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园书屋读经笔记:礼记

楸园书屋读经笔记:礼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记
  • 儒学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经学
  • 注释
  • 读书笔记
  • 文化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学与中庸两书均以体系结构、研析忠恕之道。文字有异,宗旨大同。所异: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溥及,义皆属器;中庸则赞天地之化育,圣人修德王天下之专精。大同:皆知止于忠恕之至善,慎独、格物致知以诚其意于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中庸之论述,环扣式由浅入深,颇近于道;大学迳以所提格物方式阐释,条分缕析,简明精准;引经据典,言简而意赅。读经笔记释义,悉依原文,力求正确、无悖古之经义,本文不仅解辞,亦且解析关键用字。笔记除释书之本义,尽其可能引用相关典籍,互相印证,不嫌辞费,有取舍之便,而免查书之劳,大有助于初学之理解与触类旁通。笔记内容,亦参有楸园书屋早年窗友之残简与高见、不敢掠美,因以为弟子集记。志之,乐与治学同文诸君子共享。
杏坛微语:儒家经典研习札记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儒家核心经典的深入研读心得与个人感悟。全书不涉猎《礼记》的具体篇章与义理阐释,而是聚焦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宏观构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对当代社会和个人修养的启示。全书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儒家学脉的广阔视角,而非具体经典的文本细读。 第一部分:学脉溯源与经典精神 本部分追溯了儒家思想的源头,重点探讨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如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逐步凝练、并最终成为孔孟学说的基石。 1. 思想的土壤与萌芽:先秦社会形态的映照 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如何催生了以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为核心的“儒家”学派。这一部分将儒家思想的诞生视为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而非空中楼阁式的道德说教。重点分析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在思想演变中的作用。 2. 孔子之“仁”:超越血缘的普世情怀 深入剖析孔子“仁”的核心内涵——“爱人”。区别于早期仅指向家族内部的亲爱,本书着重探讨孔子如何通过“忠恕之道”将这种情感推向社会层面,形成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社会伦理。重点讨论了“克己复礼为仁”中“礼”作为外在规范对实现“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此处不引用《礼记》中的具体礼仪条文,而是从哲理层面探讨“礼”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功能。 3. 孟子之“性善”与“王道”:内在潜能的激发 考察孟子如何将道德根基从外在规范(如礼)转向内在的道德潜能,即“性善论”。详细阐述了“四端”的论证逻辑,以及如何以此为基础构建“仁政”的政治理想。讨论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进步性,以及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4. 荀子与王充:儒学内部的张力与发展 简要对比了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思想实践路径的影响,特别是强调后天学习和外在教化的重要性,这为后世儒学结合法家和名家思想提供了理论空间。同时也引入了王充等早期对儒家迷信色彩的批判视角,展现儒学思想内部的自我修正能力。 第二部分: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 本部分聚焦于儒家对理想国家形态的构想,探讨其治国方略与对士人阶层的要求。 1. 理想人格的塑造:君子与圣人的标准 探讨儒家如何定义“君子”——一个不仅具备学识,更拥有高尚道德实践能力的社会精英。分析了君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变化,从早期贵族后裔到士大夫阶层,其核心价值始终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链条。重点关注“义以为质”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2. 德治的实践路径:教化与法制的平衡 分析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政治方略。阐述了“教化”在儒家政治中的优先地位,强调通过教育和榜样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根本转变。同时,也客观地评述了在面对暴力和混乱时,儒家思想在吸纳法家刑罚观念时的调适过程。此部分着重于治理理念的比较,而非具体法律条文的讨论。 3. 经世致用:儒家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梳理了从汉代“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定位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探讨了“士”的责任感,即在无法施展抱负时如何保持“独善其身”的清高操守,以及在有机会时如何积极入世推行“兼济天下”的理想。 第三部分:儒学与后世的对话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儒家思想在历史演进中与其他思想体系的碰撞与融合,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1. 汉代的“礼”与“法”的交融 分析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导致对早期先秦儒学的某些“去激进化”和“制度化”处理。讨论了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观念的引入,如何为皇权提供了新的合法性基础。 2. 宋明理学:对心性论的深化 考察宋明理学家(如周敦颐、朱熹、王阳明)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挑战。重点探讨他们如何将“仁”与“天理”相结合,通过“格物致知”或“致良知”来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心的体认。此处的讨论是关于心性哲学的建构,不涉及宋明儒对《礼记》特定仪式的诠释。 3. 近代转型中的儒家:批判与重塑 审视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儒家思想所经历的剧烈自我反思。探讨了从维新派对儒家改革精神的强调,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猛烈批判。分析了当代学者如何从传统儒学中提取具有普世价值的元素,以应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挑战。 全书旨在提供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精神内核、历史流变及其当代价值的宏观导览,帮助读者建立对儒家整体思想体系的清晰脉络感,而非沉溺于具体经典的细节考据之中。全书的论述风格力求深入浅出,兼具学理深度与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颜道泗


  学历: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

图书目录

成书之偶然与非偶然
志感谢
引言
楸园书屋读经笔记(大学)
礼记大学篇
楸园书屋读经笔记(中庸)
礼记中庸篇
楸园先生行谊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楸园书屋读经笔记:礼记》,就有一种回到课堂的感觉,但又比课堂来得更亲切、更深入。不是那种刻板的老师讲课,而是像是和一位博学的前辈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礼记》的深奥之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这种情感是很难在一般的学术著作中找到的。他不是简单地解释“礼”是什么,而是试图让我们理解“礼”的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对人伦的体认、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建构。 读到关于“祭礼”的部分,我才真正明白,那些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是对祖先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社群凝聚力的维系。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可能让我们觉得遥远的古老习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家庭聚餐的规矩,或是朋友间的交往之道,让我们体会到《礼记》的精神是如何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我们现代人丢掉了太多宝贵的东西,而《礼记》恰好能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

评分

《楸园书屋读经笔记:礼记》不是一本让你死记硬背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陪你一同探索的游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自然的学养,没有丝毫的卖弄,却字字珠玑。他不会生硬地灌输概念,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 我特别欣赏他对“乐”(音乐)的解读,将《乐记》中的思想融入其中,强调音乐在教化人心、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他让我们明白,礼与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精神气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那份历久弥新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在接触《楸园书屋读经笔记:礼记》之前,我对《礼记》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古老”、“繁琐”的层面,总觉得那是属于遥远历史书本里的东西,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礼记》的精髓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它在新时代依然存在的价值。 他擅长从细微之处着手,比如关于“朝聘”的描写,虽然是古代君臣之间的交往,但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智慧,比如诚信、尊重、互助等。这些原则,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读他的笔记,我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许多“现代”理念,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

评分

这部《礼记》读经笔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礼记》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比如,关于“孝道”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顺从,而是深入探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那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深层情感联系。他让我意识到,“孝”并非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爱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责任感。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丧礼”时,没有回避生离死别的痛苦,而是透过那些繁复的礼节,看到了人们如何试图通过仪式来处理悲伤,如何借此来确认彼此的情感联结,以及如何在新生的秩序中找到慰藉。这种对人性深处情感的细腻描摹,让我读来感同身受,也更加理解了传统文化在处理人生大事时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润的启迪,就像在燥热的夏日里,突然吹来一股清风,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在解读《礼记》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他不盲目推崇,而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难得。 他对于“五礼”(吉、凶、宾、军、嘉)的解读,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类礼仪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社会功能。比如,在谈到“宾礼”时,他会分析古人如何通过迎宾、宴饮等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体现一个国家的胸怀和礼仪。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也更加理解了“礼”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