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2003年「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初版、2006年「绿色建筑」再版(C6),笔者所改写的中英对照版,其内容大量删除原有设备技术的内容,同时特别强调绿色建筑的亚洲新观点,希望能在当今迷信绿色商机的混淆价值中,寻找地球环境危机下的绿色建筑真精神。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绿色建筑政策陷入高科技化与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愿景。本书是集本人近年绿色建筑研究之精华,尤其新增亚洲与世界各国之生态气候与耗能特色之比较解析,使内容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
面对地球环境危机,本人由全球气候的建筑节能效益比较研究中,发现最有效的绿色建筑技术源自于最简单的传统生活哲学,尤其发现现今一些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已陷入「只知未端控制 end-of-pipe control、不知源头减量 source reduction」的危机,本书特别以亚洲角度的环境伦理来论述最基本的永续建筑理论,希望能为现代绿色建筑的迷思寻找出路。二十一世纪是绿色建筑蓬勃发展的契机,但过分商业化的绿色建筑取向也是危机。唯有环境伦理才能看清绿色建筑的本质,唯有坚守绿色生活才能落实绿色建筑之精髓。
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1-1 绿色建筑的展开
1-2 绿色建筑发展史
1-2.1 绿色建筑起源于能源危机
1-2.2 「风土建筑」与「生态建筑」两大思想脉动
1-2.3 地球环保危机
1-2.4 经济全球化加速地球环境危机
1-3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1-3.1 建筑产业破坏山林
1-3.2 建筑是高污染产业
1-3.3 建筑物也是鸟类杀手
1-3.4 绿色建筑的胎动
1-4 绿色建筑评估工具的热潮与隐忧
1-5 市场淘汰机制的「能源证书制度」
1-6 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2-1 玻璃大楼混淆建筑风土
2-1.1 玻璃大楼起源于温室建筑
2-1.2 大玻璃建筑是能源杀手
2-1.3 玻璃建筑热环境不佳
2-2 人类生活圈与建筑环境技术的发展史
2-2.1 建筑风土的气候分区
2-2.2 人类发源于热带
2-2.3 人类以「穴居」与「火塘」征服寒带
2-2.4 人类以「帐棚」与「泥土」前进沙漠
2-2.5 人类以「干栏」与「吊床」适应于热湿雨林气候
2-3 建筑气候风土论
2-3.1 由Bergmann法则谈起
2-3.2 由建筑能源见证「建筑气候风土论」
2-4 「建筑气候风土论」的建筑美学
2-4.1 寒冷气候的「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
2-4.2 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2-4.3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
2-4.4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混合文化」
2-5 风土建筑美学(小结)
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
3-1 台风建筑文化
3-2 形塑建筑通风文化
3-2.1 Sind的通风塔
3-2.2 干栏民居的通风除湿智慧
3-3 必要换气量的需求
3-4 「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开放型通风文化」
3-5 通风潜力
3-5.1 通风的定义
3-5.2 通风潜力
3-6 浮力通风设计
3-6.1 利用中庭烟囱效应的通风设计
3-6.2 通风塔建筑设计
3-6.3 浮力通风与空调的矛盾
3-7 风力通风设计
3-7.1 善用季节风与地形风
3-7.2 「深度低于14米」的平面配置
3-7.3 热湿气候的多孔隙导风建筑文化
3-8 缩流效应的通风设计
3-9 建筑通风文化(小结)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设计
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2 景观绿化的迷思
4-3 岛屿生态理论
4-4 串连绿地生态的项鍊:生态绿网
4-4.1 生态绿网是什么?
4-4.2 建构生态绿网
4-4.3 社区生态绿网设计实例
4-5 建造绿地的生态驿站:小生物栖地设计
4-5.1 水域生物栖地
4-5.2 绿块生物栖地
4-5.3 多孔隙生物栖地
4-6 乱中有序的生命力:植物多样性设计
4-6.1 歧异度设计
4-6.2 原生或诱鸟诱蝶植物绿化
4-6.3 复层绿化
4-7 生态基盘建设:土壤生态设计
4-8 生物共生环境设计
4-8.1 生物光害防制
4-8.2 对鸟类友善建筑设计
4-8.3 对生物友善的建筑设计
4-9 小结
第五章 建筑水循环设计
5-1 基地保水的课题
5-1.1 生态保水的都市防洪政策
5-1.2 不透水化环境加速都市热岛效应
5-1.3 宛如塑胶布包起来的都市环境
5-2 基地保水设计
5-2.1 直接渗透设计
5-2.2 贮集渗透设计
5-3 建立节水型社会
5-4 绿色建筑节水设计
5-4.1 採用节水器材
5-4.2 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4.3 设置中水系统
5-5 绿色污水处理
5-6 把水还给河川
5-7 小结:绿色建筑水循环设计
第六章 建筑外壳节能设计
6-1 建筑节能的意义
6-1.1 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风格的雕刻师
6-1.2 第三层皮肤
6-2 住宅的外壳节能对策
6-3 办公建筑的外壳节能对策
6-4 开窗节能计画
6-5 外遮阳节能计画
6-6 选用好的节能玻璃
6-7 外壳保温计画
6-8 屋顶节能计画
6-9 小结
第七章 建筑与空调的对话
7-1 开启建筑与空调的对话机制
7-2 建筑专业者必备的空调节能常识
7-2.1 冷冻空调原理
7-2.2 分散型空调系统
7-2.3 中央空调系统
7-3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重点
7-4 不要迷信中央空调
7-5 不要误信「区域供冷」
7-6 热舒适度理论的迷思
7-7 气候的适应性设计
7-8 自然通风与空调并用设计
7-9 空调与风扇并用系统
7-10 小结
第八章 生命週期设计
8-1 冰山的一角
8-2 建筑生命週期之挑战
8-3 如何掌握建筑物的生命週期
8-4 建筑物CO2排放量的LCA评估
8-5 低维护性设计
8-6 建筑耐久化设计
8-7 「结构合理化」是CO2减量的第一步
8-8 推动「钢构造」
8-9 推动「木构造」
8-10 绿色室内装修
8-10.1 俭朴装潢
8-10.2 绿色建材
8-11 旧建筑物再利用的省思
8-12 小结
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9-1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9-2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9-3 「适当技术」的原则
9-4 「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
9-5 绿色建筑商业化的隐忧
9-6 四倍数绿色建筑革命
9-7 小结
参考文献
说实话,在翻开《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之前,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大概就停留在“节能”这个层面。总觉得它离我这个普通市民的生活有点遥远,像是专家学者们才关注的领域。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用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一点点地揭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我最欣赏的是它所强调的“亚洲视角”。我们都知道,西方在绿色建筑领域起步较早,有很多成熟的标准和理论,但亚洲的气候、文化、生活习惯都和西方有很大的差异。这本书就非常有远见地指出了这一点,它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亚洲,特别是我们台湾本土的实践经验。读到书中关于台湾传统民居如何巧妙应对湿热气候的章节,我真是深有感触。那些高高的屋檐,宽敞的廊道,以及通风良好的设计,其实早就包含了绿色建筑的智慧。作者用很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建筑如何自然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从而减少对能源的依赖。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就有如此宝贵的绿色建筑基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不能忘记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经验。书中介绍的案例,不只是大型的公共建筑,也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宅和社区改造。这些案例让我觉得,绿色建筑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的,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点一滴去实现的。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亲和力,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引人入胜,让我一口气读了很多页,还意犹未尽。它让我对“绿色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实践。
评分读完《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绿色”是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充满亚洲的韵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绿色建筑似乎是西方国家专属的词汇,是那些先进国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扎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我们,亚洲,特别是我们台湾,同样拥有着丰富的绿色建筑智慧和实践。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她没有一开始就讲那些宏大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建筑案例切入,让我们看到绿色建筑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的。比如,书中对台湾本土一些老建筑的深入剖析,让我惊叹于祖先们在没有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气候、地形、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既舒适又环保的居住空间。那些错落有致的院落、巧妙的通风设计、以及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智慧的回顾,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探讨了亚洲地区在现代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创新和突破。它让我们看到,亚洲的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融入了我们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从节能减排到可持续材料的应用,从生态设计到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这本书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让我明白,绿色建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降低能源消耗,更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于我们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即使是对建筑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启发。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好书。
评分读《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让我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幅生动而具体的画卷。我一直以来都对环境保护很感兴趣,但每次看到关于绿色建筑的介绍,总感觉它们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像是只有在新闻里才会出现的高科技项目。然而,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绿色建筑”拉近到了我们亚洲,特别是我们台湾读者的身边。它没有照搬西方那一套复杂的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了亚洲独特的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如何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建筑。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传统建筑智慧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建筑的朝向、屋顶的坡度、以及院落的设计来达到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效果,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建筑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如何在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清凉,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室内的温暖。这让我意识到,绿色建筑并非是冰冷的科技,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对自然的尊重。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的意义远不止于节能减排,它更关乎我们居住的健康、舒适,以及我们与环境的连接。它鼓励我们去发掘和传承亚洲本土的绿色智慧,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实践中。它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责任。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许多案例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流,在当前大家对环境议题越来越重视,但又常常觉得方向模糊、无从下手的时候,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一直都对“绿色建筑”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离我们生活有点远,或者仅仅停留在节能、环保的表面。而《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却硬是把这个概念拉近到了我们身边,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智慧的方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讲解,更像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亚洲本土的故事,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我们珍贵的传统智慧。《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绿色建筑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了亚洲各地,特别是台湾、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的实践案例。我尤其喜欢它里面提到的那些结合了当地气候、文化、甚至风土人情的建筑设计。比如说,在炎热潮湿的东南亚地区,建筑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通风和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空调;在四季分明的东亚,又是如何通过精巧的屋顶设计和材料选择,来实现冬暖夏凉。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并非是统一的模板,而是可以因地而异,灵活多变的。这本书让我对“绿色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省电省水”,而是涉及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从材料的选择、建造过程的能耗,到建筑的使用和最终的拆除,都充满了环保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绿色建筑是可以与美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它不是牺牲舒适度和美感的代价,而是能够创造出更健康、更宜居、更具人文关怀的空间。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流畅,即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名词,作者也解释得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回想起自己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那些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建筑智慧,原来早就蕴含着绿色建筑的精髓。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身边环境的思考,让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建筑,也开始想象未来我们所居住的空间,可以是什么样子。
评分《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绿色”宝藏。在各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绿色建筑”这个词,但往往感觉它离我们有些遥远,像是只有在发达国家才能实现的“奢侈品”。然而,这本书却用极其生动和本土化的视角,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从亚洲,特别是我们台湾地区的具体实践出发,展示了绿色建筑是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传统建筑智慧的挖掘。读到那些关于如何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如何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材料,如何巧妙地处理雨水收集等等内容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住过的老家,那些看似朴素的建筑,却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环保理念。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舒适宜居的空间。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绿色建筑并非是现代科技的专利,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的。同时,这本书也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怀旧,而是着眼于当下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它探讨了亚洲地区在绿色建筑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将亚洲的绿色智慧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可持续性、更符合亚洲文化需求的绿色建筑。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易懂,即使没有建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的书。
评分《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一直对环保议题很关注,但又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无从下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的“宝藏”。我一直觉得,“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很棒,但似乎总是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距离,感觉是属于建筑师、工程师们的专业领域。但是,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贴近我们亚洲,特别是我们台湾的生活语境,一点点地揭示了绿色建筑的意义和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没有上来就讲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技术,而是从我们熟悉的文化、气候、生活习惯入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绿色建筑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书中关于台湾地区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解决夏季湿热问题的设计,那些巧妙的通风、遮阳、以及对本土材料的运用,都让我惊叹于我们祖先的智慧,原来在“绿色建筑”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实践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是关于节能减排,它更关乎我们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连接。它鼓励我们去发掘和传承亚洲本土的绿色建筑智慧,并在现代建筑中加以创新和应用。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作为普通市民,我们也可以从改变自己的居住习惯,选择更环保的装修材料,甚至参与到社区的绿色改造中,为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让我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简直像是在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平时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里的一些报道,总觉得它是一个很“高大上”的概念,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亚洲,特别是台湾本土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原来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接地气。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生硬地灌输那些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了亚洲人民如何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书中对台湾传统建筑的深入解读,让我非常惊艳。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朴素的老房子,就蕴含着那么多宝贵的绿色建筑智慧。比如,如何通过巧妙的屋顶设计、通风系统、以及对本土材料的运用,来应对我们这里特有的湿热气候,这简直是“绿色建筑”的活教材!它让我意识到,绿色建筑并非是西方的专利,而是我们亚洲,我们台湾,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实践的智慧。这本书也让我对“绿色”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节能、环保,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与自然的连接,不能忘记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经验。作者用非常流畅的语言,把这些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我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启发。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精美,很多案例都配有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评分翻开《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亚洲智慧的绿色建筑之旅。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关于绿色建筑的报道,但大多是从西方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高大上的技术和标准。而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目光聚焦在亚洲本土,特别是我们台湾地区的实践和探索,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没有生硬地套用国际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了亚洲各地在气候、文化、生活习惯上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将这些独特性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实践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统建筑智慧的章节,那些看似朴素的建筑,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例如,如何利用建筑朝向、屋顶设计、庭院布局来自然调节室内温度和采光,如何在材料选择上优先考虑就地取材和可持续性,这些都让我对“绿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它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与环境的连接,是否遗忘了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这些理念娓娓道来,让我读起来既有收获,又充满启发。它也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它可以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空间中,可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许多案例都配有精美的图片,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评分拿到《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所传递出的那股“本土气息”。这年头,谈论绿色建筑的实在太多了,但很多时候,感觉都是在“搬运”欧美的理念和案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就像是在说:“嘿,我们亚洲也有自己的绿色智慧,而且它非常精彩!” 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亚洲本土案例,特别是台湾地区的一些实践,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绿色建筑就意味着高科技、昂贵的材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传统的建筑方式,其实就蕴含着“绿色”的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那些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以及因地制宜地选择建材的例子,都让我惊叹于古人对环境的尊重和对建筑的理解。读到那些关于如何巧妙利用地形、植被来调节建筑微气候的章节,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家乡的一些老房子,它们在炎热的夏天,总是比现代钢筋水泥的楼房凉爽得多。作者没有回避亚洲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等,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亚洲地区在绿色建筑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它鼓励我们去发掘和传承亚洲本土的绿色建筑智慧,并在现代建筑中加以创新和应用。它让我觉得,绿色建筑不是要与现代文明对立,而是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个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的角色。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很多案例都配有精美的图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评分这本书《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的出现,真的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一直对环保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关于绿色建筑的讨论,似乎总是带着一股“遥远感”,好像是发达国家才能实现的“先进理念”。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在地化”的视角,把绿色建筑这个概念,拉回到了我们亚洲,拉回到了我们台湾的语境之中。作者的功力在于,她没有选择去套用那些早已成熟的西方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了亚洲各地,尤其是台湾地区,在气候、文化、生活习惯上的独特性,并展现了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绿色建筑实践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传统建筑智慧的梳理。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老房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蕴含了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哲理。比如,如何利用建筑的朝向、通风口的设计、以及庭院的布局来自然调节室内温度和采光,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如今的时代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让我看到了,绿色建筑并非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技术,它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它鼓励我们去发掘和传承亚洲本土的绿色建筑智慧,并在现代建筑中加以创新和应用,创造出更具可持续性、更符合亚洲文化需求的绿色建筑。它让我意识到,绿色建筑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地球的关怀,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没有建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