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

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观念艺术
  • 艺术批评
  • 文化研究
  • 美学
  • 艺术哲学
  • 后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第三翅膀-穿梭观念、艺术、历史
 
  是杜象的尿盂现成物、或是封塔那割破画布的那一刀,
  还是卡拉瓦乔的人头自画像?
  或什么事物,可以称为艺术?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艺术家?
  什么据点,才算艺术的发生场域?
  什么时候,那就是艺术?
  当策略成为一种艺术,关系艺术的美学立足点又在哪里?

  艺术,不再只是一幅画或一件雕塑,而是一种观念的释放,
  是对哲学、政治、人性、物质文明等发展,给予回应的种种形式和态度。
  乘着飞翔工学中看不见的悬空力量,穿梭于观念、艺术、历史之中,
  以寻找观念艺术与艺术观念间有迹可寻的思想美学踪迹。

  本书是一本艺术观念与观念艺术的史叙与思考笔记,目的在为当代艺术的论述背景作出观念、理论、实践的文脉追踪。试图从过去的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作品中,重新观看艺术观念和观念艺术的新对话,以便打开观念艺术的黑盒子,窥看历史时空下的艺术观念之形成。

  艺术已是一种观念的释放,观念艺术的艺术观念,不是一块看不懂的白布,也不是一块不能看懂的黑布。它有过去、现在和有迹可寻的未来;它是思想、是生活、是行动,也是意识型态。

  这是写给对观念艺术迷惑者和研究者的书。游于观念艺术与艺术观念之间,作者以其长期沉浸于艺术的思考,为艺术读者和研究者描述、辨识、理解观念艺术思想的形成世界,以及它在不同时空上的社会功能与时代意义。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内容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目的是为您提供有用和准确的信息,包括根据您提供的书名来生成相关的、符合逻辑的图书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为您写一本名为《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的图书简介,请明确告知,我将尽力根据书名和您可能希望强调的主题(例如,艺术哲学、当代艺术批评、美学理论等)来构建一个详细的、引人入胜的简介。 如果您确实需要一个关于其他主题、完全不涉及“第三翅膀”或“艺术观念及其不满”的图书简介,请提供新的书名或详细的主题描述,我将为您撰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千惠(Kao Chien Hui)


  台湾出生,定居美国。艺术领域教学者、艺术文化书写者、客座策展人、创作者。曾任教于美国纽泽西蒙克尔州立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高雄国立师范大学跨领域研究所。

  专研领域
  批判性影像导读、乌托邦的文本与行动 、艺评书写与创作研究、批判性思考与视觉分析、亚洲当代艺术、现代主义与视觉文化、策展理念与实践

  出版着作
  《发烧的双年展:政治/美学/机制的代言》(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艺术,以XX之名》、《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典藏艺术家庭)、《移动的地平线:文艺乌托邦简史》(艺术家杂志社)、《叛逆的捉影--当代艺术家的新迷思》(远流出版社)等。

图书目录

楔子/如同攀岩,当代艺术的哲思索引,以及人间悬念

卷一  思想与观念的演义
I.    在前现代的星空下
打开/观念艺术的黑盒子  
管窥/观念的星空很犬儒
异端/艺术十字军的历史幻影
II.    在现代性的启蒙下
启蒙/国家现实下的美学先驱
迷药/潘朵拉的摩登宝盒
流星/品味殖民中的艺术生产
III.    在后现代的混沌下
棋盘/后历史状态下的艺术定义
艺外/意识型态美学的观念衍生
彼岸/「新-前卫」艺术语境的传奇

卷二     文本与作品的对话
I.    语言-存在-物件
解放/索绪尔与意象叛离的符号世界
存在/海德格的存有论与存在行动艺术
物语/杜象的非现成观念与物的现成性
II    日常-生活-文物
灵光/班雅明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世俗/列斐伏尔的日常论与文化消费现象
见证/布达埃尔的历史文物观念
III   声言-观众-人间
身分/艺术作为文化主体的宣示
观众/关系美学中的第三者
网络/艺术中的天际、物际与人际关系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如同攀岩,当代艺术的美学索引,以及其人间悬念

  《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是一本以艺术观念与观念艺术的史叙与思考笔记,旨在为当代艺术的论述背景与间隙空间,作出观念、理论、实践的文脉追踪。

  佛洛伊德在其《文明及其不满》中,以「文明及其不满」作为结尾。他指出文明能使人陷入精神险境,但社会又是由人所组成,作用于人的各种文明戒律一样作用于社会。这种交互或滋生的现象,正常、异化或病态,在「文明及其不满」中持续存在。艺术观念的延展与扩张,同样起于「艺术及其不满」。此「不满」包括艺术载体内与载体外的问题,例如哲学、政治、人性、物质文明等发展中,艺术所能回应的种种形式和态度。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不满」,以及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悬念,有关艺术观念的疆域界定,如同攀岩,它有着地点、着眼点、着力点、着峰点,也有悬空状态。此悬空状态既是不满,也是一种开放空间,成为艺术与思想活动、社会行动的共振的场域。

  究竟什么是观念艺术? 什么是艺术观念?介于哲学与社会之间的当代艺术,如何成为一种可多元对话的视觉文化?卡拉瓦乔自画像中的人头,与马歇尔.杜象的现成物尿盂,有没有可以对话的交点?观念艺术家封塔那割破画布的第一刀,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那一刀?还是「一刀断壁」的那一刀?什么事物,可以称为艺术?什么据点,才算艺术的发生场域?什么时候,那就是艺术?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艺术家?什么过程,产生了艺术作品?当策略成而一种艺术,关系艺术的美学立足点在那里?这些观看和观念,在艺术的观念行旅中处处可撷得。

  今日,艺术已是一种观念的释放,但这释放不代表新旧的轮替,而是用21世纪之眼,重新观看古今艺术的观念流变,并赋予新的定义与诠释。艺术的观念行旅,便是以跨时空的阅读经验,从过去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作品中,重新观看艺术观念和观念艺术的新对话,以便打开观念艺术的黑盒子,窥看历史时空下的艺术观念之形成。

  因观念艺术与艺术观念交叠的天空浩广,在有限的文字表述时空,个人将之分为二卷。第一卷,有关艺术思想与观念的演义,分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期,阐述哲学思想对美学观念的启动和影响演变。此为艺术疆域的发展史叙,是以经典人文思想与前卫艺术理念作跨时空交流,重新爬梳希罗时期、中世纪、启蒙年代、近代思潮,对艺术观念和观念艺术的启廸性。第二卷,有关文本与作品的实践,则提出近代思想家、艺术家在文本与图像间的演练。以互文关系为轴线,旨在针对观念艺术领域中的语义、文本、文件之再现问题,提出观念艺术在形而上和行动上的美学判断,以及现实文化辩证关系。

  其间,所涉之相关理念,是以启蒙经验的传递为依据,美学的观念叙事为引介,个人美学文化行旅经验为补充,孕生出「观与念,艺术的窗口」的思考方向。书写内容关乎过去、关乎现在,但非旨在预言未来。它们是模式,而不是准则。它们旨在开启自辨能力,而不是作为定论之用。是故,观之,念之,打开的,希望是一个可以越过雾霭,看见远方的艺术之窗。有此窗口,艺术不会是蒙眛的、孤独的暗室手扎。

  「第三翅膀」是飞翔工学中看不见的悬空力量,是助力也是阻力。正如这项书写行动,是针对「何谓当代艺术」的观念认知之泛化,遂在肯定与否定中进行观看、阅读、沉思、独白、与反省。它以美学认知和历史经验为出发,採叙事阐述方式,进入思辩性的艺术领域,重申艺术观念的演替脉络与观念艺术散枝开叶的过程,以期找出艺术与思想生产之间,一直未曾断裂的「不满」与「留白」之关系。

  《论艺三部曲》起笔于2000年代中期,是个人针对当代艺术出现「以艺术之名」,谋略为要的乱象,试图提出当代艺术背后深远的思想世界,也相信即便在大众消费社会,艺术一直有者超越困顿现实的想像、理想、转化或净化之功能。因为有此书写意愿,在相近十年间,个人以「观念」、「评论」、「创作」三个思维和实践角度,希望能整理出如何辨明当代艺术的途径。《第三翅膀-艺术观念及其不满》是第一部曲,如果没有典藏艺术家庭丛书部的信任,慨然对三部曲的出版支持,订出明确的出版行事表,我不知道随着这条当代艺术而歧生的「第三翅膀」,何时才有出笼的机会。在此,衷心感谢出版单位的精神支持。

图书试读

打开/观念艺术的黑盒子
 
观念艺术有其美学上的历史踪迹,但它不是一种具有标准认知的艺术类型,它能够有的认知,就是保持怀疑态度的思考。
 
1.封塔那的第一刀
 
针对何谓艺术的定义,其实也不算新,它总是起于:「怎么有这种事呢?」的困惑。「怎么有这种事呢?」那是因为前所未闻,或不愿接受;但前所未闻或不愿接受,并不代表那些现象不存在,甚至,那些现象的问题,根本就是艺术本质上的困惑。
 
我在学校的时候,艺术史的课程并没有教观念艺术,当时的同学们,所能讨论的观念艺术,除了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尿盂现成物之外,便是拉丁裔艺术家封塔那(Lucio Fontana,1899-1968)在白画布上割划的那一刀。如果说,杜象是以「挪用」现成物来指涉艺术的定义问题,封塔那应该是以「破坏」来打破视觉艺术的既有规范。
 
封塔那戳破画布的作品标题是「期望」,他用刀毁了一个被期望的平面想像空间,却也开启了另一个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想像空间。画布那一刀,划出的是画布上和画布外的世界。当时,封塔那所追求的「空间观念」,还在于形式美学的讲究。他后来又在不同色的画布划了好几刀,那些刀痕,被线性化,变成他跨越极限主义和观念艺术的特有风格:既保有平面形式,又戳破了平面形式;既是具象的刀痕,又是抽象的行动。他提出以有机的动态美学,取代已经冻结于形式与衰退中的美学,并声称自己是「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然而,在他之后,那划开画布后的新空间观念,不再只限于视觉上的美学课题,而是戳破虚拟世界后的现实景观。封塔那的「期望」,在自我重复多次后,后续的标题或许都该称为「落空」。然而,就在他逝世的1968年之后,观念艺术也转型了,它变成反社会的行为,或可称为现实景观的再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艺术系学生,我对艺术理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近年来,我感觉很多理论似乎都有些陈旧,无法完全解释当下层出不穷的艺术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新鲜的空气,提供一些关于艺术“观念”的全新解读,或许是从跨学科的角度,将艺术与其他领域,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科技等联系起来。而“不满”这个部分,则让我非常好奇。它是否在探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对艺术本身局限性的反思?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展示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社会、对艺术体制、甚至对人类境况的不满的。我非常期待它能激发我的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或者至少,让我对艺术有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画面。我对“第三翅膀”这个意象非常着迷,它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常规的飞翔,一种在艺术领域中寻求新的可能性的尝试。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艺术观念”如何形成、如何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的论述。而“不满”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因为它触及了艺术中那个最富激情和创造力的部分——对现状的挑战和对未来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我探索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挣扎与最终的突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我曾以为已经了然于胸的艺术作品,发现它们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关于“原创性”这个概念在艺术中的意义,感觉它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难以定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艺术观念”的演变,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原创”的认知的。我尤其对“不满”这个关键词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挑战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艺术理论,或者揭示一些艺术史上的“潜规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有说服力的案例,让我能够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既有框架下寻求突破,又如何在创新中保持与传统的联系。我对它的论述结构和分析方法也很有兴趣,希望它能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深入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评分

我最近正在为一场关于当代艺术展览的评论撰写初稿,但总感觉自己的论述有些浅薄,缺乏深度。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艺术背后哲学思考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艺术观念”的清晰界定,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演变的。我尤其关注“不满”这个词,这让我联想到很多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挑战既有的规则和审美来推动艺术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运动和流派,分析它们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没有可能,它会揭示一些我们普段忽略的,但却是艺术本质的重要元素?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学术但不失趣味的方式,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思想世界,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种深邃的蓝色调,点缀着若隐若现的金色线条,仿佛预示着某种超越寻常的智慧和洞察。我最近对艺术的思考一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甚至有些迷茫的状态,总觉得在理解和欣赏作品时,少了那么一点“点睛之笔”。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新的视角,或许是关于艺术史的某个被忽略的侧面,又或许是某种颠覆性的理论,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艺术创作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困惑,因为我知道,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对现状的不满和突破。这本书的名字“第三翅膀”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很好奇,它究竟是指代什么?是艺术家的第三只眼,还是观众在欣赏作品时需要开启的某种全新感知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那些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