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专业前辈的努力耕耘之下,都市设计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内相当重视的空间规划范畴,并且发展成为国内用以解决都市实质空间环境问题之阶段性的规划思潮。
许多初学者反应目前国内都市设计相关书籍中,几乎大多偏向国外的操作理论与实务经验案例,缺少一份架构完整且探讨都市设计最基本领域的书籍,学生在偏读国外案例经验时,却对于最基础的专业知识无法有全面性的了解,难窥全貌以致于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此外,目前国内许多操作大小都市设计规划案的都市设计师,也缺少一份全面性环境规划操作基础的工具书,二者就是愿意苦费心思尝试撰写本书的动机,也是本书尽量避免谈论国内外案例而只锁定基本原理的用意。另外,都市设计案讲求地方独特风格与环境自明性,希望在操作个案时能因地制宜,而不要全面移植理论概念或国外经验。
本书在各个章节内容中主要分成二大单元,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探讨都市设计基本的理论与概念,第四章至第八章主要探讨都市实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
在二十一世纪历史洪流即将涌入的时空结构下,在倒数的日子里,提供一个反省的契机,亚历山大(Alexander, 1974 曾说:「设计一朵花,就要先设计它的种子,再让它成长」。但是,我们却要进一步思考台湾的城市环境要的是「苹果花的种子」还是「香蕉花的种子」,这是写完本书最后的感想,也是下一个研究的目标。
作者简介
廖世璋
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专任副教授
作者经历都市设计及都市计画、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艺术及媒体、社会及文化理论、城市行销及文创产业、博物馆及社区等范畴,曾经任职于产、官、学三个不同部门,参与过国内许多规模不等之重要案件。
第一章 城市原型
第一节 「宇宙向度」的城市原型
第二节 「使用向度」的城市原型
第三节 「象征向度」的城市原型
第二章 空间的理论与设计理论
第一节 神祕主义取向的空间研究
第二节 理想主义取向的空间研究
第三节 实证主义取向的空间研究
第四节 机能主义取向的空间研究
第五节 人文主义取向的空间研究
第三章 都市设计基本概念与国内体制
第一节 都市设计基本概念
第二节 都市实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第三节 都市设计之操作内容
第四节 设计方法与程序
第五节 都市设计之民众参与方式
第六节 都市设计与国内现行相关之法规系统
第七节 都市设计之法制程序
第四章 土地使用设计
第一节 一般性概念
第二节 住宅区
第三节 商业区
第四节 工业区
第五节 公共设施用地
第五章 车行交通环境设计
第一节 一般性概念
第二节 车行路网系统规划
第三节 车行路段环境设计
第四节 停车空间规划
第六章 人行交通环境设计
第一节 人行路网规划
第二节 人行路段环境设计
第三节 无障碍步道环境设计
第四节 街道家俱设施及设施带
第七章 开放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 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第二节 开放空间环境规划
第三节 植栽规划
第四节 开放空间公共艺术规划
第五节 开放空间都市防灾规划
第八章 建筑物环境设计
第一节 建筑物类型及配置方式
第二节 建筑物立面及量体
第三节 建筑物高度及天际线
第四节 指定退缩线及墙面线
第五节 建筑开发规模及策略
第六节 建筑物外貌附属设施
参考文献
哇,收到這本書《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我還以為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那一本,畢竟我對台灣都市發展一直很有興趣。翻開書頁,滿懷期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們寶島上,像是台北信義計畫區、高雄亞洲新灣區,甚至是台中的七期重劃區,這些地方在都市設計的理論指導下,是如何從藍圖變成現實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有沒有提到一些在台灣進行都市設計時,可能面臨的獨特挑戰,例如地狹人稠、地震頻繁、或是文化古蹟保存與現代化之間的拉扯。畢竟,歐洲的都市設計原則,或是其他國家成功的案例,未必能全然套用在台灣的環境裡。 我也很想從書中挖掘一些關於「應用理論」的實際操作經驗。例如,在推動一個大型都市更新案時,政府部門、建商、以及社區居民之間,如何運用這些理論來協調各方利益,達成共識?書中有沒有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運用「參與式設計」或「在地化思考」等方法,去解決實際的都市問題?我一直覺得,都市設計不只是漂亮的建築和寬闊的馬路,更關乎人們的生活品質、社區的活力、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如何做」的實用建議,而不只是空泛的理論探討。
评分拿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畢竟,我每天在台灣的街頭巷尾穿梭,觀察著都市的建築、道路、公園,總是會思考著,這些規劃背後到底有哪些「理論」在支撐? 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有沒有深入探討「設計原理」在台灣的具體應用。例如,在我們這樣多山的島嶼上,都市的排水系統設計是否會特別講究?在炎熱潮濕的氣候下,建築的通風和採光又有哪些獨特的設計考量?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啟發,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某些都市空間會讓人感到舒適、便利,甚至充滿生機,而另一些地方卻顯得僵化、缺乏活力。
评分這本《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一個期待已久的寶藏!我一直對台灣的都市發展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從老舊社區蛻變成現代化區域的過程。我常常在想,這些轉變背後,一定有什麼「理論」在指導著。 我很好奇,書中有沒有深入探討「應用理論」的實際案例?例如,像是台北的大稻埕、台中的審計新村,這些地方是如何透過都市設計的手段,重新煥發生機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了解,在台灣的文化和環境背景下,哪些都市設計的理念是特別奏效的。
评分收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的心情可說是五味雜陳,因為我一直覺得台灣的都市發展,有時候好像少了那麼一點系統性的思考,很多時候都是走到哪算到哪。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紮實的「理論」基礎,來解釋我們看到的各種都市現象。 我特別好奇的是,「應用理論」的部分,究竟是如何在台灣的實際環境中被實踐的。例如,在過去幾十年間,台灣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都市化,許多老城區面臨著改造的壓力,而新的開發區域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些過程中,有沒有運用到書中所提到的「應用理論」?像是如何在保留歷史紋理的同時,引入現代化的都市設計?或是如何平衡商業開發與居民生活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更理解,我們所居住的都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畢竟我一直對台灣都市的演變非常感興趣。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地方看起來就是那麼有味道,而有些地方卻顯得有點空洞?這中間一定有什麼「理論」在背後默默地運作著。 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有沒有探討台灣獨特的都市發展歷程,以及在這些過程中,有哪些「應用理論」被成功地實踐,或是有哪些未能奏效。例如,從過去的工業區轉型為住宅區,或是從農田變為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這些過程中有哪些設計原則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如何在台灣的土地上,創造出更符合我們文化、環境和生活需求的都市空間。
评分拿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的期待值非常高!作為一個在都市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台灣人,我每天都在感受著都市的脈動,也經常思考著,為什麼有些地方看起來就是那麼舒服、那麼有活力,而有些地方卻感覺冰冷、疏離。所以我特別想從這本書裡,找到一些能夠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並且看看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台灣的實際案例中被「應用」出來的。 我很好奇,書中有沒有提到一些「設計原理」是特別適用於台灣的都市環境的。比如,我們寶島上常常有颱風和豪雨,這種極端天氣對都市的防災和排水系統設計,是否會有特殊的考量?還有,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都市設計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在地特色和歷史紋理,讓都市既現代又不失人情味?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能夠在快速變遷的都市中,找到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不是只有鋼筋水泥的冷漠。
评分看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真的是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台灣大都市裡生活的人,我每天都在經歷著都市的脈動,也經常思考著,為什麼有些地方就是那麼舒服、那麼吸引人?而有些地方卻總是讓人感到疏離或是不便? 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應用理論」的部分,會不會觸及到台灣在都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獨特挑戰?例如,我們常說的「都市更新」,背後牽涉到的複雜議題,像是產權問題、居民溝通、以及歷史建築的保存,在應用這些理論時,是如何被處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質的建議,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如何才能打造出一個更宜居、更具人文關懷的台灣都市。
评分拿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本是不是在講述台灣特有的都市脈絡?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從小看著都市一點一滴地發展變化,對於那些曾經的稻田、老眷村,如今變成高樓林立的商業區,我總是有著複雜的情感。所以,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有沒有深入探討,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都市設計的「理論」是如何被「應用」的?例如,那些曾經的日式宿舍、紅磚建築,在現代都市規劃的洪流中,是如何被保留、活化,或是被重新賦予新的生命? 我對「設計原理」的部分也充滿好奇。台灣的氣候條件、地質狀況、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都與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在都市設計時,這些因素是如何被納入考量的?例如,在炎熱的夏天,都市的通風和綠化設計,是否能有效地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在地震帶上,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和避難空間的規劃,又有哪些特別的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南,讓我們在進行都市建設時,能夠更加貼近我們自身的環境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國外。
评分收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真的蠻期待的!身為一個在台灣唸書、工作,然後又在都市中生活許久的人,我對我們周遭的環境變化,一直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國際上很棒的都市設計案例時,我都會忍不住想,這樣的理念,能不能也運用在我們的台灣呢? 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有沒有提到一些「應用理論」的部分,能夠解釋為什麼某些都市空間會讓人感到舒適、便利,甚至充滿活力。例如,那些充滿綠意的街道、或是方便行人步行的空間,背後有哪些學理支持?而這些理論,又是如何在台灣的實際都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被體現出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啟發,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一個宜居的都市,究竟需要具備哪些「設計原理」,以及這些原則在台灣的文化背景下,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獨特性。
评分拿到《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這本書,我感覺像發現了一扇通往理解台灣都市奧秘的窗戶。我常常走在台北、高雄、台中等城市的街道上,感受著它們的氛圍,有時是新潮的現代感,有時是懷舊的歷史韻味。我總是在想,這些不同的城市特質,背後是如何被「理論」所塑造的。 我特別想從書中找到一些關於「設計原理」的闡述,看看它們如何在台灣的實際環境中被運用。例如,台灣的地震頻繁,建築的抗震設計是重中之重,而這是否也包含在更廣泛的都市設計原理之中?又或者,台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這其中又有哪些獨特的設計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讓我能更理解我們身處的都市,是如何在不斷的建設與演變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