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聂道真居士译经考

西晋聂道真居士译经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晋
  • 聂道真
  • 译经
  • 佛教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研究
  • 古籍
  • 翻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期中国佛教不少参与汉译佛经的本土在家居士,不但国学造诣深厚且精通梵文,译经文辞典雅流畅,却常被忽视而尟少有研究问世。笔者极力爬梳这些被隐没的居士译经,首选既译经又编经录的西晋聂道真居士的六部译经,以重新探讨及定位他们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表彰他们不逊于外来僧师的译经文本,能重现于世,泽被大众。
西晋聂道真居士译经考 本书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西晋时期,一位重要译经家——聂道真居士的生平、译述活动及其在佛教汉译史上的地位进行全面、深入考证的学术专著。 本书旨在填补当前佛学研究领域中,对聂道真居士这一关键人物关注不足的空白。聂道真居士,作为西晋洛阳佛教圈中的重要成员,其所参与和完成的译场工作,对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汉译质量和传播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受限于史料的零散与模糊,学界对其评价与定位长期存在争议。本书正是试图通过梳理现存一切相关文献,运用历史考证学、版本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聂道真的历史形象进行一次细致的“考古”。 第一部分:史料的梳理与人物重建 本部分聚焦于对所有提及聂道真的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搜集、辨伪与比对。这包括但不限于:《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大唐续录》等早期佛教史籍,以及敦煌、云冈等地出土的碑刻、造像题记等非佛教文献中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首先,本书对“聂道真”这一名称在不同史料中的异文、时代背景下的称谓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确定其活动的主体性与连续性。我们探讨了其籍贯、家世背景,尝试勾勒出他从一个西晋的居士转变为重要的译场助手的社会阶层基础。 重点在于对“居士”身份的考察。在西晋时期,居士参与佛教事业的深度和广度,与后世有所不同。本书详细分析了聂道真在译场中扮演的角色——他不仅是译经的资助者或参与者,更是文化和语言上的桥梁。我们细致辨析了其与竺法护、白法祖等同期重要译师的关系,明确了其在译场结构中的具体职能,是主译者、润文者还是笔受人。通过对具体译本的文献分析,推断其参与的程度和质量控制机制。 第二部分:译述作品的考证与辨析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聂道真居士所参与或主持的译经活动进行逐一的细致考察。在西晋时期,译经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重玄”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梵文、中原音韵的适应性处理。 本书选取了数部与聂道真关联最为紧密的经典进行专题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1. 关于《大般若经》译事的研究: 探讨聂道真在与竺法护的合作中,对该部宏大经典的音译、意译策略的影响。特别关注其中涉及的特定术语(如“般若”、“法界”等)的定型过程,分析聂道真是否引入了其家族或地域性的语言习惯。 2. 对特定“疑难译本”的文献考证: 针对一些存世量稀少、流传过程复杂的经典,本书通过版本比对,确定聂道真在其中所扮演的“复校”或“润饰”角色。例如,分析某一特定译本在语法结构上相对于同期其他译本的独特性,并将其归因于聂道真的影响。 3. 译经思想倾向的分析: 聂道真的译文是否带有强烈的玄学或名教色彩?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其译文的语言风格特征,并与其他译师(如洛阳的昙无谶、或后来的早期译家)进行对比,以确立其在译经史上的风格坐标。 第三部分:译经事业对后世的影响与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在系统梳理了聂道真的生平与译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评估其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首先,本书探讨了聂道真及其译场对中古佛教典籍定本化的作用。西晋时期是佛教典籍规范化的关键阶段,聂道真所参与的版本,往往成为后世流传的主本或重要参考。我们分析了其对后世“藏经”编纂的影响路径。 其次,本书对聂道真在“汉译佛经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他是否仅仅是“助译者”?本书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在某些重要译经活动中,聂道真可能发挥了类似“首席学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涉及对上层士大夫的阐释与传译方面。 最后,本书探讨了造成聂道真事迹淹没的原因。这与西晋佛教“重出译”的风气、史家对居士群体的记录侧重、以及战乱导致的中原文献散佚等因素紧密相关。通过这种追溯,本书旨在恢复这位被历史低估的译经家应有的历史地位,为研究魏晋佛学与士族文化的交融提供一个坚实的个案支撑。 本书的价值在于: 1. 首次建立起以聂道真为核心的、系统性的文献考证链条。 2. 通过文献语言分析,深化了对西晋译经“语境学”的理解。 3. 为研究汉传佛教初期,居士群体在弘法事业中的实际权力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本书材料翔实,论证严谨,适合高等院校佛学、历史学、文献学专业的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释永东

  现任: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专任副教授
  系主任兼院长

  专书着作:

  The Short March to Wisdom 2002
  The Origin of Bodhicitta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Buddhism 2005
  佛教人性与疗癒观 2009
  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 2011

图书目录

序 002

第一章 聂道真译经之风格与考据 009
第一节 绪论 009
第二节 聂道真生平史略 013
第三节 尚存聂道真经籍译者考 016
第四节 聂道真译经之经首六成就 034
第五节 聂道真译经风格 049
第六节 结论 062

第二章 论《菩萨受斋经》之生命转化教育 067
第一节 绪论 067
第二节 伪经之释疑 071
第三节 《菩萨受斋经》的历史背景 079
第四节 斋戒内容与其生命转化教育 091
第五节 结论 112

第三章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与《普贤行愿品》之比较 119
第一节 绪论 119
第二节 经题及异译本比对 120
第三节 名辞释义 128
第四节 本经与普贤十大愿之内容比较 137
第五节 结论 173

第四章 无垢施与维摩诘问难之比较 179
第一节 绪论 179
第二节 问难相关经典 182
第三节 无垢施女问难八大声闻略释与维摩
诘呵责十大声闻之比较 198
第四节 问难八大菩萨 212
第五节 结论 233

第五章 聂道真翻译《大宝积经 ‧ 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之譬喻及其特色 242
第一节 绪论 242
第二节 《无垢施菩萨应辩会》版本、内容与翻译特色 249
第三节 《无垢施菩萨应辩会》譬喻阐释 261
第四节 结论 278

第六章 《聂道真录》之研究 287
第一节 绪论 287
第二节 《历代三宝纪》与《聂道真录》 293
第三节 《出三藏记集》竺法护译经考 305
第四节 其他晚出经录与《聂道真录》 325
第五节 《聂道真录》年表与相关问题 338
第六节 结论 349

附录:房录中聂道真录原文 354
一、〈聂道真译经之研究〉接受刊登证明 358
二、〈无垢施与维摩诘问难之比较〉接受刊登证明 359
三、〈聂道真翻译《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之譬喻及其特色〉接受刊登证明 360

图书序言

本书《西晋聂道真居士译经考》收录了近五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西晋本土在家居士聂道真,尚存汉译佛经所做的种种研究。早期中国佛教不少参与汉译佛经的本土居士,不但国学造诣深厚且精通梵文,译经文辞典雅流畅,却常被忽视而尟少有研究问世。笔者极力爬梳这些被隐没的居士译经,以重新探讨及定位他们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表彰他们不逊于外来僧师的译经文本,能重现于世,泽被大众。第一位即是跟随西晋竺法护译经笔录的聂道真居士,是早期中国佛教少有既译经又编经录的在家居士。笔者考据其尚存的六部译经与一部经录,共发表了下列六篇论文─〈聂道真译经研究〉、〈论《菩萨受斋经》之生命转化教育〉、〈《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与《普贤行愿品》之比较研究〉、〈无垢施与维摩诘问难之比较研究〉、〈《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辨会》之譬喻及其特色研究》、与〈聂道真录之研究〉等。这些论文涉及译者判定、讲经先后、经录还原、弘迹追踪等多面向的研究视角,盼能彰显早期中国佛教居士译经的贡献,与弥补西晋佛教学术研究文献之不足,特将之收录成本书。各章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 〈聂道真之译经风格与考据〉:针对《大正藏》所收录聂道真仅留存的六部译经做初步的探讨,先判定译者的真实性,再分别从六经的简介、与异译本的比对、经首六成就的有无,以及梵文直译用法等面向,来窥探聂道真译经风格的转变、其在中国佛教译经事业转化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对后来中国佛教宗派成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论《菩萨受斋经》之生命转化教育〉:阐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法而成佛,其漫长的成佛过程,是始于自觉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再经由学习和修正灭除这些苦后所完成的生命转化。佛教所谓的三藏十二部,即是释尊成佛后一次次传授转化生命方法的结集。本章探讨的《菩萨受斋经》就是其中之一,是以菩萨定期密集斋戒修行为主的一部很奇特的经,早在四世纪初即由聂道真居士汉译出,却未具有佛经的格式,菩萨斋戒日持守的十戒和十念内容亦异于其他经论而独树一帜。本章透过历史角度以《菩萨受斋经》与其相关的《佛说斋经》、《优陂夷堕舍迦经》和《佛说八关斋经》三经的比较,以釐清本经斋戒内容的演变和发展。再由哲学观点探讨《菩萨受斋经》的斋戒内容,以辨析其生命转化的教育。

  第三章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与《普贤行愿品》之比较〉:《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一经,为西晋聂道真于其师竺法护寂殁(316)后译出。印顺法师曾质疑「华严法门」原本的「普贤行愿」与《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有密切关系,之后学界却尟少有全面的比较研究问世。本章先就《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的经题、异译本、音译辞汇及内容,全面探讨之,再分别就文体、内容、源流、时代与地域等面向,比较本经与华严「普贤行愿品」的同异,来釐清两者的关系。

  第四章 〈无垢施与维摩诘问难之比较〉:透过与佛教界耳熟能详的维摩诘问难的比较,来认识无垢施女的问难与转身论。印度社会有歧视女性的严重风气,古婆罗门教制定的《摩奴法典》认为女性是情欲与性爱的表征,强调女性的不净与污秽。同样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亦受到影响,综观原始《阿含经》到大乘佛经中,不乏贬抑女性的内容,然而在这些经典中,又不时出现盛赞女性即身证悟,蒙佛授记成佛的记载。本章探讨的《大宝积经》卷第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即是十二岁女无垢施问难进入舍卫城乞食途中,佛的主要八大声闻弟子与八大菩萨的作念,并与维摩诘居士对十大声闻与三十二位菩萨众的问难做比较,以了解两组问难之间的同异。

  第五章 〈聂道真翻译《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之譬喻及其特色〉:主要探讨聂道真翻译《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女主角无垢施童女,在面对婆罗门执着撞见沙门不利的迷信之后,一一问难佛陀的八大声闻弟子与八大菩萨众,再请佛开示十八种成佛四法,到蒙佛授成佛记的转身论实例。本章内容爬梳聂道真翻译〈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之譬喻与特色,对其在戏剧性的转变过程中,所使用的三十六个譬喻的象征与意涵一一加以析论,并从中找出透露两性平等观点的譬喻。

  第六章 〈聂道真录之研究〉:旨在釐清〈聂道真录〉是否就是〈竺法护录〉的疑点。佛教传入中国后,译着渐富,部帙渐增,不同译本不断出现。为综理存佚,研核异同,因而创制经录,使佛教书籍,有典可征。两晋《聂道真录》为中国佛教保存了西晋部分译经目录,却已佚失,鲜为人知。如今完整存留经录以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约成于天监九至十三年(510-514))为最早,却未明载有收录上述经录。稍后在隋费长房所撰写史传类的《历代三宝纪》(597)中,却可寻得该经录之痕迹。本章首先汇整《历代三宝纪》註有「道真录」之经录,再回溯到较早撰写的《出三藏记集》,并透过与后代编撰的《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经录来还原《聂道真录》,借以辨明《竺法护录》与《聂道真录》的关系,以及聂道真所译诸经之确实年代、译经之存佚等有关议题。
释永东于佛光云水轩
2014年二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性,也让我对它抱持着很高的期待。尤其是“译经考”这三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古代翻译、文本考证的兴趣。西晋时期,正值佛教在中国初步扎根,各种经典被翻译、传播,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而聂道真居士,如果他真的在译经方面有贡献,那么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佛教面貌,以及汉传佛教经典的形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个案研究,通过对聂道真居士的译经活动进行深入的考察,来折射出整个西晋时期佛教翻译的整体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难题、文化背景等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深刻洞见。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佛教翻译史,尤其是那些早期、相对“非主流”的翻译者,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范例和阅读起点。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史很着迷,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通常我们关注的都是那些高僧大德的贡献,但这本书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位居士——聂道真。这让我感到很新颖。居士参与译经,这本身就说明了当时佛教的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而且一些在家信徒的学养已经相当深厚,甚至能够参与到佛经的翻译事业中。这本书的“考”字,让我感觉作者一定做了非常扎实的史料搜集和分析工作,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要辨析真伪、梳理脉络、论证观点。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可能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但能够从中获得最可靠、最深入的信息。它让我们看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除了僧侣群体之外,居士群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同样是佛教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推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的确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佛教史、特别是汉传佛教早期翻译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过去谈论译经史,大家可能比较熟悉鸠摩罗什、玄奘这些大家,但聂道真这个名字,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可能相对模糊。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块空白,深入探讨了西晋时期这位居士的译经事业。从书名“西晋聂道真居士译经考”就能看出,这绝非是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扎实的“考证”功夫。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史料,辨析文本,还原聂道真居士翻译的实际情况,以及他在当时佛教传播中的具体贡献。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细致、更深入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西晋那个佛教初兴、文化交融的时代,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那些赫赫有名的僧人背后,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居士,他们的身影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及居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介绍,我立刻联想到我们过去在历史课本上接触到的那些宏大的叙事,似乎佛教的传播就是僧侣们在大力推广,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就非常独特,将焦点对准了“居士”聂道真。这一下子就颠覆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居士,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可能是在家修行,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但要说到“译经”,这可是需要极高的佛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的,甚至需要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完成。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在早期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居士阶层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没有回避可能存在的争议或史料的不足,而是抱着严谨的考证态度,试图一点点拼凑出聂道真居士的译经面貌,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学养的体现。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被忽视但同样精彩的历史侧面,也让我们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知。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写到这个了!”。我一直觉得,谈论佛教史,特别是译经史,总有一些人物被过度强调,而另一些重要的人物却被忽略了。聂道真居士,我之前确实没有太多了解,但如果他真的在西晋时期有过译经的贡献,那么他的研究就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的“考”字,暗示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记,而是一个深入的考证过程,要去梳理文献、辨别史料、还原事实。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晋这个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以及当时的译经状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它可能还会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佛教的思想流派、以及译经的语言学问题等等。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我们对佛教早期传播的认知,让我们看到,除了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大师,还有许多默默无闻但同样贡献巨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讲述和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