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纪实

满洲国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满洲国
  • 历史
  • 纪实文学
  • 东北
  • 近代史
  • 伪满
  • 日本侵华
  • 历史研究
  • 社会
  • 文化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北,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在纷乱的民国初年,吸引着一个个国家民族的大梦。

  隔海的日本渴望从此踏进亚洲,北方的俄国冀望向南推进,灭亡的大清帝国抱着在故乡复兴的悬念,但在平原的心脏,军阀张作霖仍在当家作主。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在列车上。潜伏已久的各种势力按捺不住,满洲国即将开始它短暂的一生……

  本书从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始,直到满洲帝国灭亡作结,基于史实资料,描写日、满、俄、中各路人马的明争暗斗,以生动的人物描写,带出激烈复杂的政治角力,「满洲国」这个在历史中短瞬的名词,也因此有了鲜活的血肉。

  本书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基于满洲国的史实,写出了满洲国从酝酿到败亡之后的完整「演义」,众多军阀、日将、政客、外相怀着各自的目标理想,在这个日本扶持的魁儡国度中,展开一场场从广到微的明争暗斗。

本书特色

  台湾关于满洲国的研究并不兴盛,此书为极少数台湾产出的专书,虽然不是学术着作,但仍被学者称为「中肯」。中肯之余,本书也有章回小说的跌宕起伏,过程峰回路转,人物描写生动。虽然因成书年代而在立场上偏向国民党正朔,但对日本军方的描述并不刻版。对抗战前民国人物也有不少描写。对民国史实及历史小说有兴趣者有吸引力。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亚地区复杂地缘政治与民族冲突的史学著作的详细介绍。 --- 书名:《丝路迷雾: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亚的权力更迭与文化重塑》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强历史档案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增强历史档案感]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以增强历史档案感] --- 导言: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连接欧亚大陆、文化交汇冲突的敏感地带——中亚地区的深刻变革。在“大博弈”的余波尚未完全散去之际,新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的暗流涌动,共同塑造了一幅动荡不安的历史图景。我们聚焦的不是单一的政治实体或明确的边界,而是权力真空、文化冲突以及在现代性冲击下挣扎求存的多元社群。这是一个被后世描绘得过于简化和线性的历史阶段,其内部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掩盖。本书致力于从档案深处、地方志乃至私人信函中,重建那段真实而错综的历史纹理。 第一部分:帝国余晖与新秩序的萌芽 (1900-1917)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沙俄帝国在远东和中亚地区的深度渗透及其统治策略。与传统殖民模式不同,沙俄对中亚的控制带有强烈的“文明开化”与经济榨取的双重目的。我们分析了苏丹国、汗国等传统地方政权在沙俄压力下的瓦解过程,以及俄侨的涌入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 核心议题: 1. 水权与土地的争夺: 考察了帝国推行的灌溉农业改革如何加剧了与定居牧民之间的资源冲突。 2. “土耳其化”的觉醒: 探讨了以哲德主义(Jadidism)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运动,如何无意中播下了泛突厥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思想的种子。这些知识分子试图在伊斯兰的框架内寻找现代化的出路,但他们的理想很快被随后的革命浪潮所吞噬。 3. 布哈拉与希瓦的边缘化: 详细梳理了两个传统伊斯兰文化中心,如何在沙俄的“保护”下,逐渐丧失了实际的政治与经济自主权,成为半独立的前哨站。 第二部分:革命的洪流与边界的重塑 (1917-1924) 俄国十月革命不仅将内战的战火燃至中亚,更带来了彻底重塑族群与地缘政治的激进蓝图。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如何利用民族矛盾,在“反帝”旗帜下推翻了旧有统治,以及随后的“巴斯马奇运动”(Basmachi Revolt)如何演变成一场跨越国界、涉及多个民族的武装抵抗。 核心议题: 1. “划界”的后果: 深入研究了苏维埃政权对传统游牧和农耕聚居区的强制性民族区域划分(Korenizatsiya)政策。这种人为的边界设定,直接切割了许多跨部族的经济联系和文化共同体,为后来的地区紧张局势埋下了隐患。 2. 宗教与世俗化的冲突: 考察了苏维埃政权对伊斯兰教的镇压政策,以及这种高压手段如何反向推动了部分抵抗力量的宗教化。 3. “非俄化”的矛盾面: 分析了苏维埃政权在推行民族自治的同时,如何通过精英清洗和语言改革,确保了对地区的绝对控制,使得“解放”最终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中央集权。 第三部分:大国阴影下的文化实验与地缘政治 (1925-1941) 随着苏维埃政权在中亚的巩固,这一地区成为了斯大林主义改造社会、推行五年计划的“试验场”。与此同时,西方的列强并未放弃对这片“地缘政治高地”的影响力。本部分将聚焦于此阶段的社会工程、经济转型以及区域安全格局。 核心议题: 1. 定居化与集体化的阵痛: 详细描述了针对游牧民族的强制定居运动,其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毁灭性打击。通过多方记录对比,揭示了数据背后的饥荒与人口流失。 2. 文化符号的争夺: 探讨了苏维埃如何着手改造历史叙事,推翻被其视为“封建”和“反动”的文化英雄,并建立新的苏维埃身份认同。这包括文字的更换(从阿拉伯字母到拉丁字母再到西里尔字母),以及对历史古迹的重新诠释。 3. 外部势力的渗透与监测: 揭示了英国、德国(尤其是在三十年代晚期)对中亚地区情报活动的增强。这些活动往往围绕着石油、矿产资源以及潜在的军事通道展开。本书通过解密的英国外交档案,重构了当时的间谍网络与政治博弈。 4. 边境的军事化: 考察了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下,特别是随着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中亚加盟共和国边境地区军事化的程度和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结论:不稳定的遗产 《丝路迷雾》总结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亚变革,是一场由外部力量主导,旨在强行嫁接现代性、却忽视了深厚历史与文化根基的社会实验。这种自上而下的重塑,并未带来真正的民族和解或经济繁荣,反而留下了深刻的内部裂痕与对外部干预的敏感性。本书试图超越单一的意识形态叙事,将中亚视为一个具有自身复杂逻辑和能动性的历史舞台,其迷雾深处,隐藏着对现代国家建构的深刻反思。 --- 本书特色: 首次将中亚不同加盟共和国(如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的抵抗与合作模式进行平行比较分析。 大量引用了未曾被充分利用的俄国地方档案馆资料,特别是关于气候、移民和农业报告的部分。 侧重于“边缘人物”的视角,如被强制迁徙的宗教人士、被迫定居的牧民,以及在不同权力结构间寻求生存的工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念慈


  生卒年不详。

编者/蔡登山

  一九五四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中文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企划经理、行销部总经理。沈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二十余年。

  一九九三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荣获一九九九年教育文化金钟奖。着作有:《电影问题.问题电影》、《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许我一个未来》、《人间花草太匆匆》、《人间但有真情在》、《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

图书目录

一 引子    4
二 同洲二帝    6
三 逼宫    8
四 郑孝胥与罗振玉    12
五 出宫后的溥仪    18
六 天津时代的溥仪    22
七 中日外交与东北关系    26
八 日本人与张作霖    30
九 张作霖三度入关    37
十 张作霖死后的东北    40
十一 九一八事变经纬    43
十二 九一八事变    48
十三 保障佔领与吉林易帜    52
十四 九一八与中日外交    56
十五 事变后的关东军    58
十六 事变中的黑龙江    62
十七 九一八事变与段祺瑞    66
十八 东北政委会与张景惠    70
十九 淞沪战事与东北局势    76
二十 东省特区的剧变    80
二十一 九一八事变与苏俄    86
二十二 东北政委会复会与解消    92
二十三 「满洲建国」中关东军干部    99
二四 「建国」勐运动与旅顺「行在」    103
二五 长春更名「新京」    107
二六 国务院集权与马占山再起    112
二七 国联调查团在东北    117
二八 马占山抗战    127
二九 东省特区转变中    130
三十 日本对「满」国策决定    134
三一 特区大洪水与「中央化」    138
三二 日本脱退外交战    142
三三 「满洲」建设与「日满一体」制    146
三四 苏俄与「满洲国」    152
三五 「满洲国」日本化    158
三六 「满洲国」与华北    162
三七 「满洲帝国」出现    169
三八 「满洲国」组织法批评    173
三九 石原菀尔与协和会    177
四十 「满洲帝国」两代「宰相」    181
四一 关东军与关东州    185
四二 关东军解决「满变」腹案    189
四三 「日满一体」制进展    195
四四 孤寒的「满洲皇帝」    203
四五 苏俄魔手伸入「满洲」    207
四六 「满洲帝国」自然解消    215
四七 「满洲国总结算」    223
四八 末尾语    231

图书序言



  「不到满洲,不知中国的博大」,掌握住「满洲」(东北),便能奄有中国大陆。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多的前例。就是毛泽东「王朝」,假如不轻易的窃据了「满洲」,又怎能「长成壮大」,席卷中国,那样的迅速?这是从「地利」来论成败,至于中共发展的因素种种,当然别有所在,不在话下。

  「满洲」是远东的火药库,外国的评论家早已有过评价。满洲问题是世界二次大战的前序,这是不容争论的事实。由甲午的中日战争,而三国干涉,而日俄战争,而沈阳事变,而七七事变,淞沪战争,以至日德义三国同盟,德义在西方得手,日本便偷袭珍珠港,进取东南亚,形成世界性的二次大战。

  「满洲国」是沈阳事变的产物,也就是甲午战争的「战场」,三国干涉的「问题」所在地,日俄战争的「目的物」。日本不赢得日俄战争,不能继承俄国,攫取南满,不至生窥伺中国大陆的野心,便不会有这一连串的不祥「事变」。

  日本人由吃得「满洲」这一树甜枣,欣欣自得,而动了兼併满洲,强吞下一粒「炸弹」,欲罢不能的出演了「取中原」、「下南洋」、「珍珠港」,连台武戏,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无条件「降伏」,这是一粒「炸弹」之赐,实在就是不懂得「适可而止」的至理明言。

  然而「适可而止」的一句话,说来何等轻松,做起来何常容易,得意忘形的人类通病,有几个真能「悬崖勒马」?我们于此不禁对「行易知难」的说法,多一层怀疑,转认爲「我的朋友」胡适之的「知难行亦不易」那话儿,倒不是不有些道理。

  「满洲」的地大物博,「满洲」的人口不多——只有三千多万人——「满洲」的民性醇朴,以前有过一种评论,统治满洲的「统治者」并不需要怎样雄才大略,尤其像张学良承袭他老子张作霖的余荫,一九二八,在他老子被日本人炸毙皇姑屯之后,登上「关外王」的宝座,他如果能够脚踏实地,认清环境,把握立场,做他对国家民族应做的事,他自己今日可能还雄踞东北,称霸一方,何至作囚阶下,顚沛流离。

  日本存人存心侵略,造成「沈阳事变」,这是事实。但我们对东北地方最高军政当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应负的失守国土,殃及人民的重大责任,岂能轻轻放过。

  中国人——不,苏俄籍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感激张学良不过的。没有张学良西安事变,引狼入室,远逃西北的毛泽东一群,怎会「问鼎」中原?日本降伏以后,苏俄偷偷的把「中共」带进「满洲」,不是利用张学良的名义,号召「人心思汉」的东北老百姓,更将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和一些旧干部如高崇民,于毅夫,刘海涛等,派爲东北各省主席,团结东北人士,又怎能囊括东北,如彼之速?

  今后世界风云,中国命运,固然尚在未知数中,但「满洲」——东北的地位,佔有重要性,「满洲」的动态及其变化,对世界的趋势,具有甚大的影响,从而中国的未来,也就看满洲怎样的「动」,怎样的变。这当然不是说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他们的重大价値。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写这「满洲国纪实」,绝不是祗说开元天宝的旧事,以爲满足,我愿与读者,相互共勉的,是「鑑往事之得失,策励来兹。」

图书试读

二五 长春更名「新京」

「奉天运动」的勤民楼

天安门封官,输却毛朝真戏剧。勤民楼开国,居然前代旧威仪。

溥仪及侧近诸人,由旅顺赴汤岗子在对翠阁住了一星期,公开的接见中外(日)人士。东北各省区的请愿代表、欢迎代表、及各省区文武首长,都到汤岗子进谒。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关东州长官山冈万之助,满铁总裁内田康哉等,也先后往谒致敬。

先一日,新政权准备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以下各委员抵汤岗子,三月五日陪同溥仪,乘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特备专车,由汤岗子起程北上,沿途各站中日居民,均在站迎送,尤以沈阳南满站,逢迎至盛,奉天省市首长,各法团代表,齐集车站,本庄繁中将也率领关东军干部,在站候接。溥仪在暸望车,对迎送行列照了一面,就邀本和他的高级干部,及中国方面省市首长登车,在客厅小坐片刻,专车续开北上。

抵长春车站,迎接如仪,溥仪是晚下榻大和旅馆,并在旅馆餐厅,由建国大典筹备处督办熙洽、张仁乐,长春市长金壁东——肃亲王之子设备盛宴,奉迎「圣驾」。这一班攀龙附凤的新贵,和扈从到长的遗老亲贵,都照旧日仪式,行跪拜礼,极光怪陆离之至。

六日爲「满洲国开国大典」举行之日,长春——新京的房屋,本来很少鉅宅大厦,以往最大的官员,不过一道尹,官署也狭小异常,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只有征用吉黑榷运局的旧址,收买附近土地,加以扩充,内部粉饰装潢,将就使用。榷运局办公的大楼,下面即作爲客厅,楼上用爲「皇上」办公,及接见外宾,所谓勤民楼,就指此楼。是日开国盛典,就在勤民楼举行,中日要人,准时齐集,首由张景惠以「准委会」委员长,宣佈「满洲国」准备经过,奉戴旧主「宣统皇帝」,爲「满洲国」元首,就任「执政」,随将执政奉戴文,及「满洲国」「执政」大小印信,恭送溥仪之手,溥仪亦起立接受。旋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代表日本文武致祝词,内由康哉、山冈万之助也都分别致词,爲「满洲国」执政阁下及三千万人祝福。最后溥仪起立,简单的答谢一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满洲国纪实》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一幕幕场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和血腥的角落,而是勇敢地将其呈现出来,让我们直面历史的真相。读这本书的过程,有时是痛苦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民族、国家和人性的思考。但是,正是这种痛苦,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书中对各种力量的博弈、各方势力的角力,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的地带和复杂的纠葛。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满洲国纪实》不是那种传统的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微小的瞬间,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却能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貌。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政权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也看到了普通人在这个巨大漩涡中的渺小与无力。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但他又能够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我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认识,也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材料之丰富,让我感到非常惊叹。作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使得《满洲国纪实》在学术价值和可读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引用了许多国内和日本的档案文献,以及当时的一些报刊杂志,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作者在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并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满洲国纪实》读起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那段模糊的历史有些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些具体的细节和生动的视角。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日记、书信以及当时的照片,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描绘,他们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挣扎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希望,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十分 nuanced,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动机、困境和无奈。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市井的喧嚣,感受到人们心中的不安。它让我对“满洲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几个字,而是活生生的人间悲喜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满洲国纪实》仿佛一部精心编织的 tapestry,将分散的历史碎片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时代画卷。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超,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充满了力量。他善于运用文学性的笔触,将冰冷的历史事实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当时流行的歌曲、街头巷尾的传闻、人们的穿着打扮等等,这些琐碎的元素反而更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有深度,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个政权的兴衰,也感受到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