋炒熟餵狗,岂是正常人之所为哉?必有精神病矣。遂在网上挂出公开之信,放出大哉之言,曰:邱兴华或有精神病,依法应进行司法鉴定。吾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于是乎,网上国民便焦躁起来,曰邱兴华有病者有之,曰应当进行鉴定者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已被法院判处死刑的邱兴华,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舆论情感纷纷向其倾斜,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纷纷向其家属送钱、送物、送温暖。在被害人家属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同时,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想当然以为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吾国司法之进程。法治进步,岂是逗你玩儿的哉?

  曹操共杀九人,比邱兴华还少杀两人,舆论却对他大大的不利。在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一个给他说好话的。从古到今,他被国人骂了一千多年,背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名。民国时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更直斥其「心子黑」,说他是心黑手辣、忘恩负义。以致京剧脸谱中,总将他画成白脸,喻其为奸诈狠毒之人。曹操的名字,简直成了坏人的代号,饱受历史舆论诟病。

  同样的行为,社会评价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哩?盖古之时也,舆论的普及,靠的是口耳相传,民众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而民众多以情感去看问题,曹操连杀九人,固当罪该万死,枪毙他十回也不解气;今之时也,网路的力量加速了社会舆论的传播,专家的评价便占据主导地位。而专家多以理智去看问题,在邱兴华一案中,他们以高于常人的知识一看:噫,这人怕是有病哟!于是振臂一唿,便有如云粉丝跟着摇旗?喊。似乎谁敢说邱兴华没病,谁自己就有病;谁敢大声疾唿对邱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谁的法治观念就高一样,舆论遂一边倒矣!杀人凶手而得舆论鼎力支持的千年奇观,便隆重登场。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有鉴于此,睡龙先生决定向那些为邱兴华辩护的专家见贤思齐,欲在梦中联合几位这样家、那样家,也在网上发表一封公开信,曰:曹操仅因疑心便杀死多人,后明知错杀,还杀了买酒款待自己的吕伯奢,岂是正常人之所为哉?必有精神病焉,理应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谁要说无需鉴定,谁就是藐视法律,谁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如此这般,就能把曹操杀吕家一案的水搅浑,或许还能为他平反哩!我老人家亦可借此步入「专家」的行列。

  话说一人习武有成,与人打斗,一拳打在对方肩上,对方竟一命呜唿。该人大惑不解,诘问其师曰:「您教我打人千万别打心,要出人命。我打的对方肩膀,怎么死了?」师傅曰:「现在的人,心都长歪了。」扪心自问,鄙人用邱兴华案为曹操杀人翻案,恐怕有点像习武师傅说的那样:心长歪了也;还有点像日本鬼子骂人的口头禅:「良心大大的坏了」。然为了成为举世闻名的「公知」,哪怕世人骂我别出心裁、吃饱了撑的,也在所不惜矣!

  洋大人《圣经》有云:「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古往今来,人与事皆可变,唯人性亘古不变,所以历史每日都在重演。对人事的评价,不同的眼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只要把心摆正,坚持基本的人性,其评价「虽不中,亦不远矣」。如果心都长歪了,便会偏离人性,把好人看成恶魔,把恶魔看成无辜者。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样,你既可以用文学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用史学的眼光去看,还可以用法学的眼光去看,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一颗正常的心。

  秦涛的正业是研究中国法律史,不务正业是读三国,其看曹操的眼界,既是法学的,又是史学的,更有一颗不偏不倚之心。所撰大作,较之其他的曹操传,自当别有一番风味。读者老爷如若不信,请翻到下一页。

龙大轩
癸巳年仲秋之夜于山城学林雅苑

图书试读

第六讲

真假捉放曹


曹操因为反对董卓的暴行而被通缉,开始了亡命江湖的生涯。曹操在逃亡途中,制造了一起灭门惨案,八条无辜的生命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那么,这起命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从刺杀奸臣、为民请命的少年英雄,到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杀人魔头,体现了曹操怎样的心路历程?

史上第一馊主意

上一讲咱们讲到,曹操第三次被朝廷起用,加盟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的阵营,形成了反对宦官的统一战线。这个大将军何进是什么来头呢?何进本来是个屠夫,杀猪宰羊的。因为他的妹妹何氏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所以何进跟着鸡犬升天,沾光成了大将军。

西元一八九年,汉灵帝驾崩,汉灵帝和何皇后的小孩刘辩即位,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刘辩当时年纪还特别小,何皇后就升级成为何太后,临朝听政,掌握了政权。这样一来,大将军何进也就成为朝中势力最大的人。因此,如果袁绍想要剷除宦官,就必须要借何进这把刀。

自从汉灵帝死了以后,袁绍就成天撺掇何进:大将军,咱们要不把宦官全给杀了吧?但是,偏偏何进这个人,是一个特别没有主见的人,自己拿不定主意,居然跑去找他妹妹何太后商量。他说:太后,袁绍要我把宦官全给杀了,你看这好不好?何太后一听,那哪成啊?坚决反对:我是一个妇道人家,在宫中有诸多不便,全靠宦官们为我上传下达。你要是杀光宦官,换一群纯爷们儿来伺候我,那成何体统?何进一听,觉得我妹妹讲得也很有道理嘛,回过头来又问袁绍:我妹妹不让我杀宦官,你看怎么办?

这个时候,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如果要评选汉末三国史上最馊的主意,我觉得非这个馊主意莫属,太馊了。袁绍说:大将军您放心,软的不行咱来硬的。为什么太后不同意呢?因为她看不到现实的威胁。所以您只要下一道命令,让天下各路勐将率领军队来洛阳城兵谏,就是用武力威胁太后,说您必须把宦官都给杀了,要不然我们可就造反了。太后一害怕,准听咱们的。

何进一听,我怎么听谁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你这个话讲得太有道理了,批准!

袁绍和何进两个在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曹操在一边实在听不下去了,「扑哧」一声没忍住就笑出声来了。何进很生气,这么严肃的场合,你怎么能笑呢?解释一下,怎么回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在我固有的认知里,曹操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常常被极端化,要么是权倾朝野的奸雄,要么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而“黑白”二字,恰恰点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模糊地带。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并非要简单地为曹操“洗白”或“抹黑”,而是试图去挖掘他身上那些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的层面。或许,作者想呈现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的决策是如何在利益、情感、理想和现实之间权衡的。“黑白”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矛盾的承认,一种对多重可能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曹操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孤独与渴望,而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这种“黑白”的视角,无疑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去理解,而不是去简单地判断,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无限可能。

评分

“黑白曹操”,这个书名,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仿佛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早已被定型的历史人物,而是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他。我猜想,作者可能在试图打破我们心中对于曹操“奸雄”或“英雄”的单一标签。所谓“黑白”,也许暗示着他并非全然的黑暗,也并非全然的光明,而是在两者之间游走,甚至在两者融合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事件,比如赤壁之战的失利,抑或是他对待一些士人的态度。是试图为他辩解,还是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又或者,是将这些事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让我们去理解,而不是去简单地评判。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看到一个与教科书上、荧幕上的曹操截然不同的他。是否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被挖掘出来?是否会对一些传统的史观提出挑战?这种“黑白”的命名,在我看来,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的姿态,而我,正是一位渴望看到这种探索和挑战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如此重要地位的人物,其形象早已被无数的文学作品、影视剧和学术研究所描绘得丰满甚至过于丰满。而“黑白”二字,仿佛是作者在这些已有的色彩之上,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减法”。他是不是想告诉我,历史真相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色彩斑斓,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素描?这种“黑白”的处理,可能意味着作者有意回避了那些被过度渲染的情节,或是那些为了迎合某种叙事需要而强行加入的色彩。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黑白”的框架下,勾勒出曹操骨子里的那种坚韧与狡黠,那种在乱世中求生求变的生存智慧,以及他身上那种难以用简单善恶来衡量的复杂性。是否会探讨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多重身份,以及这些身份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精炼的笔触,让曹操的形象在“黑白”之间,反而更加立体,更加引人深思。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可能激发读者更强的想象力,去填充那些未被言说的部分,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又疏离的叙事风格。作者并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曹操的光辉形象,也没有刻意去渲染他的阴暗面。相反,他仿佛是一位冷静的记录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将历史事件一股脑地摆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感觉,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传记,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小心翼翼地拂去覆盖在遗迹上的尘土,期待见到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真相。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史料中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段落。是选择一种倾向性的解读,还是留给读者自行判断?“黑白”这个书名,似乎在暗示一种对二元对立的挑战,但这种挑战,究竟是通过强化对立来凸显模糊,还是通过寻找平衡来消弭对立,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我期待看到的是,书中对曹操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在战鼓和政令之外,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感受些什么。他的孤独,他的野心,他对待亲近之人的复杂情感,是否会被细腻地呈现?这种冷静的笔触,或许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推着走,也被自己野心驱使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便引人遐思。一个“黑白”的定语,落在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如此复杂而鲜明形象的人物“曹操”身上,无疑激起了我最原始的好奇。我很难不立刻联想到,作者是否试图剥离那些早已被固化、被标签化的叙事,去探寻一个更具层次、更显人性的曹操。是想展现他运筹帷幄、雄才大略的一面,还是想深入挖掘他权谋诡计、甚至是心狠手辣的另一面?抑或是,将这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共生共存的真实写照呈现出来?“黑白”二字,仿佛是一幅素描的初稿,留下的是最根本的轮廓,也暗示着留白之处,有着无限的解读空间。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将这片留白填满,但又不失其素描般的简洁与力量。是否会描绘出他在乱世中的挣扎,在政治漩涡中的沉浮,在权力游戏中的权衡?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几个名字,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探问,而曹操,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我预感,将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叙述,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巨子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复杂人性基因的解剖,一次对“英雄”定义的重新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