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博议今译(全套)

东莱博议今译(全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莱博议
  • 经学
  • 儒学
  • 注解
  • 宋代文献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宋吕祖谦以《左传》为体进行议论与申辩,成为学子科举考试必备用书,迄今仍为大学授课、各级考试重要教材

  ◎原着168篇章白话新译,并因循原着採用之古字体,力求经典完整重现。
  ◎结合两岸文学与法学专家合力着作。
  ◎原文与译文并列排版方便查询比较,免去读者前后翻索的困扰。
  ◎上册564页,下册528页

  《东莱博议》一书是南宋大儒吕祖谦所着,吕祖谦祖籍河南开封,曾祖父吕好问曾受恩封为东莱郡侯(今山东境内),后因而尊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东莱先生于浙江武义明招山守母丧时,为其学生上课及参加科举考试所需而写成此书。

  《东莱博议》为议论文典范,其评论内容採本于《左传》,是当时学子上课、科举考试的必备用书,经宋、元、明、清历代流传不息,迄今仍为大学授课、各级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的重要教材。其文章旁征博引,能启发思路,利于议论与翻案文章之撰拟。论理分明,处处是惊人之笔,说理头头是道,笔锋犀利,辩驳有力。成书时东莱先生正当三十八岁年富力强之时,故其文章气盛辞严,理富思精。全书二十五卷,凡一六八篇。自从南宋面世以来,人们称誉不绝,故能留传至今。原着为文言文体,为使现代学子易于研读,特以现代白话文重新翻译着成本书《东莱博议今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祖谦/原作者


  吕祖谦,男,南宋大儒,西元1137年-1181年。着有「东莱博议」、「古文关键」等多部名作。

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编译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成立于西元2011年,专门研究南宋大儒吕祖谦生平与作品,创会长吕理胡本职为律师,在桃园中坜开设长兴法律事务所,三年多前,在机缘之下,得知吕祖谦竟为台湾吕姓宗亲之先祖,因此创立协会,同年9月,吕理胡会长于浙江师范大学和梅新林书记、黄灵庚、陈年福、陈玉兰三位教授商谈,正式合作新译东莱博议一书,并定名为「东莱博议今译」。

图书目录

上册:

序 吕理胡
前言 陈年福
目 录

东莱博议卷一
郑庄公共叔段
颍考叔还武姜
周郑交恶
宋穆公立殇公
卫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败燕
东莱博议卷二
隐公问羽数于众仲
隐公辞宋使
郑伯侵陈大获
郑伯朝桓王
陈五父如郑涖盟歃如忘
隐公问族于众仲
东莱博议卷三
滕薛争长
颍考叔争车
齐鲁郑入许
息侯伐郑
羽父弒隐公
臧哀伯谏纳郜鼎
晋穆侯命二子名及晋封曲沃
东莱博议卷四
楚侵随
鲁为班后郑
郑太子忽辞昏
桓公问名于申繻
王师伐虢
虞叔伐虞公
楚屈瑕败蒲骚
东莱博议卷五
祭仲立厉公
盗杀伋寿
鲁及齐师战于奚
桓公与文姜如齐
辛伯谏周公黑肩
楚武王心荡
邓三甥请杀楚文王
鲁庄公围郕
东莱博议卷六
齐侯见豕
齐公孙无知弒襄公
齐威公入齐
齐鲁战长勺
禹汤罪己桀纣罪人
东莱博议卷七
宋万弒闵公
息妫过蔡
郑厉公杀傅瑕原繁
王赐虢公晋侯玉马
原庄公逆王后于陈
鬻拳兵谏
陈敬仲辞卿饮桓公酒
东莱博议卷八
懿氏卜妻敬仲
曹刿谏观社
晋桓庄之族偪
庄公丹桓宫楹刻其桷使宗妇觌用币
管敬仲言于齐侯曰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齐仲孙湫观政
东莱博议卷九
舟之侨奔晋
卫懿公好鹤
里克谏晋侯使太子伐东山皐落氏
齐侯戍曹迁邢封卫
卫文公大布之衣
晋荀息请假道于虞以伐虢
齐寺人貂漏师
东莱博议卷十
会阳谷谋伐楚
楚伐郑
楚灭弦
楚文王宠申侯
齐桓公辞郑太子华
晋里克帅师败狄
宋太子兹父请立子鱼
东莱博议卷十一
会于葵邱寻盟
晋献公使荀息傅奚齐
沙麓崩
楚子赐郑伯金
邢人狄人伐卫
秦取梁新里
东莱博议卷十二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
卫旱伐邢
子鱼谏宋公围曹
随叛楚
宋襄公欲合诸侯
鲁饥而不害
成风请封须句
秦晋迁陆浑之戎
子圉逃归

下册:

东莱博议卷十三
邾败鲁于升陉
郑文夫人劳楚子入享于郑
楚子文使成得臣为令尹
晋怀公杀狐突
晋重耳奔狄止降服而囚
晋文公秦穆公赋诗
东莱博议卷十四
介之推不言禄
郑伯使盗杀子臧
卫礼至杀邢国子
晋文请隧 启南阳 围阳樊 围原 问原守
展喜犒齐师
楚灭夔
东莱博议卷十五
宋叛楚即晋
晋文梦与楚子搏
晋侯作三行
周公阅聘鲁
臧文仲如晋分曹田
晋作五军以御狄
东莱博议卷十六
先轸死狄师
臼季举郄缺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水而军
周叔服相公孙敖二子
闰三月非礼
楚太子商臣弒成王
晋襄公朝王先且居胥臣伐卫
东莱博议卷十七
禘太庙跻僖公
出姜贵聘而贱逆
楚灭六蓼
秦穆公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
季文子如晋求遭丧之礼行
赵孟立公子雍
东莱博议卷十八
阳处父改蒐贾季杀阳处父
宋昭公将去羣公子
士会不见先蔑
穆伯取己氏
酆舒问赵衰赵盾于贾季
晋郄缺言于赵宣子归卫地
东莱博议卷十九
宋襄夫人杀昭公之党
箕郑父杀先克
范山说楚子图北方
楚范巫矞似谓成王子玉子西皆强死
楚文无畏戮宋公仆
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
东莱博议卷二十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
随会料晋帅
晋使魏寿余以魏叛以诱士会
魏寿余履士会之足于朝
赵盾纳捷菑于邾
周公王孙苏讼于晋
东莱博议卷二十一
晋侯秦伯围郑
秦穆出师袭郑
齐国庄子聘鲁郊劳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
狼瞫死秦师
楚人灭江秦伯降服
随会能贱而有耻
东莱博议卷二十二
甯嬴从阳处父
邾文公迁于绎
齐公子商人骤施于国
楚鬬克公子燮作乱
单伯请子叔姬
宋华耦辞宴
公孙敖二子
东莱博议卷二十三
齐人侵我西鄙
楚大饥庸人帅羣蛮叛楚
郑子家为书告赵宣子
邴歜阎职弒齐懿公
襄仲杀恶及视止立宣公
季文子出莒仆
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
东莱博议卷二十四
晋不竞于楚
郑人获狂狡
郑伐宋囚华元
晋赵盾侵郑
晋灵公不君
晋赵穿弒灵公
晋成公为公族
楚子问鼎
东莱博议卷二十五
郑公子宋公子归生弒灵公
楚箴尹克黄不弃君命
赤狄伐晋围怀
郑公子曼满欲为卿
郑伯败楚
晋会狄于欑函
楚子从申叔时谏复封陈
楚子伐萧
公孙归父言鲁乐
附录一:序跋
吕祖谦自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吟阁正本重刻《东莱博议》例言
瞿世瑛跋
胡凤丹重刋《东莱博议》序
王树之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沈友椿古文专家


  古时称「律师」为「讼师」,又称「刀笔」,七十年前在故乡书坊内,曾看见一本名为「刀笔大全」的书,因年幼,看其目录约知其是「讼师」所用的。其实「东莱博议」胜过「刀笔大全」,今人学法学又想为律师者,都可研读「东莱博议」,如能熟悉内容,写作议论文时,会使构思缜密,运用「推拓援证」的方法,迂回曲折、有条不紊;尤其对申辩之术,书中很多实例,使读者敬佩祖谦先生的雄健辩才,当你感到「江郎才尽」无法续言时,会找到指导迷津之途径,而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运用本书的议论方法及倣效其申辩的技巧,凡参与国文考试,无论任何层次、学校、高普考、律师、司法官,皆足为范本,得心应手。

刘素梅主编

  《东莱博议》以《左传》所记所评春秋时代的史事为题材,品人论事,借事议理,在治乱得失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论发挥。吕祖谦在书前序言中说:「凡春秋经旨,概不敢僭论,而枝辞赘喻则举子所以资课试者也。」可见书中之评论不在阐释经学,也不是研究史学,而在开拓诸生读史传的视野,助益文思,以「佐其笔端」。其于谋篇立意、章法布局、引喻论证的行文技巧,均有独到之处,可作为写作的参考,所引用的史事和借喻,更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料。其内容丰富,凡举政治、风俗、兵法、待人、处事之议题,皆所论及,最善于从隐蔽处洞察人心,在细微处分析事理。这些哲言隽语,见诸今日,仍是不朽的名言。

  本书流传久远,坊间版本甚多,间有阙略,新编《东莱博议今译》以二十五卷,一百六十八篇,完整呈现。

吕胜仓

  《东莱博议》成书于干道5年(即公元1169年),东莱先生正当38岁,年富力强之时,故其「文章气盛、辞严、理富、思精」。全25卷,凡168篇。以其「稽古之博、畜理之乡」,触机而发出,持之必有故,而发之必有为精言澳论,往往震发于中,足以箴切物情,而裨助意智(瞿、跋文),故面世以来,人们称誉不绝,若从文章学、申辩学术论文,一是议论文之最佳模范,二是申辩术之最优途径。

  《东莱博议》与当时空间(地理环境)与时间历史背景要配合了解,如身历其境,更能发现此书的价值,熟读此书会让日用而不知的好处,现代人靠白话文翻译看懂文言文的意义,及其遣辞,用字、析理之技巧,如果能就文言语法进一步了解、渐渐可以不看白话文翻译,或背诵多篇之后,自然熟习东莱先生的语法、文章结构、议论之技巧,尤其青年学子记性好,每日背一篇或每週两篇,五十篇后必能增进文史哲的兴趣、做人处事的道理及文笔之功力,不可小觑,盼读者,尤其青年学子,发奋研读日后必有大用。

作者序

吕理胡


  吕祖谦先生,字伯恭,其祖籍为河南开封人,后迁至浙江金华,官至直秘阁着作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与朱熹、张栻齐名,人称为「东南三贤」。其学说主张治经史以致用,不规规于性命之说,遂开学派之先声,因其曾祖父吕好问获恩封为「东莱郡侯」(东莱是汉置的郡名,约在今山东半岛),故世人尊称「东莱先生」。

  所谓「博议」之名称,在史上是始于吕祖谦先生所着之【左氏博议】,亦简称【博议】。「博」者,广大也、通也,「议」者,讲论也,言法制乎正,不顷侧也,文体之一、论事之文,以言其可否者也,如驳议,奏议。

  【东莱博议】原名【左氏博议】,是以【左传】(左丘明着)的史事为体材,书成于宋干道四年,共二十五卷,一百六十八篇章,今坊间常见之版本,内容仅剩不到一半(八十六篇章)是选其代表作出书也,本协会为其正统真传,乃全文搜辑,以现全貌。祖谦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开头就说:【左氏博议】者为诸生课试之作也。由此得悉【东莱博议】是祖谦先生在「明招讲堂」(此四字今仍存在),对学生为应当时科举考试所作的范本教材,不是阐释经学,也不是研究史学。斯时「明招讲堂」学生人数逾三百人,运用本书作为教材,在祖谦先生的调教下,于南宋干道以后,仅武义地区,就产生三十一位进士,(有一门五进士、父子三进士)。以外地区亦应有一倍以上,估计其教育成果,考上进士(最高学位)的比率,当在百分之二十。

  祖谦先生在明招山讲学六年,作育英才无数,其着作【东莱博议】是当时及其后历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用书,而直到八百年后的今天,本书仍然有其珍贵的价值。凡国文科考试,无论各级学校招考、公务人员高等考试或者律师、司法官特考试的作文,皆足为范例,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东莱博议】教人对人的观察:「凡人之情,为恶于人之所不见,为善于人之所见。」又说:「观人之术,在隐不在显,在晦不在明」。是要洞察隐藏的一面,晦暗的一面。另又指出:「天下同知畏有形之寇,而不知畏无形之寇」。这是要辨别其外表及内在之真相,强调知其人还要知其心,不要被其金玉的外表所诱而不察其内在之败絮。

  祖谦先生又讲到人与人之相处:「共患易,共利难」。所谓患难现真情,因为彼此要互相依靠来突破难关,但是当利益来到就难免争着要了。又说:「丰歉在人而不在天;强弱在人而不在地」。虽然他也知道天地阴阳的变化会影响时局,人不能掌控,但是他认为人若能善用自己的力量,也能够突破困境的。这些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千古名言。

  祖谦先生对左丘明【左传】的评论与史事,是用不同角度予以发挥,教人学到看事情要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去获得客观而全方位的结论。例如他说:「观政在朝,观俗在野」。「善政未必能移薄俗,美俗犹足以救恶政」。「叙事者载其实,论事者推其理」。以此谨慎的观察、研判,才能认清历史的真相。

  在祖谦先生自序中言:「深痼隐疾,人所羞道而讳称之者,揭之大涂」。所以本书不仅仅是「课试」学生应考写文章「佐其笔端」而已,其取用【左传】「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而是要治疗国家的「深痼隐疾」。这才是本书的最高标的。

  祖谦先生是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具有经天纬地之大才。这部巨着,使人读了咀嚼翫味无穷,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以及处理人、事、物各方面,都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很深,很能警世感人,有益于世道人心,确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

图书试读

左氏博议卷一
郑庄公共叔段隐公‧元年
 
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猎者负兽,兽何负于猎?庄公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且爲钩饵以诱鱼者,钓也;爲陷穽以诱兽者,猎也。不责钓者而责鱼之吞饵,不责猎者而责兽之投穽,天下宁有是耶?
 
庄公雄猜[一]阴狠,视同气[二]如寇雠,而欲必致之死。故匿其机而使之狎[三],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甲兵之强、卒乘之富,庄公之钩饵也;百雉[四]之城、两鄙[五]之地,庄公之陷穽也。彼叔段之冥顽不灵[六],鱼耳兽耳。岂有见钩饵而不吞,过陷穽而不投者哉!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
 
[注释][一]雄猜:犹多疑。[二]同气:指兄弟姊妹。[三]狎:轻忽,亲近。[四]百雉:雉,古代城墙度量单位。方丈曰堵,三堵曰雉。百雉,指三百方丈。[五]鄙:边邑。[六]冥顽不灵:冥,昏冥;顽,顽固。愚昧无知又顽固不化。
 
庄公之心以谓:亟治之则其恶未显,人必不服;缓治之则其恶已暴,人必无辞。其始不问者,盖将多叔段之罪而毙之也。殊不知叔段之恶日长而庄公之恶与之俱长,叔段之罪日深而庄公之罪与之俱深。人徒见庄公欲杀一叔段而已,吾独以谓封京[一]之后,伐鄢[二]之前,其处心积虑,曷尝须臾而忘叔段哉!苟兴一念,是杀一弟也;苟兴百念,是杀百弟也。由初暨末,其杀段之念,殆不可千万计,是亦杀千万弟而不可计也。一人之身,杀其同气,至于千万而不可计。天所不覆,地所不载,飜四海之波亦不足以湔[三]其恶矣。庄公之罪顾不大于叔段耶?
 
[注释][一]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二]鄢(ㄧㄢ):本妘姓国,在今河南鄢陵县。后为郑邑。[三]湔(ㄐㄧㄢ):洗涤。
 
吾尝反覆考之,然后知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也。祭仲之徒,不识其机,反谏其都城过制,不知庄公正欲其过制;谏其厚将得衆,不知庄公正欲其得衆。是举朝之卿大夫皆堕其计中矣。

用户评价

评分

《宋论》这本书,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作品。王夫之先生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剖析了宋朝的兴衰,其言辞之犀利,洞察之深刻,令人惊叹。他对于“理”与“气”的辩证关系,对于“民心”的重视,以及对于“政治”的理解,都非常有独到之处。书中对宋朝的政治得失、军事战略、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后世的警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夫之先生对于“变”与“不变”的思考。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理”则是永恒不变的。如何在这种变化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宋论》给我的重要启示。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有些深奥,但只要用心去体会,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最近有幸翻阅了《明夷待访录》,实在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著作!黄宗羲先生的笔触,穿越了几个世纪,依旧锐利得如同手术刀,直指当时社会的弊病。他对于“治民”与“非治民”的界限划分,让我对君主权力的扩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原臣”一篇中,他对于臣子作为君主“以天下之目视,天下之耳听”的职责的阐述,以及对“非循循善诱,非循循而有所施”的批判,都让我深思。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钩沉,更是对权力结构、官僚体系和民本思想的深刻反思。 读《明夷待访录》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黄宗羲先生的文字,虽然古朴,却蕴含着惊人的洞察力。他对于“学校”的论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场所,而是将其视为“治天下之本”,是集议、广纳谏言、制约君权的重要机制。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对于“相权”的辩护,更是对后世君主专制最直接的挑战。书中“明夷”的隐喻,也让我想起我们身处的时代,总有一些蒙昧与不公,需要我们以智慧与勇气去对抗。

评分

近来读了《日知录》一卷,真如题目所言,每日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顾炎武先生的学问,说是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那种“宁愿不读书,不可不求是”的治学精神,让我辈后学汗颜。尤其是他对于“经世致用”的强调,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在《日知录》中,我看到了他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细致考证,对社会民情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 《日知录》的魅力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顾炎武先生不畏权贵,不随波逐流,以其独立的思考和扎实的证据,批驳谬误,澄清史实。读他的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正直无私的长者对话,他分享着他一生的学思心得,也激发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如何去独立思考。

评分

《庸言》这本著作,如同一汪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汪中先生的文字,质朴而充满智慧,他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课题。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虽然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强调“诚”与“敬”,认为这是成就事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庸言》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日常”的关注。汪中先生并没有去谈论什么宏大的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身边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他都给予了细致的观察和精辟的见解。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善待他人。

评分

《潜书》这本书,真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停下来,反复咀嚼。张履祥先生的“潜”字,不仅仅是一种隐居,更是一种深沉的观察与思考。他对于“心性”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社会的和谐,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传统智慧的温润力量。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遗忘了向内探索的重要性。《潜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寻找内心的根基。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潜书》中对于“劝学”的论述。张履祥先生不仅仅是提倡学习,更是强调学习的“方法”与“目的”。他认为学习是为了“明道”,是为了“事功”,而不是为了虚名浮利。这种务实的治学态度,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尤为珍贵。他提出的“专一”与“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也为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新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话语,指引着我们通往智慧与德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