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一生行为总和:生命散章‧名言笔记

一个人是一生行为总和:生命散章‧名言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到了我这个年纪,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自己。

  一个人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当然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想做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的事,也做了些想做的事,于是,法国作家马尔罗说:「一个人是他一生行为的总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这句话是一个人的一生总结。     

  只有摒除身外物才能发现新世界。依赖少,更能自由和放松地生活;放下的越多,离不开的东西就越少。当拥有越少,人就越自由而生命之花也越能绽放。     

  有时候我们对他人说「好」,就等于对自己说「不」。想要更快乐、更成功,我们必须聚焦于自己的期望,学习更常对他人与机会说「不」。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是冷漠。关心的反面不是加害,是忽视。勇敢的反面不是害怕,是逃避。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是放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怡


  1936年生,童年在上海、北京经历抗战与内战。1948年来香港,中学毕业后入职出版界。

  1956年开始投稿报刊,从事写作及新闻出版工作逾五十年。曾创办及经营过《伴侣》半月刊、《文艺伴侣》月刊,1970年创办《七十年代》(后改名《九十年代》)月刊,任总编辑二十八年。五十多年来不间断地在报刊写小品文及政论,也出过一些书,见过及访谈过不少名人。无大学学历,自学也不算有成,只是任何人做一件事几十年总会有点心得。毕生办杂志、写文章,秉持忠于自己、质疑权贵、就事论事、不怕独持异见的原则。至今仍在香港电台主持《一分钟阅读》节目及在《苹果日报》写专栏及社论。

图书目录

到了我这个年纪(代序) 11

生命散章
最要紧自己怎样看自己 18
我所做的,和我能做的 21
想做的,与能做的 24
放得下吗? 27
朴槿惠的人生灯塔 30
冯友兰背叛自己的教训 34
我思故我在 39
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 42
她的故事 46
尽管希望渺茫而虚妄 49
理想的简单生活 52
生命不强求就达到巅峰 55
问比学更重要 59
谦逊提问,有效沟通 62
每个人都看得出年龄 65
独立是依附的反义词 68
独立是一种美德 72
在生活中寻找寂静 75
世界上没有从不説谎的人 79
説谎是人类的防卫机制之一 82
伦敦街头那一幕 87
最终好人也变了坏人 90
钱穆故居 93
复归「猫」之名 96
做人要懂得説不 99
问题带出对人生的思考 102
似是故人来 105
见死不救等于故意杀人 108
从美望、慾望变成恶望 111
我永远的座右铭 114
灵魂中的「咯噔」一声 117
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 120
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 123
管鲍之交 126
唾面自干 129
恢复你的专注力 132
把你的注意力拉回来 136
愿意「给予」的人,往往获得更多 141
论辩第一法则 144
政治是人民的鲜血与眼泪 146
自由与安全 149
人若无虚饰就活不下去 152
更少就是更多 158
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也要珍惜 161
你能请我爸爸吃顿饭吗? 164
好问题,建立好关系 167
哲学着作成为一时的畅销书 172
新的信仰、新的希望 176
苦难是人生的礼物 180
思考的陷阱 183
如何创作大卫像 187
给个理由吧,即使是烂理由 190
文化与文明 194
如果落跑他会后悔 197
要做一个反抗者吗? 200
反抗须拒绝手段之恶 203
寻找已经陌生的旧日香港 206

名言笔记
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 212
政权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对内 215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 217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220
传统与创新 222
莫被黑暗湮没 224
不能飞就走,不能走就爬 227
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 229
对社会愈了解就愈悲观 232
坚信比谎言更危险 234
一句话概括施政 236
永不销蚀的美 239
没有自由的新闻界只能是坏? 241
「大人物」和真正伟人 243
人生要以自己为对手 245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248
奴才们的逻辑 251
人类最普遍的烦恼 253
不可救药的民族 255
增长知识须听不同意见 257
政治语言都是谎言 259
真理如何变为迷信 261
天使与禽兽 263
英明决策必有反对声音 265
真正博学必能出浅入深 267
贪婪让人成为自己的奴隶 269
利益主导还是信念主导 271

图书序言

到了我这个年纪(代序)

  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心灵絮语90题》和《思想之钥60题》的延续,即两书出版后这一年写的「生命散章」,和閲读时在电脑记下的一些名言和写的笔记。书也就分成这两部份。

  去年底,我出版一本《香港思潮》,是近年所写有关香港本土意识兴起的论政文章的汇集,书中反映了这几年香港社会的变化和我对这变化的论述与回应。书出版后颇有些社会回响。

  普罗政治学苑为这书办了一场发佈会,之前也有些对我个人过去经历的讨论和批评。我在新书发佈会上回应这些讨论时説、有些批评是意见不同,那没有关系,讨论嘛;有些是偏离事实了,不过我也不准备纠正或辩解。到了我这个年纪,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説我,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自己。一个人是他一生行为的总和。一生行为,总有做对的做错的,总和来看,自己是不是忠于自己,至为紧要。

  许多回应都聚焦在「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自己」这一句。但这不是我事先想好的话。

  「一个人是他一生行为的总和」也不是我事先想到的。这几句话怎么会突然跑到我脑海里呢?我回家后左思右想,想起是以前编《七十年代》时的一篇文章,还记得应该是张信刚用笔名写的介绍当时刚去世的法国作家马尔罗的文章。我找出来重读。之后又写了几篇短文,就是这本书开头的几篇。

  在回应批评意见的谈话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到了我这个年纪」。七十八岁,很老了吧。

  尽管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活多久,但到了这年纪,应该知道生命已经赚到了,以后甚么事情都会发生。二十多年前,刘宾雁来香港,我主办了一次欢迎他的餐会,会上许多人讲了好多赞美他的话。餐后他对我説,怎么像是追悼会?我失笑了,因为追悼会讲的都是死者的好话,不会有人説坏话。但人的一生,怎么可能如追悼会所説的那样?一个人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当然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想做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做的事,也做了些想做的事,于是,马尔罗説的「一个人是他一生行为的总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应该是一个人的一生总结,也无可避免的,是我回顾一生的总结。

  「到了我这个年纪」,除了无须再介意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讲你之外,也确实早就应该想想是否要退下来了。尽管説,写作没有年齢的限制,而且这是我最重要的人生所寄,但一辈子困于书桌前,也真是错过了许多人生的好风景。报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题为〈思退〉的文章,得到的回应真是叫人难舍难离。我不否认我的意识中仍有William James説的「被肯定」的渴求,但渴求肯定的不是对我个人,而是对我在社会上「独持异议」的「异议」的肯定或反弹。

  我在耆老之年的閲读和思考中的脑子里追寻的社会景象,与现实世界竟然距离如此遥远,真使人难以放下。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説:「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我心路上仍在追寻的憧憬。

  最后,「到了我这个年纪」所想到也是有些人在催促和提议的,就是该写写回忆录吗?毕竟我这一生的经历也算有点特别,其中还真是觉得有些值得让后世知道的故事与教训。黑泽明的回忆录写到《罗生门》就没有再写下去,他觉得自己也走不出那道会有虚饰的门。我在想,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我会在写作中不断困苦地挑战自己的诚实,所以仍然下不了决心。

  遇大事往往没有多考虑,而遇小事则犹豫举棋不定,这是我性格的弱点。我知道。

  以上是到了我这年纪的几点感想。也许有读友关心,算是「代序」吧。

图书试读

生命散章
最要紧自己怎样看自己

 
十年前梁锦松偷步买车事发,他第二天就向特首董建华辞职。他是从千万年薪的银行高职转去当财政司司长的,他应该不会贪小便宜偷步买车。他后来説,他自己当然知道是无心之失,但不是他自己觉得怎样,而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公众觉得怎样,因此他要辞职。
 
作家阿城有一次在《九十年代》中记他甫去世的父亲、着名影剧评论家钟惦棐。他父亲一九五七年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当了二十二年贱民,全家蒙害。一九七九年平反时,父亲问阿城怎么看平反这件事。阿城説:「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
 
这是两种相反的肯定。一种需要别人的肯定,一种认为只要自己对自己肯定就可以,无须别人判断。这两种想法都没有错。前者是因为担任公职,要对需要相信自己的公众负责,故即使自己相信自己清白,但如果不能使公众相信,就缺乏公信力去履行职务,辞职是应有之义;后者是没有担任公职的普通人,普通人自然也需要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获得他人信任,但作为一个人,他的一生真是只要自己肯定就可以了,无须他人尤其是一个专制政权去肯定。
 
最近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説,到了我这年纪,我的心境是不介意别人怎样讲我,不介意别人怎样看我,最要紧的是,我自己怎样看我自己。因为一个人是他一生行为的总和,是不是一直忠于自己,不扭曲自己,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良知写文章,做人,任事,自己最知道。
 
许多读者和朋友认同我这段话。人的一生,交结的朋友、对立的敌人、非友非敌的生活圈子,自己认识或认识自己的人,还真不少。要得到所有人肯定固然不可能,要所有人否定你也不容易。但自己要衡量自己,以自设的准则看自己,最为紧要。
 
担任公职的人,需要公众的肯定,所以自己相信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得到公众信任;一个非担任公职的普通人,一生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就可以了,如果需要一个政治权力来肯定,那么今天肯定你,明天还是可以否定你。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