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史×科幻创作文本=?
──空想未来都市的现实展现
从梦中发想、溢出梦想外的「未来都市」样貌,是什么样子?
而这个名为「未来都市」的梦,
究竟是幻想极致的美梦,还是醒不过来的噩梦?
小时候我们都画过过这样画──主题叫做「未来都市」:画中可能有各种超高层大楼林立、汽车与人在不同的输送带上运行,空中往返着的运输飞行器川流不息;
或者我们已经在电影中看见这样的未来都市:街上到处是替人类执勤务的机器人往来行走,人与机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中;在手冢治虫的动画中看见的机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刚、大友克洋的《AKIRA》里看见如废墟般的未来世界场景……
人们所梦见关于「未来都市」的梦境,究竟是什么样呢?战后日本在重建论述的基础下,由丹下健三领军的代谢派(Metabolism)建筑家们推出各种关于未来都市的可能论述,同时描绘着未来科技的科幻小说、电影、漫画、动画各种文本也相当流行,建筑家们把焦点转向未来都市的时间点,与科幻文本兴盛的时期几乎重叠,这是因为对未来的强烈关心,就分别以都市设计与科幻虚构文本两种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科幻创作者们持续关注的建筑家们提出的未来计画、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而作为科幻爱读者的建筑家们也不在少数,
日本在战后复甦、开始朝向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同时,在少年漫画、虚构小说文本中也开始描绘超高层大厦、飘浮在空中行走的汽车,以及建造在空中的都市等等充满魅力的未来都市景象。而在建筑界,也为了因应人口增加而开始发表大规模的都市计画。这样两股动能汇流到一九七○年,便使得大坂万博成为一个未来都市的实验场。
而除了日本之外,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从达文西到柯比意,甚至于到晚近的建筑电讯(Archigram),又是如何描绘内心的乌托邦都市?而相应地,从早期科学幻想小说(science romance)到后来的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又如何与这些建筑/都市空想提案互动、创造出共有的乌托邦想像?而这些乌托邦又是如何转化成压抑的敌托邦?
这个一路作着、关于未来的美好梦境,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成了醒不过来的梦魇?
本书即从「建筑评论」与「科幻文本」两种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热切梦想过的未来都市──由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与建筑专门记者矶达雄分别从日本战后至今的建筑家的思维、现实中曾经提出过的未来都市计画构想,以及小说、电影中虚构的未来都市两个面向交相书写,旁征博引的论述不仅谈论这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