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里的飞檐(上册):访问古典旅行记之一

麦地里的飞檐(上册):访问古典旅行记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随老木头的行踪,驱车遍访中国大地上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足迹走过了仅有的四座唐代建筑、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现存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木构中约七十座有代表性的建筑。旅行者做了大量的案头资料阅读和实地考察考证,然后用玲珑剔透的文字和略显稚嫩的镜头,呈现出散落在中国乡间田野里的建筑瑰宝,发掘出古老建筑所蕴涵的坚韧而昂扬的生命力。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旅行三年多的总结,也是深度旅游的锦囊。从游客的角度,用朴素的语言叙述寻访的过程和心境的变换,记录下中国古建筑所具有的朴实深刻与顽强坚持。行前与事后的研究和考证,为这些记录增添了平实可爱的乐趣。

  散落在乡间的古老建筑,如同中国历史栩栩如生的碎片,它们所代表的古老而旺盛的生命力量,谓之《麦地里的飞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秦里


  北京人,喜爱旅行,喜爱历史,喜爱阅读。一九九五年开始在《明报》发表散文、游记、小说,此后为《旅行家》、《乐》、《书城》、《居》、《北京月讯》等多家中国报刊杂志撰稿或主持书评专栏。近期走过而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泉林,据说面对那里的流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图书目录

前言:三个和尚 — — — —

第一章 唐代建筑 合十顶礼四大名旦 — — — —
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 — — — —
五台佛光寺 唐朝+斗栱阵+梁思成 — — — —
五台南禅寺 屋顶上有神鱼 — — — —
平顺天台庵 今昔是何年 — — — —

第二章 五代十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 — — — —
平遥镇国寺 三进古城 — — — —
平顺大云院 有靠山,蛮好的 — — — —
平顺龙门寺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 — — —

第三章 辽代巨构 大言天下无敌手 — — — —
大同善化寺 冬天里的积雪 — — — —
大同华严寺 暗黄的,朱红的,黑色的 — — — —
蓟县独乐寺 渔阳鼙鼓动地来 — — — —
义县奉国寺 佛像之美丽 — — — —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塔群峰 — — — —
涞源阁院寺 沿着边界线 — — — —

第四章 金代精工 瞻前顾后的承启 — — — —
应县净土寺 藻井空中之花 — — — —
朔州崇福寺 金代五绝 — — — —
荆庄大云寺 时光的旅行 — — — —
西溪二仙庙 西溪春色 — — — —
高都东岳庙 建筑意的存在 — — — —

图书序言

前言

三个和尚


  传说在古代大雪山的北方,有三个又笨又虔诚的和尚,他们觉得佛法实在高深莫测,怎么学都不太明白,于是就想:即使不明白佛法,但佛教的圣蹟总是清清楚楚的,总可以看到吧。三人结伴出行,四处去寻访圣蹟,希望在云游的过程中最终领会佛法的奥妙。

  我们一直很喜欢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可惜对书中的术语总不太明白,于是决定向和尚们学习,亲自去现场看看。一旦看了一座古建,知道它是「四座唐建之一」,很自然地就想知道「另外三座在哪里」。顺着这样的思路,渐渐地将保存下来的四座唐建、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全都看过一遍。在全中国一百四十多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中,我们看到了七十多座。整个过程就像收集邮票,凑齐了一套才会心满意足,缺一两张就要念念不忘。

  三年来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全民长假,我们按照书上的介绍寻找老建筑,按图索骥,不亦乐乎。山西是古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我们一共去了七次山西、四次河北、二次河南、一次天津、一次辽宁、一次福建、一次浙江。共十七次旅行,凑成了从唐代到元代这三十八篇古建筑旅行游记。

  每次在田野上看到古代的大屋顶,总会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错综情绪,可以说让人兴奋不已,也可以说让人心平气和。木材的温暖质感与几百年来风吹雨打的痕迹,让这些老建筑充满了深沉而沧桑的古典美感,正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所说:「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保留至今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寺院,大多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状态良莠不齐。有些是开发很好的旅游区,也有些躲在山中没人照管,已经有点儿奄奄一息。还有一类是村子里的老庙,改造成为当地的粮仓或学校,要找保管员开锁开门。在形形色色老建筑的指引下,我们去了一些作梦也没有想到的地方。地图上那些陌生而不相干的村镇,因为这条共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使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地大物博」、「深藏不露」、「在民间」。

  这本书是几年来旅行笔记的总结,除了看到的古建筑,沿路的风土人情我们也都零碎记了下来。作为纯粹的外行,水准当然非常有限,我们在每篇游记后面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以供查对每座建筑的年代依据。书中如有不对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多谢了。

  再说那三个笨和尚到达印度,每天只能在街上流浪。国王问道:「你们干么来了?耳朵没有穿刺,衣服又脏又破。」和尚们说:「我们远道来瞻仰圣蹟,可惜印度的和尚不让我们留宿,只好这样到处流浪。我们想回国,却还没有寻访完毕,再苦再累也要实现心愿以后再回去。」

  国王听后就在当地建了一座寺院,专门招待外地僧侣,称为「不穿耳寺」。这段故事记录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玄奘着, 宋强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三年出版)中 「战主国 」一章。

图书试读

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
 
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海子《麦地与诗人》
 
二〇〇二年五月X日,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在山西芮城县中龙泉村的村路上东张西望。四周都是麦田,看不到人,很安静。我们已经走错好几次路,还是没有找到广仁王庙,正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不知怎么就看到了庙的屋顶,大鸟翅膀一样,停落在麦田的中央。
 
朱红色小庙搭配绿色麦田,措手不及的美丽。那座小庙彷彿是从天而降。
 
「麦地里的飞檐」——当时这个词就这样进入脑海,而且觉得它美好恰当,完全符合当时的风景与感想。「以后如果写点儿什么,就用这个突如其来的名字吧。」
 
五龙庙,学名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文宗太和五年(八三一年),在保留下来的四座唐代木建筑中,排行老二。
 
庙其实很小,山门,正殿,再加一小圈围墙。只有正殿是唐代遗构,单檐歇山顶,殿身五开间,进深四椽,平面长方形。
 
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干巴巴异常枯燥,却是讲每座古建筑都不可避免的基本资料,就像一个人填表格时不能省略性别和年龄一样。想像一下古人挥舞着大斧砍树盖房子,四根木柱围起来就是「一间」,柱子之间横向的距离是「开间」,纵向的距离是「进深」。
 
间数越多当然越宏大。故宫里面皇帝的金銮殿有十一开间,这座乡下的五龙庙只有五间,顶端两间又特别狭窄,可以想像出,整座建筑不是很大。
 
跨上一公尺多高的台基,我们拍打着严丝合缝的灰砖老墙,感觉有点儿沉闷。所有的柱子都砌在墙里看不见,只有中间的木板门与两旁的直棂窗,为这片严肃谨慎的老灰砖,点缀了几点暗淡的朱红色。
 
春天下午,阴郁,但比较温暖舒适。五龙庙的小院子里长着很多茅草,围墙处就是成片麦苗,碧绿茁壮,已经长到小腿的高度,空气里有一股农家稼禾的殷实味道。
 
我们的车停在远处。刚才在村口经一位大妈指路,老车颠簸进村,然后土路越来越窄,只好停下来,沿着麦田间的小路走进庙里。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能够如此这般躲进安静的村庄与麦田的角落,感觉有点儿如愿以偿似的幸福。
 
古诗中的田园意境,也许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活方式,却是极好的旅行目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