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2013-2014毕业设计作品集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2013-2014毕业设计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毕业设计
  • 台北科技大学
  • 建筑系
  • 2013-2014
  • 设计作品集
  • 台湾建筑
  • 建筑教育
  • 学生作品
  • 设计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为空间专业者所应具备的不只是空间操作的能力,对所处时空的关怀和问题意识恐怕是更为关键的,包括自身所处的城市正在发生的空间议题、因应当下社会氛围扰动而生的思考及反省,和个人化批判观点的建立。2014年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亦是朝此方向迈进,一方面是不可回避的必须承受之重,而脱离舒适带进行既有秩序的颠覆和重建、正面回应的态度和发声的勇气,也是这个世代的学生在即将踏出校园之际,值得被期待的珍贵特质。

  每个人都有能量改变世界,即使很微小,但当涓滴细流汇集成大川时,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不因此刻的微小而减小它的效力,必须启动改变、期待改变,形成一股进步的力量。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2013-2014毕业设计作品集》——所撰写的,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作品集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跨越时代的思辨与实践:当代建筑教育的多元探索与未来蓝图 (一本聚焦于全球建筑思潮前沿、设计方法论革新、以及城市更新议题的深度研究文集) 本卷文集汇集了自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国际顶尖建筑院校在教学范式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学术成果、前瞻性设计理论探讨,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人居环境重塑的深刻反思。它并非仅仅是对既有项目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旨在梳理和批判性分析当代建筑教育核心议题的理论纲领与案例参照。本书的视角超越了特定地域或学校的局限,力图构建一个对话平台,探讨建筑师在面对气候变化、技术爆炸和社会结构转型时的角色与责任。 第一篇:理论基石的重构——从后现代反思到数字生成时代的范式转换 本篇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筑理论在哲学、社会学和美学层面的深刻演变。我们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当代解读: 分析了地域性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全球技术流、物质供应链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本部分通过对多位国际知名理论家观点的梳理,探讨如何在新技术驱动下,实现既尊重场所精神(Genius Loci),又能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策略性回应。考察了材料的“地方性”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被重新定义。 2. 数字化与生成式设计的影响: 详细阐述了从CAD到BIM,再到参数化建模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的技术飞跃,如何根本上改变了设计师的思维过程和建造逻辑。我们审视了算法在形态生成、结构优化以及复杂系统集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追问:当设计过程被算法高度参与时,设计的“意图性”与“偶然性”如何平衡? 3. 建筑的“社会性”回归: 探讨了自现代主义运动衰落后,建筑界如何重新聚焦于社会公正、贫困治理和公共空间的失败。本章对比了不同学派对“参与式设计”和“行动主义建筑”的实践与争论,强调建筑项目必须嵌入更宏大的政治经济语境中去理解其价值。 第二篇:城市肌理的再生——高密度环境下的生态与韧性策略 面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可逆转,本篇专注于探讨如何在既有、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植入可持续性、生态韧性和社会适应性的设计方案。 1. 城市基础设施的“软化”与多功能化: 摒弃将基础设施视为僵硬、单向系统的传统观念。本部分集中研究如何将交通枢纽、能源管网、水资源管理系统,转化为可渗透、可适应、具有生物多样性潜力的“生态走廊”或“活化节点”。案例分析聚焦于将废弃的工业用地、高架桥下空间转化为城市绿肺或社区共享设施的策略。 2. 气候适应性建筑的集成设计: 不再局限于被动式节能,本章深入探讨主动式与被动式策略的深度融合。从建筑表皮对微气候的实时响应,到利用地热、雨水收集和自然通风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系统整合,重点在于展示如何将环境性能提升至与空间体验同等重要的地位。 3. 适老化与代际共居的空间模式探索: 在人口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本部分审视了传统家庭结构解体后,新型居住模式的潜力。探讨了如何通过灵活的平面布局、共享服务空间以及可重构的界限,设计出能够支持老年人独立生活、同时促进跨代交流的混合社区模型。 第三篇:材料的未来学——构造逻辑与建造工艺的创新 本篇关注建筑的物质性,探讨从传统手工艺到先进制造技术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建造现场。 1. 模块化与预制化的系统思维: 分析了数字模型如何驱动高精度预制流程,并讨论了如何克服模块化设计在美学表达和定制化需求之间的固有张力。重点探讨了“即插即用”的建筑构件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缩短工期并减少现场浪费。 2. 再生材料与循环经济的构造实践: 深入研究了建筑废料、回收塑料、生物基复合材料在结构和围护体系中的应用潜力。本章侧重于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在设计决策中的权重提升,并展示了如何设计易于拆解、材料可循环的建筑,以实现真正的闭环经济。 3. 机器人建造与人机协作: 考察了3D打印、机器人组装技术在复杂曲面、非标构件建造中的实际应用。此部分不仅展示了技术能力,更探讨了这些技术对建筑师的技能要求、以及建筑劳动力的未来形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结语:回归建筑的伦理维度 本书最后总结道,当代建筑教育与实践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能力、理论深度与深刻的社会伦理责任相结合。我们呼吁未来的建筑师,应以更加谦逊、批判和系统性的视角,去应对一个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箱,而非一套现成的答案。它激励读者去质疑既定的范式,并勇于在设计中探索解决人类共同困境的新路径。 面向对象: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 从事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工程技术及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 对当代建筑思潮、可持续发展及技术创新感兴趣的学者与公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2    Team Fang 方俊杰
棕地机制 / 吕其轩
城市路跑系统/ 蔡宁
都市骨架/ 吴育谦

056    Team Ho 何震寰
台北那块金砖/ 黄文谕
从昨日永和找回明日花园/ 王冠凯
都市织理/ 杨嘉媁

090    Team Hsu 徐沛津
庶民艺术街区/ 蔡宗伦
都市田庄/ 王冠祺
历史‧ 河岸‧ 夜市/ 刘丰榜
绿意历史的轴线/ 张竣渊

118    Team Huang 黄金桦
不存在的历史/ 魏霁
旅沉/ 林廷轩
到碇来/ 蔡雅安

142    Team Kao 高玉如
翡翠嬉游- 新导水地景/ 畲建勋
绿食文化革命/ 蔡静怡
高架桥下的新生可能性/ 陈惟平
优良风环境建筑/ 翁圣翔

174    Team Lee 李明远
新型态社会住宅/ 黄信得
传承的土地/ 沈鑫伯
都市的货柜游击战略/ 许文觉

194    Team Lee + Pan
塭仔教会- 阮ㄟ祷告室/ 赖宽志+ 徐灏+ 傅圣凯

224    Team Pan 潘天壹
聚落经济/ 林祥净

232    Team Lin 林静娟
台北食物乐园/ 陈翰璋
无色/ 陈颢方
真相之墙/ 卢晴

254    Team Liu 刘宛育
消费感知鱼市场/ 江丰霖
个人空间网络/ 杨心梦
Catscape of Epolu Islnad / 曾子亭

288    Team Tsai 蔡嘉豪
Hello Stranger / 梁惠闵
Altering Landscape / 廖诗华+ 王湘宜
Adaptive Architecture In the Community / 许培琪

332    Team Wu 吴佳芳
新型态都市农耕/ 王晨宇
记忆拼图/ 林宜萱+ 陈圣芯
再生场锁解 / 黄超奇

图书序言



  「如果设计只是促使消费的手段,我们应该拒绝设计;如果建筑只是为了彰显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我们应该拒绝建筑;如果建筑和城市规划只是形式化了当今不公不义的社会分化,我们应该拒绝这个规划和这些城市─直到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企图朝向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届时设计应当消失了。我们没有建筑也能活下去。」

  1968年5月30日,第14届米兰设计三年展开幕之际,抗议群众立即涌入、佔领了展览会场并阻止其运作直至6月9日。以学生为首的抗议群众诉求:身为设计者应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更进一步达到对既有权力关系的批判。某种程度上,批判态度的内在冲突(该届三年展的策展团队包括着名的现代主义批判团体Team 10)更加激进化了义大利激进派的建筑师,后续效应以受其冲击影响最为显着的资本主义批判建筑团体例如Archizoom和Superstudio为其高峰。

  讽刺的是,该届三年展的策展主题为「大多数」。此次抗议行动虽不在展览的初始规划中,以文件化社会现象为其宗旨,之后仍收录在第14届米兰三年展的官方出版品中:「年轻人的抗争是典型的现象,可视为是社会的多数在转变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矛盾的强烈表现。次此抗议的方式显示了新的组织原则的必要性─不只影响实体环境的结构和形式,也唤起了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新的想像。」

  身为空间专业者所应具备的不只是空间操作的能力,对所处时空的关怀和问题意识恐怕是更为关键的,包括自身所处的城市正在发生的空间议题(从场所权力到居住正义)、因应当下社会氛围扰动而生的思考及反省(从民主价值到公民责任),和个人化批判观点的建立(从自由意志到认知觉醒)。一方面是不可回避的必须承受之重,而脱离舒适带进行既有秩序的颠覆和重建、正面回应的态度和发声的勇气,也是这个世代的学生在即将踏出校园之际,值得被期待的珍贵特质。

召集老师 刘宛育

图书试读

在内爆中,设计介入

值得注意的,这一年来共同形成学生的设计介入的基调的事件或议题包括:22K社会新鲜人起薪、豪宅一坪200~400万、服贸协议与319学运、毒淀粉、塑化剂、假台湾米、胖达人香精事件、假油事件,以及与都市空间这个专业更为相关的文林苑都更、苗栗大埔征地、淡海新市镇、华光社区、蜗居浮现等遍地烽火般的不公义事件,其间所显现的蛛丝马迹的关联,显现了在父权式领导与全球性资本开发导向的政治氛围中,追求利润极大化而衍生的事件或趋势,此中土地或空间商品沦为政客投机或资本积累的利器。建筑与都市涉及极巨大尺度与极巨大的利益,在这一切建筑产官学三界合作的权宜共谋的沆瀣一气,以及嘶声高喊文创产业至几近无力的社会氛围中,22岁这一批年轻人的毕业设计在相较下的微小,是否能够有甚么介入的立足点,或翘起世界的支点?

毕业设计总是有点理想性格的,尽管这些作品与提案仅有极少数获得实现的可能,那仍旧是专业世界的起点。

无非因为,建筑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而是终身学习,学校教育无法在4-5年内就将学生训练成具备建筑师条件的状态,毕业设计也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乌托邦式的设计。毕业设计与实务的实践应是紧密相连;毕业设计的方法探索与建立、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正应是与实践中的方法,此两者并无二致。如果(虽也是气馁着地说)目前状态不是如此,我们应探究原因,而不是把实务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视作理所当然,仅将理想寄情于毕业设计,继续在实务环境中以不思索论述的方式进行着。(我们能允许灵肉分离?)

每个人都有能量改变世界,即使很微小,但当涓滴细流汇集成大川时,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不因此刻的微小而减小它的效力。设计的价值的探求,在此借用杨儒门今年在北科的演讲题目(改变是一种力量)并进一步延伸为:我们必须启动改变、期待改变,形成一股进步的力量。

召集老师 何震寰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我對效率和創新總是很敏感。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讓我看到了建築設計領域的同樣的追求。我欣賞其中一些作品,在結構和材料上的大膽嘗試,似乎都蘊含著對更高效、更環保建築的探索。例如,我注意到有幾個作品運用了模組化設計的概念,這讓我想到了工業生產中的流水線作業,這或許是未來建築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同時,我也對一些作品中對智慧建築的構想感到興趣,比如如何利用科技來提升居住的舒適度和能源效率。這本作品集不僅展示了學生的設計能力,更體現了他們對建築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已經收藏很久了,每次翻閱都有新的體會。作為一個曾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過的人,我深知畢業設計是學生們一次非常重要的蛻變過程,從一個學徒到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和創作的建築師,這中間經歷了多少掙扎和成長。這本作品集中的每一個作品,都像是他們成長歷程中的一個閃耀節點。我看到了一些非常具備潛力的年輕建築師,他們的設計大膽、細膩,並且充滿了對建築的熱情。尤其是一些對於城市紋理、空間敘事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了他們對建築本質的理解。這本作品集不僅是一份畢業生的成果展示,更是一份對建築行業未來發展的期許和見證。

评分

我是一個對歷史建築情有獨鍾的人,看到這本《國立台北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首先被其中一些對歷史紋理的關注所吸引。雖然這些是當代的畢業設計,但我驚喜地發現,有幾個作品並沒有刻意去追求前衛或顛覆,而是深入地探討了如何將現代建築與在地文化、歷史脈絡巧妙地融合。例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對老街區的再開發計畫,他不僅保留了歷史建築的風貌,更透過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和公共空間,讓老街重拾活力。這種對歷史的尊重和對現代需求的平衡,讓我看到了年輕一代建築師的成熟和遠見。此外,作品集中的一些圖面表現,如手繪草圖和精緻的模型照片,都極具藝術感染力,讓我能夠直接感受到設計師的思考過程。

评分

我是一名在都市叢林中打拼的上班族,平時壓力很大,很少有時間去關注生活周遭的環境,更不用說是建築了。但是,偶然看到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被裡面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看到了一些對老屋活化的提案,有的是把舊倉庫改造成文創空間,有的則是把傳統民宅賦予新的生命,這些都讓我聯想到我居住的城市裡,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如果能有這些年輕的建築師們的巧思,或許也能煥發出新的光彩。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作品對綠建築的設計,融入了自然元素,讓人感覺到一種與大自然的和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我所處的環境,也對未來的都市發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仔細翻閱了幾遍。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公民,我對於書中提出的綠建築和永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印象深刻。我看到了很多學生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例如利用被動式設計來減少能源消耗,或是使用可再生材料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其中一個作品,探討了如何將建築與生態系統結合,創造出人與自然共存的空間,這讓我看到了建築的另一種可能性。而且,書中不僅有文字描述,更有豐富的圖面和模型展示,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設計的理念和細節。這本書讓我覺得,年輕的建築師們正在為我們的地球尋找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借回來之後,其實花了很長時間才捨得放下。作為一個非建築專業的普通讀者,我對建築的理解可能比較基礎,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了建築設計的無限可能。每個作品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有著清晰的邏輯和獨特的風格。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作品,它們不僅僅是在探討建築本身,更是在思考建築如何與人互動,如何影響人的生活。比如,有幾個作品就提出了關於社區空間的改造,讓人覺得非常有親切感。另外,書中的圖面表現力也很強,即使我不是專業人士,也能夠從中感受到設計師的巧思。總之,這本書是一次很棒的建築啟蒙,讓我對建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

哇,看到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真的有種時空穿越回到大學時代的感覺。記得那時候,我們系上的畢業設計真的是一場腦力與體力的極致考驗,每天窩在設計教室,咖啡因和靈感齊飛, deadline 逼近的壓力又讓人喘不過氣。翻開這本作品集,眼前一亮,這些學弟學妹的作品,光是看封面就覺得充滿了能量和想像力。我還記得自己當年做設計時,腦子裡構思的那些天馬行空的點子,雖然最後呈現出來的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那份初衷和對建築的熱情,卻是真實不虛的。這本作品集,就像是為那段奮鬥的歲月留下了一個清晰的印記,讓我們這些畢業多年的校友,能夠回味起當時的點點滴滴,也讓那些現在正在努力的學子們,看到前輩們的足跡,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评分

我是一個對社會觀察和人文關懷有濃厚興趣的人。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讓我看到了建築設計如何與社會議題緊密相連。我特別關注其中幾個探討社會公平、社區營造的作品。例如,有學生提出了一個為無家可歸者設計的臨時庇護所,從空間規劃到材料選擇,都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還有一些作品,則是在思考如何透過建築來促進社區居民的交流與互動,例如設計一個多功能的社區中心,或是改造閒置空間成為居民的活動場所。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學生的設計才華,更彰顯了他們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建築設計中蘊含的無限人文溫度。

评分

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拿在手裡,感覺到一種厚重感,不只是書本身的重量,更是承載了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和創意思維。我當年也是建築系的學生,所以特別能理解畢業設計對於一個建築系學子的意義。那不只是一份學術的總結,更是一次對自己建築理想的深刻探索。每一張圖紙,每一份模型,都凝聚著學生們對於空間、對於環境、對於人文的思考。翻閱這本作品集,我看到了不同主題的畢業設計,有的關注都市更新,有的探討綠建築,有的則是在解構傳統與現代的關係,這些都展現了當時建築系學生的前瞻性和社會責任感。而且,我特別欣賞作品集在編排上的用心,讓每一個作品都能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不會讓人覺得擁擠。

评分

這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和創新的活力。我當年並非建築系畢業,但對藝術和設計一直有濃厚興趣。這本作品集裡的許多設計,都讓我驚豔。有幾個作品,我感覺到設計師在挑戰傳統的建築形式,大膽地運用新的材料和結構,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還有一些作品,則是在探討社會議題,比如對於偏鄉教育空間的設計,或是對於長者社區的關懷,這些都讓我覺得建築不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更是承載著人文關懷和對社會責任的實踐。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作品,它提出了一個結合生態旅遊和社區發展的方案,讓我覺得非常可行且有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