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去年母親節收到姪女傳來的一篇作者不詳的英文小品的簡訊,題目是「媽媽的愛」。內容大緻是這樣:「一歲時,媽媽辛勞餵飯、洗澡,你迴給她一夜的哭鬧。二歲時,媽媽教你走路,你用跑離迴應她的呼喚。三歲時,媽媽用愛烹煮三餐,你迴給她滿地食物。……九歲時,她繳瞭鋼琴學費,你卻練也不練一下。……十一歲時,她帶你和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你叫她坐到另一排。……二十歲時,她問你有沒有異性朋友,你迴答不關你的事。三十歲時,她打電話提供照顧嬰兒的忠告,你告訴她時代不同瞭。四十歲,她提醒你親人的生日,你答說我很忙。五十歲,她說她病瞭,需要你的照顧,你讀瞭一段老人如何變成子女負擔的文章迴應她。然後,有一天,她悄悄的走瞭,一切你沒能為她做的事,像雷電般敲擊著你的心!」我把這篇短文傳給兩個孩子。隔天,兒子對我說:「媽媽那篇文章我讀瞭,很感動!」又補瞭一句:「我五十歲時,絕不會那樣對你的。」這迴輪到我感動瞭。
在陪伴一雙兒女成長的過程,我對他們當然也有所期待。打從兒子五歲時,我對他們的將來提齣三個條件,希望他們以後做的事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長處,以及對他人有益的。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共同探索的是他們真正的興趣,協助孩子瞭解自己的優缺點,也不斷討論「對他人有益」的各種涵義和可能性。兒子高二時,當彆人都搶著修很多AP(大學先修課)課,以利未來大學申請時,他卻選擇修一門生化實驗課,我舉雙手贊成。因為他很喜歡化學,打算走生化研究的路,但不確定自己對實驗室是不是真的有興趣。結果,他發現自己非常適閤,今年高三更成瞭那門課的助教,肯定瞭未來的方嚮。讀著他大學申請錶裏寫的:「對大學我已準備好瞭……任何的挑戰都難不倒我……。」他是準備好展翅高飛瞭,而我卻有萬分不捨,十七年來的點點滴滴盡浮上心頭。
兒子成瞭實驗品 兒子一歲半時,我拿到博士學位,深感幼兒階段的重要,決定當個專職媽媽。兒童發展理論幫我瞭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但並沒有教我怎麼當媽媽,也沒有提及媽媽是二十四小時的工作,需要無限的耐心和精力。一路走來,兒子自然成瞭實驗品,我也不斷的從錯誤中學習。最嚴重的一次錯誤發生在兒子五歲時。有整整那麼一星期,我像吃錯藥似的,每天挑剔兒子的毛病,讓兒子每天都很不快樂,我也非常的沮喪。第七天時,我反問自己對孩子的吹毛求疵閤理嗎?五歲的孩子會和其他小朋友跑上跑下,會丟小枕頭,真的那麼不能忍受嗎?我的同理心到哪兒去瞭?然後,我醒悟到,原來是自己那顆在乎彆人覺得我「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孩子卻教不好」的心在作祟。由於旅居美國,有感於有許多和我處境相同的新手媽媽在異地孤軍奮鬥,兒子一歲半時,我組瞭「親子樂園」,把自己所學和其他人分享。在團體裏,自己一直扮演「顧問」的角色,在聚會時,無形中期望兒子錶現得體,以不辜負「專傢」的盛名。結果,我把自己的壓力加諸在孩子的身上。認清瞭是我的問題之後,我嚮兒子道歉。兒子搞不清媽媽內心的變化,但很大方的原諒瞭我。
這件事對我最大的領悟是:養育孩子一場,等孩子長大瞭離開我們,維係彼此之間的不就隻是親子間的關係嗎?為瞭滿足彆人心目中的媽媽形象,對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犧牲瞭關係,那是最不值得的事。彆人認為你是不是成功的父母不重要,你的孩子覺得你是好爸爸、好媽媽,喜歡與你親近,那纔是真正的成功。想通瞭這一點,讓我日後的教養之路輕鬆不少。
這本書除瞭記載我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書中提到給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許孩子重復犯錯、鼓勵孩子自動自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養觀念,都是「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齣發。這和父母自身成長過程中是「以大人為中心」(adult-centered)取嚮的教養觀念很不相同。
細水長流的教養工作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以大人為中心」的教養是較容易看到成果的做法,如打一頓,孩子就乖乖的,但缺點是孩子會失去自我,而不想失去自我的孩子到瞭青春期就會反叛。「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養育孩子是件細水長流的工作,守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希望孩子以自己獨一無二的自我快樂成長。以孩子取嚮的教養方法對很多父母是件極具挑戰的事情。因為自身的成長經驗,加上文化裏根深蒂固的權威主義,父母在採用站在孩子立場的方式養育子女時,除瞭常常齣現的疑慮之外,有些情形也往往令人十分沮喪,如想要尊重孩子,卻忍不住使用瞭命令、威脅的口氣;想要包容孩子的錯誤,情急之下,卻大聲斥罵。若有此情形父母請不必自責,要突破原生傢庭的模式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是本書誕生的主因。希望此書,可以提供爸媽們在育兒技窮時一些其他可行的方法;也扮演著提醒的功能,在爸媽們遇到挫摺時,可以在書中找到堅持的鼓勵。採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另一挑戰是如何拿捏,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産生溺愛的情形。例如,孩子把不喜歡吃的東西吐齣來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教他把吐齣的東西放在桌上是尊重;而若允許他把吐齣的東西亂扔到地上,就是放縱。如何在幫孩子保有天生的自主性和自動自發的精神的同時,不流於放任、寵愛,是本書的另一目的。
過去一年多來,每週一次,怡菁用她記者的專業本色,對我提齣瞭許多育兒的問題。譬如,有關幼兒,哪些問題是爸媽們最睏擾的?父母最關心的學習問題該如何看待?情感智商(EQ)應如何教導?管教孩子要注意那些事情?加上我常演講的內容,得齣瞭本書的架構。而靠著怡菁卓越的文筆,讓文章更具可讀性。我隻能說這本書是在她的催生下誕生的。把我所學和經驗,和更多沒有機會碰麵的爸爸媽媽們分享,是我的夢想,謝謝怡菁,幫我實現它。
最後要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先生,他常對人說:「我們傢有一份收入,一份事業。我有收入,太太有事業,因為她做的事很有意義。」還要感謝兩個孩子,慷慨地讓媽媽把他們的故事公諸於世。
陳姝伶
序
教養的完全實踐 認識姝伶時,老大隻有三歲,老二一歲半,那時我推著一個雙人座的嬰兒推車,去參加「親子樂園」的聚會。每月一次或兩次的聚會,媽媽們互相交換訊息,孩子們可以玩在一塊兒,身為創辦人的姝伶還為我們解答各種育兒上的疑難雜癥。
那原是我在傢帶孩子歲月中,最睏頓挫摺的日子,「親子樂園」成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這裏我認識瞭很多媽媽,彼此扶持幫忙,成為好朋友;而收獲最大的是,從姝伶身上學到很多觀念和方法,成為我在教養孩子上最寶貴的資源。
老二上幼稚園後,我重迴職場。為瞭兼顧孩子,我在社區的社服機構找瞭一份兼職工作,負責提供有幼兒的傢庭各種生活和教養上的訊息。在社區中,我接觸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為成長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親職教育上麵臨很大的挑戰,不知道去哪裏尋找援助,親職教育講座的構想於是應運而生。因為我居住的庫比提諾城華人眾多,我也在服務的機構中爭取到辦中文講座。當時經費有限,我央請姝伶幫忙,她慷慨地答應免費為我們主講。
欲罷不能的講座 二○○四年開春,我們以「如何挑選幼兒園」為題,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種語言,辦瞭五場講座。中文講座來瞭五十多位傢長,結束時,傢長欲罷不能,圍著姝伶問問題,到九點鍾,因為場地時間的限製,我們隻好清場,傢長們圍著姝伶在走廊又講瞭半小時。很多傢長耐心地等瞭半小時,隻為問一個屬於自己孩子的問題。同時,我們幾個好朋友有感於孩子雖然上小學,但仍有很多親職功課要學,所以找來姝伶成立瞭媽媽讀書會,每月兩次,一起研讀中英文的親職教育書籍,由姝伶指導。
後來我在工作上,又陸續請姝伶主講多場講座,每場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薩圖書館(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閤辦,閤作的資深華人館員雪倫(Sharon)看著傢長們圍著姝伶問問題,很感慨地說:「這些媽媽好幸福!我們當初在這裏帶孩子,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也沒有人可以問問題。」迴傢的路上,想著雪倫的話,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嗎?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邊學習、請益,解決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疑難雜癥,我應該把這樣的幸運與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拉雜雜的一段背景,隻不過要說明這本書的源起。姝伶聽說我齣過兩本書,很早就詢問過我一起寫書的構想,但我總覺得工作加上傢庭,好像自顧不暇。很多人生的決定其實僅在一念之間,我一轉念之後,覺得這是因緣,這是該做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這本書寫瞭兩年多,因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個媽媽團體和讀書會的指導工作,所以進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設立瞭部落格,開始貼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來催進度,慢慢看到書的雛型。
迴頭看,我很慶幸自己做瞭這個決定。因為兩年多以來,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講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點和問題一一澄清,發現收獲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為自己纍積瞭很多親職的知識和經驗,但其實還是不及格,還有好多功課要學。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論,而是完全的實踐。她教小孩子不浪費,身體力行,每餐碗裏不剩一點食物;她教孩子誠實,超市少算瞭一把蔥的錢,她帶著兩個稚兒迴到服務颱去補錢。我那時心裏想,真麻煩!拖著兩個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錢,這太摺磨人瞭!但我慢慢瞭解這其中的差彆。真正的教育,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去體現價值觀。就如姝伶所說,就是因為帶著兩個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補少算的錢。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時候,我們隻教,沒有經過「化」的過程,於是淪為說教。
很高興這些年下來,我終於開竅瞭!這麼簡單的道理,其實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過驗證,你纔會真正的相信,而唯有相信,纔能成為你的相信係統(believe system),成為自己的價值觀。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嗎?我們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機會和情境,讓孩子自己去經驗,透過他自己的驗證,而建構他的價值觀。我想這應該是姝伶這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感謝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和姝伶閤作,從她身上學習到做父母的功課,最難得的是,她提供瞭一個示範,讓我看到原來自動自發、快樂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養齣來的。另外要強調的,這本書是姝伶十多年來專業和經驗的纍積,我隻是個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專長協助這本書問世,讓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養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餘怡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