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读(上)

诗经讲读(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经
  • 经典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文化
  • 教材
  • 讲读
  • 古代文学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经》成为至高无上的经典之一,并非因为儒家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自身具有永恆的价值。自它问世以来,「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成了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风(国风)和雅(大雅、小雅)成了诗的最高典范。

  《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描写生动,用语朴素优美,声韵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之大,莫过于《诗经》。

  闻一多说:「《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是从这一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

  本书选择其中的一百二十余篇,按婚恋、祭歌、史诗、燕饮、役行、农事、牧猎、怨刺、祝颂、杂感十个专题编排,有精要的注释,有精到的讲评,有精彩的集评,更有问题讨论、文化史拓展、文学连结等等项目,开拓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
《先秦礼乐文明的探微:从周代宗庙祭祀到春秋士人精神》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文本的简单注释或重述,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深入探究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至春秋阶段,华夏文明赖以成型与发展的那套复杂而精密的“礼乐制度”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我们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政治伦理、审美观念以及个体精神面貌的塑造过程,力求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先秦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礼制的基础与周公制礼的权力实践 本部分将从周代初期对殷商文化的继承与扬弃入手,重点解析“礼”如何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如祭祀祖先与神祇)逐渐转化为一套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我们详尽梳理了“宗法制”在维系周室分封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阐释了血缘与地缘如何在礼的框架下相互交织,构筑起一个层级森严却又自洽运行的统治结构。 具体而言,我们将探讨: 天命观的演变与合法性构建: 周人如何通过“德”与“天命”的论证,取代了商代单纯的巫史权威,确立了其统治的超验基础。祭祀典仪中的“礼器”制度(如鼎簋之数)如何成为权力等级最直观的符号表达。 宫廷礼仪的制度化: 详细剖析朝觐、宴飨、丧葬等核心礼仪流程的规定性。这些仪式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更是对国家权力结构进行周期性“重演”和“确认”的政治剧场。书中将引用多方出土的青铜铭文佐证,说明礼在具体政治事件中的执行细节与弹性空间。 “礼”与“刑”的互补关系: 探讨在周代社会治理中,柔性的约束(礼)与刚性的惩罚(刑)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二元治理体系”。我们关注早期“刑法志”中体现的礼的残余影响,以及礼崩坏的前兆。 第二部分:乐教的兴起与审美伦理的形成 如果说“礼”是先秦社会的外在骨架,“乐”则是其内在的血肉与灵魂。本章将深入探讨“乐”在周人精神教化中的核心地位,即“乐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认为,先秦的“乐”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综合了听觉、视觉、动作和情感的整体审美体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研究的重点包括: 雅乐的形制与功能: 探究雅乐(如韶、邶、鄘、卫等乐章)的音乐特征及其在朝廷祭祀、诸侯会盟等场合的具体使用规范。乐声如何被赋予了伦理意义,使参与者在共鸣中达成情感上的统一,强化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中和”思想的音乐哲学: 分析先秦乐论中对“和”与“中”的追求,这不仅是音乐理论上的和谐,更是对社会秩序“不偏不倚”状态的向往。我们将对比早期乐论中对“郑声”等“淫声”的批判,揭示审美选择背后的政治忧虑。 礼乐对贵族教化的作用: 考察礼乐如何塑造了贵族阶层的气质与风度,使他们能够举止合宜,符合其身份所要求的道德标准。这部分将触及早期对“君子”形象的塑造过程。 第三部分:礼崩坏的时代:春秋士人的觉醒与精神出路 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原有的礼乐秩序开始瓦解。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春秋时期,探讨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士)如何寻求新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僭越”现象的谱系学分析: 详细考察春秋各国诸侯在服饰、车马、礼仪规模上对天子礼制的模仿与超越,分析这种“僭越”行为对既有等级体系的冲击,及其对地方权力膨胀的推动作用。 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 分析春秋时期史官在记录事件时,如何通过褒贬褒贬来暗中维护或批判礼的原则。他们对“春秋大义”的坚守,体现了对逝去秩序的怀恋和对现实混乱的批判。 先秦伦理的转向: 随着社会动荡,人们的关注点从外在的制度规范,转向内在的人性与德行。本章的结尾将过渡性地展现这种转向如何为后来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勃兴奠定了思想基础,预示着“士”将不再是礼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主动的道德评判者与价值的创造者。 本书特色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文献解读,而是将礼乐制度视为一个活的、动态的社会系统进行考察。我们致力于还原先秦社会中,贵族在具体情境下如何理解、执行和变通这些规范,从而更真实地把握那个时代政治、宗教、艺术和道德相互交织的复杂面貌。本书适合历史学、宗教学、文学史及艺术史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及对先秦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王元化
《诗经》导读 
一、 《诗经》的结集及其文化意义
二、 《诗经》的特色及其文学贡献
三、 《诗经》所体现出的诗歌潮流的三次变迁
四、 《诗经》研究史的变迁
五、 《诗经》研究的偏失与新出路

一、 婚恋篇关雎
(周南) 桃夭(周南) 汉广(周南) 江有汜(召南)野有死麕(召南)匏有苦叶(邶风)静女(邶风) 新台(邶风)桑中(鄘风) 蝃蝀(鄘风) 淇奥(衞风)氓(衞风) 木瓜(衞风)大车(王风) 将仲子(郑风)女曰鸡鸣(郑风)狡童(郑风) 褰裳(郑风) 风雨(郑风) 子衿(郑风) 野有蔓草(郑风)溱洧(郑风) 鸡鸣(齐风) 绸缪(唐风) 蒹葭(秦风) 月出(陈风) 候人(曹风)黄鸟(小雅)

二、 祭歌篇
楚茨(小雅)清庙(周颂)天作(周颂)思文(周颂)有瞽(周颂)潜(周颂)闵予小子(周颂) 那(商颂)

三、 史诗篇
大明(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江汉(大雅)常武(大雅)玄鸟(商颂)长发(商颂) 殷武(商颂)

四、 燕饮篇
鹿鸣(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鱼丽(小雅)湛露(小雅)桑扈(小雅)宾之初筵(小雅) 瓠叶(小雅)

五、 役行篇
卷耳(周南)击鼓(邶风)雄雉(邶风)伯兮(衞风) 君子于役(王风) 扬之水(王风) 陟岵(魏风)鸨羽(唐风)小戎(秦风)东山(豳风)采薇(小雅)四月(小雅)北山(小雅)采緑(小雅)何草不黄(小雅)

六、 农事篇葛覃
(周南)芣苢(周南)摽有梅(召南)七月(豳风)甫田(小雅)大田(小雅)载芟(周颂)良耜(周颂)

七、 牧猎篇驺虞
(召南)大叔于田(郑风)还(齐风) 车攻(小雅)吉日(小雅)无羊(小雅)

八、 怨刺篇相鼠
(鄘风)黍离(王风)兔爰(王风)正月(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小雅)小旻(小雅)巧言(小雅)巷伯(小雅)大东(小雅)荡(大雅) 桑柔(大雅)瞻卬(大雅)召旻(大雅)

九、 祝颂篇樛木
(周南)南山有台(小雅)天保(小雅)斯干(小雅)棫朴(大雅)旱麓(大雅)灵台(大雅)卷阿(大雅)

十、 杂感篇緑衣
(邶风)凯风(邶风)北门(邶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鄘风)硕人(衞风)猗嗟(齐风)园有桃(魏风)伐檀(魏风)蟋蟀(唐风)葛生(唐风)采苓(唐风)渭阳(秦风)权舆(秦风)隰有苌楚(桧风)蓼莪(小雅)

附:阅读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十分浓厚的人文经典意识。一方面是传世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典籍(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对经典的持续研讨和长期诵读传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废科举,兴新学,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建立新民族国家需要,也由于二十世纪百年中国的动乱不安,这一传统被迫中断了。但是近年来似乎又有了一点存亡继绝的新机会。其直接的动力,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自下而上,由民间社会力量以及一些知识分子推动的又一次「传统文化热」,尤其表现在与八○年代坐而论道的文化批判不同,一些十分自发的社会文化教育形式的新探索。

  譬如各地开展的少儿诵读经典活动,一些民间学堂的传统文化研习,一些民办学校、农村新兴私塾等,对学习传统经典的恢复,以及一些大学里新体制的建立等。其时代原因,表面上看起来与中国近十年的经济活力与和平崛起有关系,其实比这复杂得多。至少可以提到的是:转型社会的道德危机和意义迷失所致社会生活的新问题及其迫切性;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的相互竞争相互激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公民社会的人文精神品质正在迅速流失;在这个背景下,青年一代人中国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由文化激进主义而带来的弊端渐渐显露,中国文化由遭受践踏到重新复甦的自身逻辑以及文化觉醒;以及从经验主义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实用地融合各种思想文化的资源以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野等等。总之,一方面是出现了重要的新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前所未有的危机。惟其复杂而多元,我们就不应该停留于旧的二元对立的思路,不应该坚执于概念义理的论争,不应该单一地思考文化思想的建设问题,而应该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根据我们变化了的时代内涵,提炼新的问题意识,回应社会的真正需要,再认传统经典的学习问题。

  所以,这套书我是欣然赞成的。在目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机会,同时也是出现前所未有危机的情况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愿意做一点负起社会责任的事情,体现了他们的眼光、见识和魄力。如果有更多的出版社和文化单位愿意援手传统文化积累培育工作,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有希望的。是为序。

导读

  今天,无论哪一部中国文学史,也不管是高中或是大学教材,凡是介绍《诗经》的文字,几乎都会明确地告诉你:《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如果再介绍深一点的文字,便会进一步告诉你:以前的经学家给《诗经》上面加了许多政治教化的内容,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貌。只有以文学的眼光来研究《诗经》,《诗经》才算是恢复了本真。但是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诗经》却是以「经」的绝对权威存在于中国历史的。她的经学意义要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她对中国文化史的巨大影响主要在「经」而不在「诗」。如果我们简单的仅仅以「文学」来对待,她的文化意义必然要受到巨大损伤。因而现在我们需要面对历史与现实,对她做出客观的分析、认识与重估。

  一、 《诗经》的结集及其文化意义

  就从《诗经》的产生而言,虽然她的每一篇其本质都是文学的,然而她的结集,她的权威性与神圣性的出现,她的广泛影响,却是与周代礼乐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她不仅表现了周代礼乐制度笼罩下的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了礼乐文明即「周代理性精神」激盪下的人们的种种思考和心灵感受,同时她是作为礼乐文明的一部分而产生、而存在的,她的各篇诗歌,都是配合着「周礼」而演唱或演奏的。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奏什么样的诗,这是不能含煳的。在大学,作为学习《诗经》的一般知识必须要知道的是:「《诗经》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五篇,存目三一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一六○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五篇。〈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四十篇。《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其作者成分很复杂,有民间歌手,也有文人之作;作者的身分有帝王和朝廷重臣,也有宦官、走卒和农夫、农妇。」然而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地域分布如此之广,在人类物质财富尚不发达、靠竹简艰难地记录语言的时代(在当时抄录一部《诗经》所耗财力、人力,必然是很大的),如果不是礼乐制度的需要,不是出于政治功利目的,我们很难想像,有人会为一部「纯文学」的集子、为简单的情感抒发,去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一项对国计民生没有意义的工程的。因而我们说,《诗经》一开始就不是作为文学启动的。

  关于《诗经》的结集,古人认为有两次。《毛诗序》与郑玄《诗谱序》,都把《诗经》分成了正、变两个部分。郑玄曾明确地指出,「正经」部分(即〈二南〉、〈周颂〉、〈小雅〉中的前十六篇,〈大雅〉中的前十八篇)产生在王道兴盛的周朝初期,是成王、周公时就编定的。「变经」部分(「正经」之外即为「变经」)则是周懿王之后王道衰微的产物。但王道虽衰,王泽未泯,人尚知「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序》)。「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诗谱序》)。这两次,无论哪一次编辑,其目的都不在「诗歌总集」,而是认为:一部《诗经》所体现出的就是「王道」与「王泽」,它是人间一种正气、真情的荡漾。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大意义。

  但正、变的观念,在现存《诗经》文本中并看不出来,因此现在大多数学者不相信也不採用这种说法。一般认为这些诗有两个来源,一是「采诗」,即由官方派出的专门人员从民间採集来的诗;一是「献诗」,是公卿大夫提供的。这些诗汇集到了周太师那里,被编成了诗集。但无论是「采诗」还是「献诗」,同样其目的都不在「文学」。採来的诗,要由太师配上乐,演奏给天子;公卿献诗,也是要工师们演唱给天子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制度。「采诗」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献诗是为了规谏王者,补察时政,都是有政治功利目的的。

  在春秋时代列国间就流传着一个《诗》的本子。当时赋诗、引诗之风盛行。在外交场合上,各国诸侯和使臣为了政治目的举行聚会,往往要赋诗言志。似乎任何重大的国际问题,都可以在诗礼赋咏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解决。如《左传‧文公十三年》:

  公如晋朝,且寻盟。衞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在这里,双方似乎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实际上在《诗》礼往复之中,暗自交锋了两个回合。郑国要和晋国修好,希望鲁文公辛苦一趟,到晋国去说情。赋〈鸿雁〉诗,义取诗中「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两句,意思是要鲁国可怜他。季文子代表鲁文公赋〈四月〉,义取篇中「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几句,意思是说:文公远行跋涉,太劳累了,想回家。这等于拒绝了郑国的请求。郑国的子家赋〈载驰〉之四章,义取「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两句,意思是:郑国是小国,有急难,不找鲁帮忙再去找谁呢?这简直有点跪下来哀求的意思。季文子赋〈采薇〉,义取「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二句,意思是:好吧,就为你再辛苦一趟。「诗拉沓称引,各各不言而喻,而当时大国凭陵、小国奔命之苦,凄然如见」。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各国使臣赋、引诗篇,基本上都集中在〈周颂〉、「二雅」、「二南」、「三衞」中。《左传》记载赋诗引诗约一百八十余次,就有一百五十四次在这个范围内。这反映了当时通行的《诗经》本子的内容。虽然也有偶及〈郑〉、〈唐〉、〈秦〉诸国风者,但属特例,因为〈郑风〉只有郑人赋,〈秦风〉只有秦人赋,〈唐风〉是为晋人赋。当时在各诸侯国的乐师手里,也保存着通行本没有的一些诗,如鲁国乐师保存的诗乐就比较多,只是没有广泛传播开来,因此未能被广泛引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诗经》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入。市面上关于《诗经》的书籍也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白,缺少深度。《诗经讲读(上)》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作者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将《诗经》的韵味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特别佩服的是,作者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能捕捉到诗歌背后所传达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比如,在讲到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时,他会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让你仿佛能听到风吹草动,看到月光洒落。这种画面感和听觉感的结合,让《诗经》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 书中对于一些文化习俗的解释也十分到位,比如当时的婚礼、葬礼、祭祀等。这些习俗的解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解读《诗经》,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趣味性,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优秀的古典文学读物。

评分

翻开《诗经讲读(上)》,最先吸引我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诗意。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诗经》的世界。他的讲解,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冷,而是充满了亲切感,让你觉得仿佛在听一位长辈在讲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是关于几千年前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朴素的民歌时,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他没有回避《诗经》中可能存在的“粗俗”或“直白”,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理解,发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纯真情感和生命力。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诗经》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风花雪月”的狭窄范畴,而是看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和更深层的人性表达。 书中引用了很多其他的古代文献和学者的观点,但整合得非常好,没有显得杂乱。反而像是搭建了一个知识的框架,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首诗。这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充满了信心。同时,它的可读性也很高,语言流畅自然,即使是对于不熟悉古汉语的读者,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

评分

《诗经讲读(上)》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心灵世界的窗口。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们去感受那原始而纯粹的情感。《诗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我想,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思念、劳作、祭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些核心。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作者在讲解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去体会。比如,在解读《伐檀》时,他不仅仅是解释“坎坎伐檀兮”的劳动场景,还会让你思考“王之仆从”与“民之仆从”的区别,以及权力与劳动的关系,这些都非常有现实意义。 书中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得非常得当,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很多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注释而对原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因为引用的其他诗句而产生联想。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经》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人民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评分

读《诗经讲读(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古籍,变得生动有趣,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的生活点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于《诗经》原文的解读,不仅深入浅出,更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字词的解释,而是着重于挖掘诗句背后的情感、社会背景和文化意涵。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名篇”的解读,比如《关雎》,作者的讲解角度非常独特,不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延展到了当时的婚姻制度、礼仪以及男女交往的社会规范。他善于从细节处着眼,通过对某个词语、某一句诗的反复推敲,勾勒出当时人们的心境和生活细节,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周代的宫廷或田野,与那些吟咏诗篇的先民们一同呼吸。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相当用心,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每篇诗作的解读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诗歌内容紧密结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对于我这样对古典文学略有耳闻但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传承,让我觉得《诗经》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智慧,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评分

阅读《诗经讲读(上)》的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作者的文字,如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心田,洗涤着我们被现代信息洪流冲击得有些疲惫的心灵。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诗篇,发现它们之中依然蕴含着与我们今天共通的情感和智慧。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诗歌细节的解读。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或意象,而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致剖析,揭示出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诗经》的理解,从“知道”上升到了“懂得”,甚至“体会”。 书中的一些篇章,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他鼓励读者跳出传统的框架,用更开放的视角去理解《诗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思考和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经》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的实践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