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聶道真居士譯經考

西晉聶道真居士譯經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西晉
  • 聶道真
  • 譯經
  • 佛教
  • 曆史
  • 文化
  • 文獻
  • 研究
  • 古籍
  • 翻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早期中國佛教不少參與漢譯佛經的本土在傢居士,不但國學造詣深厚且精通梵文,譯經文辭典雅流暢,卻常被忽視而尟少有研究問世。筆者極力爬梳這些被隱沒的居士譯經,首選既譯經又編經錄的西晉聶道真居士的六部譯經,以重新探討及定位他們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錶彰他們不遜於外來僧師的譯經文本,能重現於世,澤被大眾。
西晉聶道真居士譯經考 本書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彆是西晉時期,一位重要譯經傢——聶道真居士的生平、譯述活動及其在佛教漢譯史上的地位進行全麵、深入考證的學術專著。 本書旨在填補當前佛學研究領域中,對聶道真居士這一關鍵人物關注不足的空白。聶道真居士,作為西晉洛陽佛教圈中的重要成員,其所參與和完成的譯場工作,對早期大乘佛教經典的漢譯質量和傳播路徑産生瞭深遠影響。然而,受限於史料的零散與模糊,學界對其評價與定位長期存在爭議。本書正是試圖通過梳理現存一切相關文獻,運用曆史考證學、版本學和文獻學的方法,對聶道真的曆史形象進行一次細緻的“考古”。 第一部分:史料的梳理與人物重建 本部分聚焦於對所有提及聶道真的曆史文獻進行係統性的搜集、辨僞與比對。這包括但不限於:《高僧傳》、《齣三藏記集》、《曆代三寶紀》、《大唐續錄》等早期佛教史籍,以及敦煌、雲岡等地齣土的碑刻、造像題記等非佛教文獻中可能存在的蛛絲馬跡。 首先,本書對“聶道真”這一名稱在不同史料中的異文、時代背景下的稱謂變化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以確定其活動的主體性與連續性。我們探討瞭其籍貫、傢世背景,嘗試勾勒齣他從一個西晉的居士轉變為重要的譯場助手的社會階層基礎。 重點在於對“居士”身份的考察。在西晉時期,居士參與佛教事業的深度和廣度,與後世有所不同。本書詳細分析瞭聶道真在譯場中扮演的角色——他不僅是譯經的資助者或參與者,更是文化和語言上的橋梁。我們細緻辨析瞭其與竺法護、白法祖等同期重要譯師的關係,明確瞭其在譯場結構中的具體職能,是主譯者、潤文者還是筆受人。通過對具體譯本的文獻分析,推斷其參與的程度和質量控製機製。 第二部分:譯述作品的考證與辨析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對聶道真居士所參與或主持的譯經活動進行逐一的細緻考察。在西晉時期,譯經的標誌性特徵之一是“重玄”思想的滲透以及對梵文、中原音韻的適應性處理。 本書選取瞭數部與聶道真關聯最為緊密的經典進行專題研究,包括但不限於: 1. 關於《大般若經》譯事的研究: 探討聶道真在與竺法護的閤作中,對該部宏大經典的音譯、意譯策略的影響。特彆關注其中涉及的特定術語(如“般若”、“法界”等)的定型過程,分析聶道真是否引入瞭其傢族或地域性的語言習慣。 2. 對特定“疑難譯本”的文獻考證: 針對一些存世量稀少、流傳過程復雜的經典,本書通過版本比對,確定聶道真在其中所扮演的“復校”或“潤飾”角色。例如,分析某一特定譯本在語法結構上相對於同期其他譯本的獨特性,並將其歸因於聶道真的影響。 3. 譯經思想傾嚮的分析: 聶道真的譯文是否帶有強烈的玄學或名教色彩?本書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閤的方法,提取齣其譯文的語言風格特徵,並與其他譯師(如洛陽的曇無讖、或後來的早期譯傢)進行對比,以確立其在譯經史上的風格坐標。 第三部分:譯經事業對後世的影響與曆史地位的再評價 在係統梳理瞭聶道真的生平與譯事後,本書的第三部分著眼於評估其曆史貢獻及其局限性。 首先,本書探討瞭聶道真及其譯場對中古佛教典籍定本化的作用。西晉時期是佛教典籍規範化的關鍵階段,聶道真所參與的版本,往往成為後世流傳的主本或重要參考。我們分析瞭其對後世“藏經”編纂的影響路徑。 其次,本書對聶道真在“漢譯佛經體係”中的地位進行瞭重新定位。他是否僅僅是“助譯者”?本書提齣新的觀點,認為在某些重要譯經活動中,聶道真可能發揮瞭類似“首席學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涉及對上層士大夫的闡釋與傳譯方麵。 最後,本書探討瞭造成聶道真事跡淹沒的原因。這與西晉佛教“重齣譯”的風氣、史傢對居士群體的記錄側重、以及戰亂導緻的中原文獻散佚等因素緊密相關。通過這種追溯,本書旨在恢復這位被曆史低估的譯經傢應有的曆史地位,為研究魏晉佛學與士族文化的交融提供一個堅實的個案支撐。 本書的價值在於: 1. 首次建立起以聶道真為核心的、係統性的文獻考證鏈條。 2. 通過文獻語言分析,深化瞭對西晉譯經“語境學”的理解。 3. 為研究漢傳佛教初期,居士群體在弘法事業中的實際權力結構,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 本書材料翔實,論證嚴謹,適閤高等院校佛學、曆史學、文獻學專業的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永東

  現任:


  佛光大學佛教學係專任副教授
  係主任兼院長

  專書著作:

  The Short March to Wisdom 2002
  The Origin of Bodhicitta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Buddhism 2005
  佛教人性與療癒觀 2009
  當代颱灣佛教發展趨勢 2011

圖書目錄

序 002

第一章 聶道真譯經之風格與考據 009
第一節 緒論 009
第二節 聶道真生平史略 013
第三節 尚存聶道真經籍譯者考 016
第四節 聶道真譯經之經首六成就 034
第五節 聶道真譯經風格 049
第六節 結論 062

第二章 論《菩薩受齋經》之生命轉化教育 067
第一節 緒論 067
第二節 僞經之釋疑 071
第三節 《菩薩受齋經》的曆史背景 079
第四節 齋戒內容與其生命轉化教育 091
第五節 結論 112

第三章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與《普賢行願品》之比較 119
第一節 緒論 119
第二節 經題及異譯本比對 120
第三節 名辭釋義 128
第四節 本經與普賢十大願之內容比較 137
第五節 結論 173

第四章 無垢施與維摩詰問難之比較 179
第一節 緒論 179
第二節 問難相關經典 182
第三節 無垢施女問難八大聲聞略釋與維摩
詰嗬責十大聲聞之比較 198
第四節 問難八大菩薩 212
第五節 結論 233

第五章 聶道真翻譯《大寶積經 ‧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及其特色 242
第一節 緒論 242
第二節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版本、內容與翻譯特色 249
第三節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譬喻闡釋 261
第四節 結論 278

第六章 《聶道真錄》之研究 287
第一節 緒論 287
第二節 《曆代三寶紀》與《聶道真錄》 293
第三節 《齣三藏記集》竺法護譯經考 305
第四節 其他晚齣經錄與《聶道真錄》 325
第五節 《聶道真錄》年錶與相關問題 338
第六節 結論 349

附錄:房錄中聶道真錄原文 354
一、〈聶道真譯經之研究〉接受刊登證明 358
二、〈無垢施與維摩詰問難之比較〉接受刊登證明 359
三、〈聶道真翻譯《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及其特色〉接受刊登證明 360

圖書序言

本書《西晉聶道真居士譯經考》收錄瞭近五年來,筆者在教學中對西晉本土在傢居士聶道真,尚存漢譯佛經所做的種種研究。早期中國佛教不少參與漢譯佛經的本土居士,不但國學造詣深厚且精通梵文,譯經文辭典雅流暢,卻常被忽視而尟少有研究問世。筆者極力爬梳這些被隱沒的居士譯經,以重新探討及定位他們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錶彰他們不遜於外來僧師的譯經文本,能重現於世,澤被大眾。第一位即是跟隨西晉竺法護譯經筆錄的聶道真居士,是早期中國佛教少有既譯經又編經錄的在傢居士。筆者考據其尚存的六部譯經與一部經錄,共發錶瞭下列六篇論文─〈聶道真譯經研究〉、〈論《菩薩受齋經》之生命轉化教育〉、〈《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與《普賢行願品》之比較研究〉、〈無垢施與維摩詰問難之比較研究〉、〈《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辨會》之譬喻及其特色研究》、與〈聶道真錄之研究〉等。這些論文涉及譯者判定、講經先後、經錄還原、弘跡追蹤等多麵嚮的研究視角,盼能彰顯早期中國佛教居士譯經的貢獻,與彌補西晉佛教學術研究文獻之不足,特將之收錄成本書。各章內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 〈聶道真之譯經風格與考據〉:針對《大正藏》所收錄聶道真僅留存的六部譯經做初步的探討,先判定譯者的真實性,再分彆從六經的簡介、與異譯本的比對、經首六成就的有無,以及梵文直譯用法等麵嚮,來窺探聶道真譯經風格的轉變、其在中國佛教譯經事業轉化過程中的貢獻,以及對後來中國佛教宗派成立的影響。

  第二章 〈論《菩薩受齋經》之生命轉化教育〉:闡述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法而成佛,其漫長的成佛過程,是始於自覺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再經由學習和修正滅除這些苦後所完成的生命轉化。佛教所謂的三藏十二部,即是釋尊成佛後一次次傳授轉化生命方法的結集。本章探討的《菩薩受齋經》就是其中之一,是以菩薩定期密集齋戒修行為主的一部很奇特的經,早在四世紀初即由聶道真居士漢譯齣,卻未具有佛經的格式,菩薩齋戒日持守的十戒和十念內容亦異於其他經論而獨樹一幟。本章透過曆史角度以《菩薩受齋經》與其相關的《佛說齋經》、《優陂夷墮捨迦經》和《佛說八關齋經》三經的比較,以釐清本經齋戒內容的演變和發展。再由哲學觀點探討《菩薩受齋經》的齋戒內容,以辨析其生命轉化的教育。

  第三章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與《普賢行願品》之比較〉:《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一經,為西晉聶道真於其師竺法護寂歿(316)後譯齣。印順法師曾質疑「華嚴法門」原本的「普賢行願」與《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有密切關係,之後學界卻尟少有全麵的比較研究問世。本章先就《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的經題、異譯本、音譯辭匯及內容,全麵探討之,再分彆就文體、內容、源流、時代與地域等麵嚮,比較本經與華嚴「普賢行願品」的同異,來釐清兩者的關係。

  第四章 〈無垢施與維摩詰問難之比較〉:透過與佛教界耳熟能詳的維摩詰問難的比較,來認識無垢施女的問難與轉身論。印度社會有歧視女性的嚴重風氣,古婆羅門教製定的《摩奴法典》認為女性是情欲與性愛的錶徵,強調女性的不淨與汙穢。同樣發源於印度的佛教亦受到影響,綜觀原始《阿含經》到大乘佛經中,不乏貶抑女性的內容,然而在這些經典中,又不時齣現盛贊女性即身證悟,濛佛授記成佛的記載。本章探討的《大寶積經》捲第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即是十二歲女無垢施問難進入捨衛城乞食途中,佛的主要八大聲聞弟子與八大菩薩的作念,並與維摩詰居士對十大聲聞與三十二位菩薩眾的問難做比較,以瞭解兩組問難之間的同異。

  第五章 〈聶道真翻譯《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及其特色〉:主要探討聶道真翻譯《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女主角無垢施童女,在麵對婆羅門執著撞見沙門不利的迷信之後,一一問難佛陀的八大聲聞弟子與八大菩薩眾,再請佛開示十八種成佛四法,到濛佛授成佛記的轉身論實例。本章內容爬梳聶道真翻譯〈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與特色,對其在戲劇性的轉變過程中,所使用的三十六個譬喻的象徵與意涵一一加以析論,並從中找齣透露兩性平等觀點的譬喻。

  第六章 〈聶道真錄之研究〉:旨在釐清〈聶道真錄〉是否就是〈竺法護錄〉的疑點。佛教傳入中國後,譯著漸富,部帙漸增,不同譯本不斷齣現。為綜理存佚,研核異同,因而創製經錄,使佛教書籍,有典可徵。兩晉《聶道真錄》為中國佛教保存瞭西晉部分譯經目錄,卻已佚失,鮮為人知。如今完整存留經錄以梁僧佑《齣三藏記集》(約成於天監九至十三年(510-514))為最早,卻未明載有收錄上述經錄。稍後在隋費長房所撰寫史傳類的《曆代三寶紀》(597)中,卻可尋得該經錄之痕跡。本章首先匯整《曆代三寶紀》註有「道真錄」之經錄,再迴溯到較早撰寫的《齣三藏記集》,並透過與後代編撰的《大唐內典錄》、《開元釋教錄》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經錄來還原《聶道真錄》,藉以辨明《竺法護錄》與《聶道真錄》的關係,以及聶道真所譯諸經之確實年代、譯經之存佚等有關議題。
釋永東於佛光雲水軒
2014年二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性,也讓我對它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尤其是“譯經考”這三個字,立刻就勾起瞭我對於古代翻譯、文本考證的興趣。西晉時期,正值佛教在中國初步紮根,各種經典被翻譯、傳播,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而聶道真居士,如果他真的在譯經方麵有貢獻,那麼對於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佛教麵貌,以及漢傳佛教經典的形成,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個案研究,通過對聶道真居士的譯經活動進行深入的考察,來摺射齣整個西晉時期佛教翻譯的整體情況,以及可能存在的學術難題、文化背景等等。這是一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深刻洞見。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佛教翻譯史,尤其是那些早期、相對“非主流”的翻譯者,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研究範例和閱讀起點。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的確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對於我們這些對佛教史、特彆是漢傳佛教早期翻譯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過去談論譯經史,大傢可能比較熟悉鳩摩羅什、玄奘這些大傢,但聶道真這個名字,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可能相對模糊。這本書正好填補瞭這塊空白,深入探討瞭西晉時期這位居士的譯經事業。從書名“西晉聶道真居士譯經考”就能看齣,這絕非是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紮實的“考證”功夫。我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梳理史料,辨析文本,還原聶道真居士翻譯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在當時佛教傳播中的具體貢獻。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細緻、更深入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西晉那個佛教初興、文化交融的時代,也讓我們認識到,在那些赫赫有名的僧人背後,還有許多默默奉獻的居士,他們的身影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這對於我們理解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以及居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介紹,我立刻聯想到我們過去在曆史課本上接觸到的那些宏大的敘事,似乎佛教的傳播就是僧侶們在大力推廣,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就非常獨特,將焦點對準瞭“居士”聶道真。這一下子就顛覆瞭我以往的刻闆印象。居士,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可能是在傢修行,與世俗生活保持一定距離,但要說到“譯經”,這可是需要極高的佛學素養和文字功底的,甚至需要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纔能完成。所以,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它揭示瞭在早期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居士階層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沒有迴避可能存在的爭議或史料的不足,而是抱著嚴謹的考證態度,試圖一點點拼湊齣聶道真居士的譯經麵貌,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氣和學養的體現。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被忽視但同樣精彩的曆史側麵,也讓我們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認知。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史很著迷,特彆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演變。通常我們關注的都是那些高僧大德的貢獻,但這本書卻把目光投嚮瞭一位居士——聶道真。這讓我感到很新穎。居士參與譯經,這本身就說明瞭當時佛教的傳播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而且一些在傢信徒的學養已經相當深厚,甚至能夠參與到佛經的翻譯事業中。這本書的“考”字,讓我感覺作者一定做瞭非常紮實的史料搜集和分析工作,不是簡單地羅列文獻,而是要辨析真僞、梳理脈絡、論證觀點。這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雖然可能讀起來需要一些耐心,但能夠從中獲得最可靠、最深入的信息。它讓我們看到瞭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除瞭僧侶群體之外,居士群體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智慧和努力同樣是佛教在中國得以發展的重要推手。

评分

剛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寫到這個瞭!”。我一直覺得,談論佛教史,特彆是譯經史,總有一些人物被過度強調,而另一些重要的人物卻被忽略瞭。聶道真居士,我之前確實沒有太多瞭解,但如果他真的在西晉時期有過譯經的貢獻,那麼他的研究就非常有價值。這本書的“考”字,暗示瞭其學術的嚴謹性,它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傳記,而是一個深入的考證過程,要去梳理文獻、辨彆史料、還原事實。這對於我們理解西晉這個佛教在中國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期,以及當時的譯經狀況,提供瞭非常重要的信息。它可能還會涉及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佛教的思想流派、以及譯經的語言學問題等等。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拓展瞭我們對佛教早期傳播的認知,讓我們看到,除瞭那些被曆史銘記的大師,還有許多默默無聞但同樣貢獻巨大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值得被講述和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