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窗细吟建筑

倚窗细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宋朝学者欧阳修,半百时撰写〈读书〉一长诗,开首「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衰,心意殊未倦」,这四句诗十年前也曾被汉宝德先生所引用,自陈是心情的写照。近十年来,他依然孜孜不倦于几案,以如椽之笔书写人间。

  《倚窗细吟建筑》一书,即整理汇编汉宝德先生所着,有关传统建筑、窗格艺术、孔庙与鹿港等四辑,并由黄健敏先生配图的新书,书中所有文章的心意寄于建筑文化。

  正如同《倚窗细吟建筑》书名,古蹟建筑在历经岁月加持后,引人思古,欣赏其风华好比品尝佳酿;而阅读汉宝德先生的文章,展卷读来每每隽永常新,底蕴深厚、意义长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汉宝德


  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1958年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64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等学位,1967年返国迄今。主要经历为: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及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及校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文建会委员、台北市文化局顾问等。

  早年于建筑系就学期间便创办了《百叶窗》,尔后至1970年代,陆续编辑出版《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画》、《境与象》等建筑专业杂志,致力推动台湾现代建筑思潮,冀探讨建筑设计思想与社会人文之关联等课题。着作等身,至今仍持续创作中,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为建筑看相》、《透视建筑》、《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汉宝德谈建筑》、《汉宝德谈艺术》、《汉宝德欧洲建筑散步》、《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汉宝德的人文行脚》、《人与空间对话》、《认识建筑》、《人与空间对话》、《汉宝德谈美》、《设计型思考》与《汉宝德建筑行》等书。曾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副刊、中华日报副刊、天下杂志、大地杂志、探索杂志、人本教育札记、明道文艺杂志撰写专栏。

  在建筑方面,汉宝德于回国初期设计之落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建筑立体派风格,尔后其思想转念为大众而设计,产生融合当地地貌情境之溪头青年活动中心,此后,无论是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南园等案例,更结合其长年从事古蹟修复工作之经验,以现代技术来诠释民族与乡土形式建筑。其建筑作品屡获建筑师杂志建筑奖。

  1994年获教育部一等文化奖章、2006年获得国家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2008年台湾大学荣誉博士、2009年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 杰出成就奖。

编者简介

黄健敏


  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硕士,主要经历:基隆市/台北市/台北县/新竹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中华民国建筑学会理事、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曾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文化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兼任授课。

  1993年起参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与执行之工作,着书撰文鼓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筑师》杂志副社长兼主编,致力推动建筑文化活动,策画建筑师公会曾与台北市文化局共同举办33场「世界都市建筑」演讲系列,尔后与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画「魅力都市‧建筑世界」演讲系列70场。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该刊物入围2008年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最佳科学及技术类」。

  曾为联合报深度旅游周刊「开起建筑之眼」,国语日报「城市一瞥」,艺术家杂志「环境与艺术」,炎黄艺术/山艺术杂志「公共空间」,室内杂志「都市家具」等专栏撰文。着作包括《贝聿铭的建筑世界》、《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编作有《1999年公共艺术年鑑》、《2000年公共艺术年鑑》、《2001年公共艺术年鑑》、《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场域》、《都市美学力─台湾.法国公共艺术》、《2001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2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3年台湾建筑奖专辑》、《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大师》等。

图书目录

序言

Ⅰ 传统建筑
 台湾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源流课程回顾
 林安泰古厝
 台北北门

Ⅱ 窗格艺术
 传统建筑的窗格艺术
 江南的窗格艺术
 窗格艺术的回顾

Ⅲ 孔庙
 台南孔庙
 彰化孔庙
 我与孔庙

Ⅳ 鹿港
 历史的鹿港
 鹿港传统建筑举隅
 鹿港龙山寺

编后记

图书序言



《倚窗细吟建筑》出版序──第一代的古蹟维护者    汉宝德


  健敏老弟收集了一些我在几十年前的有关传统建筑的文章,集为一册,出版前要我写一篇序文。老实说,这些文字出现在当年的报章、杂志或研究报告上,我自己早已淡忘了。他肯花功夫去搜集、编辑,重新弄出一个头绪,实在很不容易。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在那里呢?
  
  对于年轻一代的古蹟维护的工作者,这些资料已经没有实际的价值。可是对于把台湾传统建筑维护视为重要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愿意了解其发展的历史的年轻朋友,却有一些参考的价值。因为数十年前,当我单枪匹马推动古蹟维护的时候,古建筑保存的观点与今天是大不相同的。今天出版这本书,让年轻一代回忆一下当年的情况,对于他们今天的工作应该可以有深度的体会。这也许就是历史的价值所在吧!
  
  回头看来,台湾古蹟保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鼓吹,70年代开始行动,是以东海大学建筑系为发动基地的,所以这二十年可称为第一代。那个时代所持有的观点与今天绝然不同,其价值观大体可析为以下几项:
  
  (1)民族主义的。那时候的建筑界正努力于现代化,也就是西化。少数建筑界人士感到地域色彩的文化价值有保存的必要。但台湾的地方建筑已在半世纪日本人的统治下逐渐西化。如何肯定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有研究必要的,其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有价值的地方传统建筑,予以保存。当时的观念,文化传统非常重要,古并不那么重要。具体的说,我们重视的是可以代表闽南传统的老房子。
  
  (2)形式主义的。把建筑当成文化来看,只有呈现在外观与空间上的特点最为重要;这也正是我们要保存的重点所在。建筑作为一种工艺,其内容当然就要复杂得多。但是历经岁月的老建筑,要自工艺的各方面保存,固然重要,但对建筑保存的感性效果,并不十分重要,只要维护了外观的传统形式,其目的已经达到了。
  
  (3)修旧可以为新。这个观念是很自然的来自文化传统。传统建筑初建时是光鲜亮丽的,但使用的材料并无耐久性,通常三年、五年就会老化,所以一座重要的建筑必须不断的维护,在外观上应该是经常亮丽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宅,斑驳而有古意,是年久失修的结果,要修就自然修复到新鲜了。我们不是不喜欢古意,是顺其自然。
  
  以上这些观念与受日本较进步的文资保存的观念影响的第二代的看法是不太相同的。这个分界点就是文资保存法的立法。我的工作,不论在书面上与实务上。自彰化孔庙到鹿港龙山寺及市街,台北林家花园等,都是在那二十年间完成或起步。所以当政府成立文建会,开始为保存立法时,他们就慢慢排除我了。我这时候正忙着筹建科博馆,虽知道日式保存不太符合国情,也不愿多言,让年轻人去大力推动了。
  
  到今天,台湾的古蹟维护已进入第三代了,但是我仍然认为有些问题值得认真讨论其价值,不能把它当成纯技术性的作业程序。我以垂老之年,坐在文资审议会中,听作业报告,时常觉得保存工作慢慢失掉广大的文化的意义,成为市民之间利权争执的工具。我极少发言,因为知道我的世代已经过去了。
  
  希望对古蹟维护有兴趣的年轻朋友,自拙作的观念中还可以找到值得参考的东西。
  
  谢谢帮助本书出版的朋友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