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古實錄:勞改迴憶錄之二

格拉古實錄:勞改迴憶錄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勞改史
  • 格拉古
  • 曆史
  • 政治
  • 蘇聯
  • 斯大林
  • 迫害
  • 個人經曆
  • 冷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極權統治下的『改造』……是無效的。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有人在堅守著心中的光明,絕不屈服,也拒絕閤作。張先癡先生說,他們選擇瞭『換一種活法』:『從騙局中逐步清醒,開始重建自己的精神傢園,那種從伏地跪拜中重新站立的自我解放,那種重塑自我、重塑尊嚴的驚世駭俗,可以讓我們自豪終生』。……本書裏所顯現的人性的尊嚴,堅韌,自由與純淨,讓我想起自己在讀張先癡第一本勞改迴憶錄以後,所寫下的一句話:『人的天性,人的良知,是任何力量與體製也「網」不住的』。這也就是張先癡先生前後兩本迴憶錄的共同主題吧。」

  錢理群,〈曆史在繼續〉,《格拉古實錄──勞改迴憶錄之二》序

  作為《格拉古軼事──勞改迴憶錄之一》的延續,本書不僅紀錄瞭「勞改」期間的右派血淚史,更提供瞭當年勞改犯人「必備」的《勞改犯人守則》的珍貴影像,現在讀來荒謬可笑的條文,卻是當年勞改犯人們不得不遵守的,如鐵一般的紀律。

  從曆史的荒唐、盲目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教訓?喧囂瘋狂已過半世紀,重新反思「現代」的社會,我們能否說自己進步瞭?

本書特色

  北大教授錢理群  再次近萬言導讀推薦
  本書不隻是個人的血淚史,更真實而無情地反映瞭當年由反右運動開始的一連串荒謬與瘋狂。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書名格式,但內容完全虛構的圖書簡介。 《烽火邊陲:古老文明的失落之歌》 作者: 維剋多·科瓦奇(Victor Kovacs) 譯者: 林嵐 齣版社: 遠方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有珍貴曆史地圖與手繪插圖 頁碼: 680頁 --- 內容簡介: 《烽火邊陲:古老文明的失落之歌》是一部跨越時空、深入探討人類文明在極端地理與政治壓力下如何掙紮求存的宏大史詩。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對一個被時間遺忘的、位於歐亞大陸交界地帶的古老民族——“薩爾馬提亞人”(Sarmatians)——的深入考古挖掘與文獻復原,試圖重構一個正在消逝的文化圖景。 薩爾馬提亞文明,一個與斯基泰人比肩,卻因其獨特的海上貿易路綫和對高緯度礦産資源的壟斷而顯得尤為神秘的民族。他們的曆史在公元前三世紀達到鼎盛,控製著從黑海北部延伸至烏拉爾山脈的廣闊區域。然而,隨著冰川的推進、貿易路綫的阻塞以及周邊新興帝國的崛起,這個曾經輝煌的文明如同海市蜃樓般迅速瓦解。 本書作者維剋多·科瓦奇,一位以其“深潛式”田野調查聞名於世的考古人類學傢,耗費瞭二十年的心血,深入人跡罕至的苔原與山榖,發掘瞭被洪水和戰火掩埋的薩爾馬提亞王陵與貿易哨站。他不僅僅關注宏大的戰爭場麵和王室更迭,更著重於描繪普通薩爾馬提亞人在麵對環境劇變和外來文化衝擊時,他們的日常生活、信仰體係、乃至藝術錶達是如何被重新塑造和扭麯的。 第一部分:琥珀之路與冰封王座 全書開篇,科瓦奇便帶領讀者穿越到薩爾馬提亞文明的“黃金時代”。他詳細描繪瞭他們精湛的冶金技術,尤其是他們獨特的“藍銅閤金”技術,這種閤金不僅耐腐蝕,更在宗教儀式中扮演瞭核心角色。通過對一處新近發掘的沉船遺址的分析,作者揭示瞭薩爾馬提亞人與東方絲綢之路上的神秘帝國之間,可能存在著一條尚未被主流史學承認的“琥珀之路”。 科瓦奇沒有迴避這個文明內部的矛盾。他深入剖析瞭“遊牧貴族”與“定居農耕階層”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這種內部張力如何在外部壓力下被激化。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薩爾馬提亞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進行瞭細緻入微的重建,指齣她們在軍事指揮和宗教祭祀中的權力遠超許多同期地中海文明的想象。 第二部分:語言的破碎與信仰的遷徙 隨著公元後氣候的急劇惡化,薩爾馬提亞的邊陲貿易網絡開始崩塌。科瓦奇將敘事重心轉嚮瞭語言學和民俗學的交叉領域。他收集瞭大量殘缺不全的銘文和口頭傳說,試圖復原一種瀕臨滅絕的薩爾馬提亞方言。通過對這些“聲音的化石”的解讀,讀者得以窺見這個民族在失去土地和貿易後,如何將他們的身份認同固化在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和神祇的變遷之中。 本書的這一部分尤其引人深思:薩爾馬提亞的太陽神“赫利俄斯之子”如何在遷徙過程中逐漸與拜占庭的聖徒形象融閤,而他們對於“大地之靈”的敬畏又如何在基督教化浪潮中被重新詮釋為對聖母瑪利亞的虔誠。這不僅僅是宗教的更迭,更是一種文化在夾縫中生存的智慧。 第三部分:記憶的鐵幕與考古的倫理 在敘事的後半段,科瓦奇將視角拉迴當代,探討瞭“遺忘”本身所構成的曆史創傷。薩爾馬提亞的領土,在曆史長河中數次被新的統治者所取代和抹去,他們的文化記憶也因此被深度“淨化”。作者尖銳地指齣,現代國傢對這段曆史的重構,往往是為瞭服務於當下的民族敘事,從而導緻瞭對許多被邊緣化的薩爾馬提亞支係的係統性忽視。 《烽火邊陲》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無可辯駁的考古發現,更在於它對曆史敘事權力的一次深刻反思。科瓦奇在書的尾聲中記錄瞭他與當地土著居民閤作,試圖恢復一處被遺忘的祭祀地點的艱辛過程。他通過個人的田野經曆,拷問著現代學者在麵對一個瀕臨消失的文化時,應當承擔何種倫理責任——是純粹的記錄者,還是共同的守護者? 本書特色: 前沿的年代測定技術: 首次應用瞭先進的碳十四分析和同位素地理示蹤技術,重新確定瞭薩爾馬提亞人遷徙的時間軸。 視覺檔案: 超過五十幅由作者親自繪製的場景復原圖、文物照片,以及首次公開的二十世紀早期探險傢拍攝的黑白照片。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考古學、氣候學、語言人類學和政治地理學的研究成果,提供瞭對古代邊陲地帶研究的全新範式。 《烽火邊陲:古老文明的失落之歌》 是一部緻敬那些在曆史的巨大洪流中掙紮、卻依然留下瞭深刻印記的偉大人民的傑作。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偉大”的定義,並思考,當我們遺忘瞭過去,我們又將失去什麼。 --- (本書適閤對古代歐亞草原曆史、考古學、以及文化人類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先癡


  原名張先知,男,湖北黃岡人,1934年齣生。晚年定居四川省成都市。

圖書目錄

序一 曆史在繼續─張先癡《格拉古實錄》序\錢理群
序二 一生負氣成今日\冉雲飛

上輯 真人‧真情
一、三度自殺的「一級警督」
二、右派英烈楊應森
三、傅汝舟,多麼美麗的名字
四、張伯倫的人生傳奇
五、右派詩人孫靜軒的生前死後
六、從水電廳到水稻班―副班長何堅
七、各有各的不幸
八、馬列子孫如此虐殺炎黃子孫
九、大涼山詠嘆調

中輯 實物‧實事
一、重翻《勞改犯人守則》
二、認罪服法和服從命令―重翻《勞改犯人守則》之二
三、學習簡直是「精神淩遲」―重翻《勞改犯人守則》之三
四、勞改能把犯人變成猴子―重翻《勞改犯人守則》之四
五、勞改犯害怕「休息」―重翻《勞改犯人守則》之五
六、名存實亡的「接見」―重翻《勞改犯人守則》之六
七、不可多得的《犯人臨時外齣證》
八、《罪犯存款摺》和《犯人記分冊》
九、一張看病假條引齣一串文字
十、勞改服上的一次「文字改革」
十一、暴政蹂躪下的日記
十二、二十世紀的兩種奴隸製
十三、鮮為人知的「二勞改」
十四、不幸的「幸運兒」―大飢荒年代被脹死的人
十五、勞改隊裏的「性文化」
十六、並非「搞笑」的小麥高産田
十七、垃圾中撿來的零零碎碎
十八、右派「改正」和「改正﹃右派﹄」

下輯 莫明堂雜文選
一、重慶的解放碑,中共的恥辱柱
二、黑白分明―紀念「六‧四」二十周年的話外音
三、員警國傢與「警粹主義」―軟禁中和員警辨僞
四、不去八寶山的中共領袖
五、關於「崇洋媚外」的隨想
六、關於「打假」的隨想
七、關於口號的隨想
八、關於題辭的隨想
九、關於道歉的隨想
十、連戰訪問大陸的斷想
十一、極權與「洋相」
十二、極權與「級彆」
十三、旅遊的顔色
十四、是龍子龍孫嗎?
十五、關於帽子的隨想
十六、其實政府就是主謀
十七、數據的故事
十八、靠什麼取得的勝利?
十九、兒子,我為你感到驕傲
二十、新聞與錶演
二十一、關於「綁匪」的隨想
二十二、閑話鬍錦濤
二十三、體育是中共最大的「麵子工程」
―迎接二○○八北京奧運會
二十四、「歸隊的老同誌」―一個大陸老勞改犯眼中的李敖

附錄 漏網之魚
一、我和幾隻狗的恩怨
二、新聞泄齣的醜聞
三、電影《劉三姐》之我見
四、一群愛國者的昨天和今天
―為紀念反右五十周年和抗日戰爭七十周年而作

跋 社會的無情與老人的癡情─寫在先癡先生《格拉古實錄》書後\鬆橋
後記

圖書序言

序一

曆史在繼續 ─張先癡《格拉古實錄》序 錢理群


  我曾於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五日為張先癡先生的《格拉古軼事―勞改迴憶錄之一》寫序;今天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又提筆為其《格拉古實錄―勞改迴憶錄之二》作序。時間相隔有九年之久,張先癡與錢理群,也許還有更多的朋友,都始終將那段「上個世紀的遠古史」(張先癡語)念茲在茲,不肯也不敢遺忘。張先癡先生說:「無論我走南闖北乾什麼營生,刻骨銘心的監獄往事時不時會走進我的迴憶,或者在風雪交加的旅途,或者在閃電雷鳴的深夜,總會在臆想中遇到那些冤死的難友,他們滿臉淚水一身血汙地嚮我走近―」,迴憶、思考、記錄那段曆史,成為生命的絕對命令。

  這是為什麼?

  張先癡先生說:「這是所有的死難者委託給倖存者的使命,它既莊嚴又沉重,沒有任何一個跳動著的良心有勇氣去拒絕」。因此,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當年在被捆綁吊打以至痛不欲生時所立下的誓言:「我將寫齣這一切用血汗換來的記憶」。

  我想補充的是:這更是因為「曆史還在繼續」。那些「用血汗換來的記憶」,就不僅是曾經發生的曆史,同時是現實的存在。迴憶、思考、記錄過去,首先是為瞭思考、認識和把握現在。

  因此,我把張先癡先生的《格拉古實錄》看作是一個曆史與現實的「隱喻」;最為注重的,是他存留的曆史文獻,而且把它們看作是現實啓示錄。比如這本《勞改犯人守則》,就可以讓我們思考許多問題。

  《守則》一開始就強製規定:「犯人必須改造思想」。如張先癡先生所說,這是毛澤東的「格拉古」勞改隊對史達林的「古拉格」流放所,以及希特勒的集中營的「青齣於藍而勝於藍的創舉」:不僅要對專政對象進行行動的控製和肉體的摧殘,而且要控製其心靈及思想,進行「精神淩遲」:「將他們的人格尊嚴、文化素養、道德品味像被淩遲者的血肉一片一片的切割下來,讓他們最終成為沒有獨立思想、沒有反抗意識的行屍走肉」,這是真正殘酷與令人恐懼的。問題是這樣的思想控製與強製改造,不僅針對監獄裏的犯人,而且是麵嚮全體公民的,而且至今依然如此。最新的例子是黨的最高領導要求將黨的十八大精神「入心入腦」。在此之前,還有要將黨的思想「進課堂,進頭腦」的要求。這樣露骨的「洗腦」竟然公開刊登於報刊,而且人們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這就更加令人恐懼(原諒我又用瞭「恐懼」這個詞)。這大概就是「中國特色」,因此有詳加討論的必要。

  首先要問:要把中國人(無論是有形監獄裏的「犯人」,還是無形監獄裏的「公民」)「改造」成什麼人?張先癡先生這裏說是「最終成為沒有獨立思想、沒有反抗意識的行屍走肉」,他還有一個概括,就是要成為「黨的馴服工具」和「螺絲釘」。什麼叫「馴服工具」、「螺絲釘」?張先癡先生也有一個分析,就是要「在頭腦中」樹立一個「至高無上的信條」:「黨的利益高於一切」,要自覺地為黨的利益奉獻一切。在〈勞改條例〉裏,就規定得更加明確:「必須服從國傢工作人員和警戒人員的一切命令和指揮」,這當然也適用於黨管製(領導?)下的一切公民,隻不過話說得比較「溫柔」,例如要「熱愛黨,跟黨走」之類。其目的就是要使黨的專政,成為被專政者的「自覺自願」的「擁護」,獲得心靈上的閤法性。「服服帖帖受活罪」,就成為其治下有罪名、無罪名的「犯人」的宿命瞭。

  其二,又要追問:黨憑藉什麼獲得這樣的「至高無上」性?於是,就注意到,在黨的口號裏,「黨至上」之外,還有個「人民至上」,這就是所謂「黨」和「人民」的一體性,「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張先癡先生一語道破瞭這樣的自欺欺人的高論的實質:「實際上是用人民的名義反過來奴役人民」。「人民」之外,還有「國傢」、「民族利益」。這就是近來喧囂一時的「中國夢」;「中國夢」本身似乎無可非議,問題是背後的邏輯:實現中國夢,就必須找到正確的道路,即所謂「道路決定一切」;而正確的道路就是黨的既定路綫,即所謂「人間正道」,已經掌握在黨手裏,人們隻需無條件地跟著走;如果還要議論、尋找彆的齣路,那就是「清談誤國」,「誤國」的罪名,就足以對一切在黨的意誌之外思考問題的公民施以「有理專政」瞭。這使我想起瞭當年的鬍風分子張中曉對毛澤東時代的思維、觀念、體製及其外在語言形式的一個分析,在我看來,它是延續至今的:「它使人不能有自己的心靈世界,而是必須把自己浸沒在絕對的光圈內,纔能取得自己的存在」。這個絕對物,可以是人民,民族,國傢,真理,曆史必然性(人間正道)―都是「至高無上」,要絕對服從,不容置疑的;而所有這些絕對物都是由「黨」和「黨的領袖」來「代錶」的,張中曉稱之為「假先知」。服膺於絕對光圈,就是要服膺於假先知,服膺於黨和領袖;反過來,服膺黨,也就是服膺人民、民族,真理這些絕對物,也就具有瞭某種神聖性。這是典型的精神迷藥,很多的人都被繞進去瞭,這纔是真正的誤民誤國。

  其三,在確立瞭改造的「絕對必要性與真理性」之後的問題,是「如何改造」?條例裏也有明確規定:必須「聯係實際,揭發批判犯罪本質,破除犯罪思想」。這裏說的「揭發批判」有兩層意思。一是張先癡先生說的「自我誣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強製犯人深挖所謂的犯罪的曆史根源、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不外乎要求犯眾將自己的祖宗從祖墳裏挖齣來進行所謂批判,還要每個犯人交代從八歲開始所中的所謂毒素進行當眾割尾巴」。這裏的關鍵又有二,一是要將「人」變成「罪人」:從傢庭到社會,從思想到曆史,都是罪惡;二是要打碎人之為人的「尊嚴」,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中,而且要強迫「自願」。在這樣的自我誣陷的思想改造之外,還有「勞動改造」。張先癡先生有一個精彩的分析:首先是「把勞動狹隘地定義為簡單的體力勞動,同時把一切非體力勞動者汙衊為『不勞而食的寄生蟲』」,這樣的勞動改造就必然具有「反智主義」的特點,目的就是要把人變成「介乎猴子與人之間的畸形物種」。這樣的思想改造與勞動改造的結閤,是最能顯示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的「改造」的本質的,就是要將中國「人」改造為「非人」。―我又要說「恐懼」瞭。

  也許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揭發批判」的第二個含意,就是要揭發批判他人。在張先癡先生的刻骨銘心的記憶裏,總有這樣一幕:在半年大評和年終總評的「學習改造運動」開始,都會召開動員大會,宣佈對少數犯人「立功減刑」,對「拒絕改造」的犯人實行嚴厲打擊。「立功」的標準是敢於揭發他人;「拒絕改造」的一個重要錶現就是拒絕參與共謀。這樣的「賞罰分明」的結果,在犯人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培育瞭一批所謂的勞改「積極分子」,張先癡先生說,有時候這樣的幫兇、走狗是比其主子更為兇狠的,他們是構成瞭監獄的有效統治的基礎的。

  這樣的對犯人的分化政策,其實是有更深的用意的。首先,這是對人性的惡意誘導,是前述人性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曾經說過,人性是善、惡並舉的,健全的社會總是「揚善抑惡」,病態的社會就會「揚惡抑善」。這裏所討論的毛澤東時代對幫兇、打手的培養,或強迫犯人之間彼此檢舉,就是對人的動物性中的嗜殺性的惡性誘發,以達到張先癡先生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撕咬」,這背後是一個階級鬥爭的邏輯。在今天的後毛澤東時代,所誘發的就是人的慾望,以金錢美女名利誘惑、腐蝕人,這同樣也是一種動物性,是另一種形態的相互撕咬,其背後是一個唯物質主義和實利主義的邏輯。具體邏輯有變化,但將人非人化(動物化,非精神化)以利於統治的大邏輯,卻是不變的。人們經常感慨如今的道德過瞭底綫,其實這正是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一以貫之的揚惡抑善的人性導嚮所決定的。

  (部分節錄)

圖書試讀

一、三度自殺的「一級警督」

一九六五年,我背負著十八年有期徒刑的冤假錯案,從四川西部平原上的萬傢煤礦調到瞭大涼山裏的雷馬屏農場,這座嚴密封閉在彞族聚居區裏的大型勞改農場,正從四川省內星羅棋佈的各式勞改隊中調來一批又一批「反改造分子」,在這個遠離現代文明的蠻荒之地,任無産階級專政的鐵蹄肆意踐踏蹂躪。來到農場的當夜,監管獄吏便對著這批新調來的反改造分子宣稱:「在你們沒長齣翅膀之前,休想穿過四周的原始森林逃離……」

勞改犯中被稱為反改造分子的犯人多種多樣,其中最有代錶性的便是越獄逃跑者,而我正是因為從勞教隊越獄逃跑,被捕迴後以「叛國投敵罪」判刑的重刑犯。獄吏對企圖越獄者發齣的警告似乎在威脅我,我下意識地對同時聽這句豪言壯語的新犯們掃視瞭一番,發現從西昌黃連關監獄調來的犯群中,正有一位戴眼鏡的犯兄在掃視中鎖定瞭我臉上的這副眼鏡,在我倆眼光碰撞的一剎那,我分明看見他的唇邊閃過瞭一絲會心的微笑,它釋放的善意毋庸置疑,我也用同樣的笑容嚮他作瞭迴應。應該特彆說明的是,在人人自危的勞改隊裏,沒有人敢握手、更沒有人敢於擁抱,唯獨政治犯和政治犯之間纔可能泛齣這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笑,還真像從人性荒漠裏流齣的一汪滋潤心田的清泉。

就這樣開始瞭我和這位姓黃名倫的犯兄之間的交往,其時間持續至今已達四十三年之久。五年前,我在寫《格拉古軼事》這本勞改迴憶錄時,涉及到他的章節曾多次齣現,因而我幾度徵求他的意見,希望能像書中其他角色一樣,盡量使用真名實姓,每次他都以「統治者的奸詐和殘忍是無法估量的」而婉言拒絕。直到三個月前,從他七十五歲生日的飯局上退席迴傢前,他纔緊握著我的手輕鬆自如地說:「黃倫這個被你錯愛瞭幾十年的名字今天就送給你啦」,看來他已授權我寫寫他的故事。

我和這位「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密友有太多的近似之處,我倆年齡近似,他隻比我大十個月;學曆近似,一九四九年時,我倆都是高中學生;雖然我的傢庭齣身被稱為反動官僚,他傢被鬥成地主,二者似有差異,但在中共戴著的有色眼鏡看去,卻像一對罪該萬死的剝削階級雙胞胎;在興趣愛好方麵,我倆都是虔誠的文學門徒,雖然我愛讀翻譯作品,他卻專攻古典文學特彆是詩詞歌賦;他會拉小提琴,我愛彈手風琴……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深邃的藍色基調,輔以粗獷的筆觸勾勒齣的抽象紋理,營造齣一種沉重而壓抑的氛圍,仿佛預示著故事背後所承載的沉重過往。封麵上“格拉古實錄”幾個字,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質感,而“勞改迴憶錄之二”的副標題則直接點明瞭書籍的主題,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挖掘曆史細節,展現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作品,而這個封麵和副標題無疑觸動瞭我最敏感的神經。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如其封麵所呈現的那樣,用真實而有力的筆觸,描繪齣一段不容忽視的歲月,以及其中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鮮活生命。我尤其好奇“格拉古”這個名字的含義,它似乎帶著一種象徵性的重量,預示著某種不為人知的苦難與抗爭,而“迴憶錄之二”則暗示著這是一個更宏大敘事的一部分,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渴望通過作者的視角,去觸碰那些被刻意遺忘或模糊化的記憶片段。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文字的力量。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引領讀者走進一個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世界,感受那些被時間衝刷卻依然鮮活的情感。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信息一股腦地傾倒齣來,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引導者,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一點點揭開事件的麵紗。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給瞭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在字裏行間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那份難以言喻的孤獨與絕望。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瑣事,在他筆下卻變得異常生動,充滿瞭時代的印記。比如對衣物的描寫,對食物的描述,甚至是對空氣中氣味的感知,都仿佛觸手可及。這些細節不僅僅是背景的烘托,更是人物內心狀態的摺射,讓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倍增,仿佛我就是那個身處其中的人,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經曆。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特彆。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敘述那樣宏大而疏離,也不像純粹的文學創作那樣虛幻而飄渺。它有一種獨特的“現場感”,仿佛作者站在我的麵前,用一種非常樸實卻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著他親身經曆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他文字中那種樸素的力量,那種不加修飾的真實。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這種“不動聲色”的敘述,反而更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的呼嘯,聞到那個時代的空氣,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的呼吸。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僅僅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由他們的喜怒哀樂,由他們的掙紮與抗爭所組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肌理,感受到瞭時間的重量,也讓我對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個體生命,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那種宣泄式的控訴,也不是那種煽情的敘事,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口吻,娓娓道來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曆。這種平靜的背後,卻湧動著巨大的情感暗流,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被捲入其中。作者的文字如同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復雜與扭麯,同時也展現瞭在絕境中依然閃耀的微弱人性光輝。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傷痛,並將之以如此成熟和深刻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對“經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時間的纍積,更是個體生命軌跡的烙印。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自己的過去,更是在試圖與這個世界對話,喚醒那些可能被遺忘的記憶,引發人們對曆史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窺見瞭作者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思考。他並沒有迴避那些黑暗的、痛苦的經曆,反而以一種近乎自省的態度,去審視和解讀那些過往。這種坦誠讓我感到敬佩,也讓我對作者所經曆的一切産生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他的文字風格非常個人化,充滿瞭獨特的韻味,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每一個詞語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意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穿插的那些哲思性的片段,它們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為整個迴憶錄增添瞭幾分深邃的光彩。這些思考並非空洞的議論,而是源於真實經曆的感悟,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個人記錄,更是一份關於生命、關於人性、關於曆史的深刻探討。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迴憶錄,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感受他穿越時空的悲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