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济慈说:「人人都有病。」
但疾病的意义往往超越生物学层面。
500年来,
医疗的行为、体系与制度,
究竟如何受到权力、商业与国家的影响?
过去,医学总是和「进步」划上等号。医界发展出精密的外科手术,辅以各式高科技仪器;研发新型疫苗,逐一攻克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十九世纪,欧美的船坚炮利,搭配热带医学,跃升为全球主导力量。
不过,自一九六○年代以来,历史学界挑战了这样的看法。医学并非以线性的方式向前进展,后来看似造福人群的医学成就,也并非在一推出时,便获得各界接受。当展开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图时,发现医学并非拉动历史的唯一引擎,疾病形态、常民观念、实作、个人行动、医疗人员、机构、社会、文化与政治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波持续四、五十年的研究潮流也带来人类社会过度「医疗化」的省思,例如:妇女生产过程的医疗介入是理所当然的吗?精神疾病的版图持续扩大是否暗示没有「正常人」了?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医疗化」的批判角度简化了我们和医学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视医疗对我们的冲击,持平地评估医疗的贡献和转变?
全套书分成三卷([卷一]医疗与常民、[卷二]医学与分化、[卷三]医疗与国家),以重要的议题为经,以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为纬,试图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将常见的理论、概念与史学潮流检验、琢磨与修正。那将促使我们思索「进步」的意义,对「专业权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丰富我们对于医学史的认识,也让读者意识到医学的权威并非不证自明,医学的改革反映了每个时代。
过去五百年来,把身体失衡和社会失序连结起来,向来是疾病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不论瘟疫或爱滋病都是如此;疾病的意义常超越其生物学层面。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商业考量等因素,也都一直影响到医疗。——克尔‧瓦丁顿(本书作者)
作者达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整理、综合了近四十年来,对欧洲十六到二十世纪医疗社会史大量、多样而丰富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精彩可读的介绍性着作,让读者一方面能对现代西方医疗的历史有宏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掌握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议题、争论、面临的挑战与前景。——李尚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各卷提问】
⊙公共卫生何时进入国家的掌握中,它如何从针对饮用水、污水、都市清洁的环境改善,进展成为针对个人,具有排他性质的管制?细菌学在其中扮演如何角色?为什么当发展出疫苗血清,可以抵御传染病时,仍有人反对接踵疫苗?
⊙医疗的目的常是救助人的身体,但是战争竟然帮助了医学的进展,从外部手术、精神症状「惊弹症」的判定,到引入DDT和盘尼西林,战争如何促展了医学的发展?
⊙精神病学如何从傅柯所谓的「大监禁」的精神病院时代,转向抗忧郁药物的时代?
名人推荐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