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屿地窄人稠,城市及建筑环境日渐趋向高层化发展,城市化的结果造成都市生态系统颓化失能,因应极端气候变异的能力也愈益脆弱,因此需要更积极地营造绿化空间,让都市热岛退烧。笔者以专业的角度将绿屋顶的观念转化为一般民众浅易可懂的知识,一方面也将目前可行的绿屋顶应用技术及实作范例等相关资料汇集成书,深入浅出并极具参考价值。全书先由绿屋顶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入门,接着说明绿屋顶的基本构成,并对其施作和维护要点提纲挈领,最后借镜国外绿屋顶推行的策略与案例,对台湾绿屋顶的推广实践进行因地制宜的发想,期待丑陋凌乱的光秃屋顶能批上绿纱,为水泥丛林带来一片生机,迈向欣欣向荣的永续生态城市。
作者简介
蔡厚男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博士
〈主修建筑与城乡学门〉
教研经历
台湾大学园艺及景观学系
辅仁大学景观设计学系
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
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景观及规划研究所访问研究
学术专长领域
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生态(landscape ecology)
基地工程(site engineering)
空间规划与永续发展(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lanning)
园艺植物(horticulture and planting design)
环境与公共艺术(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art)
过去20多年以来,作者长期关心与介入永续城乡规划、地景生态设计、自然与文化地景的跨界交流,并针对当代景观建筑发展等公共议题进行探讨,同时参与协助教育部永续校园、内政部城乡风貌、市区道路景观、都市更新和新市镇、交通部道路景观、观光局国际观光客倍增、观光魅力据点等专案计画的审议和推动事务。
第1章 绿屋顶的基本概念
1-1 绿屋顶的演进与发展
1-2 绿屋顶的功能与效益
第2章 绿屋顶的基本构成
2-1 绿屋顶类型
2-2 绿屋顶组成
防水层
防根层
保护层
蓄∕排水层
过泸层
介质层
植栽层
第3章 绿屋顶的施作
3-1 绿屋顶设置要点
屋顶结构组成
负载重量
屋顶斜度
隔水防漏
植栽选用
阻根防裂
灌溉
微气候环境
风灾维安与防范
储水防旱
维护管理
排水顺畅
植栽养护
3-2 各层防水施工法
绿屋顶施作流程
防水层
普通防水层的施工
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热熔法施工
自黏防水卷材的施工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冷黏法施工
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施工
防根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謢层
基本要求
由塑料制成的保护层
由塑料毛垫制成的保护层
由砂浆抹面制成的保护层
经过排水层的保护层
分离防滑层的施工
复合型防水层(防水+防根)
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阻根防水卷材的热熔法施工
金属铜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JCuB)与聚乙烯胎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PE)的复合施工
合金防水卷材(PSS)与双面自黏防水卷材的复合施工
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的复合施工
湿铺法双面自黏防水卷材(BAC)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水卷材的复合施工
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聚合物水泥黏结料复合防水的施工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辅以耐根穿刺卷材的防水施工
地下建筑顶板的耐根穿刺防水层施工
威达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阻根防水卷材施工方案
蓄╱排水层
排(蓄)水层板
软式透水管
过泸层
由纺织品制成的过泸层
由有机材料制成的过泸层
3-3 绿屋顶植栽所需资材
栽培介质层
轻质
薄层
稳定
环保
介质层的种类
密集型绿化的介质层
粗放型绿化的介质层
特殊介质层1(双层建筑构造的基层)
特殊介质层2(单层建筑构造的基层)
介质的调配
有机介质
无土介质
常用屋顶绿化介质类型和配置比例参考表
植物材料
影响绿屋顶植栽选用之因素
绿屋顶植栽选用原则
植栽选择常见问题
植栽层施工要点
屋顶绿化常用植栽
3-4 绿屋顶的维护与管理
完全维护
透过灌溉进行的完全维护
透过施肥进行的完全灌溉
透过清除杂草和根蘗的完全维护
透过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完全维护
例行维护
密集型绿化的例行维护
粗放型绿化的例行维护
第4章 绿屋顶推行的策略和城市经验
4-1 当代城市绿屋顶政策之发展趋势和分析
国家环境计画
城市与社区层级的绿屋顶政策
技术标准
绩效标准
直接的财务奖励
间接的财务奖励
绿屋顶政策的利弊分析
4-2 城市经验-绿屋顶在美、日、德
美国乔治亚(George)州 Athens-Clarke County
城市暴雨处理计画
绿屋顶的政策设计
管制规范
间接的财务奖励
日本东京
东京都绿屋顶政策的发展历程
政策设计
德国柏林
柏林市绿屋顶政策的发展历程
管制规范:「生境面积因子(Biotope AreaFactor)」的计算模式
第5章 台湾发展绿屋顶的方式及发想
5-1 绿屋顶建置相关法令
中央与台北市
新北市
高雄市
绿屋顶施行案例
国内外绿屋顶推行经验的启示
小结
5-2 推行绿屋顶的在地化发想
附录1 美国景观建筑协会绿屋顶设计案例
附1-1 分类系统简介
附1-2 ASLA 生态屋顶的构造系统
防水层
防根层
隔热层
通气层与排水层
生长介质与植物层
附1-3 结语
附录2 绿屋顶适用之植栽资料库
序
给城市披绿纱,让建筑戴绿帽!
台湾岛屿地窄人稠,城市与建筑环境形式紧密发展且日渐高层化,城市化的结果造成一部庞然的大机器,虽然城市人流、物流及生活机能够有效率运作,但是都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却日渐衰颓退化,因应极端气候变异的能力日渐脆弱,今后迈向低碳城市的省能减碳风潮,需要更积极的营造生态绿地和绿化空间,让都市热岛退烧;如果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能够广泛推行绿屋顶的设置,不但将可减缓全球气候变迁导致的都市生态病害,同时增加市民户外活动休憩的绿意空间。
本书能够成册出版,首先要感谢国科会99年度专题计画经费的补助,提供作者及国立台湾大学生农学院园艺及景观研究所研究生们有机会参与绿屋顶相关的专题研究,收集资讯文献和整理相关技术案例。基于新知技术的社会普及和推广应用,在林佩勋、李蔷与张靖驩的编辑作业协助之下,参考过去计画研究期间所收集累积的专书、报告及文献资讯,汇整多年的景观专业实务经验心得撰写成专书。专书撰写的立场,是从专业推广应用和使用参考的角度,将现代城市可以推行设置的绿屋顶观念、技术方法和应用相关的重要知识资料库汇集成书;全书内容组织共有五章,第一章简介绿屋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特性,第二章分析说明绿屋顶的基本构成(植材、介质与结构构造),第三章提纲挈领概述绿屋顶的施作和维护管理要点,第四章借镜国外绿屋顶推行的策略和进步城市经验,第五章回顾台湾推行绿屋顶的概况,因地制宜讨论未来台湾发展绿屋顶的方式及发想,附录则介绍国外优良的绿屋顶设计案,以及补述绿屋顶常用适生植物资料等。
最后,本书发行旨在抛砖引玉,有鉴于市民绿色乐活之社会意识的兴起,期盼我国城市发展也可以借镜先进城市推行绿屋顶政策的功能和实施成效,给水泥丛林的灰色城市披上绿纱,让丑陋凌乱的光秃屋顶戴绿帽!以迈向欣欣向荣的永续生态城市愿景。
读到《绿屋顶技术手册》的简介,我简直觉得它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梦想着能在我的小院子里或者楼顶上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绿色空间,而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恰恰能为我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绿屋顶的施工步骤,从基础准备到最后的绿化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我希望它能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学得会。另外,我最关心的还有绿屋顶的植物选择和后期养护。我希望能种出既美观又能适应台湾气候的植物,并且知道如何才能让它们健康成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实现我的绿色梦想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绿屋顶技术手册》的介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城市需要更多的绿色,而绿屋顶绝对是释放城市空间、拥抱自然的一个绝佳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着这是一本能够教我们“如何做”的书,而不是仅仅“是什么”的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绿屋顶的生态效益评估。这本书会不会有数据支持,比如绿屋顶能帮助降低多少室内温度,减少多少能源消耗,或者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多大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绿屋顶的价值。另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所介绍的绿屋顶的维护管理。毕竟,建好一个绿屋顶只是第一步,长期的维护和管理才是关键。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植物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排水系统清理的详细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绿屋顶“园丁”,而不是一个“甩手掌柜”。
评分《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我从书名就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尤其吸引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平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绿屋顶的图片,总觉得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台湾本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毕竟,我们这里的夏天很热,冬天也比较湿润,选择不对的植物,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还有,书中关于屋顶结构承重方面的分析,会不会有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案例?我一直担心,如果屋顶承重不够,是不是就没办法建造绿屋顶了?这一点我非常在意,因为我希望了解清楚,在不影响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另外,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DIY的绿屋顶建造方法,或者适合小空间、阳台改造的绿化方案?我住在公寓楼,如果能在家里的阳台上做一些简单的绿化,那简直是太棒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绿色梦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评分刚看到《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的介绍,就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值得期待的实用指南!我一直对可持续建筑和城市生态系统很感兴趣,而绿屋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了解其技术细节的书籍。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绿屋顶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比如排水层、过滤层、生长介质以及植被的系统性设计?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层级是必要的,它们各自的功能又是什么。此外,书中会不会讨论绿屋顶在保温隔热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设计,最大化其节能效果?我一直认为,绿屋顶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实际的益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通往更绿色、更宜居城市的美好前景。
评分看到《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我的眼睛都亮了!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上班族,我深切感受到都市水泥丛林的压抑感,同时也渴望将自然元素带入日常生活。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因为它直接点明了“技术”二字,这表明它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读物,而是能指导我们实际操作的指南。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不同层级的绿屋顶解决方案?比如,对于一些预算有限或者屋顶面积不大的朋友,有没有更经济实惠、更容易实施的方案?我一直觉得,绿色生活应该是一种普适的选择,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此外,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成功的绿屋顶案例,最好是能有台湾本土的成功经验?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他们的弯路,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够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实践绿屋顶。
评分哇,看到《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新书的封面,就觉得一股清新又实用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都市绿化很有兴趣,尤其是那些能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环保的想法。平常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些屋顶上开始出现绿意,总会好奇它们是怎么建成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不光是图文并茂,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满满的技术细节,这点我非常期待。我尤其好奇的是,书里面会不会介绍台湾本地的气候特点,比如我们夏天炎热潮湿,冬天可能还会下点雨,这样的环境对绿屋顶的植物选择和排水设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还有,书里面会不会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绿屋顶系统,比如是浅层种植还是深层种植,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建筑物上的应用案例?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很重要,但能看到实际应用的案例,甚至是台湾本土的成功案例,那就更棒了!我想这本书应该能满足我的求知欲,让我对绿屋顶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拿到《绿屋顶技术手册》之后,我立刻就被它扎实的专业性给吸引住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爱好者,我一直觉得绿屋顶是解决都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以往我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比较零散,而且偏重于概念性的介绍,很少能有这样一本系统性的技术手册。这本书的出现,就好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实现绿屋顶的完整路径。我非常期待它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防水处理、灌溉系统、植物配置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尤其是关于防水和排水的设计,这绝对是绿屋顶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最新的防水材料和技术,以及如何根据建筑物的承重能力来选择不同的绿化层厚度和土壤配比?此外,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如何能够根据自己的预算和技术能力,来规划和实施一个小型绿屋顶项目,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绝对是为我这种对绿色建筑充满热情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像这样能够将科技与自然融合的项目,而绿屋顶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绿化系统,比如是永久性绿屋顶还是临时性绿屋顶?它们在建设成本、维护难度以及景观效果上有什么区别?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来说,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绿屋顶类型,书中应该会有明确的指导。此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绿屋顶的消防安全设计。毕竟,屋顶的绿化层可能会增加火灾的风险,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全面、细致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安心地享受绿屋顶带来的美好。
评分《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宝藏!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绿屋顶对我们台湾的建筑结构会不会造成额外的负担?尤其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这方面的考量肯定会非常重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的专业解读,能够解答我关于绿屋顶安全性方面的疑虑。除了结构安全,我也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绿屋顶在雨水收集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屋顶能够收集雨水,然后用于植物灌溉,那该多好。这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在暴雨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书中会不会介绍相关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细节?我感觉这本书的出现,不仅能满足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更能提供解决城市实际问题的方案。
评分《绿屋顶技术手册》这本书,我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指导性,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直觉得,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而绿屋顶绝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绿屋顶的成本效益分析?比如,建造一个绿屋顶大概需要多少投入,它在长期来看能够节省多少能源开销,以及它对房产价值的提升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绿屋顶的经济价值。此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绿屋顶的政策法规和审批流程的介绍。毕竟,在台湾建造绿屋顶,肯定需要遵守相关的建筑规定和审批程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让我在实践绿屋顶的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