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瞭一百年還要再讀一百年的不朽钜著

沉思錄:讀瞭一百年還要再讀一百年的不朽钜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古典
  • 自我反思
  • 人生智慧
  • 羅馬帝國
  • 馬可·奧勒留
  • 斯多葛學派
  • 勵誌
  • 心靈成長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透過樸素平實而又發人深省的睿智話語文字,
  讀《沉思錄》可以吸取先賢智慧,感悟反省,
  讓《沉思錄》有不可思議的魅力,引領人生。

  這部不朽钜著是古羅馬皇帝奧理略自我反省與心靈探索的精華,是他對人類有史以來所進行的最偉大的心靈交流記錄。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完美的人,然而,他的勤奮工作並沒有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曆史上最感人的偉大名著。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英國前首相布雷爾、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等國際領導人都在看的枕邊書。
沉思錄:讀瞭一百年還要再讀一百年的不朽钜著 一本曆經韆年、洞察人性的不朽之作 《沉思錄》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晦澀難懂的哲學專論。它是一捲私密的、發自內心的精神手劄,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在戎馬倥傯、身負帝國重任的間隙,寫給自己、也寫給所有追求內在平靜與道德完善之人的心靈對話。這部作品,以其樸素而深刻的語言,穿越瞭近兩韆年的時光,至今仍以驚人的生命力,成為無數人尋求智慧、抵禦喧囂世界的精神指南。 這部著作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至高的權力與最徹底的謙卑、最緊張的政治角力與最寜靜的哲學反思完美地融閤在一起。馬可·奧勒留,這位被譽為“哲學傢皇帝”的統治者,並非在象牙塔中構思他的思想,而是在邊境的軍營中,麵對瘟疫、戰爭與朝堂的暗流湧動時,試圖用斯多葛主義的原則來校準自己的靈魂,以求得真正的“平靜的心靈”(ataraxia)。 斯多葛主義的基石:掌控與放下 《沉思錄》的核心精神,根植於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哲學。然而,馬可·奧勒留並未將它呈現為僵硬的教條,而是將其轉化為一套實用的生活指南。斯多葛主義教導我們區分“我們能控製的”和“我們不能控製的”。我們能控製的,唯有我們的判斷、意願、欲望和行為;我們不能控製的,則是外界發生的一切——他人的行為、疾病、名聲、甚至生死本身。 全書的篇章,便是圍繞著這一核心原則展開的無數次自我提醒與訓練。他不斷告誡自己:“當外界事物睏擾你時,你必須明白,它們本身並不能睏擾你,而是你對它們的判斷在睏擾你。”這是一種徹底的內在革命,要求讀者審視自己的心智,剝離那些由恐懼、欲望或虛榮心投射到客觀事物上的非理性色彩。通過這種持續的“去判斷化”練習,人便能獲得一種不受外部環境掣肘的自由。 死亡的常態化:提醒我們活在當下 在《沉思錄》中,對“死亡”的思考占據瞭重要的位置。這並非齣於悲觀,而是斯多葛派用來衡量生命價值的終極標尺。馬可·奧勒留反復提醒自己:時間是極其有限的,我們都是匆匆過客,與宇宙的宏大尺度相比,個人的得失微不足道。 他以一種近乎坦然的姿態,直麵生命的無常。這種對死亡的接受,並非教人放棄努力,恰恰相反,它催促著讀者將精力投入到唯一重要的事情上——履行當下的職責,行使美德。每一天都應該被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度過,不拖延、不虛擲,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是否會到來。這種對有限性的深刻認知,極大地增強瞭每一刻的重量與意義。 宇宙的理性秩序:迴歸自然 馬可·奧勒留在追溯萬事萬物之源時,深受赫拉剋利特和柏拉圖思想的影響,他堅信宇宙是由一個至高無上的、絕對理性的力量——“邏各斯”(Logos)所主宰和安排的。萬事萬物的發生,無論看起來多麼混亂或不公,都是整體和諧秩序的一部分。 因此,作為人類,我們的最高使命便是“順應自然”(Live according to nature)。這裏的“自然”,不僅指外部的自然界,更指人作為“理性生物”的本性。這意味著要用理性去理解世界的運作,接受必然性,並以一種超越個人情感的、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遭遇。當我們發現自己與他人的行為相衝突時,他教導我們:要記住,所有生物都是同一整體的一部分,個體間的衝突終將消融於宇宙的整體和諧之中。 麵對他人:仁愛與寬容的實踐 作為皇帝,馬可·奧勒留必須處理形形色色的民眾、阿諛奉承的朝臣、以及心懷不軌的對手。他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從未因此變得憤世嫉俗。相反,《沉思錄》是關於“如何與難以相處的人共處”的實用手冊。 他深刻地理解到,那些施加傷害或做齣愚蠢行為的人,往往是齣於無知,他們並非故意要傷害你,而是被錯誤的觀念所驅使。因此,對待他們的正確態度不是憤怒或報復,而是同情和教育。他不斷提醒自己要“愛那些犯錯的人”,因為他們和你一樣,都是在追求他們認為的“善”。這種極端的寬容,要求個體具備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將憤怒轉化為理解,將厭惡轉化為實踐美德的機會。這是一種艱難的實踐,也是斯多葛主義對社會關係給齣的最高倫理要求。 專注當下:行動的哲學 《沉思錄》的語言是行動的語言,而非思辨的語言。馬可·奧勒留在字裏行間,不斷地將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令: 保持專注: “讓你的注意力隻停留在你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清晰地、莊嚴地、人性地完成它,並以仁慈的心態完成它。” 摒棄外在標簽: 不要被頭銜、財富或贊揚所迷惑,它們都如過眼雲煙。你真正是誰,取決於你此刻的行為。 自我審視的循環: 每天早晨,他會預想自己將要麵對的挑戰;夜晚,他會迴顧自己是否做到瞭“符閤理性”與“行使美德”。 這部著作,與其說是一本哲學書,不如說是一份持續一生的精神訓練日誌。它沒有提供膚淺的成功秘訣或簡單的快樂保證,它提供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內心結構,一種在混亂中尋找意義的能力,一種理解自我局限並超越這些局限的勇氣。正因其真誠、實用與深邃,《沉思錄》的力量,如同清澈的泉水,能夠洗滌世俗的塵埃,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發現,真正的帝國,始終位於我們自己的心智之內。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指南,無論你身處何種境遇——是權力的巔峰,還是生活的低榖——它都將是你最忠實的內在盟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可•奧裏略  (Marcus Aurelius)


  西元121~180年,古羅馬帝國皇帝、最重要的斯多葛派哲學傢之一。他是西方曆史上唯一的「帝王哲學傢」,從小接受過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等方麵的良好教育、他生命最後的十年曆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卻在鞍馬勞頓之中創作瞭這部寫給自己的沉思之書。

圖書目錄

英譯者序5

Book One 捲  一    23
來自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傳承23
養父安東尼.皮烏斯給我的教誨27

Book Two 捲  二    41
把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41
人隻能活在當下44

Book Three 捲  三    55
彆讓肉體控製你的靈魂55
再寶貴的榮譽也不過是過眼雲煙59

Book Four 捲  四    73
不要沒有目的地盲目行動73
不斷觀察萬物的變遷81

Book Five 捲  五    103
用思想滋養你的心靈103
做本性要求的事111

Book Six 捲  六    131
履行你自己的職責131
塵世的生命隻有一個果實137
沒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141

Book Seven 捲  七    163
要自己挺起腰桿,不要被迫挺直身軀163
善待那些做錯事的人168
擁抱你自己的生活吧174

Book Eight 捲  八    195
按照本性生活你纔會找到幸福195
從大自然汲取偉大的力量201
快樂在於保持自己的原則205

Book Nine 捲  九     227
不要遠離與你有共同原則的人227
彆讓他人的惡行影響你231
不要和愚昧的人做無意義的談話236

Book Ten 捲  十    255
挖掘你本性所渴求的東西255
一早醒來就要開始鞭策自己260

Book  Eleven 捲  十一    285
我為大眾利益齣過什麼力嗎285
以最好的方式生活289

Book Twelve 捲  十二    311
做萬物中一個有價值的人311
人生就在瞬息變化之間315

圖書序言

序言

沉 思 錄


  西元121年4月26日,安東尼齣生於羅馬。他的父親安尼烏斯.維勒斯(Annius Verus)在當執政官時死於任上,母親是多米西婭.卡爾維拉(Domitia Calvilla),也叫露希拉(Lucilla)。皇帝安東尼.皮烏斯和安尼烏斯.維勒斯的妹妹安妮婭.蓋利娜.福斯蒂娜(Annia Galeria Faustina)結婚,因此成瞭安東尼的姑父。在哈德良(Hadrian)收養安東尼.皮烏斯並宣布其為帝國繼承人時,安東尼.皮烏斯也收養瞭兩個兒子,一個是埃琉斯.凱撒(Aelius Caesar)的兒子盧齊烏斯.凱奧尼烏斯.康茂德(L. Ceionius Commodus),另一個就是安東尼。安東尼原來的姓氏為安尼烏斯.維勒斯,後來用埃琉斯.奧勒留.維勒斯(Aelius Aurelius Verus)作為姓氏,在西元139年又被冠以凱撒頭銜,埃琉斯(Aelius)屬於哈德良傢族,奧勒留(Aurelius)是安東尼.皮烏斯的姓氏,在安東尼成為奧古斯都即羅馬帝國皇帝以後,就不再使用維勒斯(Verus)作為姓氏,代之而來的就是安東尼。因此,他的名字是奧勒留.安東尼,或簡稱為安東尼。

  安東尼在少年時代便受到精心照料。他感激上帝讓其擁有善良可親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以及幾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慶幸自己親眼目睹瞭他的姑父兼養父安東尼.皮烏斯所樹立的榜樣,並在他的作品中記錄瞭這位偉大君主的高尚美德。像許多羅馬年輕人一樣,安東尼努力學習研究詩歌和修辭。希羅德.阿提庫斯(Herodes Atticus)和康涅留斯.弗龍托(M. Cornelius Fronto)是他的修辭學老師。在現存的弗龍托與瑪剋斯之間的通信中不難看齣,安東尼毫無掩飾對其老師的熱愛,老師也對其學生抱有極大的希望。安東尼曾說他受惠於弗龍托的教育。

  當安東尼十一歲時,他穿上瞭那種樸素、粗糙的哲學傢裝束,成為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且過著極為勤儉節約的生活,甚至到瞭有損健康的地步。最後,他放棄瞭詩歌和修辭學的學習,投身於斯多葛學派,但他並沒有放棄研習法律,這為其日後坐上高位和執掌權柄打下瞭有用的基礎。他的老師沃倫修斯.麥西安努斯(Volusianus Maecianus)是一位傑齣的法學傢。我們一定可以猜想到他還學習過羅馬軍隊紀律,這是一個今後領導他的軍隊抗擊一個好戰種族的人所必需的教育。

  安東尼在他的第一本書中記載著他老師的名字和自己所例行的義務,如果我們未能仔細觀察他的錶達方式,可能會認為他所說所學似乎有點空洞或自誇的味道,得齣如此結論,是大錯特錯的。安東尼的目的是為瞭頌揚老師們的功績,為瞭說明老師所教以及作為學生所應該學的。另外,這本書和其他十一本一樣,是為己所用的,如果我們相信第一本書結尾的注釋的話,它是寫於安東尼攻擊誇地人(Quadi)的一次戰役期間,在那時,對老師美德的頌揚時刻提醒他注意關於老師所教的課程及其實際作用。

  他的哲學老師是察洛尼亞的塞剋圖斯(Sextus of Chaeroneia),即普魯塔剋(Plutarch)的孫子,他親口述說瞭自己從這位優秀的人身上所學到的東西。他最喜歡的老師是哲學傢優尼烏斯.盧斯提庫斯(Q. Junius Rusticus),此人也是處理公共事務的高手。在安東尼成為皇帝之後,盧斯提庫斯是他的顧問。那些注定要身居高位的年輕人通常在自己的同伴和老師這些方麵都沒有多少運氣,我從沒有發現哪個王子接受的教育能與安東尼相比,除他之外,老師們的學識和品格再也很難聚集在一人之上。對於學生,從那之後也不可能再有誰像安東尼那樣。

  哈德良死於西元138年7月,安東尼.皮烏斯繼承瞭皇位。大約西元146年,安東尼與自己的堂妹也就是皮烏斯的女兒福斯蒂娜(Faustina)成婚。他繼承瞭繼父凱撒的封號,並管理國傢政務。因此,父子得以在一起友好和睦、相互信任地生活。安東尼是一個孝順的兒子,皇帝皮烏斯也愛護並尊重安東尼。

  安東尼.皮烏斯於西元161年3月去世。據說,當時參議院急切建議安東尼獨自管理帝國,他沒有採納,於是和皮烏斯的另一個養子盧齊烏斯.凱奧尼烏斯.康茂德,通常被稱為L.維勒斯(L. Verus)聯閤執政。因此,羅馬第一次有瞭兩位皇帝。維勒斯是一個慵懶享樂之人,並不在乎自己職位如何。然而,安東尼容忍瞭他。據說,由於性格方麵的原因,維勒斯異常敬重其同僚。就這樣,一個品德高尚的皇帝和一個放任的閤夥人和平相處瞭,後來安東尼把自己的女兒露西拉嫁給瞭維勒斯,進一步加深瞭兩人之間的關係。

  安東尼統治期間麵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帕提亞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維勒斯任總指揮,但是他毫無作為,而居住在亞美尼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地區的羅馬人取得的勝利,這些功勞歸於他手下的將軍們。西元165年,帕提亞戰爭結束。西元166年,奧勒留和維勒斯在東部地區取得瞭一次勝利。但是,恰在此時,一場瘟疫席捲瞭羅馬、義大利和東部歐洲,奪去瞭無數人的生命。

  從高盧邊境到哈德裏亞(Hadriatic)東部,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野蠻人,也時刻威脅著義大利北部。這些野蠻人就像300年前的日爾曼人一樣,企圖攻破義大利。除瞭短暫的閑暇,安東尼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驅逐侵略者。西元169年,維勒斯突然逝世,安東尼開始獨自掌管國傢政權。

  在日爾曼戰爭期間,安東尼在多瑙河畔的卡爾圖姆(Carnuntum)生活瞭三年。其間,馬可曼尼人被驅逐齣潘諾尼亞,在他們撤退藉由多瑙河時幾乎被全軍殲滅。西元174年,皇帝取得瞭針對誇地人戰爭的偉大勝利。

  西元175年,一個智勇雙全的亞洲軍事指揮官頭目阿維狄烏斯.凱西烏斯(Avidius Cassius)發動叛亂,並宣稱自己是奧古斯都。但是,凱西烏斯被他的部下所暗殺,叛亂也告中止。安東尼對凱西烏斯傢族及其黨羽的處理,顯示瞭極大的人性關懷。他的寬恕和仁慈,從寫給參議院的信件中可窺見一二。

  在得知凱西烏斯叛變的消息後,安東尼便朝東部進發。之前他曾經於174年返迴羅馬,鏇即又迴去繼續與日爾曼人作戰,很有可能他是直接從與日爾曼人的戰鬥中前往東方平叛的。他的妻子福斯蒂娜,陪同安東尼進軍亞洲時,在托羅斯山下突然逝世,安東尼異常悲傷。撰寫安東尼傳的卡庇托林努斯(Capitolinus),還有迪奧.凱西烏斯(Dion Cassius)都指責皇後對其丈夫不忠,但卡庇托林努斯說,安東尼要麼真不知道皇後的不忠,要麼就是假裝不知道。在所有的年代,不懷好意的披露比比皆是,羅馬帝國的曆史充斥著此類事件。安東尼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他說:「她溫順、熱情、儉樸。」同樣的醜聞也發生在福斯蒂娜的母親,也就是安東尼.皮烏斯的妻子的身上,但安東尼.皮烏斯依然對妻子愛護有加,滿意非常。妻子死後,皮烏斯在給弗龍托的一封信中寫道,他寜願與他的妻子一起被放逐,也不願在羅馬宮殿中而沒有妻子的陪伴。沒有多少人能比這兩位皇帝給予自己妻子如此的寬容與愛護。卡庇托林努斯撰寫安東尼傳時,是在戴剋裏先(Diocletian)統治時期,他可能是有意講述真相,但他隻是個貧窮虛弱的傳記作傢。而齣瞭名的不懷好意的曆史學傢迪奧.凱西烏斯總是披露醜聞,或許他相信任何醜聞都能對人産生攻擊作用。

  安東尼繼續他的敘利亞和埃及之行,在經過雅典返迴義大利的途中,他首次參加瞭埃琉西斯祕儀。這是皇帝針對古老莊嚴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慶典的一次身體力行。如果書中未有錶明他是否是一個迷信之人,我們就不能因此認定他是一個迷信之人。這隻是統治者公開行為的一個例子,不足以說明他的真實意圖。一個明智的君主不會粗暴地鎮壓迷信的臣民。安東尼希望臣民們都是智慧之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無法悖逆臣民的意願。

  西元176年12月23日,安東尼和他的兒子康茂德取得針對日爾曼人的勝利,並迴到羅馬。第二年,康茂德和他的父親聯閤執政,取名為奧古斯都。在基督教會的曆史上,這一年是值得紀念的,阿塔羅斯(Attalus)和其他一些人由於堅持信奉基督教,在裏昂被處死,這次宗教迫害的證據是尤比烏斯(Eusebius)保留著的一封信,是維也納和高盧裏昂的基督教徒寫給亞洲和普裏吉亞教眾的,信件保存非常完整,並特彆描述瞭對基督教徒的嚴刑拷打。信中還注明,在迫害的過程中,平民要求把身為基督教徒和具有羅馬公民身分的阿塔羅斯帶到競技場。但是在收到皇帝命令之前,執行官必須把他投放在監獄裏。因此,執行官在嚮安東尼申請之前,許多人受到嚴刑拷打。

  信上說,皇帝的公告明示,基督教徒應該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他們能夠放棄基督信仰,就可以釋放他們。結果,具有羅馬公民身分的基督教徒被砍頭,剩下便被競技場的野獸所吞噬,基督教會史的一些現代作傢在引用這封信時,對遭到宗教迫害的殉道者們的奇蹟故事一言不發。信中提到的賽脫司(Sanctus)被烙鐵灼傷,直到身體變成瞭一塊焦炭,完全沒有瞭人形,但當再次被放到烤架上時,他恢復瞭先前的容顔,因此他便把懲罰當成瞭療傷。後來,他被野獸撕扯得四分五裂,並架到烙鐵椅燒烤,最終死去。

  這封信隻是一麵之辭。寫信者自稱是高盧的基督徒,無論他是誰,他都為我們提供瞭關於這個事件本身的尋常和非尋常方麵的證據。我們不能隻接受他的一麵之詞而拒絕另一麵。如果我們相信一件事情的發生是比較有可能的話,那麼有時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證據,我們也會接受它;反之,如果一件事情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話,雖然是同樣的證據我們也會拒絕它。這樣的求證方法是錯誤的。有些現代的學者還是這樣做,他們從一個故事中挑選他們喜歡的部分,而拒絕承認其他的部分;或者即使他們不斷然拒絕,也會不誠實地將這樣的證據壓製起來。人們要保持先後一緻就得承認這封信的全部內容,或是全部予以否認,這樣我們纔不會怪他。但是有些人拒絕這封信的真實性,卻又承認其中有些事情是真實的,因為隻有這樣纔可能解釋這封信的存在,而他又認為這封信的作者捏造瞭部分事實,可他自己也說不齣這封信到底哪一部分值得相信。

  在安東尼訪問東部期間,北方邊界戰事連連,因此安東尼迴到羅馬便開始與野蠻人交戰。西元179年,日爾曼人在一次激戰中被打敗。就在這次戰爭中,皇帝感染疾病,死於下潘諾尼亞(Lower Pannonia)地區薩瓦河邊的希爾米烏姆營地,不過根據其他權威查證,他於西元180年3月17日死於維也納,時年59歲。當時,他的兒子康茂德陪伴著他。皇帝的遺體或骨灰被運到羅馬,並受到神靈般的尊敬和崇拜,人們為其建造塑像或半身像,在卡庇托林努斯撰寫傳記時期,許多人仍把安東尼的塑像當作門神或財神供奉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他就是一個聖人。康茂德在現在的羅馬科隆納廣場為其父親立碑以示紀念。安置在碑柱上的螺鏇形淺浮雕是為瞭紀念安東尼發動針對馬可曼尼人和誇地人戰爭的勝利和一場神奇的鼓舞士氣、挫敗敵銳的傾盆大雨。安東尼的塑像建造在瞭首都雲柱上,後來被轉移到其他地方,於是教皇西斯都五世就把聖保羅的銅像安置在此。

  在安東尼時代,曆史方麵的證據是非常不完備的,一些證據根本就不可信,最令人驚奇的是發生在西元174年與誇地人戰爭期間的一個故事: 當時羅馬軍隊處於飢渴的危險邊緣,突然一場暴風雨來臨,落在敵人身上的則是火和冰雹,羅馬軍隊於是大勝。那些權威著作在提到這次勝利時都必然會提到這次神蹟。異教的學者們將其歸功於他們的神靈,基督徒們則聲稱這是奧勒留軍中的基督徒軍團的功勞,基督徒們為瞭證明這一點還提到皇帝曾經授予這個軍團以「雷擊」的頭銜。但是達西耶(Dacier)以及其他的學者們在維持瞭基督徒關於這次神蹟說法的同時,也承認,這個軍團得到「雷擊」的頭銜並不是因為誇地人受到瞭雷擊,而是因為這個軍團的戰士的盾牌上有一個閃電的標記,而這個軍團其實是奧古斯都時代的。

  在安東尼統治之前,斯卡利熱爾(Scaliger)就已經知道瞭一個叫「雷擊」的軍團,我們是從迪奧.凱西烏斯得知的,他列舉瞭所有的奧古斯都軍團。「雷擊」或「閃電」的字眼也在圖拉真統治時期的一個碑銘上齣現過,這個碑銘是在的裏雅斯特發現的。尤西比烏在提到這一神蹟的時候提到瞭希拉波利的主教阿波裏那留(Apolinarius)的名字,說正是因為他們的祈禱皇帝纔取得瞭這樣的勝利,因此馬拉提亞軍團被授予「雷擊」的稱號。由此我們或許可以估測阿波裏那留的證詞的價值。尤西比烏並沒有提到阿波裏那留在他所著的哪一部書中敘述瞭這一事件,迪奧說「雷擊」軍團在奧古斯都的時代駐紮在卡帕多啓亞(Cappadocia)。沃爾什(Valesius)也注意到羅馬帝國官名名冊中提到亞美尼亞的道德監察官指揮的第十二軍團被稱為「馬拉提亞的雷擊」,而亞美尼亞也正位於迪奧所說的卡帕多啓亞,因此沃爾什斷定馬拉提亞並不是軍團的名字,而是軍團的駐地的名字。這一地區也叫馬拉提亞,因此他說軍團的名字並不是來自於他們執行任務的地方,而是他們被招募的地方。因此,尤西比烏所說的恐怕不太可能,不過沃爾什還是因為阿波裏那留和特土良(Tertullian)權威的緣故,相信是因為軍團中基督教士兵的祈禱纔帶來這次的神蹟。沃爾什說魯斐納(Rufinus)並沒有給這個軍團命名為馬拉提亞,或許他是有意不要這樣做,因為他知道馬拉提亞是亞美尼亞的一個小鎮,那時這個軍團駐紮在那裏。

  據說皇帝曾嚮參議院報告瞭戰爭的勝利,我們可能認為這隻是例行公事,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國書的內容,因為已無法得到考證。達西耶認為皇帝的國書要麼被參議院故意損壞,要麼被基督教的對頭毀壞,因此真實可靠的證據可能已經不存在瞭。然而,當他說國書已經被毀,甚至連尤西比烏也無法找到時,這個評論傢卻沒有看到矛盾所在。在戰爭勝利後的希臘,安東尼確實嚮羅馬人民和參議院發錶瞭一份國書,是在賈斯丁(Justin)第一次道歉後,但是,這與道歉沒有絲毫關係。不過這封國書是最愚蠢的僞造證據之一,不可能在安東尼嚮參議院的報告中被發現。如果國書是真實的,皇帝就可以免受被迫害的基督徒的指控,因為皇帝曾在僞造的國書中說道,如果某人因是基督徒而受到控告,被告人能坦白,就能獲釋,無知之人還補充道,告密人會被活活燒死。

  在安東尼.皮烏斯和瑪剋斯.安東尼統治時期,賈斯丁曾做過第一次道歉,並且在安東尼時期,他提安(Tatian)反對希臘的演說,是對宗教最為激烈的攻擊。亞他那哥拉代錶基督教徒嚮安東尼做齣書麵道歉,梅利都也緻歉,薩爾迪斯主教和阿波裏那留也嚮皇帝寄去書信。賈斯丁第一次嚮安東尼.皮烏斯和他的兩個兒子安東尼和維勒斯做齣書麵道歉,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看到。第二次道歉信是緻羅馬參議院的,但是收信人姓名和地址卻是抄寫員。信件的第一章是對羅馬人的演說,第二章講述瞭在安東尼和維勒斯聯閤執政期間所發生的事件,他還嚮皇帝提到瞭一個女人,「她嚮皇帝遞交請願書,皇帝同意瞭她的請求」。在其他章節,主要是對兩位皇帝的進言。

  從上所述,道歉信是直接呈給兩位皇帝的。尤西比烏說第二次的道歉信是給安東尼.皮烏斯的繼任者,也就是安東尼的。在第二封道歉信其中的一章中,賈斯丁寫道,信奉斯多葛教義的人們,由於道德原因選擇自己的生活時,都會受到詛咒和謀殺,比如,同時代的海拉剋利特斯、穆索尼烏斯(Musonius)等等。對於那些按照理性生活、藉由工作來試圖避開邪惡之人,他們總會受到詛咒,這正是魔鬼們所做的。

  據說,由於拒絕嚮神靈做齣犧牲,賈斯丁在羅馬被處死。據權威查證,此事不可能發生在哈德良統治時期。如果第二封道歉信是寫給安東尼的,此事也不會發生在安東尼.皮烏斯統治時期。有證據錶明此事發生在安東尼和維勒斯當政期間,當時汝斯提古是羅馬城的長官。

  一封信件錶明,波利卡普(Polycarp)是在安東尼統治時期的士麥那遭到迫害,這封信件後來被傳到非羅美林(Philomelium)的教堂和其他基督教堂,由尤西比烏保管著。但是一些批評傢對波利卡普死去的時間並沒有取得一緻意見,分歧大約有十二年。波利卡普的殉道伴隨各種奇蹟的發生,其中一個是尤西比烏所忽視的,這個奇蹟齣現在一個古老的拉丁版本的信件中,是由烏雪主教(Usher)齣版的。據推測,這一版本的齣版離尤西比烏時代不遠。這封信的結尾注明,其來自於波利卡普的門徒愛任紐(Irenaeus)的手抄,由凱烏斯(Caius)翻譯而成。後來由在科林斯灣的蘇格拉底再次翻譯:「我,庇沃紐(Pionius)在波利卡普啓示並且引導下,終於使我找到上麵的版本,並重新謄錄瞭一次。」波利卡普殉道的事蹟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現代研究教會史的專傢們都有意識地將其忽略瞭。

  為瞭對安東尼統治下的基督教徒狀況有一個正確的瞭解,我們必須迴到圖拉真時代。當時比提尼亞在年輕的普林尼統治之下,基督教徒為數眾多,舊宗教的信奉者慢慢減少,廟宇被廢棄,節日被淡忘,沒有人肯為受害者做齣犧牲。緻力於保留舊有宗教的人們發現他們的利益已到瞭危機的邊緣。於是,基督教徒男女老少被帶到長官麵前,但是長官們不知道該怎樣處理他們,對他們做的隻能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對於基督教徒的頑固,他們無能為力。隻能把信奉基督教定義為墮落和極端迷信,如果給與這些人放棄信仰的機會,應該有可能阻止這個宗教的蔓延。於是,普林尼寫信通知圖拉真。

  在哈德良統治時期,羅馬政府開始注意到基督教徒的增加和普通民眾對他們的敵意。如果各省長官對基督徒放任不管,就不能抵抗他們對狂熱異教的盲從,於是便把基督徒當作無神論者。定居在羅馬帝國的猶太人對基督教異常敵對。在哈德良時代,基督徒便開始道歉,這清晰地錶明基督教是多麼流行。哈德良嚮亞洲各省長官米紐修斯.豐達努斯(Minucius Fundanus)發號施令,指示長官們不能對無辜百姓百般刁難,控訴者不能敲詐勒索,對基督教徒的指控必須閤理公正,而無需理會多數人的喧鬧。基督教徒因非法行為受到起訴、判刑,必須依據所犯罪行而受到應有的懲罰。為瞭達到同樣的效果,據說安東尼.皮烏斯也頒布瞭一些法令。哈德良所頒布的法令條款好像對基督徒有利,但是如果我們明白基督徒像其他人一樣在犯法時纔受到懲罰,那這條法令又有何意義呢?法令真正的意圖是,如果基督徒堅持信奉基督教或者不能證明自己已經放棄基督教,他們就會受到懲罰。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哈德良給予基督徒的權利比圖拉真給的要多。在賈斯丁第一封道歉信的末尾,還印有安東尼.皮烏斯頒發給亞洲公社的法令,也由尤西比烏保存著。法令的日期是在安東尼.皮烏斯的第三個任期內,法令宣稱隻要基督徒們不試圖擾亂反對羅馬統治,他們就不會受到懲罰。但是這個法令是僞造的,熟悉羅馬曆史的人在看到法令的形式和要旨時都會明白這是多麼笨拙的僞造。
  
  在安東尼統治時期,新老信仰的對抗甚至更加激烈,異教徒們督促政府來抵製基督教信仰的入侵,梅利都寫給安東尼的道歉信代錶瞭在新帝國條令下被迫害的亞洲基督教徒。他說到,貪婪無恥的告密者擁有其他人的財富後,便開始運用這些條令對那些毫無惡意之人進行搶劫。他懷疑一個公正君主是否能做齣公正之事,最後的法令是否是皇帝頒布的,基督徒懇求皇帝不要嚮敵人低頭。我們可以得齣結論,至少皇帝的法令或安東尼的憲法是存在的,並且都是以迫害為基礎的。除非基督教徒否認他們的基督教,否則就是犯法,並將受到懲罰。一些現代批評傢記錄,在西元167年,士麥那的迫害活動就開始瞭,十年後,迫害活動綿延至裏昂。此時,安東尼政府下的各省長官纔完全明白圖拉真的法令是用來保護自己、懲罰基督徒的,因此即使基督徒們情非所願,他們也不得不麵對被迫害的下場。但是,除瞭基督徒們反對所有的異教慶典外,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眼中的異教都是虛假錯誤的。因此基督徒開始嚮異教儀式宣戰,宣稱除瞭基督教之外其他一切都是虛假的,所有輝煌燦爛的慶典都是對邪惡的崇拜。毋庸置疑,這是在嚮羅馬政府宣戰。羅馬政府可以容忍任何形式的迷信活動的存在,卻不能容忍一個宗教派彆。

  如果我們對宗教史有真實的瞭解,就應該知道羅馬皇帝曾怎樣試圖阻止新宗教的誕生,怎樣實施壓迫基督教徒的政策,賈斯丁在他的道歉信中曾對此加以確認,我對此也毫不懷疑;還應該知道喧鬧和暴亂是多麼的受歡迎,有多少狂熱無知的基督教徒一方麵緻力於教義的信仰,一方麵還要忍受羅馬政府和新教的爭吵。現存的宗教史有虛假的成分,真實常被誇大。但是,安東尼時期,異教徒公開對抗基督教徒,人們因是基督教徒而被處死,這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尤西比烏在其第五本書的序言中曾寫到,在安東尼統治的第十七年,在世界上一些地區,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已經變得異常暴力,首先遭殃的是各城市的平民。並且,在其誇張的敘述風格下,我們可以推測齣曾有一個國傢無數教眾死於非命。他所暗指的國傢是高盧國。然後他異常小心地給維也納和裏昂的教堂去瞭一封信,信件的內容可能就是說明引發迫害的真實原因,講述平民對基督教的狂熱,及長官們和皇帝在處理暴亂方麵所麵臨的巨大麻煩。瑪剋斯到底知道多少殘酷的事實,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曆史對安東尼統治時期的紀錄是殘缺不全的,這一時期,安東尼沒有製訂法令來反對基督教,因為圖拉真已經為其鋪好瞭路,即使我們認為他願意讓基督教自由成長,也不能確定這是否在他能力範圍內,因為我們猜測安東尼像現代的君主一樣,權力被憲法條例、參議院和前任的先例所限製。我們也不能確認他是否是一個積極的迫害者,因為沒有證據錶明他對基督教徒齣言不遜,盡管他對基督教徒沒有好感。除瞭知道基督教徒對羅馬宗教的敵意外,他便一無所知瞭。盡管一些護教士真真假假地遊說,他仍認為基督教徒對國傢構成瞭威脅。我已經說得夠多瞭,但是如果不能充分解讀一個人的優缺點,對其個人是不公平的。如果所有的材料都是真實無誤的,他就可以消除所有的指控,但是,我在尋找真實的時候,證實一些材料是杜撰的,因此他不得不承擔對其的指責。另外,我還確定他沒能從一無所知的宗教中得到任何道德準則。

  毫無疑問,皇帝的「反思」或「沉思」 是一項真實嚴肅的工作,在其第一捲中,介紹瞭自己、傢庭和他的老師。在其他書捲中也提到瞭自己,《蘇達辭書》注意到安東尼在其十二捲書中所做的工作,把其稱為「規範自己的生活」,並且《蘇達辭書》還引用瞭書捲中的幾句話,還注上皇帝的名字,不過沒有注上作品的名字,引用的幾段話,也沒有注上皇帝的姓名。作品的真正標題無人得知,剋胥蘭德(Xylander),齣版他第一個拉丁版本,是手稿,包含十二捲,但是現在手稿已不知去嚮,其他現存比較完整的手稿藏在梵蒂岡圖書館,不過,其中幾捲已經沒有標題、沒有碑銘瞭,第十一捲僅留有刻著星號的碑銘,其他的梵蒂岡手稿摘自皇帝的書捲。所有的摘錄標題與剋胥蘭德首碼標題幾乎一緻。所有後來的版本都是用這一標題。我們不清楚安東尼或者其他人是否把他的作品分類成捲,如果第一捲和第二捲末尾的碑銘是真實的,那他就做瞭分類。

  眾所周知,奧勒留皇帝在閑暇時間寫下瞭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因為要留給自己所用,所以可以推測他留下一個完整的手稿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個勤奮刻苦的人不可能讓彆人代手,並且他也不願意自己祕密的思想暴露在彆人的眼皮之下。他還打算把自己的作品留給兒子康茂德,但他的兒子卻沒有機會飽覽先父的智慧與哲思。一些仔細認真的人保存瞭這一寶貴的書捲。除瞭《蘇達辭書》外,後來的許多作傢都提到過這一偉大作品。

  許多評論傢都對這本書的文字做過許多工作。其中最完整的是1652年的版本,由湯瑪斯.蓋特剋(Thomas Gataker)齣版。第二個版本是1697年的,由喬治.斯坦霍普(George Stanhope)監製。還有一個是1704年的版本。蓋特剋在這些版本中做瞭許多有益的修改,他還印製瞭一個拉丁文的版本,雖然不是過於完美,但也錶達瞭原有的意義,要好過現在的一些翻譯版本。在每段對麵的頁麵空白處,他還為其他平行段落加注瞭說明。他還寫瞭一個評論,是古代作傢中寫得最完美的,這個評論包括針對晦澀難懂段落的編者說明和為說明文章而引用希臘和羅馬作傢的語言。這是一個完美的學習材料,沒有英國人曾這樣做過。在序言的末尾,編者說他在位於倫敦附近的羅瑟希德撰寫這個序言,那是一個異常寒冷的鼕季,當時是1651年,他已78歲高齡。那時,彌爾頓、塞爾登和其他聯邦時代的偉人都在世。當時,偉大的法國學者薩爾梅歇斯(Saumaise)和蓋特剋一拍即閤,並協助蓋特剋編輯安東尼手稿,在1802年,希臘版本由舒爾茲(J. M. Schultz)在萊比錫(Leipzig)齣版, 希臘語版本由學識淵博的阿塔曼迪努.剋萊(Adamantinus Corai)於1816年在巴黎齣本,也是八捲,後來由陶赫尼茨(Tauchnitz)在1821年再版。

  安東尼的作品有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版本,還有其他翻譯版本。我沒有見過所有的英文版本,不過由傑瑞米.科利爾(Jeremy Collier)在1702年翻譯的版本最為粗糙庸俗,夏邦泰(Charpentier)保存的由亞力剋西斯.皮埃爾(Alexis Pierron)翻譯的法語版要優於達西耶的義大利語版(1772年烏迪內),我沒有見過這個由樞機主教翻譯的義大利版本,樞機主教佛朗西絲.巴貝裏尼(Francis Barberini)是一個非常齣名的人,是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外甥,他為瞭散播信仰的種子,耗盡餘生用母語去翻譯羅馬皇帝的思想結晶。他緻力於用心靈去理解與翻譯異教所留下的高尚品德和思想精髓。

  在使用這本書很多年之後,我利用空餘時間將其譯齣。為完成譯著,我參閱瞭一本希臘版的著作,但是我從來不會僅參考一本書,我還經常與其他版本去比較。我翻譯是為自己所用,所以值得為此而工作。不過,考慮到對彆人可能也有用途,所以纔決定齣版。原著晦澀艱深,很難翻譯,因此不可避免會齣現一些錯誤。但是,我相信,自己不會漏譯。如果那些與我意見不和的,拿原著與譯著進行比較,找麻煩的人不應該匆忙做齣結論:那是我的翻譯錯誤。乍一看,一些段落未顯其意,其實意思已包含其中瞭。我不同於其他翻譯傢,我認為一些地方他們確實是翻譯錯誤,用「+」號標齣的部分錶明意思的不確定。我盡量讓語言輕鬆流暢,但也不忘符閤原著的錶達方式。版本中齣現的模糊不清是源於希臘語的不達意,是再正常不過瞭。關於語言,我已經竭盡所能。同時在正文中同一個單詞我會給齣相同的譯法。

  我所注意到的斯多葛哲學最後一次體現是在辛普利修斯(Simplicius)的《埃比剋泰德手冊評論》。辛普利修斯不是基督徒,在基督教大規模腐化的那種時刻,他不可能改變其身分,但他確實是一位宗教人士。他嚮神靈祈禱的評論並沒有為基督教帶來改觀。從芝諾(Zeno)到辛普利修斯,大約有九百年的時間,斯多葛哲學的輝煌達到頂點,形成瞭以偉人為特色的哲學形式,但最終煙消雲散瞭。直到一些義大利信件的齣現,我們纔再一次聽到它的聲音。波利齊亞諾(Poliziano)見到兩本模糊殘缺的埃比剋泰德手冊的手稿,於是把它翻譯成拉丁文,獻給發現並保護此書的羅倫佐.德.梅迪奇(Lorenzo de’Medici)。波利齊亞諾版本在1531年第一次以閤集的形式齣版。波利齊亞諾把這本書推薦給羅倫佐,因為它很適閤他的性格,期望在睏難纏身時能對他有些用途。

  埃比剋泰德和奧勒留的作品在第一次齣版以後就擁有很多讀者。奧勒留的這本小書曾伴隨許多偉大的人物。約翰.史密斯船長在其年輕年代經常閱讀的兩本書就是馬基雅維利的《戰爭的藝術》和奧勒留的《沉思錄》,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兩本書更適閤於形成戰士加君子的性格。史密斯在他的祖國英國沒沒無名且幾乎被遺忘,但是在美洲他卻拯救瞭年輕的維吉尼亞殖民地。他的英雄氣概和他在軍事上的成就都很偉大,但最偉大的則是他的高貴的品格。因為一個人的高貴絕不如一般的粗鄙的想法那樣是來自於財富和地位,也並非來源於人的知識,相反知識反倒經常與那些最卑劣的人性相連,它使得人們對那些位居高位的人極盡諂媚,對處在貧窮的底層的人則傲慢無禮。一個人真正的偉大來源於對一種以誠實為目的的生活方式的認知,它建立在對自己和對一切都公正的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在經常的自我反省上,堅定地遵守他認為是正確的原則而不讓自己陷入煩惱。正如皇帝所說的那樣,他不應該根據彆人怎樣想、怎樣說,或是彆人做與不做,來決定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圖書試讀

試讀篇
 
Book One
捲 一
 
來自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傳承
 
1從我的祖父維勒斯那裏,我學到美好的品德和控製自己情緒的重要性。
 
2從我父親1的聲名和對他的追憶中,我懂得瞭謙遜和男子漢氣概。
 
3從我的曾祖父那裏,我懂得瞭不要經常齣入公立學校,而要請優秀的傢庭教師,懂得瞭在這些事情上是不能吝惜金錢的。
 
4從我的母親那裏,我濡染瞭虔誠、仁愛和剋製,不僅戒除惡行,甚至戒除邪惡念頭的産生;而且,我還學會瞭簡單的生活方式,摒棄富人奢侈的生活習俗。
 
5從我的老師那裏,我明白瞭不要介入馬戲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力戲中的黨爭;從他那裏我還學會瞭吃苦耐勞、清心寡欲、事必躬親,不要乾預他人的私事,不要聽信誹謗之言。
 
6從戴奧吉納圖斯那裏,我學會瞭不使自己忙碌於瑣碎之事,不要相信術士巫師之言,驅除妖魔鬼怪之類的東西;學會瞭不挑撥離間,既不熱中也不畏懼抗爭;學會瞭讓人自由發言;學會瞭親近哲學。我先是巴剋斯,然後是坦德西斯、馬爾塞勒斯的一個傾聽者;我年輕時寫過對話,嚮往厚木闆床和粗毛皮衣,以及其他一切屬於希臘文化的東西。
 
7從拉斯蒂剋斯那裏,我懂得瞭我的性格需要改進和訓練;從他那裏我還學會瞭不要誤入詭辯和競賽的歧途,不要寫作投機的東西,不要進行繁瑣的勸誡,不要炫耀自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人,或者為瞭譁眾取寵而行善;學會瞭避免華麗的辭藻、構思精巧的寫作;不穿外齣的衣服在室內行走,以及諸如此類的事件;以簡潔樸素的風格寫信,就像拉斯蒂剋斯從錫紐埃瑟給我母親寫的信一樣;對於那些以言語冒犯我或者對我做瞭錯事的人,隻要他們錶現齣願意和解的意思,那就樂於與他們和解;仔細地閱讀,不要滿足於對書籍的膚淺理解;不輕率地同意那些誇誇其談的人;我感謝他使我熟悉瞭埃比剋泰德的言論,那是他從自己的收藏中傳授給我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它的副標題“讀瞭一百年還要再讀一百年的不朽钜著”,讓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偉大的作品,其魅力就在於能夠跨越時間,與不同時代的人産生共鳴。《沉思錄》就是這樣一個典範。它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以一種非常誠懇和坦率的語氣,與讀者進行內心的對話。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結閤。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傳遞和生命的啓迪。它幫助我理解瞭許多睏擾我多年的問題,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甚至會建議身邊一些正在經曆人生迷茫的朋友閱讀它,我相信,它一定能為他們帶來力量和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古樸的字體配上泛黃的紙張效果,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安心,忍不住在指尖摩挲,期待著即將展開的智慧之旅。我平時讀書的節奏不算快,更喜歡細細品味,尤其是像《沉思錄》這樣的經典,總覺得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的深意。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慢閱讀”的需求,一百年後再讀,依然會有新的感悟,這本身就證明瞭它的價值非凡。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就忘,它更像是一位人生導師,在你迷茫時指點迷津,在你得意時提醒你保持清醒。我常常在睡前翻開它,讀上一兩頁,那些深刻的道理便如同甘泉,滋潤著我疲憊的心靈。有時候,即使隻是讀到一個詞,一個句子,都能引發我許久的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價值觀。這種“不朽”並非虛言,而是它蘊含的智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跨越時代,觸動每一個渴望理解人生真諦的靈魂。

评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沉思錄》這個書名的,但那時候的印象僅停留在“一本古籍”的層麵。直到這次看到這個帶有“讀瞭一百年還要再讀一百年的不朽钜著”這個副標題的版本,我纔被深深吸引。這個副標題大膽而自信,它不僅僅是對這本書內容的贊美,更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跨越時空的智慧對話。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很多東西都稍縱即逝,而《沉思錄》卻以其獨特的魅力,證明瞭經典永不過時。我喜歡它那種不加修飾的、直接而深刻的語言風格,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發自肺腑的思考和洞見。每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深度交流,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揭示瞭人生最本質的規律。我常常會在書簽上寫下自己的感悟,日後翻閱時,能看到自己與書中的思想是如何碰撞、融閤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帶給你多少即時的快樂,而在於它能在你的生命中播下思考的種子,讓你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真正的好書,不應該隻是提供信息,更應該能夠改變你思考世界的方式。《沉思錄》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觀點,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雖然過程有些笨拙,但效果卻顯而易見。它讓我學會瞭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不被情緒所左右,更加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麵對睏難和挫摺時,書中的一些哲理能夠給予我莫大的安慰和勇氣,讓我明白,許多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其實都源於我們內心的執念。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內省式的錶達,它不是在嚮讀者灌輸什麼,而是在引導讀者自我發現,自我探索。這種學習方式,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各種哲學流派,但最終發現,那些最深邃的智慧,往往就隱藏在這樣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沉思錄》就是這樣一本,你讀得越透,就越會發現它的博大精深,也越會感嘆作者的洞察力。

评分

對於《沉思錄》的“不朽”二字,我深有體會。這本書並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它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是細品,越能品齣其中的醇厚和甘甜。我常常在不同的心境下翻閱它,有時是心情低落時,尋找內心的平靜;有時是靈感枯竭時,尋求新的啓迪;有時甚至是感到得意忘形時,給自己敲響警鍾。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這或許就是它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秘密所在。我喜歡它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有對人生、對世界、對自我的深刻洞察。它就像一麵鏡子,照見我們內心的真實,也照見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書中的許多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提醒我們,在追逐物質的同時,不要忘記內心的豐盈;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