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建筑的72个方式

阅读建筑的72个方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wen Hopkins
图书标签:
  • 建筑
  • 阅读
  • 设计
  • 城市
  • 空间
  • 文化
  • 艺术
  • 观察
  • 方法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拆解建筑各个部位,
  带领读者轻松认识建筑,
  当我们熟悉建筑语汇后,再次面对建筑时,
  就能重拾发现的乐趣与艺术,
  进而懂得欣赏自己眼睛所见的各类建筑。

  对一般人来说,要真正了解建筑这个领域不太容易,若要精准说出罗马式和希腊式柱子的差异,可说难度不小,更别说还要辨认建筑物的各个内部构造。

  本书以独特又创新的图文方式,将建筑各部位一一拆解,引导读者来认识自己眼前所见的各类建筑。与一般建筑书不同的是,本书是以图像方式介绍所有我们视觉上所看到的建筑元素。

  以图像介绍重要的建筑语汇
  作者以清楚的线条绘图、颜色标示与图片,来解说各项重要的建筑类型,从城堡到教堂,从豪华住宅到摩天楼都涵盖在内。此外,各种建筑都会出现的结构元素与材料,不论是古典建筑、哥德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风格,也会一一陈述。

  透过世界知名建筑师作品剖析不同时期建筑
  书中建筑包括帕拉底欧、高第、柯比意、盖瑞(Frank Gehry)、密斯‧凡德罗、伊东丰雄、让‧努维尔(Jean Nouvel)、理查‧罗杰斯(Richard Rogers)、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等人代表作品。

  以细部图片说明建筑组成元素
  本书深入介绍建筑内部的细部,例如门、窗、屋顶、墙、建筑表面与楼梯等,让读者了解各种建筑的组成元素。

  书后并附上完整详尽的建筑词汇表,解释用来指称特定建筑细部的名词。
  本书将带领读者来一趟视觉的建筑之旅,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指南,让读者更理解与欣赏身边的建筑物。

本书特色

  ★每一种建筑类型皆以大量的照片与图说解释
  ★涵盖所有主要建筑类型与样式,从大教堂到摩天楼、古典到当代建筑皆包含在内。
  ★探讨结构、材料与细部。
  ★含完整丰富的建筑词汇表

名人推荐

  英国建筑史与艺术史教师推荐
  谢哲青专文推荐

国外读者推荐

  我是教艺术史与建筑史的老师,我发现这本书非常好用,以图像完整来介绍建筑各部位。-Liz K

  这本书很棒,解说的方式非常高明。有时建筑系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没法记住所有建筑物的细部、风格时期或样式吧!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查建筑辞典,但大力推荐你读这本编排清楚、设计用心的书,它介绍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的建筑,可以帮助你了解基本的建筑语汇。这是一本很棒的入门书,适合每个对于自身环境是如何建造出来的读者。-Russell Gagg

  这本书简单易读,带领读者轻松了解用来指称特定建筑细部的名词。-James

  本书仔细剖析了不同时期的建筑,以及各个建筑的不同组成部位。书中用了许多细部的照片来详细说明建筑组成的元素。非常适合学生与入门者阅读的一本好书!-Gary Roberto
探寻城市脉络:城市肌理的编织与重塑 导言:当我们谈论城市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交织而成的复杂有机体。它既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更是无数生活片段、记忆与梦想的载体。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城市肌理的深层结构,超越对建筑单体形式的关注,转而探索支撑城市形态、功能与活力的底层逻辑——即“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Urban Fabric)涵盖了从街道网络、地块划分、建筑密度、空间序列到公共空间分布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它决定了城市的可步行性、空间感受、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应对未来变革的韧性。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方法论,帮助规划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乃至热心的市民,更深刻地理解、评价和介入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 --- 第一部分:肌理的生成:历史与结构的深层逻辑 第一章:从自然形态到人工秩序:城市肌理的远古基因 城市肌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承载着人类早期聚落的生存智慧。本章追溯城市肌理的起源,探讨古代规划思想中对空间、交通和防御的需求如何塑造了最初的城市骨架。我们将剖析古希腊的网格系统(如米利都),罗马的棋盘式扩张,以及中世纪城市在防御需求下自发形成的有机增长模式。 核心议题: 路径的固化与场所的记忆——分析早期道路系统对后世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可逆影响。 案例研究: 探究中国古代城坊制度与西方中世纪城市的空间组织差异,及其对人居尺度的塑造。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断裂与重构:现代性对肌理的冲击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交通模式和人口流动的剧变,传统城市肌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章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如何试图以效率和功能分区来“优化”城市结构。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再到战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我们审视这些宏大叙事对现有肌理造成的“休克疗法”。 核心议题: 功能分区(Zoning)的得与失——功能单一化对城市活力的抑制作用。 深入分析: 现代高层化与新区开发如何瓦解了传统街区的混合性和连续性。 第三章:肌理的构成元素:尺度、密度与街道的语言 城市肌理由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和不可言喻的感知共同构成。本章将深入解构构成肌理的三个核心要素:尺度(Scale)、密度(Density)和街道(Street)。 尺度研究: 探讨建筑高度、屋顶线、檐口与街道宽度之间的黄金比例,以及这些比例如何影响行人体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密度剖析: 区分“高密度”与“拥挤”,分析有效密度(Effective Density)的概念,强调容积率、绿地率与公共空间渗透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街道作为空间: 将街道视为线性的公共空间,而非单纯的交通廊道。分析街道横断面设计、街道家具和连续立面的作用,如何定义城市街道的性格(如林荫大道、商业街、幽静小巷)。 --- 第二部分:肌理的诊断:评估与感知 第四章:从空间句法到认知地图:量化肌理的结构 为了有效地介入和改善城市,我们必须学会“阅读”肌理的内在结构。本章引入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等分析工具,从几何连接性和图论的角度,量化城市网络的布局特征。 拓扑分析: 如何通过连通性(Integration)和可达性(Choice)指标来评估街道网络的效率和潜力。 微观结构评估: 针对地块的形状、进深、朝向等微观形态进行分类,建立城市肌理的“健康度”诊断模型。 感知模拟: 讨论如何结合GIS数据和行人行为研究,模拟不同肌理模式下的空间渗透性和迷失感。 第五章:纹理的触感:公共空间的质量与场所精神 肌理的优劣,最终体现为人们对场所的感受。本章关注肌理的“纹理”(Texture)层面,即公共空间的质感和居民的日常互动。 开放与渗透: 评估肌理中“虚”与“实”的比例,分析围墙、界限和穿透性对社区交流的影响。 活力评估: 借鉴简·雅各布斯的观点,探讨混合使用(Mixed-Use)如何通过时间上的连续使用(早市、午餐、晚间休闲)来维持街道的生命力。 “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探讨水系、地下管线、微气候等隐性要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地表肌理的宜居性。 --- 第三部分:肌理的演化:弹性、韧性与未来介入 第六章:肌理的弹性:适应性再利用与空间冗余 当代城市面临气候变化、技术迭代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本章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有弹性的肌理”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模糊地带”的设计: 强调预留和创造那些功能不确定、尚未被完全定义的空间,为未来功能转换提供可能性。 混合用途的深度挖掘: 不仅是商业与居住的叠加,更是时间、空间、社会群体在同一地块上的多维度复合。 基础设施的韧性: 分析如何通过分散化的、模块化的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城市肌理在面对灾害冲击时的恢复能力。 第七章:小尺度的介入:激活被遗忘的节点 宏大的规划往往难以触及城市肌理的微观层面。本章倡导自下而上的介入策略,聚焦于激活那些因尺度失衡、功能缺失或交通逻辑改变而被边缘化的“节点”和“缝隙”。 缝隙空间(Gaps)的再造: 针对建筑之间的空隙、后巷、未被使用的停车场等,探索社区花园、临时艺术装置、微型公共休憩点等介入方式。 街道的重新谈判: 探讨“街道生活”(Street Life)的复兴,如何通过交通宁静化(Traffic Calming)、人行优先区和临时性占用的许可,将街道归还给行人。 “针灸式”改造: 通过对少量关键地块的精准干预,引发周边肌理的连锁反应和结构优化。 第八章:跨越边界:区域肌理与多中心网络的构建 城市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它嵌入在更广阔的区域网络中。本章将视角提升至区域层面,探讨如何通过连接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城市单元,构建一个高效、公平且有吸引力的多中心区域肌理。 交通轴线与空间景观: 分析高速公路、铁路、绿道等宏观基础设施如何塑造区域骨架,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缓解其对城市肌理的分割作用。 功能互补性: 探讨如何通过区域规划引导不同城镇或功能区形成互补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整体经济和社会的韧性。 公民参与和共创: 强调理解和尊重地方肌理的前提是深入的公众对话。规划和设计过程应成为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学习、共同生成新肌理形态的过程。 --- 结语:阅读城市,重塑未来 城市肌理是我们理解和塑造居住环境的基石。它既是历史沉淀的厚重遗产,也是我们当下决策的直接后果。本书提供的工具和视角,旨在培养一种对城市结构“深度敏感”的能力——不再只关注表面的风格或符号,而是深入到地块的演变、街道的连接、密度的平衡之中。通过理解和尊重这些底层逻辑,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治理,共同编织出更具人性、更富生命力的城市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文.霍普金斯(Owen Hopkins)


  任职于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建筑部门。

审定者简介

徐明松


  建筑史学者与建筑、都市评论,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筑硕士、义大利国家建筑师。着有《柯比意--城市‧乌托邦与超现实主义》、《古典‧违逆与嘲讽--从布鲁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欧的文艺复兴建筑师》、《王大闳──永恆的建筑诗人》、《国父纪念馆建馆始末──王大闳的妥协与磨难》(编)、《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建筑师王大闳  1942-1995》。

译者简介

吕奕欣


  师大翻译所笔译组毕业,曾任职于出版公司与金融业,现专事翻译,译作囊括建筑设计、文学小说、语言学习、商业管理、旅游知识、健康养生等领域。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建筑类型
古典神庙  
神庙立面
神庙正门面
柱距
类型
内部空间
中世纪大教堂
西入口
南耳堂入口
平面
  教堂平面
剖面
室内陈设
文艺复兴教堂  
外观
平面
室内
巴洛克教堂  
外观
平面
室内
防御性建筑
主楼城堡
同心圆城堡
外观
乡间住宅与别墅
临街建筑
公共建筑
现代方块建筑
高层建筑

第二章    结构
柱与支柱
类型
古典柱式
非古典柱式
拱  
元素
圆拱
尖拱
其他形式
类型
现代结构
混凝土

建筑物形式

第三章    建筑元素
墙与面  

  常见石材类型
  表面
  粗石砌

  置放
  砌合
  灰缝接合
  类型
木材
瓦与瓷砖
混凝土与表面涂料
玻璃
金属与合成材料    
墙的大尺度衔接方式与特色
面的衔接    
无雕花线脚
雕花线脚与装饰元素
窗与门
类型
窗孔外型
  古典窗孔
  三角楣类型
  哥德式窗孔  
    窗花格元素
    窗花格类型
常见窗形
凸窗与阳台
屋顶採光窗
门的常见形式
屋顶
类型
屋瓦与屋顶覆面种类
斜屋顶    
  山墙类型    
尖塔与雉堞
  尖塔类型
圆顶
  外观
  室内
  类型
结构  
  桁架
  拱顶
     肋拱类型
楼梯与电梯  
楼梯间的构成
类型
电梯与电扶梯

词汇表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

  「没有图像,人就无法理解。」--阿奎那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北部伊利湖畔的托雷多(Toledo),拥有一座世界级的文化宝库。托雷多艺术博物馆(Toledo Museum of Art)收藏了包括鲁本斯、林布兰以及葛雷柯等古典大师的杰作。其中,一八四○年由历史主义大师汤玛斯.柯尔(Thomas Cole)所绘制的《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是生涯晚期的经典,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会感到迷惑进而沉醉在不同风格的壮阔景致之中:希腊罗马式、罗曼式、古埃及、哥德式、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与洛可可……柯尔不仅画出了建筑样式的百科全景,也绘制了我们对永恆伟大的憧憬。

  学习阅读建筑,就是学习阅读永恆的秘密。建筑早已脱离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主张的「实用、坚固、美观」,从而进入指涉、象征、隐喻与解构的乌托邦。也正因为建筑的发展纪录了社会文明的变革,因此,所有的装饰细节、结构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时空意涵,从建筑本体上琳琅的意象看来,建筑或多或少就是为了供人阅读而建造。

  本书诉诸最直觉的图文,引领读者重返现场,从视觉延伸至四度象限的思考,让自己的身体与空间找到相应与对话。读者可以浏览,可以细索,当我们熟悉建筑语汇后,再次面对建筑时,就能重拾发现的乐趣与艺术。

作家‧节目主持人   谢哲青

前言
    
知道如何解读建筑物与了解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遭的社会与世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


  建筑之作的必备条件是什么?知名建筑史家尼克劳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在一九四三年出版的重要着作《欧洲建筑纲要》(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中,将建筑物(building)与建筑(architecture)加以比较,提出一项大家已耳熟能详说法:「脚踏车棚是建筑物,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则是建筑作品。」他还说:「任何能围出一个空间,让一个人在其中移动的,称为建筑物;而建筑这个词,只用于称唿以美感吸引力来设计的建筑物。」

  建筑师费尽心思的考量就是建筑物外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坚持以「美感」这么主观的条件来定义建筑的特色,恐怕不无疑义,因为这观念背后假定观者同质非常高而没有差异性,对于建筑物的美感回应雷同。事实上,每个人对于建筑的回应绝不会如此单一。从一九六?与七?年代英国粗犷派的建筑,就能明显看出这点。这类建筑完工后毁誉参半,至今依然如此。纵使评价不一,但没有多少人会质疑它们能否称为建筑。此外,佩夫斯纳对于建筑与建筑物的定义画分在现实中也太僵化,因为他认为建筑物是纯粹讲究功能,形式与材料取决于预设的功能,与建筑作品不同。即使建筑师自称服膺功能派的哲学(可以「形式跟随功能之后」这句格言来总括),然而建筑物仍是透过外观设计,传达其预期所满足的功能。

  不论建筑物的设计是否有「美感」吸引力,所有类型的建筑皆具备传递思想与情感的能力。因此我主张,建筑最重要的特质,在于沟通、传达意义;或许可以说,建筑是「有意义的建筑物」。建筑和纯艺术不同,其意义编码与传递方式是独特的,与如何「解读」一幅绘画完全不一样。建筑的意义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建构,例如透过形式、材料、尺度、装饰,而最常见的则是标示。如此看来,建筑具备的意义难免有些抽象,举例来说,兴建最新流行样式的建筑物,是在展现业主的社会与文化地位;恢复古老的建筑样式,是要引发回忆与联想;而建筑物的尺度、昂贵建材与夸张的装饰,则是要展现财富与权力。不仅如此,建筑作品往往能以许多方式,代表业主与建筑师,因此建筑代表的意义,脱离不了个人、家族、宗教、团体或公民利益。本书可说在探讨建筑的意义如何被建构出来。

  建筑辞典或术语汇编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当时专业与业余人士对于建筑深感兴趣,带动大量的出版品问世(本书虽未遵循它们的形式,但仍以其为基础)。通常建筑辞典或术语汇编,是以附录方式附加在较长的着作之后,今天仍是如此。即使独立为专书,也是依照字母顺序排列,插图为次要。

  有些着作确实想提高图像的重要性,最知名的就是吉儿.利佛(Jill Lever)与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的《建筑图解事典:800-1914年》(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800-1914,1991年版;1969年首次出版的书名为《图解建筑术语:850-1830年》[Illustrated Glossary of Architecture, 850-1830])。即使有这类着作,但我们在面对建筑物或绘图中的某个陌生建筑元素时,仍然很难找出它的名称与说明。不仅如此,这类作品鲜少涵盖二十世纪以降的建筑,就算提到也非常少。原因不难理解。古典与哥德建筑所包含的建筑细部相对而言是十分一致,有助于分门别类。但现代建筑的许多描述词汇仍相对浮动,甚至大力排斥装饰,连尝试都不肯。本书虽传承自之前类似的着作,仍期待能超越这些着作的结构与范围限制。

  本书涵盖古典希腊时期至今日的西洋建筑,企图以一种图文工具书的形式,说明建筑是如何以各种不同方式将各部位衔接:从墙面呈现与屋顶结构,到柱子类型与装饰线脚都在内。书中包含大量图片,几乎每一项元素皆以附解说的照片或线图呈现。本书的初衷,是超越传统建筑辞典或术语汇编以字母排列的局限性,改以照片与图说建筑元素排序,并将建筑的基本观念与构成要素拆解出来阐释。

  本书共分四部分,皆方便读者交叉查询。第一章着重于十种建筑物类型,正如该章引言所述,这十种类型在建筑史上总以各种形式一再出现。虽然每个类型的例子各自属于不同时空背景,但因为它们具体呈现该类型的某些核心特质而被挑选出来。其他本章所囊括的例子则是因其形式或形态已经过时间考验,并且影响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透过这种方式,本章可成为读者的「起点站」,例如,读者若看见某公共建筑,就能翻到公共建筑的部分,找到最符合眼前建筑特征的范例,接着以书中提供的各个「指标」,查询第二、第三章对某元素的详细说明。

  第二章说的是「结构」,由于所有建筑的语汇,皆衍生自建筑结构的基本各个部位,因此本章跳脱特定的建筑风格,着重在几项基本的结构要素,包括柱与支柱、拱、现代混凝土与钢结构,这些元素以丰富多样的型态,出现在五花八门的建筑中,成为不同建筑语汇的关键要素。这章和第一章一样,读者可以透过此章的「参照页码」,到其他章节寻找相关资讯,而且这章对于某些元素描述得更详尽。

  第三章则是着重于「建筑元素」,因为无论何种风格、尺度或形式的建筑,都有组成的要素。这些元素包括墙与面、窗与门、屋顶、楼梯与电梯。除了建筑物的整体形式与尺度之外,一栋建筑要能传达意义,最主要还是透过特定的建筑元素。这些元素的衔接,例如墙面装饰、窗户间隔与特殊风格、屋顶覆面的材料选择,皆有迥然不同的风貌,本章希望能尽量加以详述。

  最后的部分是标准的词汇表,能交叉查询到某词汇在本书其他部分的图示。词汇表只包含前三章提过的元素,虽然堪称完整,但毕竟不是百科全书。本书着重在视觉可见的元素与特色,许多隐藏在建筑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则不列入。此外,考量篇幅与清晰,太老旧的词汇也不纳入。另外一点要说明:本书聚焦于西方建筑,虽然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已有全球化趋势,有些近期欧洲之外的例子及其影响力被收录。但读者若想更了解非西方国家的建筑,则可参考更专精的着作。

  十七与十八世纪初,伦敦最伟大的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评述说:「建筑以永恆为目标。」他所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就具体表现他的主张,更是伦敦与英国的不朽象征。虽然少有建筑物是以那样宏大的理想与华丽装饰来建造,然而某个地域或国家的建筑物,从最底层的风土作品,到最壮丽的建筑,皆可视为营造者如何看待自身的指标。因此能够解读建筑物及了解其意义,无论是透过图片或实际建筑,对于理解我们周遭的社会与世界如何建构是非常重要,这也是本书希望帮助读者轻松达成的目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我“跳出”我原有的思维框架,去发现建筑的“隐藏之美”。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去评判一个建筑,看到方方正正就觉得“普通”,看到色彩鲜艳就觉得“俗气”。但这本书却教会我,要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建筑。 作者会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一些建筑会选择不寻常的造型,为什么有些建筑的色彩搭配会如此大胆。他会深入剖析这些设计背后的意图、文化背景,以及它们想要传达的某种信息。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开始明白,那些我曾经认为“丑陋”或“奇怪”的建筑,或许恰恰是在挑战我们的传统观念,或许是在表达一种前卫的思想,又或许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 我开始尝试着在台北街头,去寻找那些“非典型”的建筑,去观察它们,去思考它们。比如,我看到一栋有着奇特外观的咖啡馆,我不再仅仅是觉得它“怪”,而是会去思考,它这样的设计是否是为了吸引路人的目光,是否是在营造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这种“发现隐藏之美”的能力,让我觉得自己在城市的行走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启发。我不再只看到表面的“好与坏”,而是能够去挖掘建筑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大触动,在于它如何引导我去“倾听”建筑。听起来很玄妙,但读了之后,我才明白作者的意思。他不是真的要我们竖起耳朵去听砖瓦发出的声音,而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声学设计的细致描绘,让我们去“感知”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回响和空间叙事。比如,书中提到一些古老建筑,它的墙壁、地板经过多年的踩踏和风化,会留下岁月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本身就是一种“声音”,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他又会联系到一些现代音乐厅或剧院,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来优化声场,让声音在空间中达到完美的传播效果,这又是另一种“倾听”。 我立刻联想到我小时候在台南一家老庙宇里听诵经的声音,那回荡在屋檐下的梵音,混合着香烛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原来,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它还能通过触觉、听觉,甚至嗅觉(书中也提到了材料的质感和气味)来与我们建立深层联系。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这些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高深莫测的建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去发掘它们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这种“倾听”建筑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在和这座城市、和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程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建筑评价就该是宏观的,讲讲整体风格、历史意义什么的。但《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从微观的细节中读懂建筑的灵魂。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去描绘那些可能被我们轻易忽略的元素,比如门把手的材质和设计、窗框的线条、墙壁的纹理、甚至是屋檐下的排水系统。 他会告诉你,一个精心设计的门把手,不仅仅是开门的工具,它还能够传递出一种质感和温度,甚至能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匠人的用心。他又会分析,不同材质的窗框,比如木框、铝框、塑胶框,它们在视觉效果、保温隔热性能,以及维护成本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看似细微的选择,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品质和居住者的体验。 我突然想起,我曾经住过的一间老房子,它的窗户虽然老旧,但木制的窗框有着一种温润的触感,而且拉动起来有一种特别顺滑的手感。当时并没有多想,但现在读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 đó là một cái đẹp (那是美),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艺。作者鼓励我们,在欣赏建筑时,不妨低下头,仔细看看脚下的地砖,摸摸墙壁的材质,留意一下天花板的灯具。你会发现,正是这些“小东西”,共同构成了建筑的完整性和它的生命力。这种“细节控”式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实用”的,莫过于作者对于“空间”的剖析。作为一名生活在都市中的台湾人,我们每天都穿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空间里,但我们真的有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些空间是如何被设计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讲解了空间的功能性、流动性、尺度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体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留白”的重要性。他讲到,一个好的空间,不一定需要塞满各种东西,有时恰恰是那些“空着”的部分,才能给予人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这让我联想到我常去的几家诚品书店,它们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到宁静和专注,除了书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们在空间布局上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漫步、停驻。 我又想到了家里的玄关,常常被我用来堆放杂物,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个“过渡空间”变得更有效率,更有仪式感。作者还讲到,同一个空间,不同的家具摆放,不同的灯光设计,都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里,重新审视一下我的居住空间,看看能不能通过一些小小的调整,来提升我的生活品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建筑,更是关于如何“活”在建筑里,如何让建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材料”的深刻洞察。我之前总觉得,建筑的材料无非就是砖、石、木、钢筋水泥,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材料的质感、色彩、纹理,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应用和表现。 他会讲到,为什么有些建筑会选择天然石材,那种古朴、厚重的感觉,能够传递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他又会分析,木材在建筑中的运用,它可以带来温暖、自然的气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会散发出迷人的光泽,留下岁月的痕迹。他甚至会谈到,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玻璃和金属,它们所展现出的冷峻、现代感,以及它们在光线反射和折射下的奇妙变化。 我立刻联想到,我上次在某个老街区看到一栋用红砖砌成的老房子,那种古朴的红色,即使经过多年的风雨,依然散发出一种温暖的光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样的色彩会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心。作者鼓励我们去“触摸”建筑的材料,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不同触感,去理解它们各自的特性。这种对材料的深入解读,让我觉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组合,而是由无数充满个性的元素构成的有机体。

评分

让我惊喜连连的是,这本书竟然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视为“不好看”的建筑。我一直以来对现代主义那些过于冰冷、方正的建筑总有点距离感,觉得它们缺乏人情味。但作者在书中探讨如何“解读”不同风格的建筑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并非简单地评价美丑,而是深入分析每种风格的成因、历史背景以及它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建筑会选择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它背后可能是在追求采光、通透感,甚至是象征着开放和透明。他又会讲到一些极简风格的建筑,为何要摒弃繁复的装饰,而将重点放在线条和体块的纯粹性上,这本身也是一种表达。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觉得“不好看”的建筑,或许只是我还没有掌握“阅读”它们的钥匙。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不同风格的建筑世界,让我看到了它们各自的逻辑和魅力。 我开始尝试在台北街头漫步时,有意识地去观察那些我以前会下意识忽略的建筑,试着去猜测它们的设计师当初的意图。比如,一栋有着奇特外形的商业大厦,我不再仅仅是觉得它“怪”,而是开始思考,它这样的造型是否是为了吸引眼球,是否是某种象征,或者它采用了某种特殊的结构技术。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城市景观的认知,也让我觉得,即使是那些不够“完美”的建筑,也都有它们值得玩味的地方。

评分

这本《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绝对是近期我翻阅过最令人惊喜的建筑类书籍之一了!身为一个平日里对都市景观、老宅改造都充满好奇的普通台湾读者,我一直很想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又能引发共鸣的书,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边的建筑,而它恰好做到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72种方式”这个数字还有点犯嘀咕,觉得会不会太刻意,或者内容会很零散。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他并非生硬地罗列,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方式”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光影”的解读。我总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堆砌的实体,更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书中关于如何“阅读”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光线如何在建筑表面投下迷人的影子,以及这些光影如何塑造空间的情感和氛围,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我立刻回想起自己住家附近一栋老公寓,白天时阳光穿透窗户,在木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点,那种温馨的感觉,书中就有生动地描述。又或者,在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某个建筑的立面上,呈现出一种温暖的橘红色,那种静谧的美,我似乎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新的解读角度。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光影变化具象化,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建筑,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建筑的呼吸。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之处,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人与建筑关系”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建筑不应该仅仅是冷冰冰的物体,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够与居住者产生情感连接的。而《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建筑的意义。 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灌输建筑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互动,甚至是情感状态。他会讲到,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如何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感受到归属感。他又会分析,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如何能够营造出一种庄重、宁静的氛围,引导人们去沉思和欣赏艺术。 我立刻联想到,在台北,我们有很多充满人情味的老街区,那些依偎在一起的房子,狭窄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身份认同的载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感受”建筑,去体会建筑是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这种“人本”的建筑阅读方式,让我觉得无比亲切,也让我对身边的建筑有了更多的温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莫过于作者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的独到见解。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建筑,不应该孤立于它所处的环境,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生,甚至能够提升整个环境的品质。而《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 作者会讲到,如何通过建筑的选址、体量、色彩,以及景观设计,让建筑能够“融入”自然之中,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甚至能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会分析,一些依山而建的住宅,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让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既保证了居住者的视野,又不会破坏山体的原貌。他又会谈到,一些公共建筑,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庭院、绿化,来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绿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我立刻联想到,在台湾,我们有很多山林间的民宿,它们的建筑设计往往会考虑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那些木质的屋顶、大量的落地窗,都让建筑与山林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建筑是如何“回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甚至是当地的文化风俗。这种“生态”的建筑阅读方式,让我觉得,建筑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更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评分

在我看来,《阅读建筑的72种方式》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在与你聊天。它没有那些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流畅、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作者仿佛就在你耳边,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他对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他会用很多生活化的比喻,将复杂的建筑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比如,他形容建筑的结构就像人体的骨骼,而外墙则像是皮肤,这些比喻立刻就在我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形象。他又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语,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他讲到如何“读懂”一个建筑的“表情”,他说有些建筑就像一位老者,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有些建筑则像一位青春少女,充满活力和朝气。这种拟人化的描述,让我觉得建筑不再遥不可及,而是鲜活的存在。我经常是在睡前翻几页,常常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这种“有趣”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它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吸收知识,并且在阅读中感受到纯粹的快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