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记忆与实感经验:现代中国文学散论集

现代记忆与实感经验:现代中国文学散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记忆研究
  • 实感经验
  • 文化研究
  • 现代性
  • 文学批评
  • 散论集
  • 20世纪中国文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为三辑──

  辑一

  以施蛰存与《现代》杂志为中心讨论:知识份子的角色意识;《现代》杂志的风貌与品格;在分殊与对立之外,《庄子》、《文选》之争所体现的辩证与暗合;施蛰存的文学实践之于海派文学──海派文学,不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学空间(包括作家作品、风格流派……),也应包括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整个文学生态所构成的文学制度和环境──的代表性。

  辑二
  关照的主题是「现代名教批判」,即:现代中国读书人与知识份子,在身处名词爆炸的情形中,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潮的过程中,一种反思性的应对与态度。论文中考察现代名教的具体形态、特征、成因及危害;优秀知识份子对现代名教的警示、洞察与反抗;文学为名教批判提供的可能性。

  辑三
  为一组散论性的学术研究笔记,文中论及: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的辨析;1930年代「青春文学」的读后感;关于文学理论和方法中「研究的研究」。

本书特色

  民初中国文学史全新观点研究专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理


  1981年生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学术专着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青春梦与文学记忆》。

  曾获中国「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度文学评论家」提名,《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图书目录

「秀威文哲丛书」总序/韩晗

辑一  《现代》内外
现代知识份子的岗位:以施蛰存在「文学工厂」与「水沫社」时期的实践为例
双向的现代意识:《现代》的品格
「昔之殊途者同归」:重识《庄子》、《文选》之争
海派多元文化观与商业环境中的斡旋

辑二  名教与实感
「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
胡适「名教批判」论纲
在伪士与名教的围困中突围
文学「实感」论──以鲁迅、胡风提供的经验为例
语言与「实感」──通过一封家书释读胡风的文字与理论形态

辑三  散论与札记
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
汉园里的青春:读《断章》和《画梦录》
一言何以成新说──关于文学史理论「共名与无名」的学习札记
站在「传奇」与「诠释」反面的沈从文研究──评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现代知识份子的岗位:以施蛰存在「文学工厂」与「水沫社」时期的实践为例

「海派」文学在清末,被视为科场失意的江浙无聊文人在上海小报小刊上的涂鸦。但鱼龙混杂中也不乏才学之士(如王韬),他们逐渐在传统社会读书人科举一条路之外,创出另一番事业成就:办报办书局,做买办搞洋务……在古代社会,知识份子的前身「士」是价值世界(即「轴心突破」后的超越世界)的承担者、支撑者。随着科举废止、社会转型(日趋多元化、分工日趋细密化),知识份子已不能佔据中心位置而呈现「化整为零」的趋向,演变成各类专家,诸如教授、律师、医生、工程师、编辑、职业作家等等。形形色色的知识份子依靠其知识技能谋生,而不再依附、借助于统治者「行道」。这批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份子大约从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于上海,如郑观应、李善兰、王韬、冯桂芬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书报出版行业已经推行稿费制度。出版事业与文化市场的发达,逐步走上正轨的稿酬制度提供稳固的经济来源,这也许会促生若干「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但更重要的是,由此获得了比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自由得多的精神活动场所,给人性提供了相对宽裕和自由的发展空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知识份子的成熟期,职业、人格、政治主张与学术均呈现出多元倾向。京海论争时,杜衡曾回覆沈从文说:「在上海的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文人不容易找到副业,……于是在上海的文人便急迫的要钱。这结果自然是多产,迅速的着书。」 海派文化人较早适应了劳动交换的商品社会法则,绝大部分作家凭自己的写作才能来维持生计,已不再依附于政党、宗教、统治者,随着作家作为社会独立阶层的出现,他们对知识份子民间「岗位」也有了日趋清晰的把握。施蛰存即为其中代表。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即使是在探讨比较严肃的文学主题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他对于“记忆”的挖掘,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下自我认知的反思。他试图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记忆,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和维系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辩证关系。作者在分析中,展现了宏大历史叙事如何影响个体记忆,以及个体记忆又如何反过来挑战和重塑集体叙事。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对“经验”的触及,也并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对经验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入剖析,充满了思想的深度。

评分

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但读进去才发现,它的魅力在于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引领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他对于“现代性”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的挣扎、迷茫、以及偶尔闪现的希望,都被作者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那种跨越文本的关联性。他能将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图景。这种联系并非生硬的拼接,而是自然流淌,让我看到文学作品之间微妙的呼应和传承。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也常常会有“这不正是我曾经感受到的吗”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作者的创作,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共同构建的情感桥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文学的温度”。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冰冷的学术象牙塔,而是带着一颗敏感而真挚的心,去解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学作品。他对于“记忆”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他让我看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多少曲折的心路历程,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渴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失落感”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价值失落和身份迷失。而“实感经验”的引入,更是让这种探讨更加具象化。作者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物的呼吸。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与一群鲜活的灵魂对话,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时代的动人故事。

评分

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论著,这一点从我翻开第一页起就感受到了。它更像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记忆”和“经验”的深入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的载体是现代中国文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我们或许熟悉,或许陌生的文学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实感经验”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情感烙印。书中那些关于童年、故土、乡愁的描写,仿佛都能勾起我自身模糊的记忆碎片,让我不禁停下来,回味那些被时光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捕捉到文学作品中最微小却最动人的细节,并将其放大,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学评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自我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往的窗户,窥探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也反观着自己的内心。

评分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记忆”与具体的“经验”融为一体,并赋予了它们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生命力。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并不局限于单一的作品或作家,而是将不同文本中的相似情感和体验进行梳理和比较,从中提炼出一种普遍性的感受。我读到关于离散与归属的章节时,深有体会。那些在动荡年代被迫迁徙的人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复杂的情绪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者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个体命运。而且,书中对“实感经验”的强调,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所描写的那些生活细节,那些触手可及的物件,那些挥之不去的味道,都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场景中,让文学作品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