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足迹(上):评估理论篇

建筑碳足迹(上):评估理论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碳足迹
  • 碳排放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发展
  • 建筑工程
  • 环境评估
  • 生命周期评估
  • 能源效率
  • 建筑设计
  • 碳中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筑碳足迹评估的功能有三:一是「碳标示」,二是「热点诊断」,三是「减碳行动」。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阐释「诚实碳标示」的操作理论,下册论述「慧眼寻热点」的诀窍,希望聪明的读者能依诉之勇敢的「减碳行动」。虽然碳足迹标示是地球环保的一股重要的潮流,但绝非是赶流行的时尚。谈论建筑碳足迹,有赖于真心面对地球环境危机,真心找出「减碳热点」,真心「对症下药」才有意义。
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领域日益凸显的环境责任问题,聚焦于如何科学、系统地评估和管理建筑全生命周期(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所带来的环境负荷。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环境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评估方法论,以推动建筑业向更高可持续性标准迈进。 --- 第一部分:可持续建筑评估的时代背景与核心理念 第一章:全球气候变化与建筑业的责任 本章首先勾勒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行业构成的严峻挑战。详细分析了建筑材料的开采、制造、运输、施工、运营以及最终拆除回收等各个阶段所释放的温室气体(GHG)和其他污染物。探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巴黎协定》背景下,建筑脱碳化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引入“环境足迹”的概念,明确区分碳足迹、水足迹、材料足迹等不同环境指标的内涵与关联性。 第二章:生命周期评估(LCA)的理论基石 本章系统阐述了生命周期评估(LCA)作为衡量建筑环境性能的科学工具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地位。深入剖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4040/14044系列标准)对LCA的规范要求,包括:目标与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LCI)、影响评估(LCIA)以及结果的解释与应用。重点区分了“摇篮到大门”(Cradle-to-Gate)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评估边界,并讨论了功能单位(Functional Unit)设定的关键挑战及其对结果可比性的影响。 第三章:建筑环境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超越单一的碳排放量指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毒性、酸化、富营养化潜能等关键环境影响类别。详细讨论了如何将不同环境影响进行相对权重分配,并引入了“综合环境指数”的概念,以期实现更全面、更均衡的环境绩效评价。此外,还探讨了社会生命周期评估(S-LCA)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与环境LCA的集成方法,以实现更广义的可持续性评估。 --- 第二部分:评估方法的科学量化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清单分析(LCI)的深度解析 清单分析是LCA的基础。本章专注于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清单的建立。细致分析了原材料(如水泥、钢材、木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输入和排放输出数据采集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边界的穿透”问题——如何准确追踪间接或次级供应链中的环境负荷。介绍了国内国际主要数据库(如Ecoinvent, GaBi等)的结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并强调了本地化数据采集的必要性。 第五章:影响评估模型(LCIA)的演进与选择 本章深入讲解了环境影响评估(LCIA)模块中的关键模型和方法学。详细介绍了“中性化”(Normalization)、“权重化”(Weighting)和“排序”(Ranking)的数学原理和伦理考量。对比分析了如ReCiPe, TRACI, CML等主流LCIA方法的内在差异、适用的环境因子集(Characterization Factors)的可靠性,以及选择特定评估方法论对最终评估结果的影响。 第六章:数据质量与不确定性分析 评估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输入数据的质量。本章专门讨论了建筑LCA数据质量评估(Data Quality Assessment, DQA)的体系和标准。探讨了数据代表性、时效性、地理相关性、技术覆盖度等关键维度。引入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量化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指导从业者如何科学地报告评估结果中的变动范围,而非仅仅提供点估计值,以增强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第三部分: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评估焦点 第七章:材料生产与运输阶段的优化策略 本章聚焦于建筑的“隐含碳”(Embodied Carbon)。分析了不同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木结构、混合结构)在材料生产阶段的环境差异。详细讨论了低碳替代材料(如地质聚合物水泥、再生骨料、工程木材)的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同时,评估了供应链中物流环节(公路、铁路、海运)的排放因子,并提出了优化材料采购与运输路径的实践策略。 第八章:施工过程的环境负荷评估 施工阶段是临时性的,但其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本章关注施工现场的能源消耗(机械、临时设施)、水资源利用、建筑垃圾的产生与管理。阐述了如何将大型施工机械的燃油消耗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环境排放清单。探讨了模块化施工(MiC)和预制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ion)在施工阶段环境绩效上的优势评估方法。 第九章:运营阶段能耗与健康评估的集成 虽然本书侧重于理论评估,但本章阐述了运营阶段(使用寿命期)环境评估的核心——能源模型与LCA的衔接。讨论了如何整合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IES-VE)的输出结果,以准确量化供暖、通风、空调(HVAC)及照明系统的环境影响。同时,强调了室内空气质量(IAQ)与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评估,作为运营阶段“隐性”环境成本的考量。 第十章:寿命终结(EoL)的处理与循环经济的潜力 本章探讨了建筑寿命终结时的环境后果。详细分析了拆除、回收、再利用和填埋的流程及其对应的环境因子。对比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Circular Economy)在建筑废物管理上的环境绩效差异。重点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材料护照”(Material Passports in BIM)如何为未来的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提供准确的评估数据和操作基础。 --- 第四部分:评估结果的应用、标准与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评估结果的解释、报告与沟通 评估的价值在于应用。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解释复杂的LCA结果,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投资者、用户、政府监管机构)定制报告的侧重点。介绍了环境产品声明(EPD)的国际格式和国内要求,确保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讨论了如何避免“漂绿”(Greenwashing)行为,确保评估报告的科学严谨性。 第十二章:全球与区域性评估标准的比较与衔接 系统梳理了国际上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如LEED, BREEAM, DGN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生命周期评估的要求和权重分配。对比分析了不同标准在评估边界、环境指标选择和数据源要求上的异同,为跨区域项目的评估提供参考框架。探讨了建立统一的、具备区域适应性的LCA评估标准的可能性与挑战。 第十三章:迈向集成化与数字化评估的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展望了建筑环境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优化LCI数据的处理速度与准确性;如何将LCA工具更深层次地嵌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工作流中,实现“评估驱动设计”(Assessment-Driven Design);以及如何将实时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应用于动态的、持续性的环境绩效监测与反馈。 总结: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执行全面建筑环境影响评估所需的理论深度和方法论的广度,是实现建筑行业深度脱碳目标的关键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宪德 教授


  1977 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
  1981 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工学硕士
  1984 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工学博士
  现任成功大学讲座教授

  ☆低碳建筑丛书系列
  1.城乡生态
  2.绿色建筑
  3.人居热环境
  4.建筑碳足迹(上)
  5.建筑碳足迹(下)

图书目录

自序 真心面对建筑碳足迹

第一章 建筑碳足迹评估序论

1-1全球减碳行动热潮
1-2「低碳建筑」与「节能建筑」、「绿建筑」有何区别
1-3何谓生命週期评估
1-4何谓碳足迹
1-5碳足迹评估的国际规范
1-6建筑能源证书的国际趋势
1-7建筑碳足迹评估的目的与范畴
1-8勿迷信国外评估法
1-9找出减碳热点

第二章 建筑物生命週期标准

2-1建筑物生命週期的视野
2-2台湾建筑物的平均寿命
2-3建筑产业的LC标准
2-4建筑生命週期管理LCM

第三章 建材碳排资料库

前言
3-1国内外原物料碳排资料简介
3-2建筑资材碳排统计法概说
3-3台湾建筑资材碳排资料库
3-3.1碳排资料盘查概要
3-3.2碳排资料盘查实例之一:钢胚碳排资料
3-3.3碳排资料盘查实例之二:水泥类碳排资料
3-3.4碳排资料盘查实例之三:二次资材碳排资料
3-4进口建材的海外运输碳排
3-5碳排资料的阐释与比较
3-5.1水泥碳排数据之阐释
3-5.2玻璃碳排数据之阐释
3-5.3其他资材碳排数据之阐释
3-6小结

第四章 建筑碳足迹评估法BCF之架构

4-1BCF四大系统概说
4-2建筑碳足迹盘查边界
4-3有效的简算法
4-4建筑碳足迹「相同功能」之定义
4-5自我比较原则之空间分区分类
4-6标准虚拟情境
4-7有效控制原则
4-8系统操作原则
4-9自我举证之低碳技术评估

第五章 规划评估BCFs与设计评估BCFd

前言
5-1确认建筑生命週期与建筑物碳足迹公式
5-2新建工程资材碳足迹CFm模拟计算
5-2.1基础假设工程资材碳足迹模拟计算
5-2.2建筑躯体工程资材碳足迹模拟计算
5-2.3建筑设备工程资材碳足迹模拟计算
5-2.4室内装修工程资材碳足迹模拟计算
5-3营建施工阶段碳足迹模拟计算
5-4建筑使用阶段碳足迹模拟计算
5-4.1CFeu之计算架构
5-4.2建筑物耗能密度EUIi计算法
5-5修缮更新阶段碳足迹模拟计算
5-6拆除废弃阶段碳足迹模拟计算
5-7建筑碳足迹指标
5-8木构造建筑的碳足迹模拟计算法
5-9BCFs简化输入规定

第六章 住宅详评系统BCFr与公共建筑详评系统BCFp

前言
6-1住宅建筑耗能总碳排量CFeu模拟计算
6-1.1BCFr耗能总碳排量CFeu计算架构
6-1.2住户插座电器耗能计算法
6-1.3住户照明耗能计算法
6-1.4住户空调耗能计算法
6-1.5住宅公共空间耗能计算法
6-1.6BCFr分级评估
6-2公共建筑使用耗能总碳排量CFeu模拟计算
6-2.1BCFp使用耗能总碳排量CFeu计算架构
6-2.2BCFp空调耗能量Eac计算法
6-2.3BCFp照明设备耗能El计算法
6-2.4BCFp电器设备耗能Ee计算法
6-3BCFp最终评估

第七章 建筑碳足迹评估与诊断

7-1建筑碳足迹之标示
7-2建筑碳足迹之分级评估
7-3未来的展望

附录1建筑物採光通风效益与通风空调节能评估规范
附录2空调设备功率简易推估法
附录3「建筑碳足迹认证」标准申请表格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真心面对建筑碳足迹


  早在二十多年前,本人已指导过全国第一篇以建材碳排研究为主题的硕士论文(刘汉卿、1993年),比国际间正式敦促各国二氧化碳减量的京都议定书签署年(1998)还早5年。本人又在2002年正式提出建材碳排资料库与建筑碳足迹评估方法(见张又升博士论文),比全球第一个产品碳足迹盘查规范的PAS2050(2008)还早6年。本人本来早可倡议建筑碳足迹之制度,但深知此乃艰涩的学术研究,并不适合将之变成强制型的规范而放置一边,但如今却「形势逼人」,被迫非出面介入「建筑碳足迹认证制度」不可。

  所谓「形势逼人」,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试想,在全国尚无建筑碳足迹计算标准之际,却已有地方政府明文要求在环评、都审中要求减碳50%,已有地方自治条例中要求建筑碳揭露,已有政府採购案要求建筑碳足迹盘查…等荒唐的政令出现,这岂非不教而战、陷人于不义?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开发商自然会找来一些国外顾问、学者专家,引用不合国情的国外软体数据,凭空捏造碳足迹报告以达政策要求。这造成许多顾问公司大发「灾难财」,一方面以天价哄抬碳足迹评估报告的价码,一方面却信口雌黄、穿凿附会制作虚假的报告书。如此报告书,政府当然无法审查其结果,最后也只是存查了事而已。

  如今,全球一片碳揭露、碳盘查、碳经济、碳标签之声,全球500大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领导联盟」要求旗下供应商公布碳排资料,许多工厂担心产品没有碳标签卖不出去,许多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被要求写入碳揭露事蹟,全球几乎已陷入一片「碳恐慌」之中。上述虚伪应付的建筑碳足迹揭露政策,无非就是此「碳恐慌」下的怪现象。

  虽然,本人过去认为「建筑碳足迹揭露」与建筑节能法令或绿建筑标章在实质环境效益上并无太大差异,因而很不赞成导入更复杂的「碳足迹认证制度」。然而,如今「碳足迹」这「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开,建筑界已陷入一片「碳恐慌」中,假如我们不勇敢抵御这「碳足迹怪兽」,也会被这怪兽吞食而亡。

  吾乃「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此本人努力将二十多年对建筑能源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平易近人的「建筑碳足迹评估法」,制作标准化、透明化的教材、软体、资料库、评估格式、计算软体以供各界使用,立志让它成为「人人会做的碳足迹评估、公开化的的碳足迹评估」,如此才不会让这只「碳足迹怪兽」兴风作浪,才不会妨碍低碳建筑政策的健康发展。

  既然「碳足迹认证制度」已经启动,本人希望此制度能达成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环保使命。假如读者熟练本书之技巧的话,您当会发现此制度是以一个共通的「碳足迹」单位,去统合建材生产、建筑设计、设备设计、维护更新、拆除工程与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建筑环境效益评估利器,未来可能有取代建筑节能法令或绿建筑标章之势。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前册是提供您「诚实碳标示」的方法,后册是提供您「慧眼寻热点」的诀窍,希望聪明的读者能由此生信心,进而诉之「勇敢救地球」的减碳行动。

  今日,这只「碳足迹怪兽」已逃出「潘朵拉的盒子」,伪造报告的鬼魅魍魉四处流窜,「碳恐慌」无处不在。本人希望「低碳建筑联盟」能以「最诚实的碳足迹认证」之「法器」将这些鬼魅怪兽降服为「坐骑」,让此「坐骑」做出真正拯救地球的事务。全世界目前有十二个国家已开始执行产品碳标签制度,但此「法器」所加持的制度,将是全球第一个「建筑产业专用的碳足迹认证制度」,各位共襄盛举的大德则是维系此制度于不败的「护法」。

  「碳足迹认证」当然是商机,但本人希望各位「护法」,不要忘记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死存亡关键,除了在于碳足迹所代表的地球暖化危机外,还有化学污染、海洋资源灭绝、物种少样化、环境荷尔蒙等更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亟待救援。「地球母亲」已经病入高肓,「碳足迹认证」不是流行,更不是口号。唯有真心面对地球环境危机,才能善用本书的「诚实碳标示」去「慧眼寻热点」,才能诉之「勇敢救母亲」的行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永續建築議題感到好奇的讀者,最近有幸閱讀了《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探討了建築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特別是聚焦在「碳足跡」這個重要的指標上。書中詳細解析了建築生命週期中,從材料的生產、運輸,到施工、營運、維護,甚至是最後的拆除,每一個環節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讓我意識到,建築的碳足跡並非僅僅是使用過程中的耗能,而是涵蓋了整個生命週期的總體影響。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評估方法論」的部分,作者詳細介紹了生命週期評估(LCA)的理論基礎和技術細節。這對於想深入了解如何量化建築碳足跡的讀者來說,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參考書。書中提到的各種評估指標、數據收集方法、以及如何進行數據分析,都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指導。這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推動綠建築認證的過程中,這些評估方法論應該是核心的基石。透過這些嚴謹的理論,才能真正有效地評估建築物的環境表現,並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评分

最近閱讀了《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這本書讓我對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以非常清晰且系統化的方式,闡述了建築碳足跡的評估理論。書中詳細解析了建築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所產生的碳排放,從材料的生產、運輸,到建築的建造、使用、維護,再到最後的拆除和廢棄處理。這讓我意識到,建築的碳足跡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全面的概念,並非僅僅是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生命週期評估」(LCA)方法的深入探討。作者不僅解釋了LCA的基本原理,還詳細闡述了其在建築領域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對於想深入了解如何量化建築碳足跡的讀者來說,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提到的各種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方法,讓我對如何科學地評估建築的碳足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也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推動綠建築、發展永續建築的過程中,LCA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评分

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讓我對建築業的永續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以往我們可能只關注建築的美學、功能性或是建材本身的品質,但這本書提醒我們,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其中碳排放的議題更是刻不容緩。作者透過嚴謹的理論架構,引導讀者一步步認識建築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剖析每個階段的碳足跡來源。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材料」的部分,詳細介紹了不同建材的生產、加工、運輸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及如何透過綠建材的選用來降低碳足跡。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在台灣尋找環保建材時,提供了相當具體的參考方向。 書中還探討了「能源」在建築碳足跡中的關鍵角色,包括建築物的初期能源消耗(建材生產、運輸)以及後期營運能源消耗(空調、照明、設備使用)。作者不僅分析了這些能源消耗的來源,還探討了如何透過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採用再生能源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這些理論上的探討,讓我聯想到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綠建築標章,以及一些新建案中強調的節能設計。這本書可以說是為這些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讓我更清楚地理解,為何這些節能措施如此重要。

评分

最近拜讀了《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這本書讓我對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以非常清晰且結構化的方式,引導讀者深入了解建築碳足跡的評估理論。書中詳細解析了建築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所產生的碳排放,包括從原物料的開採、加工、運輸,到建築的建造、使用、維護,再到最終的拆除和廢棄處理。這讓我意識到,建築的碳足跡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全面的概念,並非僅僅是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生命週期評估」(LCA)方法的深入探討。作者不僅解釋了LCA的基本原理,還詳細闡述了其在建築領域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對於想深入了解如何量化建築碳足跡的讀者來說,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提到的各種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方法,讓我對如何科學地評估建築的碳足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也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推動綠建築、發展永續建築的過程中,LCA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了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書名就讓我非常感興趣,畢竟現在環保意識抬頭,建築業的碳排放量也是個大問題。我本身對建築設計有一些了解,也一直想深入探討這個議題,所以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發現內容比我想像的還要紮實。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切入,詳細闡述了碳足跡的定義、計算方式以及在建築生命週期各階段可能產生的碳排放來源。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建築會產生碳排放」,而是深入分析了材料生產、運輸、施工、營運、維護,乃至最終拆除的整個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碳排放的「破口」。 作者特別強調了「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重要性,並對LCA的理論基礎、方法論、數據收集與分析進行了非常詳盡的介紹。這部分內容對於想從學術角度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寶典。書中還探討了不同建築類型(例如住宅、商業建築、工業建築)在碳排放上的差異,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建築材料選擇等因素如何影響最終的碳足跡。讀著讀著,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我們在台灣常見的建築案例,思考著它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隱藏了多少未被計算的碳排放。書中的一些圖表和案例分析,雖然是以較為學術的語言呈現,但對於我這種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反而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複雜的概念。

评分

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是一本相當紮實的學術性著作,內容涵蓋了建築碳足跡評估的理論基礎、方法論以及實務應用。作者從宏觀的永續發展概念切入,逐步深入到建築產業的具體層面,剖析了建築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的碳排放來源。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碳足跡」的定義和計算方式的詳細說明,這為讀者建立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框架。書中也探討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建築碳足跡評估上的差異和標準,這對於我們在台灣參考國際經驗時,提供了很好的對照。 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建築師、結構工程師、環保顧問,以及所有關心建築永續性的讀者都非常有價值。它不只是一本理論書,更像是一份「行動指南」。透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在建築設計和施工中,找出減碳的關鍵點。書中提到的「材料選擇」對碳足跡的影響,讓我聯想到我們在台灣常見的營建材料,例如混凝土、鋼材等,它們的生產過程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這本書讓我更意識到,選擇低碳足跡的建材,對於整體建築的環保效益至關重要。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起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我有點擔心會太過學術、太過理論,對我這個非本科系出身的讀者來說會有點難以消化。但實際翻閱後,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當然,書中確實有許多專業術語和學術概念,但作者的寫作風格清晰明瞭,結構編排也很具邏輯性,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這個複雜的領域。尤其是關於「評估方法論」的部分,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理解,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如何量化建築的碳足跡。作者詳細介紹了不同的評估模型和標準,以及如何收集和處理數據,這對於實際操作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指引。 書中探討了建築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從原材料的開採、加工,到建築的運輸、施工,再到建築的使用、維護,以及最後的拆除和廢棄處理,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碳排放。作者透過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具體地展示了這些排放的規模。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在台灣建造房屋時,是不是常常忽略了某些看似微小,但累積起來卻非常可觀的碳排放源?例如,建材從國外進口所產生的運輸碳足跡,或者是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這本書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激發了我思考如何在未來的建築實踐中,更積極地去減緩這些影響。

评分

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是一本讓我獲益良多的著作。作者以極其專業且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揭示了建築產業在環境永續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書中詳細探討了建築碳足跡的形成機制,從材料的生產、運輸,到施工、營運、維護,以及最後的拆除,每一個環節都對碳排放產生影響。這讓我對建築的「生命週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意識到降低碳足跡需要從全局出發。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材料選擇」對建築碳足跡影響的分析。作者列舉了多種常見建材,並比較了它們的碳排放量。這對於我們在台灣進行建築設計和施工時,提供了寶貴的決策依據。例如,我們是否能更多地採用在地生產、低碳排放的材料?如何有效地減少建材的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碳足跡?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科學地評估不同材料的優劣。同時,書中對建築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的討論,也為我們指明了降低建築營運階段碳排放的方向。

评分

《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這本書,可以說是建築永續發展領域的一本「教科書」。作者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讀者如何「思考」建築與環境的關係。書中對於「碳足跡」的定義和量化方法的詳盡介紹,為理解建築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標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建築生命週期」時,將每一個階段的碳排放來源都一一剖析,這讓讀者能夠全面地認識到,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是多層次的。 對於我們在台灣的建築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我們在設計和建造房屋時,是否足夠重視材料的碳足跡?在營運階段,我們如何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在建築壽命結束後,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這些問題,書中都有深入的探討。作者對於「數據」的重視,也讓我印象深刻,他強調了準確的數據是進行碳足跡評估的基礎。這也提醒了我,在台灣的建築產業中,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數據收集和分享機制,以便更好地推動永續建築的發展。

评分

這本《建築碳足跡(上):評估理論篇》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作者以非常系統化的方式,為讀者建構了一個關於建築碳足跡的全面認知。書中從碳足跡的基本概念、定義,到其在建築產業中的重要性,再到具體的評估方法和理論,都做了深入的闡述。我認為書中對於「建築生命週期」的劃分和分析,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它幫助我們理解,碳排放的影響並非僅止於建築物蓋好之後的使用階段,而是貫穿了整個生命週期。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詳細討論了不同建築材料對碳足跡的影響。作者列舉了多種常見建材,並分析了它們在生產、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這對於我們在台灣進行建築設計和材料選擇時,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我們是否過度依賴高碳排的材料?有沒有更環保的替代方案?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量化的基礎,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地做出選擇。同時,書中也探討了建築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的應用等,這些都是降低建築碳足跡的有效途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