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了一百年还要再读一百年的不朽鉅着

沉思录:读了一百年还要再读一百年的不朽鉅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典
  • 自我反思
  • 人生智慧
  • 罗马帝国
  • 马可·奥勒留
  • 斯多葛学派
  • 励志
  • 心灵成长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朴素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睿智话语文字,
  读《沉思录》可以吸取先贤智慧,感悟反省,
  让《沉思录》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引领人生。

  这部不朽鉅着是古罗马皇帝奥理略自我反省与心灵探索的精华,是他对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最伟大的心灵交流记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完美的人,然而,他的勤奋工作并没有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感人的伟大名着。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美国前总统柯林顿、英国前首相布雷尔、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等国际领导人都在看的枕边书。
沉思录:读了一百年还要再读一百年的不朽鉅著 一本历经千年、洞察人性的不朽之作 《沉思录》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晦涩难懂的哲学专论。它是一卷私密的、发自内心的精神手札,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在戎马倥偬、身负帝国重任的间隙,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追求内在平静与道德完善之人的心灵对话。这部作品,以其朴素而深刻的语言,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至今仍以惊人的生命力,成为无数人寻求智慧、抵御喧嚣世界的精神指南。 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至高的权力与最彻底的谦卑、最紧张的政治角力与最宁静的哲学反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马可·奥勒留,这位被誉为“哲学家皇帝”的统治者,并非在象牙塔中构思他的思想,而是在边境的军营中,面对瘟疫、战争与朝堂的暗流涌动时,试图用斯多葛主义的原则来校准自己的灵魂,以求得真正的“平静的心灵”(ataraxia)。 斯多葛主义的基石:掌控与放下 《沉思录》的核心精神,根植于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哲学。然而,马可·奥勒留并未将它呈现为僵硬的教条,而是将其转化为一套实用的生活指南。斯多葛主义教导我们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唯有我们的判断、意愿、欲望和行为;我们不能控制的,则是外界发生的一切——他人的行为、疾病、名声、甚至生死本身。 全书的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原则展开的无数次自我提醒与训练。他不断告诫自己:“当外界事物困扰你时,你必须明白,它们本身并不能困扰你,而是你对它们的判断在困扰你。”这是一种彻底的内在革命,要求读者审视自己的心智,剥离那些由恐惧、欲望或虚荣心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非理性色彩。通过这种持续的“去判断化”练习,人便能获得一种不受外部环境掣肘的自由。 死亡的常态化:提醒我们活在当下 在《沉思录》中,对“死亡”的思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并非出于悲观,而是斯多葛派用来衡量生命价值的终极标尺。马可·奥勒留反复提醒自己: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与宇宙的宏大尺度相比,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 他以一种近乎坦然的姿态,直面生命的无常。这种对死亡的接受,并非教人放弃努力,恰恰相反,它催促着读者将精力投入到唯一重要的事情上——履行当下的职责,行使美德。每一天都应该被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不拖延、不虚掷,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会到来。这种对有限性的深刻认知,极大地增强了每一刻的重量与意义。 宇宙的理性秩序:回归自然 马可·奥勒留在追溯万事万物之源时,深受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他坚信宇宙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理性的力量——“逻各斯”(Logos)所主宰和安排的。万事万物的发生,无论看起来多么混乱或不公,都是整体和谐秩序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人类,我们的最高使命便是“顺应自然”(Live according to nature)。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外部的自然界,更指人作为“理性生物”的本性。这意味着要用理性去理解世界的运作,接受必然性,并以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遭遇。当我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相冲突时,他教导我们:要记住,所有生物都是同一整体的一部分,个体间的冲突终将消融于宇宙的整体和谐之中。 面对他人:仁爱与宽容的实践 作为皇帝,马可·奥勒留必须处理形形色色的民众、阿谀奉承的朝臣、以及心怀不轨的对手。他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从未因此变得愤世嫉俗。相反,《沉思录》是关于“如何与难以相处的人共处”的实用手册。 他深刻地理解到,那些施加伤害或做出愚蠢行为的人,往往是出于无知,他们并非故意要伤害你,而是被错误的观念所驱使。因此,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不是愤怒或报复,而是同情和教育。他不断提醒自己要“爱那些犯错的人”,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在追求他们认为的“善”。这种极端的宽容,要求个体具备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将愤怒转化为理解,将厌恶转化为实践美德的机会。这是一种艰难的实践,也是斯多葛主义对社会关系给出的最高伦理要求。 专注当下:行动的哲学 《沉思录》的语言是行动的语言,而非思辨的语言。马可·奥勒留在字里行间,不断地将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 保持专注: “让你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你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清晰地、庄严地、人性地完成它,并以仁慈的心态完成它。” 摒弃外在标签: 不要被头衔、财富或赞扬所迷惑,它们都如过眼云烟。你真正是谁,取决于你此刻的行为。 自我审视的循环: 每天早晨,他会预想自己将要面对的挑战;夜晚,他会回顾自己是否做到了“符合理性”与“行使美德”。 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本哲学书,不如说是一份持续一生的精神训练日志。它没有提供肤浅的成功秘诀或简单的快乐保证,它提供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内心结构,一种在混乱中寻找意义的能力,一种理解自我局限并超越这些局限的勇气。正因其真诚、实用与深邃,《沉思录》的力量,如同清澈的泉水,能够洗涤世俗的尘埃,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发现,真正的帝国,始终位于我们自己的心智之内。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指南,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是权力的巅峰,还是生活的低谷——它都将是你最忠实的内在盟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可•奥里略  (Marcus Aurelius)


  西元121~180年,古罗马帝国皇帝、最重要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之一。他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帝王哲学家」,从小接受过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等方面的良好教育、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历经战乱、灾难和帝国的衰落,却在鞍马劳顿之中创作了这部写给自己的沉思之书。

图书目录

英译者序5

Book One 卷  一    23
来自私人生活圈的品质传承23
养父安东尼.皮乌斯给我的教诲27

Book Two 卷  二    41
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41
人只能活在当下44

Book Three 卷  三    55
别让肉体控制你的灵魂55
再宝贵的荣誉也不过是过眼云烟59

Book Four 卷  四    73
不要没有目的地盲目行动73
不断观察万物的变迁81

Book Five 卷  五    103
用思想滋养你的心灵103
做本性要求的事111

Book Six 卷  六    131
履行你自己的职责131
尘世的生命只有一个果实137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141

Book Seven 卷  七    163
要自己挺起腰桿,不要被迫挺直身躯163
善待那些做错事的人168
拥抱你自己的生活吧174

Book Eight 卷  八    195
按照本性生活你才会找到幸福195
从大自然汲取伟大的力量201
快乐在于保持自己的原则205

Book Nine 卷  九     227
不要远离与你有共同原则的人227
别让他人的恶行影响你231
不要和愚昧的人做无意义的谈话236

Book Ten 卷  十    255
挖掘你本性所渴求的东西255
一早醒来就要开始鞭策自己260

Book  Eleven 卷  十一    285
我为大众利益出过什么力吗285
以最好的方式生活289

Book Twelve 卷  十二    311
做万物中一个有价值的人311
人生就在瞬息变化之间315

图书序言

序言

沉 思 录


  西元121年4月26日,安东尼出生于罗马。他的父亲安尼乌斯.维勒斯(Annius Verus)在当执政官时死于任上,母亲是多米西娅.卡尔维拉(Domitia Calvilla),也叫露希拉(Lucilla)。皇帝安东尼.皮乌斯和安尼乌斯.维勒斯的妹妹安妮娅.盖利娜.福斯蒂娜(Annia Galeria Faustina)结婚,因此成了安东尼的姑父。在哈德良(Hadrian)收养安东尼.皮乌斯并宣布其为帝国继承人时,安东尼.皮乌斯也收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埃琉斯.凯撒(Aelius Caesar)的儿子卢齐乌斯.凯奥尼乌斯.康茂德(L. Ceionius Commodus),另一个就是安东尼。安东尼原来的姓氏为安尼乌斯.维勒斯,后来用埃琉斯.奥勒留.维勒斯(Aelius Aurelius Verus)作为姓氏,在西元139年又被冠以凯撒头衔,埃琉斯(Aelius)属于哈德良家族,奥勒留(Aurelius)是安东尼.皮乌斯的姓氏,在安东尼成为奥古斯都即罗马帝国皇帝以后,就不再使用维勒斯(Verus)作为姓氏,代之而来的就是安东尼。因此,他的名字是奥勒留.安东尼,或简称为安东尼。

  安东尼在少年时代便受到精心照料。他感激上帝让其拥有善良可亲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以及几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庆幸自己亲眼目睹了他的姑父兼养父安东尼.皮乌斯所树立的榜样,并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这位伟大君主的高尚美德。像许多罗马年轻人一样,安东尼努力学习研究诗歌和修辞。希罗德.阿提库斯(Herodes Atticus)和康涅留斯.弗龙托(M. Cornelius Fronto)是他的修辞学老师。在现存的弗龙托与玛克斯之间的通信中不难看出,安东尼毫无掩饰对其老师的热爱,老师也对其学生抱有极大的希望。安东尼曾说他受惠于弗龙托的教育。

  当安东尼十一岁时,他穿上了那种朴素、粗糙的哲学家装束,成为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且过着极为勤俭节约的生活,甚至到了有损健康的地步。最后,他放弃了诗歌和修辞学的学习,投身于斯多葛学派,但他并没有放弃研习法律,这为其日后坐上高位和执掌权柄打下了有用的基础。他的老师沃伦修斯.麦西安努斯(Volusianus Maecianus)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我们一定可以猜想到他还学习过罗马军队纪律,这是一个今后领导他的军队抗击一个好战种族的人所必需的教育。

  安东尼在他的第一本书中记载着他老师的名字和自己所例行的义务,如果我们未能仔细观察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认为他所说所学似乎有点空洞或自夸的味道,得出如此结论,是大错特错的。安东尼的目的是为了颂扬老师们的功绩,为了说明老师所教以及作为学生所应该学的。另外,这本书和其他十一本一样,是为己所用的,如果我们相信第一本书结尾的注释的话,它是写于安东尼攻击夸地人(Quadi)的一次战役期间,在那时,对老师美德的颂扬时刻提醒他注意关于老师所教的课程及其实际作用。

  他的哲学老师是察洛尼亚的塞克图斯(Sextus of Chaeroneia),即普鲁塔克(Plutarch)的孙子,他亲口述说了自己从这位优秀的人身上所学到的东西。他最喜欢的老师是哲学家优尼乌斯.卢斯提库斯(Q. Junius Rusticus),此人也是处理公共事务的高手。在安东尼成为皇帝之后,卢斯提库斯是他的顾问。那些注定要身居高位的年轻人通常在自己的同伴和老师这些方面都没有多少运气,我从没有发现哪个王子接受的教育能与安东尼相比,除他之外,老师们的学识和品格再也很难聚集在一人之上。对于学生,从那之后也不可能再有谁像安东尼那样。

  哈德良死于西元138年7月,安东尼.皮乌斯继承了皇位。大约西元146年,安东尼与自己的堂妹也就是皮乌斯的女儿福斯蒂娜(Faustina)成婚。他继承了继父凯撒的封号,并管理国家政务。因此,父子得以在一起友好和睦、相互信任地生活。安东尼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皇帝皮乌斯也爱护并尊重安东尼。

  安东尼.皮乌斯于西元161年3月去世。据说,当时参议院急切建议安东尼独自管理帝国,他没有採纳,于是和皮乌斯的另一个养子卢齐乌斯.凯奥尼乌斯.康茂德,通常被称为L.维勒斯(L. Verus)联合执政。因此,罗马第一次有了两位皇帝。维勒斯是一个慵懒享乐之人,并不在乎自己职位如何。然而,安东尼容忍了他。据说,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维勒斯异常敬重其同僚。就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皇帝和一个放任的合伙人和平相处了,后来安东尼把自己的女儿露西拉嫁给了维勒斯,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安东尼统治期间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帕提亚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维勒斯任总指挥,但是他毫无作为,而居住在亚美尼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地区的罗马人取得的胜利,这些功劳归于他手下的将军们。西元165年,帕提亚战争结束。西元166年,奥勒留和维勒斯在东部地区取得了一次胜利。但是,恰在此时,一场瘟疫席卷了罗马、义大利和东部欧洲,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从高卢边境到哈德里亚(Hadriatic)东部,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野蛮人,也时刻威胁着义大利北部。这些野蛮人就像300年前的日尔曼人一样,企图攻破义大利。除了短暂的闲暇,安东尼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驱逐侵略者。西元169年,维勒斯突然逝世,安东尼开始独自掌管国家政权。

  在日尔曼战争期间,安东尼在多瑙河畔的卡尔图姆(Carnuntum)生活了三年。其间,马可曼尼人被驱逐出潘诺尼亚,在他们撤退借由多瑙河时几乎被全军歼灭。西元174年,皇帝取得了针对夸地人战争的伟大胜利。

  西元175年,一个智勇双全的亚洲军事指挥官头目阿维狄乌斯.凯西乌斯(Avidius Cassius)发动叛乱,并宣称自己是奥古斯都。但是,凯西乌斯被他的部下所暗杀,叛乱也告中止。安东尼对凯西乌斯家族及其党羽的处理,显示了极大的人性关怀。他的宽恕和仁慈,从写给参议院的信件中可窥见一二。

  在得知凯西乌斯叛变的消息后,安东尼便朝东部进发。之前他曾经于174年返回罗马,旋即又回去继续与日尔曼人作战,很有可能他是直接从与日尔曼人的战斗中前往东方平叛的。他的妻子福斯蒂娜,陪同安东尼进军亚洲时,在托罗斯山下突然逝世,安东尼异常悲伤。撰写安东尼传的卡庇托林努斯(Capitolinus),还有迪奥.凯西乌斯(Dion Cassius)都指责皇后对其丈夫不忠,但卡庇托林努斯说,安东尼要么真不知道皇后的不忠,要么就是假装不知道。在所有的年代,不怀好意的披露比比皆是,罗马帝国的历史充斥着此类事件。安东尼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说:「她温顺、热情、俭朴。」同样的丑闻也发生在福斯蒂娜的母亲,也就是安东尼.皮乌斯的妻子的身上,但安东尼.皮乌斯依然对妻子爱护有加,满意非常。妻子死后,皮乌斯在给弗龙托的一封信中写道,他宁愿与他的妻子一起被放逐,也不愿在罗马宫殿中而没有妻子的陪伴。没有多少人能比这两位皇帝给予自己妻子如此的宽容与爱护。卡庇托林努斯撰写安东尼传时,是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统治时期,他可能是有意讲述真相,但他只是个贫穷虚弱的传记作家。而出了名的不怀好意的历史学家迪奥.凯西乌斯总是披露丑闻,或许他相信任何丑闻都能对人产生攻击作用。

  安东尼继续他的叙利亚和埃及之行,在经过雅典返回义大利的途中,他首次参加了埃琉西斯祕仪。这是皇帝针对古老庄严的宗教仪式和宗教庆典的一次身体力行。如果书中未有表明他是否是一个迷信之人,我们就不能因此认定他是一个迷信之人。这只是统治者公开行为的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他的真实意图。一个明智的君主不会粗暴地镇压迷信的臣民。安东尼希望臣民们都是智慧之人,但是他知道自己无法悖逆臣民的意愿。

  西元176年12月23日,安东尼和他的儿子康茂德取得针对日尔曼人的胜利,并回到罗马。第二年,康茂德和他的父亲联合执政,取名为奥古斯都。在基督教会的历史上,这一年是值得纪念的,阿塔罗斯(Attalus)和其他一些人由于坚持信奉基督教,在里昂被处死,这次宗教迫害的证据是尤比乌斯(Eusebius)保留着的一封信,是维也纳和高卢里昂的基督教徒写给亚洲和普里吉亚教众的,信件保存非常完整,并特别描述了对基督教徒的严刑拷打。信中还注明,在迫害的过程中,平民要求把身为基督教徒和具有罗马公民身分的阿塔罗斯带到竞技场。但是在收到皇帝命令之前,执行官必须把他投放在监狱里。因此,执行官在向安东尼申请之前,许多人受到严刑拷打。

  信上说,皇帝的公告明示,基督教徒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放弃基督信仰,就可以释放他们。结果,具有罗马公民身分的基督教徒被砍头,剩下便被竞技场的野兽所吞噬,基督教会史的一些现代作家在引用这封信时,对遭到宗教迫害的殉道者们的奇蹟故事一言不发。信中提到的赛脱司(Sanctus)被烙铁灼伤,直到身体变成了一块焦炭,完全没有了人形,但当再次被放到烤架上时,他恢复了先前的容颜,因此他便把惩罚当成了疗伤。后来,他被野兽撕扯得四分五裂,并架到烙铁椅烧烤,最终死去。

  这封信只是一面之辞。写信者自称是高卢的基督徒,无论他是谁,他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个事件本身的寻常和非寻常方面的证据。我们不能只接受他的一面之词而拒绝另一面。如果我们相信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比较有可能的话,那么有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证据,我们也会接受它;反之,如果一件事情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话,虽然是同样的证据我们也会拒绝它。这样的求证方法是错误的。有些现代的学者还是这样做,他们从一个故事中挑选他们喜欢的部分,而拒绝承认其他的部分;或者即使他们不断然拒绝,也会不诚实地将这样的证据压制起来。人们要保持先后一致就得承认这封信的全部内容,或是全部予以否认,这样我们才不会怪他。但是有些人拒绝这封信的真实性,却又承认其中有些事情是真实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这封信的存在,而他又认为这封信的作者捏造了部分事实,可他自己也说不出这封信到底哪一部分值得相信。

  在安东尼访问东部期间,北方边界战事连连,因此安东尼回到罗马便开始与野蛮人交战。西元179年,日尔曼人在一次激战中被打败。就在这次战争中,皇帝感染疾病,死于下潘诺尼亚(Lower Pannonia)地区萨瓦河边的希尔米乌姆营地,不过根据其他权威查证,他于西元180年3月17日死于维也纳,时年59岁。当时,他的儿子康茂德陪伴着他。皇帝的遗体或骨灰被运到罗马,并受到神灵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为其建造塑像或半身像,在卡庇托林努斯撰写传记时期,许多人仍把安东尼的塑像当作门神或财神供奉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个圣人。康茂德在现在的罗马科隆纳广场为其父亲立碑以示纪念。安置在碑柱上的螺旋形浅浮雕是为了纪念安东尼发动针对马可曼尼人和夸地人战争的胜利和一场神奇的鼓舞士气、挫败敌锐的倾盆大雨。安东尼的塑像建造在了首都云柱上,后来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于是教皇西斯都五世就把圣保罗的铜像安置在此。

  在安东尼时代,历史方面的证据是非常不完备的,一些证据根本就不可信,最令人惊奇的是发生在西元174年与夸地人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 当时罗马军队处于饥渴的危险边缘,突然一场暴风雨来临,落在敌人身上的则是火和冰雹,罗马军队于是大胜。那些权威着作在提到这次胜利时都必然会提到这次神蹟。异教的学者们将其归功于他们的神灵,基督徒们则声称这是奥勒留军中的基督徒军团的功劳,基督徒们为了证明这一点还提到皇帝曾经授予这个军团以「雷击」的头衔。但是达西耶(Dacier)以及其他的学者们在维持了基督徒关于这次神蹟说法的同时,也承认,这个军团得到「雷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夸地人受到了雷击,而是因为这个军团的战士的盾牌上有一个闪电的标记,而这个军团其实是奥古斯都时代的。

  在安东尼统治之前,斯卡利热尔(Scaliger)就已经知道了一个叫「雷击」的军团,我们是从迪奥.凯西乌斯得知的,他列举了所有的奥古斯都军团。「雷击」或「闪电」的字眼也在图拉真统治时期的一个碑铭上出现过,这个碑铭是在的里雅斯特发现的。尤西比乌在提到这一神蹟的时候提到了希拉波利的主教阿波里那留(Apolinarius)的名字,说正是因为他们的祈祷皇帝才取得了这样的胜利,因此马拉提亚军团被授予「雷击」的称号。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估测阿波里那留的证词的价值。尤西比乌并没有提到阿波里那留在他所着的哪一部书中叙述了这一事件,迪奥说「雷击」军团在奥古斯都的时代驻扎在卡帕多启亚(Cappadocia)。沃尔什(Valesius)也注意到罗马帝国官名名册中提到亚美尼亚的道德监察官指挥的第十二军团被称为「马拉提亚的雷击」,而亚美尼亚也正位于迪奥所说的卡帕多启亚,因此沃尔什断定马拉提亚并不是军团的名字,而是军团的驻地的名字。这一地区也叫马拉提亚,因此他说军团的名字并不是来自于他们执行任务的地方,而是他们被招募的地方。因此,尤西比乌所说的恐怕不太可能,不过沃尔什还是因为阿波里那留和特土良(Tertullian)权威的缘故,相信是因为军团中基督教士兵的祈祷才带来这次的神蹟。沃尔什说鲁斐纳(Rufinus)并没有给这个军团命名为马拉提亚,或许他是有意不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马拉提亚是亚美尼亚的一个小镇,那时这个军团驻扎在那里。

  据说皇帝曾向参议院报告了战争的胜利,我们可能认为这只是例行公事,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国书的内容,因为已无法得到考证。达西耶认为皇帝的国书要么被参议院故意损坏,要么被基督教的对头毁坏,因此真实可靠的证据可能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当他说国书已经被毁,甚至连尤西比乌也无法找到时,这个评论家却没有看到矛盾所在。在战争胜利后的希腊,安东尼确实向罗马人民和参议院发表了一份国书,是在贾斯丁(Justin)第一次道歉后,但是,这与道歉没有丝毫关系。不过这封国书是最愚蠢的伪造证据之一,不可能在安东尼向参议院的报告中被发现。如果国书是真实的,皇帝就可以免受被迫害的基督徒的指控,因为皇帝曾在伪造的国书中说道,如果某人因是基督徒而受到控告,被告人能坦白,就能获释,无知之人还补充道,告密人会被活活烧死。

  在安东尼.皮乌斯和玛克斯.安东尼统治时期,贾斯丁曾做过第一次道歉,并且在安东尼时期,他提安(Tatian)反对希腊的演说,是对宗教最为激烈的攻击。亚他那哥拉代表基督教徒向安东尼做出书面道歉,梅利都也致歉,萨尔迪斯主教和阿波里那留也向皇帝寄去书信。贾斯丁第一次向安东尼.皮乌斯和他的两个儿子安东尼和维勒斯做出书面道歉,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看到。第二次道歉信是致罗马参议院的,但是收信人姓名和地址却是抄写员。信件的第一章是对罗马人的演说,第二章讲述了在安东尼和维勒斯联合执政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他还向皇帝提到了一个女人,「她向皇帝递交请愿书,皇帝同意了她的请求」。在其他章节,主要是对两位皇帝的进言。

  从上所述,道歉信是直接呈给两位皇帝的。尤西比乌说第二次的道歉信是给安东尼.皮乌斯的继任者,也就是安东尼的。在第二封道歉信其中的一章中,贾斯丁写道,信奉斯多葛教义的人们,由于道德原因选择自己的生活时,都会受到诅咒和谋杀,比如,同时代的海拉克利特斯、穆索尼乌斯(Musonius)等等。对于那些按照理性生活、借由工作来试图避开邪恶之人,他们总会受到诅咒,这正是魔鬼们所做的。

  据说,由于拒绝向神灵做出牺牲,贾斯丁在罗马被处死。据权威查证,此事不可能发生在哈德良统治时期。如果第二封道歉信是写给安东尼的,此事也不会发生在安东尼.皮乌斯统治时期。有证据表明此事发生在安东尼和维勒斯当政期间,当时汝斯提古是罗马城的长官。

  一封信件表明,波利卡普(Polycarp)是在安东尼统治时期的士麦那遭到迫害,这封信件后来被传到非罗美林(Philomelium)的教堂和其他基督教堂,由尤西比乌保管着。但是一些批评家对波利卡普死去的时间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分歧大约有十二年。波利卡普的殉道伴随各种奇蹟的发生,其中一个是尤西比乌所忽视的,这个奇蹟出现在一个古老的拉丁版本的信件中,是由乌雪主教(Usher)出版的。据推测,这一版本的出版离尤西比乌时代不远。这封信的结尾注明,其来自于波利卡普的门徒爱任纽(Irenaeus)的手抄,由凯乌斯(Caius)翻译而成。后来由在科林斯湾的苏格拉底再次翻译:「我,庇沃纽(Pionius)在波利卡普启示并且引导下,终于使我找到上面的版本,并重新誊录了一次。」波利卡普殉道的事蹟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多现代研究教会史的专家们都有意识地将其忽略了。

  为了对安东尼统治下的基督教徒状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必须回到图拉真时代。当时比提尼亚在年轻的普林尼统治之下,基督教徒为数众多,旧宗教的信奉者慢慢减少,庙宇被废弃,节日被淡忘,没有人肯为受害者做出牺牲。致力于保留旧有宗教的人们发现他们的利益已到了危机的边缘。于是,基督教徒男女老少被带到长官面前,但是长官们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他们,对他们做的只能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于基督教徒的顽固,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把信奉基督教定义为堕落和极端迷信,如果给与这些人放弃信仰的机会,应该有可能阻止这个宗教的蔓延。于是,普林尼写信通知图拉真。

  在哈德良统治时期,罗马政府开始注意到基督教徒的增加和普通民众对他们的敌意。如果各省长官对基督徒放任不管,就不能抵抗他们对狂热异教的盲从,于是便把基督徒当作无神论者。定居在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对基督教异常敌对。在哈德良时代,基督徒便开始道歉,这清晰地表明基督教是多么流行。哈德良向亚洲各省长官米纽修斯.丰达努斯(Minucius Fundanus)发号施令,指示长官们不能对无辜百姓百般刁难,控诉者不能敲诈勒索,对基督教徒的指控必须合理公正,而无需理会多数人的喧闹。基督教徒因非法行为受到起诉、判刑,必须依据所犯罪行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据说安东尼.皮乌斯也颁布了一些法令。哈德良所颁布的法令条款好像对基督徒有利,但是如果我们明白基督徒像其他人一样在犯法时才受到惩罚,那这条法令又有何意义呢?法令真正的意图是,如果基督徒坚持信奉基督教或者不能证明自己已经放弃基督教,他们就会受到惩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哈德良给予基督徒的权利比图拉真给的要多。在贾斯丁第一封道歉信的末尾,还印有安东尼.皮乌斯颁发给亚洲公社的法令,也由尤西比乌保存着。法令的日期是在安东尼.皮乌斯的第三个任期内,法令宣称只要基督徒们不试图扰乱反对罗马统治,他们就不会受到惩罚。但是这个法令是伪造的,熟悉罗马历史的人在看到法令的形式和要旨时都会明白这是多么笨拙的伪造。
  
  在安东尼统治时期,新老信仰的对抗甚至更加激烈,异教徒们督促政府来抵制基督教信仰的入侵,梅利都写给安东尼的道歉信代表了在新帝国条令下被迫害的亚洲基督教徒。他说到,贪婪无耻的告密者拥有其他人的财富后,便开始运用这些条令对那些毫无恶意之人进行抢劫。他怀疑一个公正君主是否能做出公正之事,最后的法令是否是皇帝颁布的,基督徒恳求皇帝不要向敌人低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至少皇帝的法令或安东尼的宪法是存在的,并且都是以迫害为基础的。除非基督教徒否认他们的基督教,否则就是犯法,并将受到惩罚。一些现代批评家记录,在西元167年,士麦那的迫害活动就开始了,十年后,迫害活动绵延至里昂。此时,安东尼政府下的各省长官才完全明白图拉真的法令是用来保护自己、惩罚基督徒的,因此即使基督徒们情非所愿,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被迫害的下场。但是,除了基督徒们反对所有的异教庆典外,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眼中的异教都是虚假错误的。因此基督徒开始向异教仪式宣战,宣称除了基督教之外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所有辉煌灿烂的庆典都是对邪恶的崇拜。毋庸置疑,这是在向罗马政府宣战。罗马政府可以容忍任何形式的迷信活动的存在,却不能容忍一个宗教派别。

  如果我们对宗教史有真实的了解,就应该知道罗马皇帝曾怎样试图阻止新宗教的诞生,怎样实施压迫基督教徒的政策,贾斯丁在他的道歉信中曾对此加以确认,我对此也毫不怀疑;还应该知道喧闹和暴乱是多么的受欢迎,有多少狂热无知的基督教徒一方面致力于教义的信仰,一方面还要忍受罗马政府和新教的争吵。现存的宗教史有虚假的成分,真实常被夸大。但是,安东尼时期,异教徒公开对抗基督教徒,人们因是基督教徒而被处死,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尤西比乌在其第五本书的序言中曾写到,在安东尼统治的第十七年,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已经变得异常暴力,首先遭殃的是各城市的平民。并且,在其夸张的叙述风格下,我们可以推测出曾有一个国家无数教众死于非命。他所暗指的国家是高卢国。然后他异常小心地给维也纳和里昂的教堂去了一封信,信件的内容可能就是说明引发迫害的真实原因,讲述平民对基督教的狂热,及长官们和皇帝在处理暴乱方面所面临的巨大麻烦。玛克斯到底知道多少残酷的事实,我们并不知道,因为历史对安东尼统治时期的纪录是残缺不全的,这一时期,安东尼没有制订法令来反对基督教,因为图拉真已经为其铺好了路,即使我们认为他愿意让基督教自由成长,也不能确定这是否在他能力范围内,因为我们猜测安东尼像现代的君主一样,权力被宪法条例、参议院和前任的先例所限制。我们也不能确认他是否是一个积极的迫害者,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他对基督教徒出言不逊,尽管他对基督教徒没有好感。除了知道基督教徒对罗马宗教的敌意外,他便一无所知了。尽管一些护教士真真假假地游说,他仍认为基督教徒对国家构成了威胁。我已经说得够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充分解读一个人的优缺点,对其个人是不公平的。如果所有的材料都是真实无误的,他就可以消除所有的指控,但是,我在寻找真实的时候,证实一些材料是杜撰的,因此他不得不承担对其的指责。另外,我还确定他没能从一无所知的宗教中得到任何道德准则。

  毫无疑问,皇帝的「反思」或「沉思」 是一项真实严肃的工作,在其第一卷中,介绍了自己、家庭和他的老师。在其他书卷中也提到了自己,《苏达辞书》注意到安东尼在其十二卷书中所做的工作,把其称为「规范自己的生活」,并且《苏达辞书》还引用了书卷中的几句话,还注上皇帝的名字,不过没有注上作品的名字,引用的几段话,也没有注上皇帝的姓名。作品的真正标题无人得知,克胥兰德(Xylander),出版他第一个拉丁版本,是手稿,包含十二卷,但是现在手稿已不知去向,其他现存比较完整的手稿藏在梵蒂冈图书馆,不过,其中几卷已经没有标题、没有碑铭了,第十一卷仅留有刻着星号的碑铭,其他的梵蒂冈手稿摘自皇帝的书卷。所有的摘录标题与克胥兰德首码标题几乎一致。所有后来的版本都是用这一标题。我们不清楚安东尼或者其他人是否把他的作品分类成卷,如果第一卷和第二卷末尾的碑铭是真实的,那他就做了分类。

  众所周知,奥勒留皇帝在闲暇时间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因为要留给自己所用,所以可以推测他留下一个完整的手稿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不可能让别人代手,并且他也不愿意自己祕密的思想暴露在别人的眼皮之下。他还打算把自己的作品留给儿子康茂德,但他的儿子却没有机会饱览先父的智慧与哲思。一些仔细认真的人保存了这一宝贵的书卷。除了《苏达辞书》外,后来的许多作家都提到过这一伟大作品。

  许多评论家都对这本书的文字做过许多工作。其中最完整的是1652年的版本,由汤玛斯.盖特克(Thomas Gataker)出版。第二个版本是1697年的,由乔治.斯坦霍普(George Stanhope)监制。还有一个是1704年的版本。盖特克在这些版本中做了许多有益的修改,他还印制了一个拉丁文的版本,虽然不是过于完美,但也表达了原有的意义,要好过现在的一些翻译版本。在每段对面的页面空白处,他还为其他平行段落加注了说明。他还写了一个评论,是古代作家中写得最完美的,这个评论包括针对晦涩难懂段落的编者说明和为说明文章而引用希腊和罗马作家的语言。这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材料,没有英国人曾这样做过。在序言的末尾,编者说他在位于伦敦附近的罗瑟希德撰写这个序言,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当时是1651年,他已78岁高龄。那时,弥尔顿、塞尔登和其他联邦时代的伟人都在世。当时,伟大的法国学者萨尔梅歇斯(Saumaise)和盖特克一拍即合,并协助盖特克编辑安东尼手稿,在1802年,希腊版本由舒尔兹(J. M. Schultz)在莱比钖(Leipzig)出版, 希腊语版本由学识渊博的阿塔曼迪努.克莱(Adamantinus Corai)于1816年在巴黎出本,也是八卷,后来由陶赫尼茨(Tauchnitz)在1821年再版。

  安东尼的作品有英语、德语、法语、义大利语、西班牙语版本,还有其他翻译版本。我没有见过所有的英文版本,不过由杰瑞米.科利尔(Jeremy Collier)在1702年翻译的版本最为粗糙庸俗,夏邦泰(Charpentier)保存的由亚力克西斯.皮埃尔(Alexis Pierron)翻译的法语版要优于达西耶的义大利语版(1772年乌迪内),我没有见过这个由枢机主教翻译的义大利版本,枢机主教佛朗西丝.巴贝里尼(Francis Barberini)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是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外甥,他为了散播信仰的种子,耗尽余生用母语去翻译罗马皇帝的思想结晶。他致力于用心灵去理解与翻译异教所留下的高尚品德和思想精髓。

  在使用这本书很多年之后,我利用空余时间将其译出。为完成译着,我参阅了一本希腊版的着作,但是我从来不会仅参考一本书,我还经常与其他版本去比较。我翻译是为自己所用,所以值得为此而工作。不过,考虑到对别人可能也有用途,所以才决定出版。原着晦涩艰深,很难翻译,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我相信,自己不会漏译。如果那些与我意见不和的,拿原着与译着进行比较,找麻烦的人不应该匆忙做出结论:那是我的翻译错误。乍一看,一些段落未显其意,其实意思已包含其中了。我不同于其他翻译家,我认为一些地方他们确实是翻译错误,用「+」号标出的部分表明意思的不确定。我尽量让语言轻松流畅,但也不忘符合原着的表达方式。版本中出现的模煳不清是源于希腊语的不达意,是再正常不过了。关于语言,我已经竭尽所能。同时在正文中同一个单词我会给出相同的译法。

  我所注意到的斯多葛哲学最后一次体现是在辛普利修斯(Simplicius)的《埃比克泰德手册评论》。辛普利修斯不是基督徒,在基督教大规模腐化的那种时刻,他不可能改变其身分,但他确实是一位宗教人士。他向神灵祈祷的评论并没有为基督教带来改观。从芝诺(Zeno)到辛普利修斯,大约有九百年的时间,斯多葛哲学的辉煌达到顶点,形成了以伟人为特色的哲学形式,但最终烟消云散了。直到一些义大利信件的出现,我们才再一次听到它的声音。波利齐亚诺(Poliziano)见到两本模煳残缺的埃比克泰德手册的手稿,于是把它翻译成拉丁文,献给发现并保护此书的罗伦佐.德.梅迪奇(Lorenzo de’Medici)。波利齐亚诺版本在1531年第一次以合集的形式出版。波利齐亚诺把这本书推荐给罗伦佐,因为它很适合他的性格,期望在困难缠身时能对他有些用途。

  埃比克泰德和奥勒留的作品在第一次出版以后就拥有很多读者。奥勒留的这本小书曾伴随许多伟大的人物。约翰.史密斯船长在其年轻年代经常阅读的两本书就是马基雅维利的《战争的艺术》和奥勒留的《沉思录》,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两本书更适合于形成战士加君子的性格。史密斯在他的祖国英国没没无名且几乎被遗忘,但是在美洲他却拯救了年轻的维吉尼亚殖民地。他的英雄气概和他在军事上的成就都很伟大,但最伟大的则是他的高贵的品格。因为一个人的高贵绝不如一般的粗鄙的想法那样是来自于财富和地位,也并非来源于人的知识,相反知识反倒经常与那些最卑劣的人性相连,它使得人们对那些位居高位的人极尽谄媚,对处在贫穷的底层的人则傲慢无礼。一个人真正的伟大来源于对一种以诚实为目的的生活方式的认知,它建立在对自己和对一切都公正的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在经常的自我反省上,坚定地遵守他认为是正确的原则而不让自己陷入烦恼。正如皇帝所说的那样,他不应该根据别人怎样想、怎样说,或是别人做与不做,来决定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图书试读

试读篇
 
Book One
卷 一
 
来自私人生活圈的品质传承
 
1从我的祖父维勒斯那里,我学到美好的品德和控制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2从我父亲1的声名和对他的追忆中,我懂得了谦逊和男子汉气概。
 
3从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不要经常出入公立学校,而要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懂得了在这些事情上是不能吝惜金钱的。
 
4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克制,不仅戒除恶行,甚至戒除邪恶念头的产生;而且,我还学会了简单的生活方式,摒弃富人奢侈的生活习俗。
 
5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力戏中的党争;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吃苦耐劳、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要干预他人的私事,不要听信诽谤之言。
 
6从戴奥吉纳图斯那里,我学会了不使自己忙碌于琐碎之事,不要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学会了不挑拨离间,既不热中也不畏惧抗争;学会了让人自由发言;学会了亲近哲学。我先是巴克斯,然后是坦德西斯、马尔塞勒斯的一个倾听者;我年轻时写过对话,向往厚木板床和粗毛皮衣,以及其他一切属于希腊文化的东西。
 
7从拉斯蒂克斯那里,我懂得了我的性格需要改进和训练;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不要误入诡辩和竞赛的歧途,不要写作投机的东西,不要进行繁琐的劝诫,不要炫耀自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或者为了譁众取宠而行善;学会了避免华丽的辞藻、构思精巧的写作;不穿外出的衣服在室内行走,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以简洁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钖纽埃瑟给我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那些以言语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只要他们表现出愿意和解的意思,那就乐于与他们和解;仔细地阅读,不要满足于对书籍的肤浅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我感谢他使我熟悉了埃比克泰德的言论,那是他从自己的收藏中传授给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能够改变你思考世界的方式。《沉思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虽然过程有些笨拙,但效果却显而易见。它让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所左右,更加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书中的一些哲理能够给予我莫大的安慰和勇气,让我明白,许多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执念。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内省式的表达,它不是在向读者灌输什么,而是在引导读者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这种学习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各种哲学流派,但最终发现,那些最深邃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这样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沉思录》就是这样一本,你读得越透,就越会发现它的博大精深,也越会感叹作者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古朴的字体配上泛黄的纸张效果,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安心,忍不住在指尖摩挲,期待着即将展开的智慧之旅。我平时读书的节奏不算快,更喜欢细细品味,尤其是像《沉思录》这样的经典,总觉得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慢阅读”的需求,一百年后再读,依然会有新的感悟,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非凡。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它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在你迷茫时指点迷津,在你得意时提醒你保持清醒。我常常在睡前翻开它,读上一两页,那些深刻的道理便如同甘泉,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灵。有时候,即使只是读到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能引发我许久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不朽”并非虚言,而是它蕴含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跨越时代,触动每一个渴望理解人生真谛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它的副标题“读了一百年还要再读一百年的不朽鉅着”,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伟大的作品,其魅力就在于能够跨越时间,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沉思录》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它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诚恳和坦率的语气,与读者进行内心的对话。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递和生命的启迪。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会建议身边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迷茫的朋友阅读它,我相信,它一定能为他们带来力量和方向。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沉思录》这个书名的,但那时候的印象仅停留在“一本古籍”的层面。直到这次看到这个带有“读了一百年还要再读一百年的不朽鉅着”这个副标题的版本,我才被深深吸引。这个副标题大胆而自信,它不仅仅是对这本书内容的赞美,更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东西都稍纵即逝,而《沉思录》却以其独特的魅力,证明了经典永不过时。我喜欢它那种不加修饰的、直接而深刻的语言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发自肺腑的思考和洞见。每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深度交流,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人生最本质的规律。我常常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日后翻阅时,能看到自己与书中的思想是如何碰撞、融合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带给你多少即时的快乐,而在于它能在你的生命中播下思考的种子,让你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对于《沉思录》的“不朽”二字,我深有体会。这本书并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是细品,越能品出其中的醇厚和甘甜。我常常在不同的心境下翻阅它,有时是心情低落时,寻找内心的平静;有时是灵感枯竭时,寻求新的启迪;有时甚至是感到得意忘形时,给自己敲响警钟。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或许就是它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秘密所在。我喜欢它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对人生、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洞察。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真实,也照见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丰盈;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