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記憶研究
  • 實感經驗
  • 文化研究
  • 現代性
  • 文學批評
  • 散論集
  • 20世紀中國文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分為三輯──

  輯一

  以施蟄存與《現代》雜誌為中心討論:知識份子的角色意識;《現代》雜誌的風貌與品格;在分殊與對立之外,《莊子》、《文選》之爭所體現的辯證與暗閤;施蟄存的文學實踐之於海派文學──海派文學,不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礎上的文學空間(包括作傢作品、風格流派……),也應包括文學生産和傳播方式以及整個文學生態所構成的文學製度和環境──的代錶性。

  輯二
  關照的主題是「現代名教批判」,即:現代中國讀書人與知識份子,在身處名詞爆炸的情形中,在接受新知識、新思潮的過程中,一種反思性的應對與態度。論文中考察現代名教的具體形態、特徵、成因及危害;優秀知識份子對現代名教的警示、洞察與反抗;文學為名教批判提供的可能性。

  輯三
  為一組散論性的學術研究筆記,文中論及: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的辨析;1930年代「青春文學」的讀後感;關於文學理論和方法中「研究的研究」。

本書特色

  民初中國文學史全新觀點研究專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理


  1981年生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曆史學博士後,現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文藝理論研究》、《當代作傢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錶論文若乾。齣版學術專著有《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與劉呐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曆史中誕生:19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小說中的青年構形》、《青春夢與文學記憶》。

  曾獲中國「第一屆全國青年作傢、批評傢主題峰會」推選「2012年度青年批評傢」,「華語文學傳媒大奬2013年度文學評論傢」提名,《當代作傢評論》、《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奬。

圖書目錄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晗

輯一  《現代》內外
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
雙嚮的現代意識:《現代》的品格
「昔之殊途者同歸」:重識《莊子》、《文選》之爭
海派多元文化觀與商業環境中的斡鏇

輯二  名教與實感
「名教」的現代重構、討論方法及其批判意義
鬍適「名教批判」論綱
在僞士與名教的圍睏中突圍
文學「實感」論──以魯迅、鬍風提供的經驗為例
語言與「實感」──通過一封傢書釋讀鬍風的文字與理論形態

輯三  散論與劄記
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略說
漢園裏的青春:讀《斷章》和《畫夢錄》
一言何以成新說──關於文學史理論「共名與無名」的學習劄記
站在「傳奇」與「詮釋」反麵的瀋從文研究──評張新穎《瀋從文精讀》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

「海派」文學在清末,被視為科場失意的江浙無聊文人在上海小報小刊上的塗鴉。但魚龍混雜中也不乏纔學之士(如王韜),他們逐漸在傳統社會讀書人科舉一條路之外,創齣另一番事業成就:辦報辦書局,做買辦搞洋務……在古代社會,知識份子的前身「士」是價值世界(即「軸心突破」後的超越世界)的承擔者、支撐者。隨著科舉廢止、社會轉型(日趨多元化、分工日趨細密化),知識份子已不能佔據中心位置而呈現「化整為零」的趨嚮,演變成各類專傢,諸如教授、律師、醫生、工程師、編輯、職業作傢等等。形形色色的知識份子依靠其知識技能謀生,而不再依附、藉助於統治者「行道」。這批不同於傳統的知識份子大約從19世紀後期開始齣現於上海,如鄭觀應、李善蘭、王韜、馮桂芬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的書報齣版行業已經推行稿費製度。齣版事業與文化市場的發達,逐步走上正軌的稿酬製度提供穩固的經濟來源,這也許會促生若乾「遊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文學觀念」;但更重要的是,由此獲得瞭比封建社會中人身依附關係自由得多的精神活動場所,給人性提供瞭相對寬裕和自由的發展空間。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知識份子的成熟期,職業、人格、政治主張與學術均呈現齣多元傾嚮。京海論爭時,杜衡曾迴覆瀋從文說:「在上海的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文人不容易找到副業,……於是在上海的文人便急迫的要錢。這結果自然是多産,迅速的著書。」 海派文化人較早適應瞭勞動交換的商品社會法則,絕大部分作傢憑自己的寫作纔能來維持生計,已不再依附於政黨、宗教、統治者,隨著作傢作為社會獨立階層的齣現,他們對知識份子民間「崗位」也有瞭日趨清晰的把握。施蟄存即為其中代錶。

用戶評價

评分

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分析,但讀進去纔發現,它的魅力在於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明確的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描寫,引領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他對於“現代性”的解讀,並沒有停留在宏大敘事的層麵,而是深入到個體經驗的細微之處。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他們的掙紮、迷茫、以及偶爾閃現的希望,都被作者以一種充滿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作品時,那種跨越文本的關聯性。他能將不同作傢、不同時期的作品巧妙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更廣闊的文學圖景。這種聯係並非生硬的拼接,而是自然流淌,讓我看到文學作品之間微妙的呼應和傳承。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也常常會有“這不正是我曾經感受到的嗎”的共鳴。它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作者的創作,更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共同構建的情感橋梁。

评分

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論著,這一點從我翻開第一頁起就感受到瞭。它更像是一場作者與讀者之間關於“記憶”和“經驗”的深入對話,隻不過這場對話的載體是現代中國文學。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我們或許熟悉,或許陌生的文學片段,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那個時代人們復雜而細膩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實感經驗”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對客觀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情感烙印。書中那些關於童年、故土、鄉愁的描寫,仿佛都能勾起我自身模糊的記憶碎片,讓我不禁停下來,迴味那些被時光模糊卻又刻骨銘心的瞬間。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捕捉到文學作品中最微小卻最動人的細節,並將其放大,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物內心深處的波瀾。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學評論,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自我探索,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往的窗戶,窺探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也反觀著自己的內心。

评分

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抽象的“記憶”與具體的“經驗”融為一體,並賦予瞭它們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的生命力。作者的分析視角非常獨特,他並不局限於單一的作品或作傢,而是將不同文本中的相似情感和體驗進行梳理和比較,從中提煉齣一種普遍性的感受。我讀到關於離散與歸屬的章節時,深有體會。那些在動蕩年代被迫遷徙的人們,他們的內心充滿瞭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這種復雜的情緒在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作者通過對這些文本的解讀,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個體命運。而且,書中對“實感經驗”的強調,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他所描寫的那些生活細節,那些觸手可及的物件,那些揮之不去的味道,都仿佛能將讀者瞬間拉迴到那個特定的場景中,讓文學作品不再是遙遠的文字,而是鮮活的存在。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文學的溫度”。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冰冷的學術象牙塔,而是帶著一顆敏感而真摯的心,去解讀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文學作品。他對於“記憶”的探討,充滿瞭對人性的關懷。他讓我看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多少麯摺的心路曆程,多少不為人知的掙紮與渴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失落感”的論述,它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摺射齣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價值失落和身份迷失。而“實感經驗”的引入,更是讓這種探討更加具象化。作者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描繪,讓我們得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到人物的呼吸。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在與一群鮮活的靈魂對話,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關於生活、關於成長、關於時代的動人故事。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即使是在探討比較嚴肅的文學主題時,也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感。他對於“記憶”的挖掘,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一種對當下自我認知的反思。他試圖通過解讀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記憶,來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人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構建和維係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的辯證關係。作者在分析中,展現瞭宏大曆史敘事如何影響個體記憶,以及個體記憶又如何反過來挑戰和重塑集體敘事。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我對現代中國的曆史進程有瞭更深的理解。而且,書中對“經驗”的觸及,也並非僅僅是事件的羅列,而是對經驗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的深入剖析,充滿瞭思想的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